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轩则早有准备的以一名替身在中央庄园外发表临时演讲,虽然参加的人仅仅只有南京一带的英雄外城民兵武装和核心志愿部队内的数千军官,可演讲的“官印稿”却在随后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传遍了江东乃至江东以外的军内及全国各地。

    “敌人的反叛因由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礼与道义,也不是因为这样的变革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冤情,而是因为丧失了违背平等与公平原则下的法制之下营营苟且,谋求不正当私利的空间。他们期望所获得的利益应该不是来自于贡献、生产或经营管理乃至决策方面的劳动,而是依托于巩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的长期保证。只要那些期望通过官商勾结乃至技术剽窃乃至一点儿地方上的特权就可以称王称霸的食利阶层不受到根本而长效的遏制,几千年以来世间的停滞与无数的悲剧就不会改变。。。”

    在演讲中,萧轩并没有运用太多传统意义上的形容和煽情,也没有适应传统檄文的儒家主义文言文风。萧轩当然很清楚,这些话不是对那些在文化上就选择了旧文化的人来说的,而是对从文化立场上就已经选择了新文化的人来说的。如果自己依靠传统的意识形态来进行这样的动员,毫无疑问就对彻底的文化革新埋下了诸多隐患。

    几十万分官印演讲稿乃至相关的特刊报纸几乎是早就有所准备,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送到了各地的官兵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许多选择观望态度的各地军管会武装也不得站队选边。武装冲突以越来越广泛的规模愈演愈烈起来。

    这几个月以来,以万余户检举“英雄”为核心的五千人左右的组成的“英雄旅”也在这时完成了武装和训练,装备了大量正规骡马乃至上百五百斤到千斤身管重炮,以水路为基础开赴各地展开了督战行动,并以大队群配合外出志愿旅抽出的团规模的力量完成整编。

    这样一来,在志愿部队并不进行大规模调动,仍然有相当留守兵力的情况下叛军在各地愈演越烈的态势开始缓慢下来。

    当然,即便如此,仅从兵力上说,因为革命军主体仍然要在海外广大地区执行治安战任务,海内隶属中央直辖的兵力仍然相对薄弱。经过一个多月的较量,仅仅是江东乃至珠三角一带的叛军开始肃清,仍然拥有百人规模上下的叛军开始渐渐在中西部渐渐集结起来,似乎有以天竺乃至东南等地为退路依托的打算。

    也就在这个时候,带有官方印信的通告通过外情乃至军令部门再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开来,当然是针对叛军展开的大规模诱降计划。凡是能够在战场反戈一击并取得十将百人以上可检验首级的人,都可以按照斩将依据品级二百两到三千两黄金不等,斩首二百到五百两银子不等的规模予以封赏。并且还会获得战场起义七成以上的收益,驻英雄城。

    这样一来,新的内乱和冲突很快就在刚刚完成了集中的叛军内部愈演愈烈起来,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减少了各地沿着要道展开进攻的平叛大军的压力。

    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东部各省的叛军就被逐一压缩到了川陕乃至临近周边一带的一些地方。因为粮饷不足,即便就地劫掠也似乎远不能满足需求,起兵反叛的各路武装在这时也不得不“精兵简政”放弃了很多曾经跟随自己的人,兵力也由巅峰时期的超过百万人马逐渐下降到二三十万勉强还算靠谱的主力,同数万人规模的进剿主力相比,不再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了。

    萧轩也在新朝八年岁末隆冬季节到来的时候看到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捷”

第354章 围剿() 
    冬季里荒凉的原野上,一支看似纪律并不是非常严明的队伍在缓慢的前进着,时不时响起喧哗和吵闹的声音。越过了崇山峻岭的危险地带,整个进剿的队伍也有所松懈。英雄城内武装起来并经过初步训练的五千人并不是什么精挑细选出来的人马,很多人已近而立之年仍然被拉出来当兵。

    在没有广泛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社会,让这些成年人仅仅凭借三个月的军训就能如两次世界大战主流国家动员兵那样成为堪比古代精锐劲旅其实是一种奢望。萧轩也没有敢把宝压在这些人的身上。一起行动的十三个连队两千左右的兵力中至少有四分之三大概一千五百人是南京一带的志愿部队主力远征部队,十支讨伐队中每队的五百左右的“英雄外城相关人员”大多数情况下仅仅负责一些后勤相关的辅助工作,特别是操作和运输车盾之类的重活。即便是炮手和火器手也往往是十分危险的填装手和点火手。

    一路上这些人遭遇到志愿部队主力官兵中的警惕和严厉的对待,很短时间内的非战斗减员就多达十余人。在刚刚渡过吕梁山脉的峡谷通道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些不服不忿起来,整个队伍里甚至发生了争执。

    “快修土围和壕沟!快点儿!”一名志愿部队军官严厉的对很度编入队伍的“告密英雄子弟兵”说道。而在这个时候,早就有所串联的上百人终于下定决心对抗到底:“从上午到现在还没开饭呢!走了这么多里山路,能不能吃饱了饭再干活!”

    “吃饭!?现在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战区。你们又不是弓箭手,仅仅是负责一些战勤任务罢了。战地要节约口粮知道不知道?”率领队伍的第三讨伐队作战团团长这两年也有了不少独属自己的私利,因此对于这些无信无义之人并没有什么好感。

    “我们实在干不动了!”似乎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君上那里拥有特殊地位,那些志愿部队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因此很多人在这时倔强的说道。

    第三讨伐队的团长这时在思索片刻之后却下定决心:“你们要是在胡闹!那我只能执行战场纪律了!”

    当警卫连的枪铳声响起来,甚至以轻霰弹打伤了六七个人的时候,再也没有这些编入队伍内的英雄外城战勤人员敢于胡闹了。

    只是这些人在干活的时候或许是真的已经缺乏体力的缘故,速度也极慢。临近晚间的大休息并没有最终将如同湘军一般标准的胸墙修了起来,仅仅是象征性的挖了一些崖孔都并非很正规的壕沟,这还是在队伍内的志愿部队官兵也不得不亲自动手的情况下才最终完成的。

    不过在随后休息和造饭乃至警戒的任务,志愿部队的官兵们并不敢将这些事情完全交给那些并不能为自己信任的“外人”

    “你说也是!这一次出征任务让我军独自出战就好了。让这些检举英雄们的远亲近邻家的人参与进来干啥?整个一队伍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上面不是说了么?如果只有我军出战,那些叛军怕是根本不敢正面同规模上千的我军交锋,可是队伍里有了这些人,那些人或许也就有了目标。毕竟他们反叛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威慑天下的检举谋利之人,直接歼灭和打击这些人,就能动摇这些人对君上的利用价值。。。”

    此时也忽然有人大胆的说道:“以后要是遇到敌军,那我们在合适的情况下放放水,让敌人将这些人消耗消耗算了。。。”

    “这可不行!如果有那种蹊跷的惨胜,或者伤亡率区别太大,君上一定会怪罪的。。。”

    临近崇祯九年的冬季寒风在这晋中一带也格外寒冷,北方的黑夜在冬至前后也变得格外漫长。行军中的疲劳也让志愿部队中的多数人很早就进入了梦乡,留守的值班人员不过数百人。

    或许是远征作战中一连串的胜利外加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剿匪中队伍摸透了敌军战斗力的虚实,因此并没有太多的人把那些残敌放在眼里,很多人甚至觉得如果表现的太过完美和严谨,那说不定又要走很多冤枉路,白白耽误队伍的路程。

    然而就在这时候,规模不小的马蹄声伴随着大队人马向前开进的声音还是让一些“睡觉岗”内的人从梦中惊醒。

    “什么声音?”

    “应该是敌袭,听起来人数还不少。。。”

    不过这样的消息并没有让多的志愿部队核心人员在意,不少人笑道:“又给我们送战绩来了。。。”

    因为天下精工资源和军工工匠们大多集中起来,因此叛军中的绝大多数人比当年农民军的火器和装具强不了多少,拥有木制的盾车和很简单的重装木盾就不错了,铠甲比旧时的明军边军也往往强不到哪里。而经过远征作战的锻炼还有归来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的补充性锻炼志愿部队核心的射术进一步提高,所拥有的那些缴获火药的质量更也往往很高,特别是英伦三岛的作战中除了火药还缴获了不少像样的硝石之后。而在多数官兵的防具上,质量上更突出了不少,往往并不算太过沉重的二十来斤的铠甲就可以对敌军的大部分杀伤火力起到还算像样的防护效果。

    不过就在临时第三讨伐队团群临时作战营地刚刚做好战斗准备的时候,猛烈的爆炸声突然从临时营地四面八方爆炸开来,猛烈的爆炸和震动之后是临近凌晨的时候如雨一样的铅弹接连不断的从空中落了下来。

    这一次凌晨前后的爆破攻击,进攻的叛军很罕见的投入了几万斤火药和接近十万斤上下的重霰弹,几十万枚重霰弹的打击之下,尽管阵地上的官兵们大多做好了应变准备,很多人及时的锁头到了壕沟之内,可是因为没有进行被覆工事作业还是在这猛烈的轰击之下遭受到了惨重的伤亡损失。

    本章完

第355章 险战() 
    这一次爆破攻击几乎可以算的上完美和成功。因为第三讨伐队的疏忽,不仅没有构筑像样的被覆带来了严重的伤亡,数以千计的敌军爆破精兵逼近到了不过半里左右范围内的时候竟然也没有多少人发现近距离的敌军。因此在遭遇爆破攻击的时候两千人上下的队伍有千余人在猛烈的弹雨之下伤亡。从几十丈高空中落下来的六七两的重铅弹虽然对胸甲的威胁能力并不算大,但是因为在休息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人按照条例要求全身披挂,因此负伤的人几乎都面临很严重的打击,不是战死就是被重创。

    猛烈的震慑之下,其余那千余名官兵为了躲避随时可能到来的打击也大多数不敢冒头攻击,特备是四面八方如海潮一样的大军前进的脚步声汹涌而至的时候。

    这一次为了歼灭性的打击一支比较精锐的讨伐队主力团群,反叛联军这一次出动了包括两万像样披甲在内的三万精锐主力、连同辅兵在内一共五万规模左右的人马。为了防止万无一失,三万精锐主力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骑兵队伍。

    兵力比例虽然占百万叛军的很小比例,但从质量和战斗力上来说却可以说占据了整个反叛力量五分之一左右的规模和实力。如果不是在山西腹地这样的主场并且利用一些囤积好的粮草和水源,这么大规模兵力的调动即便对方再松懈也几乎是很难隐蔽住自己的身形的。

    在之前的作战中因为很多人都了解到了志愿部队弓箭手乃至炮手的厉害,因此这些精锐主力展开进攻的时候,不少人都把订了铁皮的重盾抬在前面,缓慢的向前展开了逼近。

    大军逼近到距离营地大概二三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因为巨大的威慑不敢冒头的不少人也都在这个时候从慌乱和惶恐之中反应过来。填装好火药的火炮也突然间在这个时候展开了猛烈的开火。

    整个第三讨伐队两千左右兵力规模的队伍一共拥有四个炮兵连四十八门左右的中重火炮,每门炮都按照一定的规矩部署在发射方向江湖侧射交连的位置上,这样在遇到敌袭的时候只要点燃发射引信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打出众多的弹丸。因为以往应付的对手往往以六七钱左右的铅弹就能在二百步外有效的威胁了,因此这一次运用新型火药威力大大改进的四十八门中重火炮仍然是以六百枚左右的轻霰弹为主,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六七万枚六七钱重量的轻霰弹以猛烈的炮火发射出去。如果在以往的时候,这个规模的火力几乎能够在一轮开火中就击溃两万以上的敌军。是以在大队群以往的作战中,就算遇到十万兵力规模上下的叛军,也往往是仅凭少量炮火的的打击就能通过十几轮开火带来的上万伤亡击溃对手,而自身根本不用付出多大的代价。

    可是这一次因为进攻的敌军防御水平在野战进攻中陡然增加,四十八门火炮的猛烈开火只打倒了黑夜里进攻中的二百多名敌兵,虽然那巨大的声势在一时间震慑住了不少人,可哪怕对于决心并不是很高的这些各家暂时整编起来的精锐力量,还是终究没有起到太过像样的威慑效果,哪怕夜袭敌军在威慑和压力下的质疑让这些炮的炮手们有了第二次开火的机会也是如此。

    很快,如同海潮一般的铳炮声乃至带来的流弹很快就压制了还击并且暴露出来的炮手们。这个时候讨伐队战斗群过于依赖中重火炮的弊病也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在夜战中面临大规模敌袭的时候很容易在近距离被压制。

    当进攻的重装之地从四面八方逼近到一二十步左右距离上的时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之前的震慑和恐惧中恢复过来,激烈的战斗再一次爆发了出来。

    或者说:之所以志愿部队的官兵们在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之后还有还击的决心,一方面是投射杀伤带来的震慑效果并不及白兵肉搏那么高,同志愿部队对自身战斗力极高的自信也很有关系。仅仅是三四百名志愿部队官兵还算像样的发挥在近距离上以顶绝的射术展开的还击,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杀伤了上千规模冲过来的敌兵。

    一千几百人的伤亡损失对于几万进攻力量来说,对于真正的精兵强将或许不算是太大的威慑,但是因为进攻的队伍伤亡损失并不很平均,很多人看到前面的人似乎退了下来,就以为遭遇了严重的打击和损失,连带着不少人也开始向后退。

    当后面的军官与督战队开始稳定住整个战局并重新发动攻势的时候,残余的七百名左右志愿部队官兵都开始有效的反应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