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再回大宋-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祥哪敢怪薛神医啊!”

    薛神医叮嘱道:“你在朝为官,就应该步步小心,处处谨慎。刚才你说的那些话,幸亏只有我老头子一人听见。若是传到某些小人的耳中,那不知生出多少是非呢?这朝堂中的刀光剑影,杀人不见血,但其中的凶险,却并不比战场上小啊,你可千万大意不得啊!”

    ”老头子年轻的时候,可是吃过亏的。你如今刚中状元,春风大意,就更应该小心谨慎。否则,一着不小心,便会遭了某些小人的暗算。“

    文天祥连忙拱手道:“前辈教训,晚生自当铭记于心。“

    薛神医拍了拍文天祥的身体,语重心长地说道:“那日你破何宜投毒之案,心思缜密,细致入微。如今朝廷昏聩,小人当道,似你这般人物,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我大宋的。你可千万要谨终如始,不要辜负了上天给予你的这一身才华。“

    这番话说得颇为真挚,文天祥穿越回到这个世界,心中亦有所感,便郑重地点了点头。

    接着,薛神医说了几名郎中的名字和住址,又告诉文天祥自家的住址,让文天祥以后去家中找他。

    辞别薛神医之后,文天祥回到新军大营,发现军器所已经将兵器发放下来了,牛富、刘保勋等人正在摆弄着刚到手的兵器。

    “大人,这些给骑兵用的弯刀,与蒙古鞑子的弯刀很相似啊!”牛富见文天祥过来,便这样说道。

    大宋缺马,非常缺。

    这支五千人的新军仅仅只有一百名左右的骑兵,冲锋陷阵恐怕是不行了,只能作为哨探使用。

    文天祥拿起弯刀,拔了出来,摸了摸刀刃,说道:“不错!这刀不错!“

    随即向牛富等人解释道:”骑兵在马上借助冲击力,横劈过去。用弯刀,刀在砍入人体之后,会自然滑出,即可挥向下一个目标。若是直刀或者尖刀刺入人体,则刀会陷在人体里面,要将刀拔出来,才可以用刀去杀下一个人。在战场上短兵相接,这会浪费极为重要的时间。“

    牛富一拍大腿,道:“是了。确是如此!我也曾与蒙古鞑子交战过多次,见过他们手中的刀,却从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还道只是风俗习惯而已。如今听大人说起,才明白原来好有这般好处。“

    蒙古人明白这其中的原理吗?这恐怕也不一定。但是,作为游牧民族,人人都懂得拿刀去宰杀牲畜,经验比宋人丰富太多了。

    宋人这边除了专门的屠夫,恐怕都没有几个人宰杀过牛羊猪马之类的大型动物。即使是屠夫,也通常是按照一些很死板的程序去杀猪宰羊的。与游牧民族捕杀动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刘保勋却在一旁问道:“大人,为何这些神臂弓,力量似乎比一般的神臂弓要弱微小一些。我们开始还以为是军器所制造的弓,质量不过关,但他们却说是大人您要求的?“

第六十四章 使者() 
文天祥拿起弓,试着拉了拉,说道:“不错,确实是我要求的!”

    刘保勋不解地问道:“这却是为何?我新军将士,皆是百里挑一的精锐,理应用力量更大的弓,大人却为何还要减小呢?”

    文天祥说道:“历来我大宋军中,以拉重弓为荣,拉轻弓为耻。军中考核将士,也以力量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本来也不是什么错误。只是此风越来越盛,过了头,那便不好了,需知凡事还是宜取中庸之道。”

    刘保勋心中暗道:“这位文大人,该不会是读书读傻了吧?这拉弓射箭,还取狗屁的中庸之道啊!”只是文天祥毕竟是他的上司,这番话却是不好说的。

    文天祥解释道:“张弓射箭是为了射死敌人,力量越大,就射得越远,与敌交战,优势便更大。但是,射得更远,就更难于瞄准。按我大宋军中的惯例,考核弓箭手,一百二十步的垛,十箭能射中五支,就能得到奖赏。可是实际上,能得到奖赏的人并不多。”

    “不仅如此,弓箭的力量越大,拉弓所需要的时间,瞄准所需要时间都会变长,在短时间能射出的弓箭数量会减少。”

    “我虽然将弓箭的力量减小了,但仍然足以杀敌。在我的新军中,士兵射箭考核,不仅仅要考核力量,射程,准度,更重要的是射箭所用的时间!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瞄准,给你浪费!”

    “能在短时间内射出更多的箭,还能保证准确度,那便能取得极大的优势。“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大宋多年来考核军士,早已形成惯例。而且,一般来说,能拉开力量更大的弓,射得更远的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会更好。

    却没有人去想过,将弓的力量降低一点,也许那个力量更大的人,在战场上能发挥得好。

    比赛与作战,终究是有区别的。

    作为个体,肯定有人想到过射速和瞄准时间的重要性。但由于军中考核的规定,以及将士们都以拉更大的弓为荣,便形成了一种风气。个人身处其中,就难免被感染了。

    刘保勋本是极为聪明的人,听得文天祥这样一说,立即就明白了过来。

    “大人果然思虑周详,见微知著,非我等所能及。下官对大人真是佩服至极。“刘保勋虽然出身低微,但才学见识都远超一般人,难免有些恃才傲物。武人粗鲁,文人迂腐,皆被他所鄙视。只是这位文大人,论文能高中状元,论武亦可碾压自己一向引以为自傲的军事知识,见识眼光皆要高出自己许多,刘保勋确实是口服心服。

    不过,文天祥自己心中有数。前世也曾经担任过军器监的职务,却没有想到这些,还是现代社会的经历才让他明白这些道理。

    现代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不是已有的科技产品和文明,而是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古代社会是一个经验社会。很多事情都说不出原理,只是凭借人类长期的经验行事。古人在很多时候,也不去深究其中的原理。即使有些探究,也通常不是很深。

    现代社会则不一样,对于任何事情,都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正是科学原理与经验文明的结合,才有了现代科技文明的大爆发,有了技术上的突飞猛进。

    这也是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根本性区别。

    古人会想到,弓的力量越大,箭射得越远,杀敌的威力就越大。

    而现代人则会分析,用一百斤的力量能杀死敌人,而你用了一百五十斤,那就是浪费了五十斤的力量。

    进一步的分析则会发现,用一百斤的力量可能有60%的概率杀死敌人,用一百五十斤的力量,杀死敌人的概率能提高到80%。但用一百斤的力量,你能杀敌两次。而用一百五十斤的力量,只能杀敌一次。

    在用多少力量杀敌的问题上,并不是力量越大越好,而是在杀敌概率与力量的大小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处在平衡点上,才是杀敌效率最高的。

    更进一步,现代人会用数学建模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各项条件,最终取得最佳值。

    当然,文天祥无法这样去做,这需要大量统计数据和计算机系统的辅助。

    但文天祥至少在心中有一个估算值,大略知道宋军对于弓的力量追求过头了。

    增加每一个士兵的射速与增加士兵人数不一样。如果每一名弓箭手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射出多一倍的箭,那么,一千名这样的弓箭手,能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射速比他们慢一倍的两千名弓箭手。

    原因很简单,战场上的空间有限,弓箭的射程有限。人员布置需要一定的空间,超出一定的距离,便爱莫能助了。更何况,在战场上,只有最前面的弓箭手能进行直瞄,后面的弓箭手都只能进行抛射。

    直瞄的准确度远非抛射能比,而直瞄的人员却是无法增加的。

    除了这些弓箭之外,文天祥还给了军器所几张现代滑轮弓的图纸。但做出质量合格的现代滑轮弓并不容易,军器所的工匠们还没有能批量做出来,因此,没有给新军送来。若是那些弓箭送过来了,刘保勋和牛富等人,恐怕更要瞠目结舌了。

    这个时代,要训练一名优秀的弓箭手,需要几年的时间。好在这些招募的新兵,大多数人本身就懂一些箭术,倒是可以大大缩短训练时间。此前虽然没有批量发放弓箭等装备,但几张弓还是有的。李保勋,牛富等人仍然对新兵进行了箭术测试。

    虽然专业的弓箭营只有三个指挥的人马,但新军所有士兵,皆配有弓箭,都要练习射箭。

    拿到了武器,新军的训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文天祥又按照薛神医所说,找到那几名年轻的郎中,一番劝说,再以重金相邀,几人便都答应了。

    ……

    时光如梭,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新军日益强壮。

    与此同时,一支来自北方的队伍,抵达了临安城外。

    “我这一路前来,也看过无数宋人的军营。山下的这支军队威武雄壮,胜过其他宋军许多,想来应该是守卫临安城的精锐之军了!”一名蒙古装扮的人,立马站在山头之上,望着山下不远处的新军军营。

    他便是蒙古派来南宋的使者——郝经。

    郝经的身旁,另一名汉子指着山下的军队,轻蔑地说道:“什么精锐之军啊?连马都没有几匹,给我三千精骑,保证打得这支军队哭爹喊娘!“

    “哈哈哈!“身后几名蒙古人都大笑了起来。

    “巴特尔安答说得好!宋人都是些软弱的小羊羔!我蒙古铁骑才是天底下最厉害的雄鹰和巨狼!“

    “宋人哪有什么精锐之军啊?山下这支宋军,也不过是比其它宋军的军容整齐一些罢了。在我蒙古铁骑面前,皆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郝经看了看身后几人一眼,没有再说什么,他扬鞭催马,向着山下走去。

    一抹夕阳,照在青山上。

第六十五章 情报() 
新军大营中,文天祥正在讲课。

    虽然官家否决了他办一所高级军官学校的请求,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新军中,开设培训军官的课程。

    所有甲正以上的军官,都要轮流来听课。结合自己前世抗元的战争经历,古代各种战争的战例……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

    大家一起对历次战争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什么胜?为什么败?能否胜得更干脆漂亮一些?又能否转败为胜?

    再由在前线与蒙古鞑子有过多次拼杀的牛富等人,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验。

    分析蒙古骑兵的作战方法,研究相关的对策。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尽管这种集体培训不可能培养出绝世天才,但至少能从整体上提高新军军官的水平。

    ******************

    一驾马车,自临安城中而来。

    “这位文大人,倒也有趣得很。堂堂的新科状元,右正言,竟然真的跑到城外来带兵,也不知他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说话之人,穿着一身宫廷服饰,竟是一名小黄门。

    大宋的官员,分为“清官”和“浊官”两类官员。

    这个“清官”,可不是清正廉明的清官,而是指清谈阔论的“清官”。

    也就是帮着写写书,修修典,谈谈怎么治天下……却不太管具体事务的官员。

    “浊官”则是一大堆的繁琐之事,忙不过来,但地位却很低的官员。

    越是清官,升官越快;而浊官则可能呆在某一个职务上不能动弹,一辈子都升不上去。

    所以,大家都抢着做“清官”,除了油水很大的部门,没有几个人愿意做浊官。

    这种情况,也并非宋朝独有。清浊官现象,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后世也一直延续着。明清时的翰林学士,也是典型的“清官”,同样也是最容易升迁的官。

    文天祥以右正言身份,领着新军统领的职务。

    在外人看来,这个统领之职,挂一个名就行了,具体事务交给副统领去办。他一个文官,大可在临安城中逍遥自在,结交权贵大臣,清流名士,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以后新军训练有成,功劳也少不了他的。

    反正新军要粮要饷要装备,要与临安城中各个衙门交涉。他这位新军统领为这些事务日夜操劳,住在临安城中,也是名正言顺嘛!

    却不想,这位文大人竟然真的住进了新军大营之中,与一帮武人终日厮混在一起,却不去临安城中以文会友,这可真让人看不透啊!

    “如今蒙古势强,时时侵袭我大宋边关。文大人得官家赏识,领旨训练新军,自然是要表现得勤勉一些了。”说这话的人,乃是礼部主客清吏司的主客郎中周言。

    小黄门说道:“周大人说得不错。据说文大人的新军,很是威武,为我大宋精锐之军。这次官家安排蒙古使者前来新军中参观,也是为了壮我大宋军威,威慑蒙古鞑子。”

    “是啊!”周言叹道:“若是新军此次能在官家面前好好表现一番,震慑一下蒙古鞑子。这位文大人,恐怕又要升官了!”

    周言心有所感,自己在十二年前中进士,历经官场十余年,才混得一个礼部主客郎中的官位,再看看这位文大人……这人与人啊,当真不能比啊!

    小黄门又说道:“听说这位文大人,不太喜欢与临安城中的权贵来往。却与神医薛太关系密切,每次去临安城,必定前往薛神医家拜访?”

    周言点头道:“此事我也有所耳闻,听说文大人与薛神医乃是忘年之交,关系甚好,交情非同一般啊!”

    小黄门笑道:“今日我出宫前,董大人还特别叮嘱过,说官家很看重文大人,要我千万不可在他面前摆宫里人的架子。”

    周言惊讶道:“这位文正言与董内侍的关系,也这般好吗?”

    “这个嘛,咱家就不知道了。”小黄门说道:“不过,那位与文大人交好的薛神医,近来也是经常进宫,与官家关系好着呢!”

    周言”哦“了一声,脸上抹过一丝淡淡地微笑,似乎心有所思,嘴上却不动声色地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