《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右。就这还是先经过了县里边的童子科考试淘汰完,然后参加州里边的考试,继续淘汰完剩下的。

    然后明经和进士科每次通过的人不到两百。而那时候明经科相对简单,十分之一的录取率,进士科的则要难得多,是百分之一的录取率。每次科考进士科基本在十个人左右,很多时候都不到十个。这就是原本历史上的唐朝科举,也正是因此后来中进士的地位才会那么重要,甚至于进士成了科举的代名词。

    李世民这回是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是先经过县州两级童生科考试淘汰掉一部分,然后再经过各道的乡试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省级考试再淘汰掉一部分,最后才是到长安举行的会试。

    乡试因为是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完了就该准备会试了,虽然会试定的时间是明年春天的时候,但是由于是在长安举行,路途遥远,故而在乡试结束后,各地有资格参加会试的考生就开始从家里出发往长安赶了。

    照理说,长安周边的人应该不急于赶来长安才是,因为离的近嘛,可以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完全可以等到明年春天考试前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再来也不迟。

    但实则不然,不管是离得远的还是近的,几乎都是在乡试结束后就收拾行李赶往长安了。

    离得远的担心路上出问题,所以要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赶路,而且到了长安你不能说就着急忙慌的考试吧,总的留有复习的时间吧,可是如果走的迟了,必然就要遇到赶了一路,没时间复习,到了长安面临的又是马上考试的情况,那肯定是会影响发挥的。

    而离得近的虽然不用担心赶路的问题,但早点到长安安顿下来,安安稳稳复习总归是比在家里待着要好的,而且还有机会可以和各地的考生交流学习一下,比在家里死读书要好多了。

    至于说这事情和武元庆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这次科举考试是归吏部管的,而他的便宜老爹武士彠则是被任命的会试的主考官。

    这就不能不让武元庆重视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科考,都是事关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因为科考出问题受到牵连的主考官也是多了去了。

    武元庆可不想让便宜老爹在这事情上栽了跟头。

第三百二十二章 炸药桶() 
原本历史上,唐朝后来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是归吏部管的,主考官是吏部员外郎,官职不大。因为各部的长官是尚书,副长官是侍郎,各部下边分四个司,司的长官是郎中,副长官就是这个员外郎。别看是吏部下边一个司的副司长,可是比照后世的官级来说也就是一个处级干部而已。

    这样一个低级官员主持这么重要的选官考试,那压力是很大的,很多的事情他是没有办法做决定的,而且本身他也缺少权威,随便某个比他大点的官员都可能迫使他篡改科举成绩。

    说科举考试的成绩哪里那么容易篡改,这是大家不了解唐朝的考试情况。后来的宋朝,以及元明清都是实行的糊名制,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什么都用纸糊上的,但是在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就是说不管是主考官,还是阅卷的官员,亦或者是各级能看到考卷的人吧,反正大家都能看到这个卷子的主人是谁。

    这就给篡改成绩留下了大大的机会,只要有人收买或者逼迫,就可以让主考官,阅卷官员随意的改变分数,可以给考的不好的考生打高分,也可以给考的很好的考生打低分,而且是可以按照考生的名字来选择,这里边的可操作性太大了,完全影响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

    当然这一点武元庆在和李世民说的时候,已经说了糊名制的好处,李世民也规定了各级考试要糊名。

    但是主管考试的部门和主考官的人选李世民却没有听武元庆的。

    当时武元庆还特意和他说,因为吏部本身就是主管官员考核升迁的部门,权利已经很大了,如果说最基本的官员选拔也控制在吏部手里的话,那吏部的权利就更大了,甚至会威胁到正常的官员选拔任命上。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吏部要是不喜欢一个考生,那么这个考生连被选拔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成为官员后的升迁了。

    而把吏部和科举考试分开,就会相对的独立,也能避免官员的选拔,考核,升迁全部归到吏部,让吏部一言而决。

    武元庆给出的办法是按照后来的科举考试选用主考官的方法来的。

    就是把科举考试归属于礼部管辖,主考官的人选也定为礼部侍郎,而且这个礼部侍郎还不是指的礼部原有的侍郎,而是临时任命,就是说主持科举考试的这段时间他是礼部侍郎,考完了以后就不在任命这个职位了,他也不对礼部的掌管负责,而是向众位宰相负责,有问题也是和众位宰相以及皇帝说。而一般来说,这样被临时任命为礼部侍郎,主持考试的官员最后都会升官,更进一步。相当于是给皇帝看重的预备提拔的官员一个镀金的机会。

    而这样做呢,科举考试归礼部管,而主持考试的主考官则和礼部没什么关系。也就能让这个主考官和礼部也形成相对的独立性,不至于让礼部的权利过于增大。

    如此一来,主考官和礼部进行了分割,礼部主管的科举考试又和吏部进行了分割,权利也就进行了分割。

    主考官决定选拔什么人,或者不选拔什么人做官,而礼部呢又掌管着科举考试,最后礼部把选拔的官员报给吏部,再由吏部来决定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员的升迁任命。

    主考官和礼部有的是选不选这个人做官的权利,而吏部拥有的则是重不重用这个人的权利。

    这样的分权不光是因为现在的吏部尚书是自己的老爹,所以要避讳专权,主要还是因为武元庆觉得这样分权非常先进合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非常为皇帝和以后的那些吏部尚书考虑的。

    可也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考虑的,武元庆都说的那么清楚了,他还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吏部,交给了武士彠。

    不管李世民怎么考虑吧,既然已经把科举考试的归属权交到了吏部手里,任命了武士彠当主考官,武元庆也只能是想办法帮便宜老爹把这个事情做好了。

    原本,在长安举行的会试需要吏部和主考官管的事情并不多,也就是考试进行时以及考试完成后的阅卷打分等事情。

    但是武元庆非要多事,说服李世民把各地来京的考生在路上需要的基本盘缠都给出了,这也就罢了,两三千人而已,路上盘缠朝廷或者各地衙门还是出的起的。

    可是武元庆又说服李世民在长安城外专门修建了馆舍,用来给赴京赶考的考生居住,不但如此,就连考生们的基本衣食这两样也给包了。

    之所以武元庆会提议这些,则是因为后世不管是电视,还是里边他实在看多了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为了筹措路费受了多大的苦,他们家里人到处举债,又受了多少的罪。

    病倒在赶考途中的寒门举子不胜枚举,病死在路上的也绝不在少数。

    就算到了京城,又有多少考生因为囊中羞涩,吃不饱饭,穿不起衣,住不下店,最后影响考试。

    所以武元庆才说服李世民做这些事情来保障考生的基本需求。反正不管是路费,还是修建的馆舍,亦或者提供的衣服食物都是最基本的最普通的,给的也是那些实在贫困的考生。

    那些个家境不错的,这些也会提供,但是他们用不用那就由他们自己了,他们想住更好的,吃更好的,穿更好的随他们的便,反正这些东西是不会折现给他们的。

    相对于付出点钱财,武元庆更看重可以从中挑选出多少合格有用的官员来,李世民也是这么看的,所以最后同意了武元庆的建议。

    武元庆没想到这事归吏部管,也就不管他提的这些事情会给朝廷增加多少额外的事情。可是现在李世民却把考试的事情交给了吏部。

    这样一来,不但花费的钱财不算小数目,就连吏部需要管理的事情也多了许多。

    除了要严防吏部的官员在这里边卡油水,还要管理考生考试前的生活,学习等等事情。

    那可是近两三千的考生的,就算抛去家境不错,不在朝廷兴建的馆舍住宿的考生,剩下的也还占据大多数。

    这些人一旦管理不好,闹个矛盾,打个架都是要算到吏部头上的,如果说食宿,衣物不达标,闹出贪腐来更是吏部的事情。

    要是有考生死在馆舍里,那不管是怎么死的,吏部更脱不了干系,也就意味着武士彠脱不了干系。

    要是有人再从中挑拨一下,导致考生们闹点事出来,那武士彠的麻烦可就大了。

    这尼玛,完全就是炸药桶嘛。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一人灭一国() 
九月份的时候,伊吾城主到长安朝贡归附。伊吾是西域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具体地点相当于后世哈密那一片。

    说起来伊吾隋朝的时候就内附过一次了,隋朝还在其地设置伊吾郡。只是隋朝末年的时候,控制力下降,然后突厥强盛起来,伊吾城主才向突厥称臣。现在颉利一灭,伊吾城主就赶忙率他所属的七城降唐。

    对伊吾先归附隋朝,又归附突厥,现在又归附大唐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武元庆倒是没什么厌恶不满的。

    他很理解这种只拥有几个城池的小国家的生存法则,那就是依附强者。几个城池几万人,可用之兵也许只有几千人,甚至更少。

    周边又都是巨无霸的邻国,夹缝里求生存,不左右逢源的话,早就被灭掉了。

    当然对于伊吾这种情况,武元庆也更说不上什么同情,小国寡民活的战战兢兢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李世民对伊吾城主的归附也只是简单表示了一下欣慰,然后透露了一点准备在伊吾设置西伊州的想法,然后就交给鸿胪寺接待了,怎么设置西伊州,用不用屯兵还是只是单纯的羁縻州都还要讨论。

    自从灭掉突厥后,每个月都有来归附的小部落小国家,对这些国家武元庆也看不上,除了倭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其他国家的事情他都懒得理会。

    只是简单宴请了一下伊吾城主后就把接待的事宜交给了手下的郎中。

    他则每天有事没事就往城外的馆舍跑。

    “为什么你每次来都要叫人陪着啊,不是我,就是青雀,要么就是小恪,据说还有两次是叫的长乐。”昨天长安刚下过雨,地上泥泞不堪,长安城里都是如此,更别说城外了,从马车上下来,李承乾走一步滑一下,一边小心挪步一边不满的抱怨。

    “你小子,哪来这么多废话。要不是我没有理由插手吏部的事情,担心别人攻击我越权,也不好每天无缘无故的矿工,你以为我想叫你们啊。”武元庆走在前边头也不回的说道。

    “哈,说实话了吧,我就知道你没这么好心,说什么让我们跟你出来见见世面,切”李承乾鄙夷的冲武元庆的后背数了数中指。

    大唐贤良敏慧的太子殿下,跟着武元庆好的不知道学了多少,反正骂脏话,竖中指这些坏东西学的那是倍儿溜。

    “这也是见世面好不好。每天在深宫里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啊。”武元庆说。

    “我每天都在看奏折,各地有什么大事小情的,从奏折里我都能看出个大概来”李承乾样子很得意,皇帝经常会就一些奏折上的事情靠他,他每次的回答虽然不一定多么合适,但也基本都能得到皇帝老子的夸奖的。

    “你可拉倒吧,你还真以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啊。别说那些奏折都是尽量往好了说,单说每份奏折就那么点篇幅,你能从上边看出些什么呀。”武元庆不赞同的摇头。

    “奏折上都看不出来,那来这里就更加看不出来了好不好。”李承乾一脸无语。

    “那可未必。你听”说话间,两人正好经过馆舍食堂,虽然已经是午后时分,但是里边还有人在用饭。武元庆指了指里边,让李承乾听。

    李承乾疑惑的侧耳倾听。

    “。。。。。只见武元庆武侯爷大喝一声,呔,你们这些倭寇蛮夷太放肆了,竟敢欺我大唐子民,当我大唐无人吗,来来来,吃本侯爷一枪。然后武侯爷擎着丈八火尖枪飞身上前,一枪就将倭国正使挑飞了数十丈。。。。”

    里边还在继续,李承乾却已经没兴趣听下去了:“呵呵,你们家说书这项业务发展的很快嘛,几天功夫都已经发展到这儿来了。只是,这就是你要我听的?这就是要我见的世面?跑这么远的路出城,你就是想让我听听你武侯爷的英勇事迹?”李承乾皮笑肉不笑的看着武元庆。

    “哈哈”武元庆好尴尬,里边这家伙竟然擅改剧本,连西游记里的火尖枪都给整出来了,跨度尼玛太大了。好好的写实故事,瞬间给变成了玄幻仙侠类的了。

    “失误,这完全是失误,这家伙可能是说到重点情节了,太兴奋,声音太大了,把我让你听的给压下去了。”

    “哼”李承乾不信冷哼。

    “哼哼”武元庆回以两声,然后一拉李承乾的衣袖说道:“在外边听不到,我们进里边听。”

    武元庆当先推门走了进去,李承乾被拖着不情不愿的也走了进去。

    “武兄你也没吃吗”一走进去就有人和武元庆打招呼。

    “没吃呢,王兄你也没吃吗”武元庆笑呵呵的回礼。

    “正吃着呢”这个姓王的考生指了指面前的碗筷。

    和武元庆打招呼的这位王姓考生是武元庆昨天才认识的。

    武元庆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跑一趟,每当有新到的考生,都会上去攀谈几句,问问籍贯啊名字啊。这个考生昨天到的时候武元庆正好就在馆舍,照例上去攀谈,完了还热心的帮他办理住宿。

    武元庆拉着李承乾走过去坐下,看了一眼同坐一桌的另一个没见过的考生问道:“在下武瞾,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啊”。

    姓王的考生急忙开口介绍:“武兄,这位是赵恒,昨天下午才到的,和我住一个宿舍。”

    “哦,原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