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汗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众汗之王-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告大汗,此事我责无旁贷。“

    ”好。“札木合大声称赞,又拿出一支军令,大声喊道:

    ”黎华!“

    ”末将在!”

    “你仍然担任五原太守,负责镇守金国边疆,时刻注视大金国的风吹草动,我恐怕他们趁我军北顾时,突然下手进击五原,若是那样,你一面及时阻挡,一面将军报传回朔方。”

    “是,末将接令。”黎华接过军令,不禁想起自己初时加入札木合帐下的要求,当时他为了不与铁木真起冲突,希望不要派自己去大漠作战,此时大汗的安排,确实符合他当时的要求,只不知若是自己在战场上再次遇见铁木真,是否能够悍不顾身地与之作战。

    “塔塔东格!”

    “末将在!”

    “自岱钦出使西夏之后,你就接任了狼山的指挥,现在狼山有大军过万,大部分是盗贼改编过来的步兵。今天我给你一道军令,对狼山的近一万矿工进行整编,分为三部,每十天对其中一部进行军训,明年春天之前,我希望看到这些矿工都有一定的战力。“

    “此外,让魏青配合你,再派遣两万民夫,在狼山的要道,山寨,以及矿山等处都建立简易的碉堡,箭楼,暗壕,深沟。如果克烈部一旦战败,我会引他们通过狼山深入朔方,此时为了阻挡成吉思汗追赶的大军,这些工事必然会发生作用。“

    ”遵命。“

    塔塔东格没有太多的战略,长期的步兵生涯,使得无论他的身体和性格都如同一座铁塔,敌人要想强攻这里,必然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哲别,格尔木。“

    两人同时应道:“末将在。”

    ”你们二人各带一万骑兵,去那狼山以北,我们现有的部落区域进行驻札,为了预防战事起见,将那些部落中的老弱以及笨重之物先行迁移到河套区域,你们则在那儿准备好宿营的器具以及粮食仓储,以备克烈部败军到此休息。“

    “此外,格尔木的一千游骑,从狼山边缘再度前出一百里,不间断进行轮循,一旦有敌迹,尽快报告,以便这边进行应对处理。”

    “是的,我们明白。”

    “最后一路,是魏青和路德维希,希望你们经营好朔方和河套地区,继续整合那里的部众,召募和训练新军,藏兵于民但是增加训练的强度,准备下一次的大战预备队的兵员。“

    说完这些,札木合站立起来,深邃的目光遥遥地望向远方。

    ”暴风雨就要来了。“

    他默默地说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88章 克烈草原() 
克烈部是蒙古崛起前整个大漠最强盛的势力,首领脱里的王帐分为两处,夏季在古泄湖畔,冬季在汪吉河。分为左右两军,并有接近两万的近卫亲军,势力稍大于铁木真。

    克烈部此时受到了景教的影响,脱里汗信景教,成为大漠上的一个异数。

    在铁木真统一草原的过程中,脱里汗由于与他的良好关系,一直协助铁木真一同征战,为其一统蒙古部给出了贡献。

    但是在铁木真日益壮大之后,脱里汗的儿子桑昆敏锐地觉察到铁木真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威胁到克烈部的汗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他多次破坏克烈与乞颜部的盟约,并亲自率领大军,护卫了札答兰部从草原上的撤离。

    最终,待铁木真羽翼丰满之际,终于向克烈部发动了攻击。

    辛弃疾进入大漠后,克烈已经与乞颜开战两个多月了。

    与他所想的差不多,虽然初时铁木真的突袭让克烈部损失惨重,但是拥有强大战略纵深的克烈部很快就反应过来,为了保卫家园,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克烈大军之中。

    脱里领导的护卫军兵器精练,训练卓越,与铁木真儿子术赤的军队进行过多次战斗,获得了不少胜利,完全击溃了他们。

    而桑昆领导的左军扩军至五万,他的对手是铁木真的心腹大将赤老温。

    赤老温脾气火爆,打法简单,很快中了桑昆的埋伏,部下也损失惨重,不得不败退蒙古草原。

    之后脱里与桑昆合兵一处,前往汪吉河。汪洁河靠近大金北境,是克烈部的冬季驻地,在铁木真的前期进攻中,沦陷敌手,脱里和桑昆的目标是一举击败铁木真,夺回王帐,恢复克烈部的和平。

    作为克烈部的援军,辛弃疾率领五千游骑,驻札在桑昆骑队的尾部。

    为了表示对札木合的尊重,也因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桑昆并没有对辛弃疾下达什么号令,而仅仅是让他见机行事。

    这次的大战集中了桑昆手下的三万精兵以及脱里的两万精兵,桑昆准备在汪吉河畔一举击溃铁木真的大军,然后结束克烈部的战事。

    由于草原的宽阔无边,本身克烈部又占有极大的面积,所以实际上桑昆并不象铁木真那样野心巨大,他的想法只是击退铁木真部,重回自己田园牧歌似的生活。

    虽然桑昆的格局较大,而且精通军略,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战略眼光,能够看出草原的格局大变,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你死我活的战场,要么就完全地吃掉铁木真,打得他尸骨无存,要么就举手投降。再也不可能出现诸部落头领自治的局面了。

    辛弃疾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这处战场。

    双方都接近十万人的规模,真正战斗起来当然不可能呈一个扇面摆开,十万对十万地冲锋。

    克烈部的十万人分为前军,后军和中军,真正作为锋头的前军不过一万人左右,按千夫长分为约十个小队。

    后军人数差不多占了一半,有不少辅兵,负责喂马,建筑寨墙防御工事,砍伐树木制作弓箭,以及制作伙食。

    中军约四万,主要是作为预备队存在,或者根据营帐的指令,按千人队计算,一队一队地上前厮杀,以便减少损失,节省体力。

    此时战役还没有真正展开,左右两侧的几个千人队已经与对方互相展开攻击,主要的武器仍然是长弓为主,双方互有骑兵落马。

    而成吉思汗的队形也与这边差不多,看起来双方互有胜负,仍然以相互试探为主,这样的大战不可能在几天内结束。

    成吉思汗大军远来是客,其后勤支撑远远不如克烈部,所以会急切求战,若我是脱里汗,我不会这么快就给成吉思汗决战的机会,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知,遍洒游骑,拖累他的后勤补给,待到成吉思汗拖得受不了撤兵时,再给以雷霆之机。

    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也不妥,克烈草原上四处是草,到处都有放牧的部落,且缺乏城郭防御,若是以游击形式抵抗,成吉思汗的大军大可以四处掠夺,以游牧民的牧群来维持战役的需求,以战养战,反而会让克烈落于被动。

    他正在查看双方阵容,揣测此战的结果,考虑如果自己处于脱里汗的境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突然听到对面一阵密集的战鼓响起。

    远远望去,对面中军冲出一百多队精骑,精骑中有一匹马特别高大,上面坐着一位大汉,身披灰色披风,头顶金盔,盔顶上还有几根长长的鹰羽,正是蒙古部落的共主,成吉思汗。

    只见成吉思汗在马上远眺克烈阵形,稍稍沉思片刻,就作出了决定,他用手指向对面,向自己的亲随们大声下令,或又附身耳语,面露微笑,流露出一股自信的表情。

    少倾,十几个将领领命四散而去,对面的骑队蠢蠢欲动,一场大战拉开帷幕。

    突然,汪吉河西岸,几个地方,同时战鼓如雷,成吉思汗的骑兵们由赤老温率领,缓缓而行,向克烈部的右翼杀来。

    最前方的一列骑兵,张开一排一排长长的牛皮毡,挡在马前,拦住了大部分的箭矢,后方的蒙古士兵们,则在牛皮毡的掩护下,不断地弯弓射箭,压制这边的防备。

    当赤老温的两个千人队到达克烈部右翼前五十步时,他们前方的克烈骑兵已经分散得非常开,长期的牧人生活使这些非职业的士兵们难以在骤密的箭雨中仍然维持厚实的队形,此时显得有些慌乱。

    此时赤老温的第一排骑队将前方的毛毡仍在脚下,突然加快马速,发动冲锋。

    猝不及防的右翼仅仅来得及拉动一次弓弦,就被提到中速的骑兵杀入了队列,巨大的吼声在汪吉河畔响起:

    “杀!杀!杀!”

    右翼的克烈部骑兵们虽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军事训练,但是保卫土地和亲人的本能让他们怒火中烧,愤怒地举起了手中的枪支和弯刀,疯狂地冲上前去,展开厮杀,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89章 汪吉河畔() 
望着前方不过两三千人的骑队进入对抗模式,骑在马上的桑昆一点也不担心,甚至没有动用预备队。

    在他的算计中,成吉思汗的士兵虽多,但是这里远离他的基地,如果陷入消耗战,完全没有办法及时补充,而他桑昆,只要还在这片草原,就能得到多数部落的拥护,哪怕死伤人数超过成吉思汗,仍然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

    而且骑兵格斗中,大部分的伤兵是落马受伤引起,只要能够把他们送回就近的部落,得到及时的治疗,用不了多久,又立刻生龙活虎地站力起来。草原资源匮乏,但是每个人的生命力都是极强,给一点资源就能愉快地成长。

    果然如此,虽然脱里部的右翼一开始出现了溃散,但是避免了大量伤亡,在后方督战队的催促下,他们又返身与敌军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博斗。

    成吉思汗的部下们久经恶战,协助整齐如一,给克烈部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但是克烈部长期和平牧歌似的生活,也给他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上次札木合过境交纳的几十万头牲口就达百万两白银之多。

    而且这些年通过与朔方的经商交流,克烈部又获得了大量精良的盔甲,武器。因此,用装备的精良来对抗士气的顽强,他们倒也不落下风,双方都损失有几百人之众。

    过了一阵,对方似乎不想再承受这么巨大的损失,鸣金收兵,缓缓撤退。而克烈部幸存下来的战士终于能够留在原地,喘上一口气。

    不久,辅兵就会过来打扫战场,拖走受伤的伤兵,掩埋死者。而后方的预备方阵也会拨过来一定数量的援兵,继续充实右翼的队伍,数量上不致于有较大的减少。

    汪吉河上的拉锯上进行了十几天,双方都进行了一些中小规模的战斗,双方的死伤约有万人左右,但都没有较大的进展。

    毕竟这里接近克烈部的冬季王帐,因此桑昆和脱里都能够及时地从王帐中调出足够的资源和牧群来支援前方,万把人的损失他们支撑的起。

    对面的成吉思汗的补给眼看就要出现问题,双方互射的箭雨看起来都不如最初的密集。

    现在的问题就是成吉思汗什么时候想结束战斗,在他撤退时,桑昆准备紧跟过去,狠狠地咬上一大口。

    汪吉河战役的第十五天,终于如同桑昆和辛弃疾们预料的那样,对面的成吉思汗终于禁不住消耗,开始出现退兵的迹象。

    要知道接近十万人的大军,就算要撤退,也不是一声令下,就能够全军撤退的。

    成吉思汗首先撤退的是左翼,那儿靠近汪吉河,桑昆不容易展开兵力攻击,而且容易得到中军的保护,并没有引起对面太多的注意。

    第二天,蒙古部的中军,也就是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部分,也将大旗向后方展开,几万大军,滚滚地向东北方向开去。留下来阻挡追兵的只有近三千人的右翼了。

    桑昆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求胜心态,他来不及与脱里汗请示,率领自己的一万亲兵,分三路向右翼掩杀过去,他要一举歼灭这股敌军,以雪这些日的耻辱。

    冲在正前方的是桑昆亲率的五千骑兵,他们一面策骑狂奔,一面用暴虐的箭雨射向敌人。

    这时就看得出人数的作用了,对面留下断后的骑兵不过三千人,正面迎来的充其量一千五,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箭雨的密度和杀伤力,何况是这样的无脑抛射流。

    稍一照面,对方的骑军就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有一百余骑落马。

    但即使这样,为了掩护中军的撤离,对方骑阵的主将仍然没有将队形散开,而是仍然更紧密地合在一起,各自展开手中的木盾,阻挡这桑昆的进攻。

    不需要再等待了,桑昆长刀一指,另两路大军从左右两翼冲了过去,一场激烈的拼杀开始了。

    可以说在压倒的优势之下,那三千留下掩护的骑兵没有什么悬念就被绞碎了。

    可是在辛弃疾的眼中,这些骑兵的溃败与自己当时在河套打垮的西夏军却大有不同。当看见桑昆的大军接近时,他们不但没有四散而逃,反而因为逃离了箭雨的倾泄而如释重负。

    根据那名居中指挥的千夫长的命令,这些注定要留下来背锅的骑兵们反而非常镇定自若地五十人一组,结成了易守难攻的圆阵。

    这是一种在草原上较为罕见的骑兵阵法,在阵的外圈约有二十名骑兵,同心圆模样,一齐挥着马刀对准冲锋而来的敌兵。中部的三十人一面向外围射箭,一面随时准备置换下外圈受伤,阵亡或者精疲力竟的同袍。

    这样的圆阵,不适合用于冲锋,或者穿透,因为速度一旦加快,就会改变圆形的阵形,难以维持住防御形态。但是在防守时却效果大好。

    要知道就算三千个人,排着队在那儿让你杀,一分钟砍一个,一个时辰也不过砍一百个,十人同时砍,一个时辰也就砍个千把人。何况这三千人都是经过了高强度训练的蒙古骑士,他们形成的几十个圆阵,密密麻麻排成许多层,各个圆阵之间空隙倒有十几丈之远,但是弓箭可以互相支援,进一步延缓克烈兵的突击。

    克烈骑军一心求胜而来,并没有排成容易破坏圆阵的阵势,只是凭借人多,密密麻麻地砍过去。

    这样破阵当然是粗暴简单,可是速度却是极慢,因为圆阵的设计本来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