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新都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呢?”

    听到这样的话姜海也不得不郑重的说道:“如果是那样,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放弃西河一带的防线了。。。”

    原本姜海是打算下定决心放弃新都也保证西河防线的,只不过这个时候身边的通信兵突然传来了两个消息:一是中亚方向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东欧一带。二是新都终于有消息送了过来。

    江海在此时也终究没有太多的犹豫,集结了整个西河留守兵力大概三分之二左右约五万人左右的兵力展开了向西开进。在并不缺乏骑兵马队的情况下仅仅不过数天时间就濒临距离新都不过四五十里左右的地方。

    此时整个新都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了,如果不是特有的火箭信号联络方式让姜海还能确信整个新都还没有彻底的沦陷,几乎就可以是认为天主教联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新都。

    进攻作战给进攻的天主教联军带来严重损失,不过此时还算有一定战斗力并且能够动用的机动部队却仍然有十五万之多,一场决战也就在新都外围有效的展开了。

    此时的姜海当然很清楚之前的一些情报,这些天主教联军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已远非寻常的农民军队伍可比,如果同几倍兵力的对手展开正面对决,一定会遭遇到严重损失。因此也就只能选择在夜间寻找敌军兵力相对薄弱的西南面展开了夜战突击进攻。

    同志愿部队精锐主力不同的是,西河防线内的兵力也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经过足够训练投入的精锐,在夜间相比同拥有有效武装的敌军恐怕只有机动和主动权上的优势乃至更多黑火药弹药这一个优势。因此在最初的进攻展开不久,整个大军逼近到原有的新都外围郊区一带的时候,队伍就只能尽可能的集中起来,以一部分兵力做掩护,并尽全力展开土工作业。

    隆隆的炮声在这个时候突然响了起来,炮声不仅仅从城外的天主教联军那里传来,也从新城内接连不断的响起,这让参战部队也都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说明,联军的火药并没有如同预料中那样在之前的攻坚作战中消耗了大部分,而是仍然留有很多。不过好在当五万人左右的兵力拥有起码的坑道掩蔽并且准备了用于被覆的专门盾牌的的情况下并没有在敌军夜间的炮火霰弹袭击之下遭遇太大规模的伤亡。

    如同潮水一般的马蹄声也开始再一次在新都外围的大地上响了起来,数以万计的联军骑兵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调动和增援了过来。整个西部地区的民间军马虽然征集了不少,但因为很多地方采取马耕,因此如果降低标准和要求当地动员农民军性质的骑兵马队似乎仍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也让江海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猛烈的炮火之后接下来的进攻仍然给队伍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或许是为了弥补几年前的那次大败之后火药不足带来的危机与缺陷,又或许是在当初的志愿部队精锐面前感觉到了太大的压力,因此天主教联军中此时也装备了不少的单体长弓。只是或许缺乏太大的资本投入和训练周期重新训练出精锐的弓箭手,夜战之中似然带来了一些威胁,但似乎还勉强可以应对,毕竟这些人大多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夜战对抗训练,射出来的箭支面对配备了铁制面具的人也无法造成致命伤。

    夜间的决战大大避免了伤亡损失的概率,因此直到天亮之前虽然联军依靠兵力优势占据了很大上风并突入了阵中,却终究没有带来决定性的战果。

    本章完

第366章 增援(二)() 
    天色渐渐亮起来的时候,铳炮火器的优势终于能够在防御中得以充分的发挥,纵深百余步,连绵二十余里,方圆四五里范围内的数以万计的三两弹抬炮组成至少能够在一里的距离上集中相互策应火力体系的火力网络,加上军队携带的上千门野战炮很快就让攻入临时环形阵地的联军遭遇了严重伤亡,不得不集中全力通过内外夹攻掩护的方法将攻入阵中的大军撤了回来。

    夜间的交战加上凌晨的损失,让拥有十五万机动部队的联军遭受了三四万人的损失,虽然兵力对比改变不大,可士气却前所未有的跌落下来,这样一个股强大援军的来临似乎意味着暂时拿下新城内的守军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时即便是姜海并不知道的是,虽然第一轮交锋的时候联军在火器火药使用方面并不吝啬,可这也几乎是最后一轮透支了。在之前的作战中虽然在进攻新都防御体系的时候取得过几次胜利,可是所携带的火药却消耗了十有八九。如果再一次以炮火展开猛烈的打击,那正规队伍毫无疑问就会退回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作战方式中去。如果那样,杀伤输出上的影响或许也不算太大,可对士气的影响却是难以评估的。

    此时的联军统帅也显而易见的认识到:针对新都内残余的万余守军乃至新增援过来的五万上下增援力量再想直接攻破已无可能,反而会极大的损伤本钱,唯一的突破口和看起来的漏洞就在于那些增援过来的集团不可能在快速的行军中携带太多的给养,即便以马肉为食也是有限的,只要围困半个月左右顶天一个月,就可以让这些增援而来的对手陷于粮绝的地步。

    或许也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新都西南方向的战斗在短暂的停歇了不到两昼夜之后就又开始激烈的展开了。

    此时的天主教联军集团缺乏火药,可天主教联军此时却没有想到基本依靠骑兵机动而来的增援集团竟然大胆的没有携带太多的给养,而是把相当一部分后勤空间都给了之前的缴获作战中筹集而来的一百几十万斤黑火药与铅弹。因此不仅能够在坑道作战中频繁使用爆破攻击手段,还组织了几次的规模的集中爆破攻击,虽然驻守在刚刚贡献的西南部一带的联军也利用占领的地区修建了不少防御工事,可是在猛烈的进攻面前还是在短短不过一昼夜的时间内就濒临瓦解,城内的守军也就在这时候和增援集团的兵力集结在了一起。

    当然,增援过来的兵力毫无疑问还会增加守军的粮食供应负担,但总计近百万斤的弹药让五六万官兵们在随后的战斗中可以尽可能的使用火器手段展开战斗,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粮食的消耗。按照估算,在极端维持火器战斗力防御的最低标准下,人的粮食消耗会降低到正常标准的三成左右,舒适一些也有一半左右的标准。因此尽管兵力增加为第十一军群原有兵力的大概三倍左右,陈新还是有信心再度坚守至少一个季度甚至略多一些的时间。

    这些事情展开围困的天主教联军却并不知清,没有太多有关守军给养资料的情况下按照“料敌从宽”的办法估计。通常粮食储备超过一年的时间人食用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而且损失率也太大,因此也估算出在人数增加为原来三倍的情况下或许有条件坚守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如果在一般的战争战役行动中,四个月时间已经足够决定胜负了,可此时整个欧洲大陆的形势是东方的驻守力量几乎完全被压缩在少数据点之内,或则说只有莱茵壁垒乃至新都两个主要的据点,另外就是英伦三岛上的个别据点,而在大部分地区都逐渐建立起各路义军的新据点,敌人的援军很可能遥遥无期或远在万里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巴黎一带的东方残敌坚守时间超过半年时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在巩固了新都外围一带的防线之后,至少数万规模的天主教集团联军东进,汇同德意志境内的起义力量一起针对此事莱茵防线上已并不算多的各据点的残余力量展开了进攻。很显然:在失去了欧洲地区的不少人才资源之后,此时的欧洲地区的各路义军最为紧缺的就是火器乃至相关弹药,就算是弹药所剩不多的火炮也是有价值的。

    同新都相比,此时已经抽调了大部分兵力的莱茵壁垒早已没有之前那样坚固了。各个炮垒在白天的时候或许能够依靠强大的火力抵御规模不小的进攻之敌,可终究还是免不了在夜间的作战中被集中兵力的敌军采取集中攻击的办法各个击破的命运。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多达五万人规模的增援力量却突然沿着海路在法国南部登陆,瞬间就给力量空虚的联军后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几乎与此同时,从莫斯科至斯摩棱斯克一带西进的大军也终于赶到了中欧。

    如果说之前十多万驻欧力量在风起云涌的起义面前根本没有影响地方的手段,只能有效的控制部分点线,那么十万兵力规模上下增援部队的到达则一瞬间改变了力量的对比,留守在新都外围的联军很快就面临被反包围的危机,西部的天主联军主力也不得不回撤准备抵挡敌人的援军。

    “怎么回事?土耳其人怎么可能允许东方人通过君士但丁堡海峡?”

    “或许,局面也没有到那么坏的程度,仅仅是怯懦的土耳其人为了防止在趁机攻略萨菲波斯的时候遭遇到远东强敌的干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罢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战死的古斯塔夫二世也做出了最终决断:暂时不参与欧洲的战事。虽然这增援过来的十万人也未必能够立竿见影的改变战局,但是毫无疑问:西方光复的时机其实在一开始就失去了。

    本章完

第367章 坦言() 
    远在欧洲西部近三万里之外的南京,萧轩接见了从奥斯曼前来见面的使者,当然还有以前从来不没有正经表达过藩属国态度的东瀛等国,在崇祯九年的春天,一统前来朝贡的还有很多中华文化圈曾经的小国,当然还有以前并不属于藩属范围的莫卧尔等帝国。

    为了引起“此时的明朝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的误判,这一次朝贡的规模并没有怎样的操办,不过萧轩还是亲自见了这些前来进行朝贡贸易的使臣,在谈话中这些钱来的使者明显感觉到:这似乎不是那个把礼仪看的很重,并且谈话中很多套话的大国了,似乎从用语的方式乃至言谈的态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的萧轩其实并不太过在意自己给这些前来的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带来的反应是什么,因此也就坦然的说道:“其实,在我刚刚登基不久的时候,特别是在挫败了北方的大敌满洲人之后却是有如果当年成吉思汗的理想那样征服全天之下太阳所能照耀到的地方,刚刚一统天下的时候,这种决心就更大。不过当远征之时中原九州发生的一系列动荡之后也开始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近两千年前来的中原王朝,其实也包括当年蒙元的忽必烈政权在内,都没有将疆域扩充的明显的比当年的汉武帝时代更大一些。每一个帝国的疆界,都是有其极限范围的。这不仅仅在意文明和人口不同,也在于如果要管辖方圆万里之内的众多族群也就必然需要一个规模不小的武人集团。或许在我这一带,拥有足够的手段与威望来如同当年的成吉思汗那样保持帝国的相对统一,可是当我百年之后,那时候数千里之外的将军们还有当地驻军乃至那些驻军的广大下层,并不是如同我缔造出来的军队一样由我选拔上来,又凭什么终于我呢?一个君王的统治若要长治久安,并不在于打下多大的疆界、版图有多广阔,而在于治下的人民能不能迎来一个处处有公平的太平盛世。内功,在很大程度上要远远强于外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矛盾的,不要说是上层的富贵之人,就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如果日子舒服了,自然也就不愿意承担战争的风险。因此说:我们中华民族必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这并不是一种韬光养晦或者面子上的空话。如果认真的翻一翻史书的话,即便是当年的汉朝,或者唐朝,他们的对外战争或者边功又何尝不是因为外族首先进行的边境挑衅所进行的一种自卫还击呢?如果有条件,一个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实只需要五万或者顶多七八万还算像样的正规军,足够镇压民间的反叛就够了,就已经足够了。边军集团也不过是处于战略安全上的某种自卫。。。”

    这个时候萧轩当然也主意道了一些似乎不屑的目光,因此同样毫不讳言的说道:“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我的这番话,不过是因为远在泰西的大军遇到了困难,内战刚刚平息外部的平乱又陷入危机,因此才有这样一番表态罢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基督徒文明圈是与你们完全不同的势力文明,他们对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各个文明长远的威胁很大。如果不在现在尽早的发动远征遏制住他们,或许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之后就很难有这个机会了。在坐的各位出身都是虽有一些变乱,但在多数时候还限度国泰民安更重视内部生存的君主国,可是基督文明则完全不是如此。他们并不是仅仅因为武人当权相互竞争而强盛一时,还拥有全天下最有有利的田地、矿区、乃至地理上的广阔扩张空间,更有一颗真正远大的理想。。。或者说野心。因此为了整个文明长远的安全,即便这个跨越两三万里“边功”对我本人及其政权来说危害极大、负担极大,也一定要因此冒这个险。。。”

    听到这样的话,穆拉德四世派遣而来的使者不由的附和道:“大明皇帝陛下所言及是。或许是距离太远的缘故,可能许多人对那些泰西人没有深刻的了解,我们却同他们打了数百年的交道了。那些人拥有精良的铠甲和火器制造技术,还很会压榨百姓并拉高普通民众和武人之间的地位并以此获得强盛的武力,物产金银还极为丰富,更擅造船。当年的时候我们还不曾感觉到这种压力,可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则完全不同。要不是此时的泰西还曾经限于纷争与战乱之中,能用于对外的兵力有限,那我们恐怕早就已经被迫东迁了。。。”见到萧轩如此坦然,前来的奥斯曼穆德拉四世的使者也就不介意多说几句逢迎的话。

    其他很多南亚乃至东南半岛或者朝鲜日本一带的使者对此更多只是礼貌性的附和,同时此时不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