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再回大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想建立的军队,不是普通的军队,而是海军。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章 差事() 
在现代社会时,他是一名程序员,一名it从业人员,这个职业,对于此刻身处大宋的文天祥来说,毫无帮助。

    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连电力都没有,要你这个程序员何用?

    至于高中学到的那一点物理化学知识,也有一多半都还给老师了,毕竟他穿越回来时,已经工作很多年了。

    再说,那也没什么用。也许可以做块肥皂,或者改进一下制盐的工艺,然而,这对阻挡当世最强大的蒙古军队毫无作用。

    但他前世是一个历史和军事爱好者,而且是非常资深的爱好者。

    他会制作一些这个时代还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六分仪。

    这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但却是一支强大海军的基础,在还没有gps,没有北斗,没有雷达导航,也没有陀螺仪的时代。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还有一些地理知识,他还记得几个重要地理位置的经纬坐标。

    建立起一支强大海军,再使用六分仪,根据自已前世记得的地理坐标,袭击元朝。

    进攻,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南宋没有大牧场,缺马,因此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但至少此刻,南宋的水师力量远比蒙古强大,正因为如此,蒙古大军才绕道云南,进攻大理,迂回包围南宋,因为他们的水面力量远不如宋军。

    当然,到了崖山之战的时候,却是已经超过了,这是后话。

    没有强大的骑兵,便无法有效的进攻,只能靠防守。所以,南宋的军队,守城的能力很强,能在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面前坚守很多年,但论起进攻,那就完全不行了。

    也亏得南宋国力雄厚,才可以坚持下去。

    但不进行有效的进攻,被动防守,始终不是出路,终归会被耗死。

    在唐朝初年,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人口急剧减少,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力并不强,以至于在突厥的威逼之下,李渊一度想过要迁都南下。李世民也被迫在渭水桥前,签下耻辱的渭水之盟,尽给长安城财帛,换得突厥退兵。

    但随后,仅仅三年以后,李靖指挥六路大军进攻,同时以三千精骑走小道突袭汗帐,再借突厥议和之机,以万骑千里奔袭,顷刻间便灭了东突厥。

    要知道,那一年,突厥虽然发生了大雪灾,但关中同样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唐朝当时也无法和汉武帝那时的汉朝一样,和突厥进行长时间的作战。

    但凭借优秀的骑兵力量,凭借李靖这位军神出神入化的指挥,仅仅一战,没有消耗唐朝多少财力物力国力,便灭了东突厥。

    而汉时虽然灭了匈奴,但消耗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整个汉朝也给打了一个半残,汉武帝末期,国力已经极度空虚了。

    文天祥经历过后世的科技文明,在信息化时代,依靠卫星支援的情报系统,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精确打击,实施斩首战术,这已经是现代战争的基本形式。

    在得到情报支援的情况下,一枚精确打击的制导炸弹能发挥出几百枚几千枚普通炸弹发挥不出的功效。

    在现代社会,依靠情报支援系统,战场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以及战果评估系统,这四个关键系统对战争进行精确控制,对敌我军队完全做到了“知已知彼”。

    精确的情报,精确的打击,精确的战场管理,精确的战果评估以及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支撑,让现代战争表现得让人不可思议,百万大军都能在倾刻间灰飞烟灭。

    而在古代农业社会,在没有卫星没有无人机没有无线电通讯的时代,就必须依靠将领的指挥艺术了。

    骑兵是这个时代的“坦克”和“飞机”,可以发动“闪电战”,可以千里奔袭,完全改变战场形式。

    但南宋缺少骑兵,所以,只能依靠海军。

    只有海军能一次性携带半年的补给,进行远程奔袭,而不必像端平入洛一样,几十万人尚且无法保障前线数万军队的补给。

    在海上机动的海军,若能出其不意的出现在重要地点发起进攻,那么,敌人将防不胜防。

    在后世的明朝,乘着小舢板的倭寇尚且能不断的骚扰明朝,让明朝疲于应付。

    若是文天祥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完全掌控制海权,随时可以在沿海登陆,那么,任蒙古骑兵如何强大,也要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此时的蒙古大军,完全是这个时代开了挂的bug级存在。要想在陆地上打败蒙古大军,那需要对大宋的军队进行全面的改制,重新武装,重新训练,将整个国家财政体系,军事体系全部推倒重来,那才有可能击败此时的蒙古大军。

    再或者,你穿越回现代去拿马克沁机关枪来和蒙古军队打。

    否则,任你是孙武再世,韩信重生,也只能悲剧收场。

    想要力挽狂澜,只能另辟蹊径。

    然而,海军也是最烧钱的军种,以大宋现在本已面临崩溃的财政体系,实在拿不出多少钱去办海军。

    文天祥知道海军虽然烧钱,但实际上,性价比很高,很划算。但自已知道是一回事,如何说服别人相信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时代的人,恐怕还不能明白海军的重要性。

    要让此刻的宋廷拔一笔巨款来筹建一支海军,这恐怕比登天还难,更何况现在的朝廷也根本拿不出这样一笔巨款。

    直接建海军的想法,完全不用考虑,但是,可以想一些办法迂回。

    首先需要做的是,先建立一支军队,人数不用太多,但必须是精锐的军队。

    前一世,文天祥临危受命,带领的军队,都是临时召集的,实际上一群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乌合之众,靠这群人去与当世最强大的蒙古大军作战,这完全是以卵击石。

    即使如此,他也未曾退却过,未曾害怕过,即使一败再败,也仍然百折不挠的战斗着。

    然人力有时尽,文天祥当时手中没有一支正规军,都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唯一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只有巩信一人,无兵无将,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如蒙古大军战斗到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上一世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世,他已经知道后面的事,因此必须早做准备。

    然而,就在文天祥谋划筹建一支海军时,宋理宗却给他派了别的差事。

    一日官场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

    宋理宗给他的差事乃是审案。

    谁让他这个承事郎的散官是挂在大理寺名下呢?谁让他夜破奇案的名声已经传遍临安城呢?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政坛新人,而且起身白屋,还谈不上有政治派系,而且,他又是这个案子的见证人之一。

    这个案子,自然便是宰相董槐之子董天赐指使太湖盗贼凿船杀人,致十三人沉湖溺水而亡的大案了。

    此案一发,便已轰动临安城,宋理宗下诏:“着承事郎文天祥查办董天赐勾结盗贼杀人一案“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章 初入官场() 
圣旨一下,朝廷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羡慕嫉妒恨了。

    大宋别的不多,就是官多。

    官多却皆无事可做,整日里盼着争取一个“为人民服务,为皇上效忠“的机会,却不想,有职事的官都没捞到的差事,文天祥这个散官却在刚刚走马上任时,便被委派了差事,实在让人眼红。

    不过,文天祥是状元郎,是储相,将来注定是要步步高升的,现在虽然差事来得早了一些,但大家也无话可说。

    毕竟,状元嘛,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当然,有一些人并不看好这个差事,审理当朝宰相之子的案子岂是非同小可,一着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在宋理宗赐给文天祥的住宅中,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正在收拾行礼,准备回庐陵老回家。

    这幢宅子并不算大,但地处临安城中的黄金地段,仍然是精雅别致的江南园林小园,倒是临安城中不可多得的一幢豪宅。

    宋理宗对文天祥的恩宠也由可见一斑,并不是每一任状元都会有这样的待遇的。

    经过数日的调养,父亲的身体终于慢慢康复,文天祥的心也终于放到了肚子里面。

    父亲并没有于前世一般英年早逝,历史的轨道已悄然改变。

    “爹爹“文天璧此时年仅十九岁,此前从未有与父亲分开过,如今却是要留在这临安城中,等待吏部选官。

    十九岁,在后世的社会中,才刚刚开始读大一,而文天璧却是要去当一个治理一方的父母官了。

    对于前程,也既充满了欢喜和期望,也有一些惶恐不安。

    “大郎,二郎,爹爹回家去了,你们两人皆金榜题名,学有所成,但仍须记得从今往后,要好生为官,一展胸中所学,不负朝廷重托,不负百姓所望,也不负为父的一番期待。“

    “大郎,你得了新科状元,又得官家赐字“宋瑞”,官家对你很是器重,但树大招风,才高招妒,你在朝为官,还得步步小心,万勿为小人所伤。“

    “二郎,爹爹不在时,你须得听你大哥的话,明白吗?“

    “大郎,你虽高中状元,但切记要戒骄戒躁,多些谦虚,少些轻狂,谨慎为官,明白吗?”

    “文家祖上从无一人中进士,如今我文仪的两个儿子,一个高中状元,另一个也中了进士,我文仪此生何憾?“文仪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这才依依不舍的登上马车,缓缓离去。

    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留在临安城中任官,他却是要回家去报喜,然后祭告先祖。

    庐陵距离临安城约摸一千五百里左右,在七百多年前的宋朝,这个距离已是千山万水,再想见一面,说上几句话,也颇为不易。

    现代社会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却再也没有了这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任你是离家千里还是万里,仍然可以打电话聊天,坐飞机过去也不过一两天的时间,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没有什么距离感了,离别之情也自然淡了。

    距离,恐怕还是要以人们能用多长时间到达为标准,庐陵与临安这一千五百里的距离,其中翻山越岭,涉水渡河,一般来说,途中要走上一个月。

    走一个月才能回家看一下父母,按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说,已经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要遥远,更别说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通讯手段了。

    送走父亲之后,文天璧去吏部接受选官,文天祥去临安府衙办案。

    当文天祥赶到临安府衙前的时候,却见一群人身着孝服,站在府衙之前,旁边还放着三具棺材,领头之人,便是谢枋得。

    文天祥不由暗暗一叹,便走了过去,正待开口,却见谢枋得迎上前来,说道:“宋瑞兄来得正好,你是新科状元,那日也是看着我等落水的。那董天赐仗着是当朝宰相董槐之子,不将我等士子举人放在眼中,公然勾结太湖盗贼,凿船杀人,致使十三人溺水而亡,其中更有马柏哲,李俊言,沈一丞等三名举子,如此凶残狠毒,若不严惩,国法何在?”

    “严惩董天赐”,“打倒奸相董槐”,后面一大群人高声齐喊道。

    文天祥道:“董天赐勾结太湖盗贼杀人一案,自有有司审理,相信一定不会让凶手逍遥法外的。你等皆是朝廷举子,当知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这么多人聚集在这临安府衙之前,成何体统?“

    谢枋得说道:“那董天赐乃是奸相董槐之子,那董槐在朝廷中权势熏天,又与董宋臣等阉人相互勾结,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朝廷不知有多少奸邪朋党,与之勾结,狼狈为奸,蒙蔽圣听。“

    ”我等若是不奋力而起,这些贪官污吏,谀媚小人,必然会想出各种法子为这董天赐开脱,让凶手消遥法外,死者沉冤莫白。所以,我等一面集体上书官家,请求严惩董天赐并罢董槐相位,一面抬棺来这临安府衙前,我要那临安知府在我等的注目之下,在死者的灵前,审理此案,看他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董天赐开脱。“

    “君直兄大可不必担心,我刚领了圣旨,官家命我审理董天赐勾结太湖盗贼于西湖凿船杀人一案,我这便是来这临安府审案的。君直兄若是信得过我,还请就此散去了,尽早让几位不幸的同谊入土为安,我文天祥定当秉公办理,将此案审一个水落石出,将凶手绳之以法,绝不让几位同谊白白蒙难的。“

    “什么?官家让你来审理此案?“谢枋得只听到了文天祥高中状元,得官家赐字宋瑞之事,并不知道官家派文天祥审理此案的消息。。

    “正是“文天祥道:”但请君直兄放心,我文某定会查清此案的。“

    “我谢枋得蒙宋瑞兄相救,这才逃脱此番灾难,留得一命,既是宋瑞兄说了,我岂有不从之理?宋瑞兄来审此案,我又岂有信不过之理?”

    当文天祥走进府衙大门时,却见临安府知府方凡迎了上来。

    “闻得官家派承事郎前来审理此案,本官真是喜不自禁啊。那谢枋得乃是士林领袖人物,出了名的不畏权贵,他领着一干进士举子,抬着棺材在临安府前聚集,本官是赶也不是,不赶也不是,却不想承事郎三言两语,便将谢枋得等一干人劝散了,承事郎不愧能中状元的人物,真非常人也。本官先行谢过承事郎了。“

    临安府知府方凡乃是正四品的高官,比文天祥这个正八品的承事郎要高了许多个品阶,但文天祥是新科状元,圣眷正隆,此次又是奉旨办案,方凡自然是要小心应酬了。

    更何况,方凡是朝中老人,历经官场多年,对于审理宰相之子董天赐这种烫手山芋的案子避之不及,有文天祥过来接手,他当然高兴了。

    “方知府不必客气,前些日子,还多亏方知府派人过来协助下官,下官才得已捉拿住谋害家父的真凶,使家父幸免于难。下官正待改日登门道谢,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