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依靠包括数千队伍内工匠在内的资源,还有通过皇宫节省乃至之前一轮抄掠行动中所获得的资源。萧轩所率领的近卫营,乃至黄得功周遇吉所率领的勇卫营也在训练的同时加强着自己的实力。

    到了崇祯元年临近夏季的时候,近卫营和勇卫营的实力也同年初的时候进一步翻倍般的增长。仅仅近卫营一个营配备的新铸大将军炮就已多达五十余门,而数千人内装备的各种三四十斤范围内的抬炮也多达五百余门。包括勇卫营在内的实力则大致翻倍有余。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连续数个月的练兵,让很多原本就有一定马术基础的少年们在不惜成本的训练投资之下,不论是马上的箭术还是步下的箭术也都达到了一个客观的程度。

    这段时间以来见到萧轩没有将年前遇到的大案扩大化搞大清洗,也没有继续去动太多人的利益。也就暗暗的默许了这个有些任性的尚武皇帝。至少从萧轩对周皇后及其亲眷的一些态度来看,这似乎还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

    可自从天启七年春天到崇祯元年夏天这一年的时间以来,陕甘一带连续两年的严重旱灾也让王二等人的民变越发的壮大了,甚至超过了历史上此时原本会有的声势。

第98章 亲征动议() 
“陕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洛川不沾泥、杨六、绥德紫金梁、混天王。。。起义有名号者共有约百余部。。。”内阁举荐的新上任的兵部尚书王洽在萧轩面前还是显现出了一副精明干臣的模样,没有像王在晋还有以前的兵部尚书那样对陕北的事儿再次压着,能拖就拖。当然累计数以万计参与,遍及陕北各县的起义在此时压也压不住了。

    陕西三边总督杨鹤这时候在西北正在焦头烂额,不过也不忘尚书陈奏:“内地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间。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接聚抢掠,以渐蔓延。不幸边地亢旱四载,颗粒无收,京、民二运转输不继,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

    这些事情倒也出乎萧轩的意料。按照萧轩原本的想法,明末农民战争当然来源于陕甘边地多年以来沉重的负担、各种矛盾的积累,当然还有这两年以来严重的大旱。现在才了解到不仅仅是陕北,即便是北直隶与山东等地此时也并不太平了。

    朝中吏部尚书王永光、户部尚书郭允厚等一杆重臣在议事的时候意见倒是比较统一:“以抚为主,剿抚并用”

    萧轩此时当然明白这无济于事,就此时整个大明的财政体系还想学两宋那一套?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此时的萧轩听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底气反而更足了起来。因为萧轩一开始就不是从一个王朝的皇帝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的,而是从整个旧体系的造反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事情的。

    明末农民起义不是自己的负担,而是自己的强援,在总摊牌的情况下,农民军的力量壮大一份,反对关外政权及其“买办势力”乃至各路反动派的力量就强大一分。因为满军实在太强了,太牛叉了。那最后三国杀的格局当然是各路反对派武装不得不与满洲为敌?自己现在暂时恐怕还不是那只“出头鸟”,尤其是在自己在必要可以根本不跟某些人讲什么君臣之礼直接掀桌造反的情况下。正所谓“某些人有通外贼掀桌的风险”自己也就有“通内贼掀桌”的手段。

    在必要的情况下,预期自己与这些牛鬼蛇神们虚与委蛇,还不如直接摊牌形成一六四四年那种局面了。

    因此此时的萧轩并不显得怎么急切,反而用不屑一顾的态度笑道:“以抚为主?呵呵。不知道现在咱大明能拿出多少钱来,你们不会是盯上了宫中乃至近卫军中的内库了吧?或者还是从各地新增抚饷。除了刚才你们有人提出的减免陕北的辽饷还有秋粮之外,朕倒是有个法子,不知道你们愿意听不愿意听。。。”

    萧轩这种似乎完全置身事外的口吻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时间很多人默不作声起来。

    “就是拿出每年一百万两银子出来安抚这些闹事的百姓,朕敢保证。先不说以咱大明如今这官吏体系中间会有多少浪费成本,到那些人乃至下面人的手中能有几成。即使能安抚这数万人,恐怕绝对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求利铤而走险。你们不要当朕是没有什么经验的新皇。登基以来,朕可是有过天授的。朕出巡的时候,见过北直隶的田地,并不算大灾的年景一年的收成也不过六七十斤。朕听说环太湖苏州一带,年景不算太差一亩地能收三四百斤米,这还是按照去了壳的米来算。差一点儿的江南广大地方,原粮每亩收成也是北方三四倍之多。虽说田地人均上有差距,但看户部的数字绝对没有这么大的差异。那。。。这样吧:以后北方起事的流民,就往南方安置怎么样?两广海南一带听说多疫病,北人仍视为畏途,那就安排在江浙江西一带如何。。。”

    每亩田地正常年景的真实亩产是多少,可是朝堂上众人都避免提及的“绝密”之一,萧轩把整个踢出来,至少算是半个口头上的掀桌了。

    内阁乃至六部尚书没有发言,这些都是抬上来糊弄帝王的老好人为主。层次稍微靠下一些的官员纷纷惊恐万分的直陈这样做的害处。从南方粮食生产稳定对全国粮价的意义将到土客械斗,乃至外来的流民可能加剧南方矛盾引起全国大乱等等。

    萧轩稍做思索,也开始明白自己如果强行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土客械斗乃至各种压迫,就像此时还没有被踢暴的山东当地士绅与辽兵之间的矛盾那样,最终让那些北方的流民视南方为畏途,还不如强北边的大户。

    最终还是王洽猜测出了萧轩的心意,陈述道:“启奏陛下,臣也主张以抚为主的方案不可行,先试试以抚为主,最多不过是为了给朝廷争取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罢了。其实,民乱闹起来,反而给了朝廷一个锻炼民间骁勇善战之将才,也提高各地战备压力的机会。等这些流贼的势力日渐增大,天子率领无敌的劲旅之师大兵压境亲自降服之,必能使我大明如虎添翼。。。”

    朝堂上的人并不算傻,从王洽的话中,似乎听出了少许不一样的味道。此时也忽然有人附和道:“王尚书所言不无道理。西北大旱的考验,那些流贼中被裹挟的饥民在听到圣上的到来之后,必不敢相抗天子之师。还是冥顽不灵的必然就是那些比较顽固的反贼了。。。”

    也有很多朝中的重臣义正辞严的驳斥这种鼓动天子亲自出征的人,将其与当年明英宗土木堡之前的王振太监相提并论。

    萧轩的经验虽然也不怎么丰富,可对于阶级与人心的理解明显超过一般的古代帝王,明白朝中开始有人唱双簧鼓动自己亲征恐怕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此时的萧轩,早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牛鬼蛇神拉下马”的心态了。并不担心这套。把自己逼急了,自己当然会提前率领流民义军再打京师,因此也就没有多少忌讳的说道:“呵呵,有些爱卿多虑了,朕可不是当年那明英宗。那些边地的灾民,也不是当年的瓦剌大军。。。”

    当然,萧轩在打算亲征之前也没有忘记有些辽事的人选,还要再做最后一次亲自鉴定与处理,包括从南方赶回来的袁崇焕、袁可立等人。

第99章 疑人不用() 
主张修建宁锦防线并在天启七年取得过“宁锦大捷”的袁崇焕做为“阉党有功而不重赏,被迫辞官”的代表,此时也同去年已经放弃仕途回乡的袁可立等人一起来到了京城。

    如果说萧轩对于这一次“外出试炼”最担心的是什么,那当然就是满军会不会提前南下把归来的自己截在北京城之外,那样自己要是仅仅帅近卫营或勇卫营一半或者多半左右的力量外出,可就危险了。就算是此时的两营一万两千人左右的天子之师,如果面对上万披甲两三万后金主力,那恐怕仍然是险象环生。如果加上有人内外勾结的可能,那恐怕就更为凶险。

    因此萧轩当然要亲自判断一下,这个袁崇焕如某些网络传闻中一样是后金内应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不过在见到袁崇焕的时候,明面上的萧轩倒没有显得太过草木皆兵。而是显得十分亲近的让袁崇焕来到了自己在御马监大营内的客厅书房之中。

    “袁爱卿,你是朕登基之前的功臣。事实也证明你主张修宁锦防线的策略是正确的,孙阁老对此也十分赏识。只是当初朝廷魏阉当道,赏罚不明,委屈爱卿了。。。”

    萧轩以为这样的话没有什么,仅仅是影视剧里君王对臣下的正常客套而已,可却不知这在此时,这是极为赏识的表现。未曾谋面就有这样的礼遇,是朝中的很多大臣,包括兵部尚书王洽在内都没有想到的。

    袁崇焕表面上没有什么,心中也由此对这位刚刚登基的新皇轻看了几分:这难道真的是传说中杀伐果断,很短时间内就能建出一支超过朝廷一般主力的武人皇帝?

    “臣不敢,这些日子,臣无时无刻不在忧虑辽东的时局,生怕臣走后宁锦等地会闹出什么欠饷的事情来,给建奴以可趁之机。。。”

    萧轩此时望着客厅的窗外不由的哀叹道:“自从当年努尔哈赤起兵至今十年有余。这十年来,朕的祖父、父皇、兄长先后去世,不能不说同辽事的压力无关。如今面对对朝廷屡屡大胜,积累了众多军事资源的建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解除这一大患。。。”

    袁崇焕沉思片刻,觉得仅仅在这位新皇面前展现出自己务实的一面是不成的,还要更直来直去才能拉近关系。这或许不适合对于正常的帝王就这么快切入主题。然而这为新皇传说中却是个喜欢直来直去的帝王?

    “启禀陛下,臣有信心:只要臣拥有总督辽事之责。。。三年,大概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平辽。。。”袁崇焕此时终于大胆的说道。

    “三年?说说你的理由?”萧轩有些兴奋的回道。心中却不由的暗想:要是自己每年有数百万两的辽饷,全部的军事资源,不受干扰的建军条件。三年的时间也仅仅是能够顶多抗衡满人入关的危险而已。平辽那还至少要再远几年到数年,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就关宁军那些传统旧军队,还想跟自己的新式建军原则相提并论不成?以为自己是明末架空小说主角啊?

    袁崇焕却郑重而认真的说道:“臣原本的计划是五年平辽。用五年的时间积蓄火器、铠甲、火药,并且让士兵习射和习战。让关宁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就算比那建奴差一些,也相去不远。这样我军以十万之师对建州六万余定,步步为营,定能光复辽东诸朕,迫使那东虏主动向我们求和,短期内再也无法给我大明制造麻烦了。。。不过臣听说陛下也拥有万余颇有战斗力的新军,并且力量还在不断的增长,这样算起来,五年平辽当完全可以期望。。。”

    不得不说,袁崇焕这些话听起来倒不完全像是大话。建奴能建设精锐的强军,大明为什么不能?脱离了客观评价自身性质的立场,这似乎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

    “朕听说辽东军中积弊可不少,你真的有胆子动很多人的奶。。。利益吗?”萧轩笑着问道。

    袁崇焕此时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妥,不过还是壮起胆子说道:“臣请陛下赐予臣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嗯,然后你就擅自斩了东江镇的毛文龙,引建奴入关?朕知道,当很多人了解到建州大军真正的战斗力,还有边军的一些实际状态之后,对未来大明的前景已经有自己的判断了。朕不怪你,下去吧。。。”萧轩忽然戏虐般的笑道。

    此时的萧轩当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确定袁崇焕通敌,然而这些时候也捋顺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疑人不用。至少相比袁可立有策反后金亲信刘爱塔的投名状来说,被清捧的很高的袁崇焕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隐患。如果这一次袁崇焕能够讲清自己在军中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如自己对新军的改造那样。比如另外招募新军,遣散辽东军中没有太多武艺的人等等,自己或许会对此人另眼相看仍让其负责宁锦防御,然而仅仅是这些大话,至少证明其没有太大的大才。自己的态度,应当是仍然不用。

    袁崇焕虽然不是傻人,但怎么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位新皇会突然来个这样让人猝不及防的陡然逆转。正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两名萧轩身边的亲兵已经不知从哪里站了出来:“袁大人请回吧。。。”

    此时身为四朝老臣的袁可立却已是看的很开了,虽然萧轩先见的袁崇焕,让袁可立有些失望。但了解此时东江镇状态的他却明白。即便是自己重新被委以重任,恐怕也很难凭借此时的东江军有什么做为。

    当袁崇焕时间并不算长就走出了大营,而很快自己就又得到皇帝的召见的时候。袁可立倒多少还有些感怀,也在去的路上仔细思索了一下自己可以提出的建议和看法。

    只是萧轩见袁可立,却没有选择在书房,而是选择在了很少于外臣前来的近卫军校场。特别是队伍的装备实力进一步升级之后,大型火器实战打靶演练的地方。

第100章 另一位袁督师() 
新开辟出来的校场上炮声隆隆,轰击的目标不是袁可立想象中的土山或者土墙,而是二三百步外直接由人亲自操作的大概两分厚左右的薄木板组成的一道两辆马车牵引的木板墙,从一里之外的距离向炮群的方向缓缓移动。当火炮开炮的,炮弹以强弩也远远不及的速度飞射而出,或是命中木板墙打出一个碗口大的圆洞,或是在木板墙的前面飞溅起如同爆炸一般的土花。采用双倍标准装药发射的大将军炮,火炮的后座也让开炮的时候整个炮车被向后弹出了数米之远。几名身体已经不再瘦弱,如同成年人一般身高的炮手们迅速拼劲全力让火炮复位,或许是火炮所在的地方本就有个车轮附近的凹陷之处的缘故,这种复位也显得比想象中的速度高的多。

    一里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命中率并不算高。几乎要七八发炮弹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