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多数运河上的敌军步兵所用的火器根本无法对哪怕很简单的盾牌在三十步以外构成什么威胁。唯一能够构成威胁的各种二将军炮或者三将军炮往往来不及在陆上有效的列阵就在于骑兵掩护下的进攻和突击,部署在小船上的火器中因为不再有之前那么多的精良鸟铳,往往侧向开火的时候会引起船只的猛烈摇晃,五十步左右都没有准头。可不论是周遇吉等人所装备的三两弹火铳还是李自成所部惯用的火箭,都可以对付大部分很简陋的小船。

    如果是北地一带的明军精锐,或许还会有成规模的精锐骑兵带来不小的麻烦,可是南方增援过来的明军虽然也有一些百人队为单位的家丁马队,可往往互不统属的同时还畏惧于死伤消耗。账面上包括十万战兵在内的二十万大军在面临一系列失败之后不得不向南撤退。接连放弃了重地徐州、济宁等不少地方,退到了凤阳至淮安府一带沿着淮河展开防御。

    夏季的淮河宽度并不算小,淮河之上不少规模还算像样的战船终于能够利用二将军三将军之类的轻炮有效展开火力了。水面上船队隆隆的炮声最终将击退敌军之后沿运河下的周遇吉及李自成所部阻挡在了淮安府以北的河面上。

    萧轩以前的时候其实也早就有所准备,曾经也有所想法:此时的扬州做为整个南路明军钱粮后勤的总后方,必然囤积有不少的物资,从火药到粮食都是如此。如果自己率领一支轻兵利用早就准备好的羊皮筏子泅渡过河,利用夜间爆破手段攻城破敌,是否有可能缴获到足够的大船,还有其他物资?只是这个时候,萧轩突然间想起几个月前自己所做的一场噩梦,不由的心生警兆。总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角,就算冒险,运气也一定在自己一边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这一路下来,队伍的收获怎么样?”在队伍于淮河对岸云集多日之后萧轩才询问集结过来的周遇吉等人道。

    “粮食似乎倒是不少,缴获的粮食足有三十多万石,足够二十万大军几个月的消耗了。此外,还有百万两以上折合财富的银钱。。。只是火药虽然也缴获了三十多万斤之多,可要满足队伍上的火药标准要求恐怕还要重新花费不少的功夫。。。”周遇吉回答后也似乎明白萧轩的一些打算:“圣上是否打算渡江进攻扬州?”

    “还是尽快回军吧,不要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吃掉东昌一带的强敌才是正经。而且真也担心京城长期没有大军的驻扎恐怕会出乱子。。。”在思索了许久之后,萧轩最终还是放弃了渡淮河南下的打算。因为萧轩了解明末海寇的能量,如夏季这样的大河谁也不敢保证会遇到什么难以预料的风险。此外,南路明军看起来有惊无险的进攻至少短时间来看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了。这样自己所率领的队伍也有足够的时间在运河沿线掠夺到足够的钱粮并趁着夏季大运河还算水量充沛的时候尽可能加强京城一带的囤积。

    就在萧轩率领的南下主力将大部分残敌赶过淮河并开始押送着不少装满货物的船只北上的时候。东昌城内北上的明军主力也展开了猛烈的突围。

    起初的时候,受那些西洋炮手的影响还有说法,朱燮元并不认为被敌人缴获的那些重炮对己方有以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威胁。西方和东方在炮术上的真正差别不论朱燮元还是杨嗣昌等人都是十分清楚的。尤其是东昌城外仅仅不过一万有余的敌军看起来的实力和防线也十分单薄,就算留守在东昌城内的力量不能战而胜之,也绝没有道理被困局在城中。

    因此当外出查探的斥候发觉了城外不少大营中的蹊跷之后就决定直接在白天展开突围,以十倍以上的兵力首先针对东昌城南面防御的两千兵力左右的留守兵力展开了进攻。

    然而,受传统兵学思维影响更多的东昌城内的守军没有想到的是:时代似乎稍稍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留守在东昌城外的围困兵力仅仅只有一万人左右,这一万人却包括了教导旅与近卫勇卫各旅的大部分炮兵力量。此外,还包括利用缴获来的不少火炮重新武装起来的炮队。除了十八门两千斤身管重炮和三十门千斤在身管重炮之外,各种三五百斤身管左右的大将军炮多达二百多门。因为教导旅和新编各旅的炮手们就算是辎重人员往往也拥有相当的操作训练和炮术素养,因此仅仅是稍加测试,缴获过来的火器就都能够有效的运用了。

    在兵力并不算很多的南面展开防御,阵型似乎十分单薄两千左右围困兵力,也装备了四门两千斤身管重炮和六门千斤身管重炮,此外还包括四十门大将军级别的火炮。总共身管总量达到了三万斤或一万八千公斤身管左右的总炮兵实力。

    而冲出城外的三万守军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炎热多雨的夏季,都没有携带什么像样的铠甲。最多是前排的人手持皮木盾牌罢了。在面对重新标准化重铸的一两四钱左右霰弹展开射击的时候,几乎每一轮火炮齐射都能发射出一万几千枚几百焦耳初动能威力轻霰弹,带来敌群中至少二三百人左右的伤亡损失。

    如果守军的披甲水平好一些,或者伤亡承受力如同正常的主力强军一样,那么这个级别的火力也未必i能够轻易阻挠守军的突围,可是突围的队伍中大部分并非什么精兵强将。短短不过数分钟之内十轮开火就有两三千人伤亡损失的情况下,密集的大军还是被打的四分五裂开来,只有极少数还算勇悍的人逼近到了那看起来还算十分单薄的防线。

    然而就在这时候,守军的各种轻火器配合大小将军炮发射两三钱左右轻霰弹的猛烈轰击,终究瓦解了进攻之敌的士气,让守城的敌军放弃了在白天突围的打算。

    ps:书友们,我是女侠独孤雯,推荐一款免费app,支持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67章 突围() 
东昌城外白天南面阻击战的胜利,让原本有些动摇的孙应元暂时放弃了反水的打算。尤其是徐州及以南接连不断的胜仗消息也纷纷传过来的时候。

    以前的时候,孙应元及其身边的不少亲信都觉得天子身边真正精锐的家底实在太少,以万余精兵外加数万寻常武装对抗几乎皆反的天下胜算渺茫。可是临清城外那一场缴获了不少重炮火器的胜利,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牌与力量。让形势看起来似乎暂时不那么恶劣起来,特别是如今北方的精锐被关外的强敌所牵制的情况下,整个明廷真正用的上的精锐,似乎是根本不足以让此时的崇祯帝所率领的力量陷入只能困守孤城的境地的。

    他当然知道几个月前圣上一些离经叛道的宣言已经彻底得罪了天下很多人,不过天子所宣扬的阶级理论看起来似乎也确实有些道理。自己如今做为天子身边的亲信和倚重的力量,如果能够最终胜利,那么最终能够赢得的富贵很显然不是做一个理所应当反水的人可以获得的。

    失利的突围让朱燮元还有身边的很多军官都有些后悔当初在临清的撤退。很显然,放弃一些火炮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过谁也没有想到顺天府那位天子身边的队伍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出完全不逊色于那些西洋人射术的炮火。

    更加感觉到忧虑的还是那些来自西洋的传教士们。此时的西方有两大关键技术被视为对异教徒封锁的绝密,一是诸多试验才确定下来的通过调整火药用量来确定射程的铳规真正使用法。另一个就是硝石提纯上阿拉伯人曾经总结出来的一些窍门。凭借这两点儿,在晚明时候虽然使用的火器种类和性质东西方差别不大,可实际效果则已经在不少陆海冲突中明显的体现了出来。这些完全不信上帝的东方大国皇帝身边的亲军竟然能有这样的火器运用水平让很多西方的雇佣兵们都感觉都到了不按。想到这样的消息必须尽快让教廷明白,这些人也都十分赞同趁夜突围的打算。

    夜幕降临下来的时候,利用沿途缴获的不少民用物资,整个东昌城外火光通明,似乎如同一道照明了的火龙将整个城池紧紧的围困住一样。

    孤注一掷的朱燮元命令各部在夜间展开突围,首先向东面及北面两个方向之间的结合部重点突围,自己所率领的精锐主力则负责最后寻找机会。

    原本以为这样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很显然:在夜间的时候火炮的瞄准开火毫无疑问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和影响,对方最大的依仗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都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突围战斗展开后仅仅片刻时间,整个进攻方向上都想起了剧烈的爆炸声还有不少人的呻吟乃至惨叫声的时候,朱燮元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忘记了当初御马监之战的一些传闻。在夜间利用爆破手段进行霰弹攻击是顺天府那位天子所率领的队伍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擅长的拿手好戏之一。

    夜间展开的爆破攻击同样因为不能有效的判断敌情而大打了不少折扣,仅仅杀伤了不过一两千突围出来的敌军。可即便如此,也让损失承受力并不是很强的对手在夜间突围的时候陷入了混乱。逼近到防线附近的散兵游勇就算面临并不是十分猛烈的弓箭乃至单兵火器也构不成多大威胁了。

    不过正当孙应元预感到自己很有可能立下一次以万余人在包围中歼敌数万的世所罕见的奇功的时候,连绵不断似乎如同暴雨一般的爆炸声却从正北方向的防线上传来。

    朱燮元所率领的明军数千精锐以看似松散实则进攻方向十分集中的纵队战术接连不断的在夜间展开了葫芦投雷攻事。那葫芦投雷的威力比大号二踢脚也强不到哪去,投在披甲持盾的重装步兵身边也造成不了多少实际的杀伤威胁,可是猛烈的爆炸声却让不少新编步兵旅的官兵动摇起来。借助着声音和烟幕的掩护,擅长近战肉搏的南方精锐的集中进攻很快就突破了北面留守部队的防线,代价不过是在夜间的弹雨和箭矢中伤亡损失的数百人而已。

    城中精锐明军的突围让孙应元终究下定了决心在夜战中展开围攻和追击,不过因为留守的力量不少是爆破和辎重兵,真正教导旅野战精锐甚至骑兵马队都不是很多,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追的上在这夏夜里十分擅长长途奔袭的明军精锐主力。

    在精锐明军突围之后,本就接连不断遭受重创的城中守军在天亮之后似乎也彻底丧失了士气,不少官兵纷纷出城投降。不过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火药资源还有兵力上的不足,孙应元终究也没有下定攻城的决心。

    萧轩乃至周遇吉等人跟随者满载而归浩浩荡荡的船队归来的时候,也听说了之前东昌战事的经过。萧轩并没有怎样的责怪孙应元。因为很显然是自己有些草率了。虽然给了留守队伍不少的火力,可兵力上的不足还是让城中精锐明军突围成意料之中的事。

    南路明军北伐失败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九边,乃至对谍报重视程度明显超过明朝的关外建州等地。不论是在驻防边军的袁可立乃至孙承宗等人那里,还是浑台吉黑还勃列乃至沈阳城内的建州上层,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沈阳城内,不少满洲贵族都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有的主张应该在明廷陷入内耗的时候入关抢掠,扩充满洲实力,还有的则主张再次展开针对朝鲜的军事行动,彻底将朝鲜半岛数百万人口成为能够提供钱粮核心所在。

    浑台吉当然在这方面,则更重视范文程的等汉官的意见,也就在议事的时候当着很多旗主的面在有所沟通之后询问了范文程等人的意见:“有人主张南下,也有人主张东向趁机压服朝鲜。关于此事,你也不妨谈谈看法。。。”

    ps:书友们,我是女侠独孤雯,推荐一款免费app,支持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68章 后金战略() 
范文程身为文武兼备也赢得建州不少人尊重的特殊臣子,原本没有打算卖关子。可是这个时候在思索片刻后还是觉得以史为鉴,或许才更能清楚的说明问题。

    “回禀天聪汗,大汗可曾记得。臣以前所讲过的前金失天下而蒙元得天下的经验教训?”范文程试探着说道。

    “范章京以前也提到过。外患未除的时候内部失和倾轧,挞赖、完颜宗隽等人入中原之后就丧失了进取之心,实乃先人成败之最大教训。诸王们也都非常清楚那段历史。如果不是前金内耗偏安,即便有岳飞等人力挽狂澜,也并不是没有鼎定中原的机会。世人均知南宋朝廷有个秦桧的奸臣,其实挞赖、完颜宗隽等人的行为对当时金国的损害更胜秦桧之于南宋。”

    听到这样的话,议事的诸王也都深以为然。事业为就陷入了内耗,是很多人都明白的教训。从建州起兵以来,虽然后金内部也并非没有各种权术和矛盾,不过却始终没有闹到前金那样的地步。

    范文程却说道:“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仅是对一朝君臣将帅,即便是对于下层的军兵其实也是这样。当人们获得充足的财富和利益的时候,往往就会有人满足于眼前的一些东西从而丧失了进取之心和警惕之心,从而给其他势力以可趁之机。当前金入关的先人们沉浸于中原带来利益的时候,草原上的合不勒汗就已经悄然崛起。成吉思汗乃至蒙古人后来的做大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因此,如果我大金要征服天下,切不可重蹈先人覆辙。如果辽东一带的明军南撤逼京,我军占据长城一带的关隘即可。不应轻易趟汉人的浑水。如果我军主力协助南京讨伐北伐。况且出于明廷的华夷之辨,这必然伤害到各路所谓护国军的合法性,为那顺天府的崇祯做嫁衣。因此只可以偏师暗中相助,我军主力应该趁此机会展开西征,不仅要彻底解决林丹汗,压服喀尔喀蒙古占领河套。如有可能,还应该一统叶尔羌及卫拉特诸部,形成当年辽国一般的态势。这样整合了整个北方的力量,才能使我朝真正的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