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474章 腹地决战() 
    按照之前的作战得到的消息,萧轩身边的精锐主力战斗力之所以那么强,依靠的并不是类似波兰翼骑兵那样源于自身冷兵器战斗力为基础的实力,而是基于火力的实力。如果是这样,那么仅仅不过数千人的武装对于哪怕战斗力没有那种高度的军队来说,威胁力就不似数千名战斗力最为顶级的理想职业武士那么强。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大多数军队在面临投射火力时的伤亡承受力明显是要比面对骑兵近战冲锋高不少的,既然如此,如果己方能在投入兵力上拥有数十倍的绝对优势,那么胜算似乎也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之前的作战中,新亲卫营及相关队伍的实力给了对方以很大的震慑,不过萧轩在没有经过太多后方补充休整的情况下就继续打算南下的决定的重新给了不少人以士气。

    如今的奥斯曼帝国,明显不是当年安卡拉之战时候的早期奥斯曼帝国,如果再面临强大对手直接濒临内陆的进攻,那么能够集结起来的力量要比当年强大的多。

    其实了奥斯曼与波斯联军准备在预设战场投入的包括二十万骑兵在内的三十万大军之外,还有十五万左右预备力量随时可以投入作战。

    联军累计兵力能力在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损失之后仍然达到总共四五十万人上下,这种级别的兵力投入再加上主场作战的优势才终究再以一次给穆德拉四世以信心。

    为了防止新投入的部队受之前败仗的影响太大,队伍溃败并完成集结之后,那些明显士气比较低落的大部分军队都让海上力量运会伊斯坦布尔准备协防都城,只留下士气还算尚可的余部,此外参战的队伍则是见识算不上是太多的各地地方贵族募集和动员起来的兵力。

    自从数年前萧轩率领的队伍征服了泰西乃至河中一带很多看似强大的政权乃至当初曾经打过交道的老敌手之后,整个中东一代仅存的两的政权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莫卧尔沦亡之后就更是如此。因此这几年来以前不少奥斯曼和萨法维王朝地方上平时用不上的武装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透支平时用于消费的财富加强战备。整个奥斯曼能够在短期内投入作战的兵力也从过去的四十万人上下增加到了六十万人之多。中东两个大国勉强还算能够堪战的兵力总共达到了接近百万左右的样子。

    其实萧轩在黑海北岸的一仗中见识到了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所拥有的兵力,乃至兵力背后意味着的财力资源之后也下定了决心展开征讨。因为毫无疑问,能够轻易拿出这个级别规模的兵力投入作战,就证明过去曾经忽视的中东一带仍然拥有着强大的经济潜力,或者说可剥削潜力。那些供养军队的开销如果在很大程度上换成布匹、文具、造船之类的经济资源,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海内的实力。

    因为并不知道萧轩率领的队伍在深入奥斯曼腹地之后会采取哪些政策,进攻何种地方,因此在安卡拉集结的重重大军所拥有的工事体系和战场建设仍然是临时部署的,并且利用地形的掩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团团围困起来。

    其实萧轩当然在逼近安卡拉之前就通过侦查热气球的孩子们所装备的优质望远镜察觉到了这一点,但为了能够吸引敌军主力进行决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对方的套路去来。

    这是此时的奥斯曼人也没有想到的是,萧轩核心力量左右的数千人在开进战场的时候所摆开的阵势竟然是那样的稀疏,往往一个面上的横队相互之际的间隔多达两三丈远,多排下来的散兵线平均密度,大概一人左右的宽度上才有一名士兵。六千多人左右的队伍摆开的阵势似乎有十万人左右的战略集团那么大。这就让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一方的联军想要围困对手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游刃有余了。

    毕竟,即便骑兵的规模比例远非古典时代可以相提并论,可是有效的指挥分布在方圆十几里范围内的三四十万的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充满着困难与变数的。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萧轩身边这支队伍的弊端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暴露出来。这一次穆德拉四世不再打算如同以前那样从四面八方同时展开进攻。而是以旗帜命令最为精锐的十万骑兵主力准备集结起来,萨法维王朝所率领的骑兵集团也渐渐的集中起来,通过横向运动受限向萧轩所率领的似乎是一条横阵的两翼展开进攻。

    这样一来在各自连绵两三里左右的距离上,上百列横队、纵深两里左右的累计十万骑兵集团将集中攻击各兵力不过数百人左右的对手,毫无疑问,在这么庞大的兵力差距之下,就算对手的每名官兵都是神射手,似乎也完全能够凭借兵力在很大程度上淹没掉对手。

    应该说即便在之前的作战中新亲卫营的官兵们再一次充分体会到了自己队伍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可是在以如此稀薄和微弱的兵力迎战那如同潮水从三面围攻过来的敌兵的时候,很多人也开始感觉到了恐惧。不过之前的不少作战还是在最大限度上给了人们以勇气,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没有忘记一些战斗条例原则。在敌骑兵集团的前锋逼近到大概五百步左右约一里半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两翼两个方向上各一百五十部无后座力炮身管发射架就开始接连不断的利用人们填装好的火力接连不断的展开了火力。

    伴随着点点的白烟,超过一斤重的黑火药脱壳钢箭被接连不断的打了出去,在短短不过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两翼方向上就有各千枚钢箭比较准确的飞入了敌群带来了数以千计的伤亡乃至上万马匹的倒下,

    当然,或许是马匹的速度已经冲起来了,这样的伤亡似乎并没有能够让洪流停止。

    本章完

    

第四百七十五章 腹地决战(二)() 
在古时一般的作战规律中,为了最大限度上的节省马力,即便是从一里半左右的远距离上展开冲击,整个马队也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以最快的速度展开冲击作战。毕竟当马匹逼近到对方阵前的时候,往往还要进行其他机动乃至战斗。不过因为见到对面的对手同传统意义上的对手根本不同。远射实力及其强悍,可如果冲到那些人的近距离上应该就根本不会遭遇什么长枪方阵或者哪怕看起来起码有一些威胁力的抵抗阵线。同时,在对方应对近战冲击的队形极为薄弱的情况下,整个大军也无需在实战中保持尽可能相对完整的作战队形。这就让大规模的骑兵展开进攻的时候同样也无需顾虑以往十分重要的前锋阵线是否大致范围内整齐,因此几乎可以说从一开始,针对两翼展开进攻的奥斯曼人和萨法维王朝大军就几乎是以形同集体赛马一般的速度展开冲击。

    洪流一般的骑兵虽然在进攻中因为接连不断的伤亡损失而停留了片刻,但这也不过是让前面十几排骑兵在某种程度上的密度变的更大一些罢了。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内,规模庞大的两股洪流还是越过了一里左右的距离,逼近到了距离萧轩所率领队伍两翼前方和后方不过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上。

    在这个距离上,已经是火枪乃至弓箭在理论上能够带来一定威胁的距离了。无数箭支也就在这个时候如同飞蝗一般的飞向了天空,似乎在敌军的骑兵冲到近前之前就会首先下落下来形成恐怖的杀伤,为进攻彻底扫平道路。

    这种抛射袭击乃至一百五十步左右距离上的骑枪袭击效率在正规的作战中是比较低的。可是当拥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至少可以让前面的几千人针对数百人展开打击的时候则似乎完全不同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当骑兵洪流的前锋逼近到了大概一百二三十步左右距离上的时候,两翼的官兵们利用早就填装好或者刚刚在轮射中重新填装好的总共一千五百支无后座力炮再一次展开了猛烈的开火。

    第一轮猛烈的开火,七百多枚黑火药脱壳穿甲弹在这样的距离上几乎是弹无虚发的飞向了如同墙壁一般的敌军队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了六七千人的死伤乃至上万匹马匹的损失。

    当敌骑在更为密集的混乱中逼近到了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八百多枚箭霰弹乃至八万枚小钢箭飞向了对手,再次造成了七八千敌军的伤亡损失。

    在遭遇了接连不断一成左右总共两万人上下的伤亡损失之后,规模庞大的敌军骑兵集团展开的进攻虽然似乎没有被完全遏制的势头,可是最前排遭遇的猛烈阻力也似乎在短时间内如同让弹簧的一段受阻,整个规模庞大的敌骑集团开始变得兵力越来越密集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逼近奥六七十步以内接连不断展开铳炮乃至弓箭的敌骑在一瞬间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拥有完善的铠甲防护,再次进行火力填装也似乎变得极为困难起来,新亲卫营的官兵们在压制之下只能做好应对近接近战的准备。

    其实在这个时候,一些做为前锋散兵的敌骑已经冲入了阵中。不过在一种不知名的火药针弩的猛烈打击之下,少数突入散兵阵内的敌兵往往很快就被猛烈的袭击所打倒。可此时的局面一时之间似乎仍然变得现象环生一般。

    就在这个时候,曾经让不少人都感觉都心惊胆寒的连成一串的爆炸声再一次接连不断的响起。跟随队伍的辎重部队在交锋的这短时间内就利用一些特殊的三角桶乃至开坑装置以最快的速度展开了爆破攻击。

    两个方向上各二三十万枚大概二三十吨左右的霰弹形同瀑布一般的猛烈扫荡之下,在两翼展开进攻的敌骑再次遭遇到了两万人规模乃至更多马匹的伤亡损失。

    累计伤亡损失接近两成左右的情况下,还算堪战并有一些针对火器战场训练的敌骑集团虽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彻底的崩溃,逼近到距离两翼的敌骑集团也如同潮水一般的退了下去。

    在激烈的交战过程中,二百门中型野战炮也没有停歇下来,面对进攻中的对手在持续数分钟的最为激烈交战过程中也打出了累计十五轮火力,六七十万枚霰弹,再一次给做为后备队的对手带来了严重的伤亡损失。

    短时间内,总共不过一成有余的伤亡损失对于以前也经历过不少阵仗勉强算是堪战的大军终究还没有带来能让之崩溃的打击,可是在这个时候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尤其是高度机动的骑兵集团开始利用无后座力发射筒在近距离上展开接连不断的反攻的时候,在连绵不断的打击之下兵力已经明显不足三十万左右的联军也只能选择退回到原来的阵地企图以有效的防卫来对抗敌军的进攻。

    萧轩一开始的时候,也并没有打算以这么点儿兵力就在进攻中给对手以歼灭性的打击。不断的攻击对方必救的地方并在防御中给对方以最为高效的打击,可是当萧轩身边的负责侦查的孩子们发现对方的防御工事并不是自己经常运用的坑道手段,更多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构筑起来的胸墙的时候。也就下定了决心至少首先给其中的一股力量首先以歼灭性的打击。

    就这样,阵型同样宽广的队伍首先对西面的奥斯曼人营垒展开了进攻。

    就在这个时候,伴随着点点的白烟,奥斯曼人的炮火也开始准备反击,可是随后的反击却让对手大吃一惊。即便在两里左右的距离上,那简陋的土墙似乎也根本挡不住无后座力钢炮发射的黑火药穿甲体,在精确而猛烈的压制之下,很快攻击就变得渐渐散乱起来,在更近的距离上,接连不断展开对射的官兵们终于透过胸墙压制住了对手。

第476章 决胜() 
    在整个队伍逼近到百步以内的极近距离上之后,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宝贵的高级弹药,同时也为了避免近战中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风险,继续接连不断展开火力输出的主力则换成了包钢前装中型野战炮为主要的火力。

    在解决了硝石有效来源之后,黑火药威力提升的同时也让废热降低了很多。铁和性能优良的高级钢套制而成的新炮在火力效率上也比以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一百八十公斤上下的身管在展开极限中型霰弹火力的时候可以把三百多枚五十克上下的弹丸以三分之二倍音速的速度发射出去,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单兵防护都很难有效抵挡。同时,还能让这些霰弹能够有条件形成一些跳弹并进行二次杀伤。

    当逼近到距离对手比较近的距离,炮火之间有效的展开侧射的时候,几乎每一轮开火都能让两三千规模上下的敌军在连绵不断的打击下遭受严重的伤亡损失。

    猛烈的炮击大概只持续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整个大军伤亡超过四成的情况下,穆德拉四十明白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孤注一掷,可能整个奥斯曼帝国并不算太多的这一点儿元气就有可能遭遇到极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工事内的奥斯曼大军也在这个时候展开了不少次垂死挣扎。

    因为冲击的距离看起来似乎并不算是太远,似乎在很的程度上还是给人以不小的希望。接连不断有人在抛射的弓箭乃至举过头顶的火器打击掩护之下展开了冲击。

    可是每当工事内的人群通过专门的通道一涌而出的时候,就会遭遇都接连不断的猛烈火力让这些人似乎似乎如同被割麦子一般的连绵不断的倒下。

    在这个时候,萨法维王朝的大军仍然拥有七八万人左右的有生力量,在正常的逻辑和情况之下,在敌军的主力似乎已经完全转向奥斯曼人的时候做为友军应该抓紧机会迅速从另一个方向发起全面进攻才是,可是在这个时候。萨法维王朝的大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下定决心展开继续进攻。之前那恐怖的火力开始让不少人都彻底失望起来。

    奥斯曼人接连不断的反攻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战斗工兵进行的另一次大规模的爆破攻击就展开了。五十多万枚以各种方向精确横向飞舞的重霰弹发挥出了比之前似乎更突出的作战效果。尽管此时的奥斯曼人有临时构筑起来的工事体系,可是也同样在一个波次的打击之下再次遭遇到了上万人的伤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