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在时代的变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也并非没有,随着水力织布机这一两年来的推广,松江一带的制布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萧轩早有准备的在松江一带发展了诸如军用食品和南方而来的糖油为基础的食品工业,乃至规模不算小的民用造船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失业潮,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将是难以预料的。

    在各种纺织机械推广的同时,官方在这方面相关的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不过让萧轩有些无奈的是曾经寄于厚望,并且也投入了不少奖励价码、实践投入研究的蒸汽机在在这个时代似乎仍然连影子也都没有。

    只是回到玄武湖附近的中央庄园的时候,在水面上似乎没有什么船帆,而且航行速度看起来奇快的金属制造的船只多少引起了萧轩的兴趣。因为凭借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特别是在水上的一些经验,萧轩判断出这艘船在航行的时候,后面的水花似乎根本不像是人力螺旋桨所能够踩出来的。而且整个船体的结构看起来似乎是双艇体流线型,根本不像是传统近代船只的射击思想能够达到的水平。难道说南下远征的这段时间,蒸汽机方面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

    “这艘船是中央学院附属工场造船部的实验产品?”萧轩突然饶有兴趣的询问道。

    在经过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萧轩才多少有些明白了大致的来龙去脉。原来:苏州的一户民间造船厂突然异想天开的设计出了一种能够运用蒸汽进行快速航行的船只。

    原理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简单,就是用品质还算不做的苏钢来制作蒸汽压力锅。以南洋出产的一种火油做为在最短时间内烧水的燃料,就这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压力钢锅烧热到很高的温度并具有不小的压力。活塞往复式蒸汽机虽然很多人都搞不定,这户人家干脆就不设计这些东西。直接用带有阀门装置的钢管链接在船体的尾部。高温蒸汽可以随时不断的猛烈喷射而出,以高温蒸汽最为在水中推动船体前进的手段。据说虽然航程并不算太远,在远洋中也很难取代风帆的作用,可是在短时间内却可以拥有堪比寻常健壮的人在陆地上跑步一般的极限速度。

    不过,就在这户人家打算为这艘船申请专利不久,就遭遇了来自于家族内部的举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阴谋。其用意就是打算故伎重施,在船只的火油燃料舱乃至压力锅等地方都暗藏危险的隐患,只要连续使用上一段时间就有机会发生猛烈的事故。针对的对象也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在这个时候中央学院附属工场船工部的人却力排众议,仿造了这艘钢制船只。

    萧轩当然早知道这样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也并不以为意,只不过这事引出了另外一个法律问题:如果技术的发明者怀有不良的动机,或者根本就是罪大恶极那么其所拥有的专利还有效么?在萧轩归来之前,结论似乎是毫无疑问的,这样的动机当然会被满门除以极刑没有资格再拥有任何专利权,萧轩当然也同意这一点。不过还是补充了一点:实利取缔,但日后在提及相关发明的时候却没有必要隐瞒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差遣亲信工匠对新制造出来的蒸汽船进行仔细的检查之后,萧轩大胆的亲自来到了蒸汽船之上与船工们一起展开了航行。

    经过中央学院船工部的改进,原来的单体炉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成了受热面积更大的群体炉,动力舱内,无数个圆筒状并且外面涂有防火泥的钢制容器如同密集的森林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压力容器发生了爆炸,也不至于整个动力舱损毁。二十个压力杠一共装有十五吨水,总重量也差不多在十吨左右的昂子。当二十个燃料舱内的火焰喷射出来的时候,整个动力舱内就如同炼铁炉内一样恐怖,缸内的热水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燃烧并且膨胀起来。每秒至少十立方米以上的高压容器在二十个喷口内,在船只的尾部以高压蒸汽的形势喷出,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让整个船体获得了看似不小的速度。

    当然,燃料的消耗也是惊人的,大概不过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内差不多就能吃掉整整一吨本质上是石油的某种火油。累计动力推进时间整个船体载十吨油的话,也不过仅仅只能航行一个半时辰到两个时辰而已。船只的航速也在这短短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内似乎达到估摸三十公里上下的时速。

    这样的航程在运输上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只是在一些战术和作战场合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价值。不过萧轩似乎也有一种感觉:如果,功率输出上不需要这么猛,而是降低到同风帆顺风航行差不多的速度,是不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航程呢?如果用比较廉价的煤炭替代火油,又或者火油的开采取得不少突破,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机械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活塞式蒸汽机?

    同时萧轩也想到:如果不需要那么大的动力,似乎锅炉和动力舱的整个成本重量也可以和之前变得完全不同了。当然这些也仅仅是个想法而已,并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本章完

    

第458章 厚积() 
    最终,使用煤炭为动力的,功率要求没有那样大,仅仅只类似六七节左右最大速度的“喷气船”被制造出来。在萧轩的要求下,这一次制造的主要材料不再是中央学院附属工场那些高级钢,而是民间普遍水平的铁器。煤炭也经过专门的检查,并不存在特别的优选,在制造过程中尽量控制成本,减少六级以上工匠的使用。整个船体能够用木材替代的地方也尽量使用木材。

    这样一来,缩小到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喷汽船”成本果然从原来五十吨船的三万两左右的成本控制到了五百五十两左右的成本。虽然人力成本依旧很高,但在这个行业协会普遍在萧轩的支持之下人力成本高涨的年代还算勉强能够接受。尤其是贷款买卖的模式日渐推广开来的情况下。

    为了增加推进时候的效率,尤其是在功率不足的情况下,还开发出了一些装在船上的“明轮”

    崇祯十六年春,第一次“喷气船”的商业化试运行也在运河沿线上展开。为了照顾实际中的人力保养和维护环境,操作这些船的人也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应天英雄外城这些年来新成立的一家规模并不算太的的镖局。

    一开始的时候,结果当然是让萧轩感觉到有些兴奋的。在航速控制在四节左右,仅仅只比健步行走略快一些的情况下,六千斤质量并不是那么突出的煤就能整个船只航行十天左右,以最快的日行速度完成了累计两千里大概千公里左右的航程。估算其综合效果至少相当于每艘船配备十名态度还算认真,身体还算健壮的船工。

    当然唯一的问题是,燃料的耗费加上机器的重量明显比十名船工加上十天的口粮还要高出不少。不过这似乎还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缺点。因为并不是所有在大运河上航行的船只都有两千里的航程需要的。

    通过这一次测试,萧轩对这种“喷汽机”的效率也就大致有了一个了解。很显然:简单没好货,好货不简单。如果那些煤的质量大概标准煤或木炭六七成的话,推测这种“喷汽机”大概也就瓦特时代蒸汽机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的效率。同早期用于抽水的蒸汽机也不知道谁的效率高一些。

    这件事情的一帆风顺也让萧轩似乎感觉到一些异样:如果事情真的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种十分简单的“喷汽船”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运用呢?哪怕是在内河运输方面?在规模化论证的时候,萧轩已经尽可能的十分小心。可是现在似乎除了船只在行进的时候动静大一些,对内河交通管制多少提出一些要求之外并没有不可克服的问题?

    只是,当这种并不算复杂的“喷汽船”以如今应天的条件开始推广开来的时候,终于在秋季运粮的时候暴露出一些根本局限。

    过往的时候,在煤炭需求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中国这种煤炭开采运输条件比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困难的多的国家,因为需求的规模并不算是很大,因此煤炭的价格也并不高。即便是应天到松江一带新发展起来的炼焦行当推高了煤价,南方也并不是什么产煤的地方,煤炭的价格也不过如同乾隆早期的京城煤价一样一文钱就能有一斤重。如果按单位重量的热值算,每文成本的热量可以达到粮食的二十倍。一个干活还算认真的壮劳力按照中央学院的调查评估,大概是一千到一千二百千卡的有效做功,食物热效率百分之三十。考虑到工人的成本并不是只有自己的吃饭,还要养家及其他,因此就算是瓦特时代蒸汽机三分之一左右的热效率仍然有很大市场。

    可是当这种动力船增加到上百艘,每个月的燃料消耗就达到二百万斤的时候,情况似乎就有些不同了。除了一些临近煤炭产地的地方,在很多地方煤炭都有涨价。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过是与人力成本大致相当罢了。

    当标准汽船的数量达到五百艘左右,每月的煤炭需求量就达到千万斤,估算年煤炭消耗量达到数十万吨的时候,不少地方的煤炭价格都超过了三文一斤,开始明显的赶超了人力成本。

    当然即便如此,煤炭的广泛运用还是代替了整个京杭运河上相当比例的运输。估算下来按照数百艘汽船的效率,每年的运输量达到三十万吨折合三四百万石人货,几乎占据了整个京杭运河一半左右的运量。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古时模式的交通运输规模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昂的。

    运河上人力河工乃至相关利益集团是在人力螺旋桨船只刚刚推广之后就开始解决的问题,扩大了的工商业吸收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原来的矛盾。

    可是整个喷汽船在经济与商业领域上的应用似乎也离瓶颈相去不远了。除了东瀛朝鲜到江东的交通会改善很多之外,南洋的距离都有些明显超过喷汽船正常载货情况下的航程,更不要说更远的距离。而在大江大河之外的陆路交通甚至机械做功领域。这种“喷汽机”的价值就很有限了。因为在这个时候,随着从西洋等不少地方逐渐消化而来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水力车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似乎即便在这个时候真正成熟的蒸汽机开始推广运用,在短时间内也很难以水力动力相提并论。不同于西欧等不少地方,在中国,水力的潜力似乎要远远大的多。如果说在欧洲的历史上,都要十九世纪中叶蒸汽动力才明显的超过水力,那么在这个时代则不知道要都什么时候才会如此了。

    甚至萧轩有一种感觉:蒸汽革命并不适合中国,很可能在未来某个之后才会与内燃机一同成熟并广泛应用?也或许在很多方面的工艺基础和积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才会有一个“厚积薄发”的工业革命?

    本章完

    

第459章 第四百五十九张 厚积(二)() 
在教育相关工具上的投入乃至数年以来的重奖终于还是产生了不少效果。尤其是纺织行当的进步带来的一系列榜样效应之后。铅板印刷在英雄外城一家比较普通的印刷作坊内首先出现并逐步推广开来。

    工匠们将铜模排成印版,先用耐热纸铺于其上,再以毛刷或机器压制成纸型,浇铸时使用熔化的铅液注入模型,成为经济方便质量可靠的铅铸版。在使用铅板印刷的情况下,虽然字体仍然比后世的大多数纸质书要大上不少,不过却比油墨印刷节省了不少的成本,也能够安排更多勉强能够看清楚的字。仅仅这一个在历史上并不是很起眼的小小发明就让印刷方面的同等质量内容成本降低了很多,巨额的专利费用也让之前名不见经转的印刷作坊一业内暴富起来。

    除了这些之外,自欧洲推广而来的各种机床工具也开始在这个时代渐渐普及而来。整个海内形成了三个比较集中的专利与创新中心。第一位是中央学院及附属单位,也就是萧轩多年以来直接能够施加影响的地方。第二位是英雄外城在内的整个社会上的叛逆者、告密者及其相关驾驶。第三位就是自从远征以来被俘或通过其他途径集中而来的来自泰西的各种人才。

    毫无疑问,这三个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中诸多不利于创新乃至新秩序的文化基因最小,也最容易接受萧轩在很多方面的理念与思路,因此也就成为在各种想法最为科学和大胆,更愿意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赌博式冒险的群体。

    除了手动机床领域的变革乃至印刷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之外,还有另外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也在崇祯十六年渐渐的出现并开始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推广开来。那就是石墨黏土炼钢装置乃至坩埚钢的出现。

    虽然自从征服了莫卧尔王朝之后,很多特殊性质的矿石带来了优质用钢在东方的出现,不过到了这个年代,因为太长时间的开采,相关矿区潜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大规模的开采需要了。特别是萧轩有打算实现农具、工具用金属“全钢化”的目标的情况下。

    焦炭炼铁乃至坩埚钢的炼钢方法,再加上从瑞典等不少地方运来的矿石,各种冶炼瓶颈的突破也让炼钢规模变得比以前空前提高了很多。

    因为灌钢法的缘故,在规模化的生铁和炼钢方面,东方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铁产量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后面对西方就已经不占上风,可是钢的产量却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都明显占优,很早就有大概几千吨规模的钢产量。

    当然,这些百炼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比生铁强不了太多的低碳钢,在强度比较高的中高碳钢方面,似乎自从两宋时代以来就是短板。然而在崇祯十六年渐进入冬的时候,焦炭炼铁再加上坩埚钢的出现,开始让新的坩埚钢的生产明显的超过了之前的百炼钢,在第一年就达到了千万斤估算六千吨以上的规模。毫无疑问随着技术的扩散乃至发展,最终稳定下来的中高碳钢产量必然能够达到之前铁产量的规模。

    也就是从崇祯十六年这一年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