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轩心中又对自己手中的力量做了一个大致的估算:同去年清苑南原之战的时候相比,自己核心左右的万余兵力,综合战斗力或许有一倍左右的提高。可是其他队伍的火力战力乃至组织很显然无法简单的相提并论,就算各个营都拥有了加强炮营十几门大将军级别的火炮,同清苑南原之战时的主力相比,火力仍然仅有五分之一,更别说人员上的差距。如果按达到明军一般主力水准,按照建州主力标准乘以个三分之一,实际单体战斗力九分之一计,大致折算自己现在或者顶多至夏季的力量,最多同包括两三万披甲在内的四五万建州披甲主力类似。这还仅仅是正面对垒能力,而骑射和机动战役能力方面,自己这些力量很显然无法真正同建州主力相抗衡。历史上的松锦之战,十七万明军虽然仍然无法战胜主要战斗力集中在四五万建州主力身上的关外对手,可那是在粮食就地后勤很困难的关外。。。

    这样大致一盘算,萧轩就感觉到了一丝胆颤心惊:或许是受寻常明末架空小说主角们神话般表现的影响,自己还是太高估自己了。如果真的是内外皆叛举世皆敌,自己的出路恐怕只有死守京城一条路,利用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的时间巩固那些新营的战斗力和火力,这或许才有出路。至少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说,不论是练兵还是习武,两年全训时间内的进步会是最快的,超过这个时间则会事倍而功半,或者说遇到“百尺竿头”的瓶颈了。

    想到这里,萧轩对于自己下一步究竟要做什么,心中已有了大致的计较:守城准备很显然是当务之急。如京城这样的大城,很显然是不会有超过一年的存粮的。历史上一些临时被围的城市,如靖康时的太原或者历史上的开封之战,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城内的境况就相当糟糕了。毫无疑问要在“天下反”之前清理整个京城的“隐患人口”,要想不出大乱,乃至在今后的守城训练中游刃有余,很显然就不可能不对京城中的大户们大动手脚了。。。

    想到这里,此时的萧轩的心态也就渐渐决然起来。事到如今,萧轩不怕此时全面摊牌了。只有彻底的逼反这晚明世上与自己的目的必定不会相容的旧势力,近现代化的路才会走的更通。

    天色刚刚见亮的时候,萧轩立即召见了在秘狱中当值的王承恩等人:“口供和材料都准备好了么”

    “这几个月来的收获不小,以前一些很顽固的人也终于妥协了。天启七年的谋反案、落水安、崇祯元年的谋反案;就连当年的红丸案也都有了一些眉目。。。”

第157章 五月烽烟() 
崇祯二年旧历五月,梅雨季节刚刚来临。运河全线通航也有了一段时间,可向京城输送开来的饷银和钱粮却在水位恢复的时候迟迟未到。尤其是原本用于上交皇家内库的金花银也完全没有着落,差遣和询问当然也是石沉大海。

    京城的官员不少人试图逃亡,勉强召集起来的,也是开始试图用种种理由粉饰太平,似乎打算麻痹这位似乎在政务上放羊很长时间一窍不通的新皇。只有孙承宗等人在这个时候依旧没有放弃希望,非常坦诚的对萧轩劝谏道:“天下现在已经到了举目将要皆反的地步了!臣观遍史书,从来没有如当今陛下这样公然宣称与整个豪强权贵做对,废圣人之言的冒进之举。即便是当年的杨广也未曾如此啊!如今要想挽回天下的人心,只能。。。”

    萧轩在见到孙承宗还有朝中其他一些没有放弃对自己这位新皇期望的那些六部中的“刚直之臣”的时候,在稍稍失望之余也有些自责与苦笑。自己究竟是想干什么?很显然自己没有近代文主角的信心,不打算改造任何旧时代的精英阶层了。很显然以换血和彻底革命的方式,才有可能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意愿来在自己有生之年让整个东方真正的走上近现代化之路。自己未来的一些打算和主张,是决不可能被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主流知识分子和精英所认同的。

    抱着娱乐的心态,此时的萧轩也终究变得口无遮拦起来,对这些朝廷的重臣当面坦言道:“看来,是朕错了。朕曾经觉得你们跟朝中已经腐朽的大多数人并不一样。然而现在看来,你们比那些人恐怕还要更为顽固,更不可改造一些。下秘狱去吧!朕不会杀你们,争取让你们好好活着!呵呵。。。”

    就这样,在各地官员以官僚体系罢工和粮饷断供运河停摆来示威的时候,筹备已久的萧轩终于展开了獠牙,针对整个京城之中包括勋贵、文武官员在内的诸多大户们的全面查抄拷掠也就在这个时候毫无情面的展开了。

    同很多明末架空小说中秋毫无犯的主角军不一样的是:萧轩很担心让精锐主力部队去干这活有可能让军心涣散。因此就只抽出少量纠察队和军官做为监督,用那些少年官兵们的家属中的几万青壮临时组建军队去干这活。

    这样一来,整个军队的纪律恐怕连刚刚入京城的李自成所部都远无法相提并论。各种层出不穷的罪恶乃至违法违纪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萧轩却没有多少经历去纠正这些“矫枉必须过正”中的问题,只严惩那些私通或者宽纵京城大户又或者私吞私埋财务的人,凡是涉及到宽纵当地大户或者隐瞒私吞的行为,一经举报,除了负责举报的人可以获得重赏之外,犯事的人以极刑论处。当然为了维持最起码的“活力”对其他一些行为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完全不符合后世普世党道德审美观的风暴仅仅持续了不过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有折合一千七百多万两银子的硬通货被抄掠了出来,不过这之后所获得的财物就直线下降了。连同一些丝绸锦缎乃至其他贵重物品和铜钱也包括在内,萧轩估计这场不亚于一六四四年京城中的拷掠也最多仅仅只有两千万两左右的收入。

    这个数字虽然远远逊色于传说中的李自成在北京所获得资财,不过也并不出乎萧轩的预料。首先是因为自己打击的范围远远没有李自成广。京城中的一些太监,萧轩出于人道补偿还有“君本阶级”理论自圆其说的角度没有大兴牢狱。一些十分近的皇亲国戚,如张国纪、周奎等人没有动。再加上崇祯元年不比崇祯末年,或许京城大户们的积累本就有出入。仅仅搜刮到两千万两的财富也并不奇怪,不过这在萧轩看来,应付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的守城战所需已经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剩下的,就是清理旧京城的人口了,在完成了初步的拷掠之后,京城四门原则上只需出不许进,一时之间被之前的腥风血雨吓傻的不少当地大户甚至还有不少的平民百姓从九门蜂拥而出,纷纷逃向郊外。

    不过也有人没有逃出去,凡是看起来成年并且身体没有太的问题的人,基本都被留在了京城之内,这些人连同还没有撤出的城中一些乞丐还有打算“富贵险中求”的城狐社鼠,留在京城的少数亲信大户乃至太监们,还有从山东等地移居到老北京城内的居民,在集结清点自后,到了临近五月下旬的时候,整个京城的人口就只剩下六十余万左右了。虽然看起来仍然很多,相比之前大致抽查估算仅仅居住在城墙内的就有一百五十万左右的人口来说,仅仅只剩下原来的四成左右。逃亡的人口当然并没有带走京城内的粮食,这也让整个京城相对屯粮规模变得充裕了不少,似乎支持个一两年左右的时间毫无问题。

    为了保险期间还有更长时间的保持存粮的质量,乃至应付随后有可能到来的攻城乃至兵祸,整个崇祯二年五月,萧轩乃至以山东人为主的十万余万青壮和士兵都是在忙碌中渡过的。

    京中大乱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包括南方在内的各地,筹备已久的桂王在这个时候也从衡阳赶到了南京,在当地不少文武官员的拥立下称帝并很快得到了各省藩王乃至绝大部分文武官员的一致支持。

    很显然:萧轩的一系列史书上都很罕见的行为,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就连关外边军不少重臣也开始宣称支持清除暴君,维护圣人之道。

    让萧轩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是陕西、河南等地的豪强武装乃至从南方各省调集而来的军队,沿着长江黄河乃至京杭运河盛夏时节的水运线,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凑出了规模不小的三十万大军以很快的速度逼近而来。毫无疑问:各地造反准备不仅筹谋已久,而且表现出来的效率,也是出乎意料的。

    萧轩并不清楚的是,不仅仅是自己那些崇祯二年以来一次又一次离经叛道的行为,自己在短短一年内拥有可以抗衡建州主力的建军能力加上种种更胜王莽的“乱政”已经开始让整个天下的绝大多数官绅豪强都感觉到了一丝迫在眉睫的恐惧了。

第158章 新锐前锋() 
就在萧轩不惜一切手段积极筹备京城防务的时候,朱燮元亲自所率领的先锋精锐已经沿着运河沿线过了济宁一带,很快兵临东昌城下。

    这一次虽然各路护国大军出兵号称五十万,实则也有三十万之中,但其实不用问:这当中十万左右是临时征募的辅兵炮灰,十万左右是初经训练的豪强武装,其中还是豪强武装中最下等的。因为真正用于看家护院的精锐谁也不愿意一开战的时候就倾囊而出。真正可以算的上是军队的,也不过二十几个营十余万人了罢了。朱燮元手下的三营人马连同辅兵在内总共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是这三十万大军中堪战部队当中的先锋精锐。刚刚经历了平定奢安之乱的战事,是很多人忌惮而又寄望的队伍。

    萧轩并不知道自己自从天启七年刚刚登基以来的不少动静其实已经潜移默化的很早就改变的历史。在历史上的崇祯二年夏季,朱燮元率领的大军正在西南同安彦邦等人决呢。可是天启七年萧轩的一系列战术战法乃至练兵模式虽然仅仅只吸引了很少的人的主意,直到清苑南原之战抵抗住后金主力之后才有更多人的重视。

    不过朱燮元在了解到京城的一系列事情之后很早就领悟和主意到了圣上所建立新军的关键,那就是不求长久,只求很短时间内利用少年们的锐气和对权威的服从态度,同时加大军中骨干比例。在这个基础上,利用西南乃至南方等地比北方好的多的兵源条件、战场环境锻炼,乃至一些火器运用上的战术战法。早在崇祯二年正月的时候就比历史上提前一年多时间取得了对奢安等人的大胜,歼敌几万余人。在利用缴获的物资挑选并重做修正之后,按照南京兵部的调令沿着长江和运河迅速北上,成为了护国靖难大军的先锋主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进士出身的朱燮元对于如今这个刚刚登基的帝王一系列狂悖暴虐之举也看不下去了,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刚刚在各地官员的拥护下刚刚登基的桂王的压力。同杨嗣昌等纯文官出身的人不同。虽然朱燮元的家世也算显赫,可上溯起来归根结底也有几分武人的底子,并不为朝中的很多人视为真正的自己人。而且当京营乃至边军中的堪战部队不是不可靠不可用就是受到关外蛮夷的压制之后,朱燮元手下的一两万核心精锐同样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大患。这一次成为护国大军的先锋,未必没有朝中很多人的用意在内。

    然而此时的朱燮元却顾及不到这么多了,这也是古往今来很多忠心为国之人的无奈,要为了大义,就必须忍受很多东西。正所谓舟车劳顿,水路行军在旧时是一件苦差。不过经历了几个月的水路,特别是长江上的颠簸转入相对平静的运河之上之后,习惯了走水路的大军中除了极个别人似乎还有些不太适应以外,总体上已经在运河沿线还算缓速的水路行军中恢复过来。两岸的骑兵护卫着动员起来的民夫,并不算太过劳累的情况下就可以日行二百里左右。

    临近东昌的时候,李自成所部所率领的大军似乎正在东昌一带组织防御。见到做为先锋的朱燮元所部连同编外的民夫在内总共不过两万人左右的兵力,而自己的力量却在这些日子里扩充到十万之多,就算真正还算像样的主力也恢复到了三四万左右的人马,就决心先打赢这一章再说。尤其是此时的李自成得到了萧轩也派遣部队前来增援的情况下,更是显得信心十足。

    “听说这一次朱燮元所率领的两万人,仅仅是铠甲就有近万套左右。还有很多精良的鸟枪与弗朗机抬炮,这一战我们要好是胜了,刚刚扩充起来的队伍也就不用如此寒酸了。。。”李过此时信心十足的说道。

    李自成虽然听说过这是一支刚刚从西南战场上下来的人,不过同很多北方人一样,对于所谓的“南蛮”都有一种轻视。觉得那些身高并不怎样而且看起来也并不是很粗壮的人就算有一些野蛮彪悍之气又能强到哪里?而且还听说因为南方不利弓弩的缘故,并没有多少北方边军中那样精悍的骑兵与弓手。

    这样以来,兵力明显占优而且还能掌握主动权的李自成就再也没有多少顾虑,首先率领两万马队为主力沿着运河沿线展开了进攻,企图在对手还没有下船并且形成完整作战队形的时候就将对手彻底击溃。

    就这样,当朱燮元连绵十余里的船队还没有抵达东昌一带的时候,以最快速度沿着运河准备夜行的闯军就逼近过来,利用夜幕的掩护穿过了船队在外围的警戒线。在武装船队刚刚集中起来,大多数官兵还没有下船的时候就展开了冲击和进攻。

    只携带有弓箭与近战兵器的轻骑兵这一次当然也不是毫无准备,不少在攻城战中屡试不爽的爆破杆也装备给了骑兵。一旦骑射手集中压制住对手的前头,爆破手就会对那些看起来根本没有多少大船,多是一些中小船队的敌军展开攻击。

    试探性进攻的轻骑以松散的队形逼近过来的时候,船上的火枪手在八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就展开了轮番而连绵不断的射击。整个船队前方的火力也开始接连不断的施展开来。

    按照不少人同明军交锋的经验:这的确是一支还算堪战的明军,不过在主将的临战应变能力上也就是那个样了。虽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