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4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虚渡十年时光,固然得到当年裴旻的引荐,得张说的器重,不住的升官,终究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

    反而为同僚议论,说他走后门,难以服众,并不能融入京畿。

    这并非是郭子仪的能力不行,而是性格使然。

    郭子仪的性格过于求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老好人,还是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类型的老好人。

    这种老好人是最吃亏,也最令人看不起的。

    要是郭子仪有显赫的身份另说,偏偏是一个寒门子弟,无任何背景。

    这样的老好人,又在无多少功绩的情况下,给提拔为左卫将军,谁真正看的起他?

    郭子仪想着当初与裴旻的初见,心底莫名有些后悔,忍不住念道:“要是当时自己接受国公的提携,也许不会陷入今日困境了吧。指不定西方之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想着当初,自己意图改善京畿风气的雄心壮志,顿时觉得很傻很天真。

    京畿兵就是一个大染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腐败,张说又得钳制,放不开手脚,他的这点力量是蜉蝣撼树。

    多年下来,京畿兵原来是怎么样,现在依旧怎么样,半点都未改变。

    雄心壮志都要给打磨的差不多了……

    而今心中念着一事,郭子仪实在难以抉择,思前想后,夺门而出,去自己大哥郭子琇的府邸。

    郭子仪找的不是他哥哥,而是住在哥哥府中的父亲郭敬之。

    “父亲……”郭子仪对着面前的老者,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说道郭敬之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华州郑人太原郭氏家族后裔,也算是官宦世家,高祖郭进,为西魏、北周、隋朝时人;郭进之兄郭徽,为北周洵州刺史,隋朝太仆卿,是关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郭敬之的曾祖郭履球,在隋朝任职金州司仓参军;祖父郭昶,唐朝凉州司法参军;父亲郭通,美原县主簿、赠兵部尚书。

    而郭敬之本人曾先后任吉、渭、寿、绥四州刺史。

    吉州位于江西,渭州位于陇西,寿州位于江南,绥州位于关中,郭敬之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

    这唐朝官员迁徙赴任,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这样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

    郭子仪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走南闯北,有今日一身才学,与这番经历密不可分。

    郭敬之自身才略并不算出众,只能说是中材,可一身阅历,却尤为丰富,何况知子莫若父,一眼就看出了郭子仪心底有事,说道:“怎么了?吾儿,可是遇上了什么烦心之事?”

    郭子仪作揖道:“不敢瞒父亲,此来确实有事向父亲请教。孩儿身为武将,一直避免卷入朝堂争斗。今日意外得知户部宇文融与太府寺王鉷相互密谋,对付张相。张相于某有提携之恩,孩儿有今日地位,全靠张相破格提拔。宇文融或许奈何不得张相,但王鉷却是现在朝堂之上最受陛下器重的红人。他要是对张相不利,张相怕是难逃一劫。”

    “孩儿若挺身而出,站到张相这边,人微言轻不说,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庙堂之争。孩儿身为武将,理应避嫌。但……”

    他摇着头,理性让他置身事外,感性却又给他一种站在张说这边。

    两相为难。

    郭敬之看着自己的儿子,笑道:“子仪还记得为父当初的话?”

    郭子仪略微一怔,试言道:“可是当初国公屈尊相交,孩儿处于避嫌,退让时的话?”

    见父亲点头后,他方才道:“孩儿当然记得,父亲说孩儿错失了良机,还说孩儿在京师干不出什么花样……”他说道这里,一脸苦涩的说道:“一切让父亲说中了,孩儿确实无能。”

    “错了!”郭敬之一脸肃然的看着自己的儿子道:“你是我的儿子,你有多少能耐,为父会不知道?你的本事,即便放眼天下也是屈指可数。当今世上,那些赫赫有名之辈,如封常清,若哥舒翰,若张守珪,在为父眼中,都不及你。只是你本性过于敦厚老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喜于人争,遇事能避则避,能退则退。在这个世道要是没人提携,仅靠自己是吃不开的。”

    “为父不看好你,并非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秉性。为何昔年裴国公能够一鸣惊人,改变整个长安的风气?因为他魄力惊人,敢打敢拼,故而人人都敬畏他三分。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操,他刚刚上任的时候谁理会他这个阉患的后人?五色棒毫无威慑力,但是就在他杖杀蹇硕叔叔的时候,曹孟德的名号响彻洛阳。”

    “这是人的性格,我儿行事谨小细微,固然不惹祸,不招嫉,却也做不到如国公、曹孟德那样,改变京畿风气。也是因此,为父并不看好我儿在长安的前途。”

    郭子仪让自己父亲说的是大汗淋漓。

    郭敬之淡淡的看着自己的儿子,道:“我儿已经成人,为父不能帮你做主,只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作对的事,走对的路。就算受到牵累又如何?我儿真的在乎你身上那左卫将军的职位?”

    郭子仪心底明悟,恭恭敬敬的对着自己父亲一拜道:“父亲指点的是,孩儿确实过于保守,畏首畏尾,做小女儿姿态。孩儿知道怎么做了……”

    **********

    长安安义酒肆!

    安义酒肆是一家规模一般的酒肆,这样的酒肆在长安少说也有千百家,根本不足一提。

    来这安义酒肆喝酒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小康家庭的成员,以各路商贩为主。

    这日一群军人打扮的兵士蜂拥进了酒肆。

    他们一共十人,

    为首一人身形不高,长得尤为壮实,黑黑壮壮的,孔武有力,绷着一张脸,好像人人都欠他三五八万一样,身后的九人说说笑笑,特别欢快。

    “店掌柜,来十斤酒,十一个小菜。”

    他说着,找了一个空位坐下,全程没有一个笑脸。

    在他身后的兵士一瞬间你眼望我眼,有些尴尬,原本的欢乐的气氛不在了。

    一位文质彬彬的校官打着圆场道:“先来十斤,不够再说。听说长安的酒比朔方的酒好喝更烈,我还不信这个邪了。都是酒,还分地域的?我们今日就好好尝尝长安的酒是不是那么神奇!”

    他招呼着众人坐下,来到之前那人的身侧,低声道:“这难得来一次京城,又不在军营。一起出来喝酒的,光弼就别守着那点规矩了。”

    叫光弼的首领,听朋友这般说来,点了点头道:“你们随意!”

    校官大松了口气,要是他不点头,这场酒必然会不欢而散。

    辛京杲太了解自己这位朋友的脾性了。

    他的朋友叫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契丹酋长李楷洛,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国公。出为朔方节度副使。

    李光弼得父亲蒙荫,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现今以累积为左清道率,是他们一群人的首领。

    此次他们一行人授命运送回鹘进贡给朝廷的战马、皮革,一路来到了长安。

    朔方是唐王朝的边境,偏远苦寒,哪里有长安繁华,一众人初到长安,就是乡巴佬进城,看的眼花缭乱。

    几人一起哄就一起出来聚聚餐。

    李光弼什么都好,唯独过于严肃这一点让身为朋友的辛京杲很忧伤。

    自认识李光弼的那一天,辛京杲就没见过李光弼笑过,在他的印象中自己这位朋友,一直以来都是绷着张脸的。

    他在治军上极为严苛,为人处世对人对己皆是一本正经,不懂变通,让人敬畏。

    就如今日,一众人出来玩,要是还守着在朔方喝酒只喝一斤的规矩,必生怨言。

    他们九人把酒言欢。

    李光弼却竖着耳朵,听着邻桌的行脚商人说着西方的战事。

    “都说那西域狮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纵横西方,所向无敌。那是因为没有遇上我们大唐的裴国公,一遇上了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吃败仗的份。就算吐蕃、大食国一并来,裴国公怡然不惧。一边安排王忠嗣将军进攻青海湖,一边自己迎战西方狮王……”

    “西方狮王有御兽的本事,数十头战象冲击我朝的军政。战象最大的高达两丈,就跟城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裴国公却不惧,他可是剑圣,剑术天下第一。就见他刷刷刷的几剑,就降服了所有战象,反驱使着战象杀向了大食国……”

    “不只如此,他还派人放过了传说中的昆仑山,攻打下了那个,叫什么……吐蕃要地,成功的为我大唐开拓了三千里疆域……”

    听着行脚商人夹杂着半真半假的说着西方的战局,李光弼眉头有些飞舞,听得津津有味。

    辛京杲也留意到了,听了一会儿,轻声说道:“这是说故事呢!”

    李光弼立刻低声肃穆和道:“休得胡说,你不了解情况。即便这过程有所溢美,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我大唐能有今日,幸有国公。若非国公,力挽狂澜,凭借一己之力,扭转西方局面,我朝或许便会因南诏破局而受严重损失。”

    辛京杲很少见自己这位朋友这般模样,奇道:“光弼很崇拜裴国公?”

    李光弼那张绷紧的脸上,难得有些松动,说道:“那是自然,小时候父亲就跟我说过国公的事迹,要不是朝廷安排我在朔方任职,我都想去姑臧投军。”

    他们正说着,邻桌却说起了朝堂上的一则大事。

    张说罢相,为御史台收监。

    有人道:“听说御史中丞宇文融与张相不和,张相落在他手上……”

    又有人说:“进了御史台的台狱,张相怕是凶多吉少了。”

    此时还有人长叹一声:“要是裴国公当年的御史台犹在,哪会有今日情况?”

第七十四章 神策扬威(二合一)() 
    喀布尔河岸!

    一如既往的喊杀声在河岸的两岸响起。

    阿拉伯的兵士麻溜的在河岸上奔行,带着几分狂热的杀向喀布尔河东岸。

    战斗打至今日,已经不需要舟船等渡河工具了。

    一年半的攻防战,喀布尔河战事最惨烈频繁的一段已经在半年前无意识的给填平。

    无数礌石、破碎舟船,残破的兵器,还有敌我双方的尸体硬生生的堆积成了一座堤坝,将喀布尔河给堵住了。

    裴旻一直以为书中一些类似的桥段文字有着修饰性的夸大:如项羽彭城击刘邦,项羽追击汉逃兵至灵壁以东的睢水上,斩杀汉军十余万人,迫使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再如曹操的徐州大屠杀,徐州数十万百姓遇难,泗水为之不流。

    直到与莫斯雷马萨这一仗,裴旻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水为之不流”。

    即便裴旻从军十数年,看到面前的景象,都忍不住为之震撼,

    而今阿拉伯人往上面扑了一层沙土木板,搭成了一座简易的桥梁。

    阿拉伯的兵士能够直接越河而来,避免了渡河登陆战,大大削弱了唐军的优势。

    这也是裴旻越打越吃力的原因所在。

    也是因为如此,裴旻根本无暇顾及他事,连家书都不太顾得回,更别说其他事情了。

    今日裴旻再次亲临战场,看着阿拉伯兵卒不畏生死的冲杀过来,不得不承认,阿拉伯短短八十年,横跨亚欧非三大陆,成为世界疆域最大的国家并非没有原因的。

    过硬的军事制度,造就了一群如狼似虎的战士,更兼信仰的洗礼洗脑,战斗意志尤其坚定。

    这一点即便是唐军都比不上。

    儒家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比及教会培育出来信仰战士,还是要逊色一二的。

    强悍的兵士,外加不惧死的信仰,让他们化身为不知后退和畏惧为何物、只知冲锋死战的怪物。

    阿拉伯有今日一点也不足为怪。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兵士,裴旻才会一直给压着打。

    不过今日!

    “上!”

    裴旻看着阿拉伯的兵士即将越过木本桥,准备抢滩登陆的时候,破天荒的下达了出击的命令。

    这一年来,第一次转守为攻。

    “杀!”

    唐军这边为首一将正是肯德里克。

    这位出生于西方斯巴达的后人是最早跟随裴旻的一众人之一。

    早在裴旻初次领兵指挥金城防御战的时候,就跟他结了不解之缘。

    此后一直为裴旻统帅神策军的步卒。

    肯德里克是西方的将门之后,因为父亲败给了阿拉伯,流浪成为了雇佣兵,在西方佣兵界极有名望。

    加入神策军后,肯德里克将自己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刀盾之法传授给了兵卒,又将西方的战术一并传授,东方向来以步卒称雄,在步卒一道比之西方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败给李嗣业之后,这位身怀斯巴达血统的猛士也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努力着学习东方的战阵搏击技巧,融合东西之长,练就了一支强卒。

    这些年肯德里克并未有赫赫功绩,但是他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刀盾兵缺乏自己的特长,各方各面都很中庸。

    不过没有特长也就意味着没有弱点,中庸等于万能。

    作为一支攻守平衡,山战、水战、陆战、林战万金油形的兵种。

    刀盾兵在关键时候的价值意义很多时候比那些重金打造的特殊兵种更要有用。

    就比如说现在,这碎石、沙土、兵戈、尸体累积的木桥并不平整,歪歪斜斜的,脚下一滑,就有栽倒河里的可能。

    骑兵、重步兵显然不适合在这种场地战斗,轻便灵活的刀盾兵却能完美的发挥自己的实力。

    肯德里克与其部下兵士,脚步轻快,在歪歪斜斜的木桥上却能健步如飞。

    他们将长盾牌护在胸前,以方阵形势,直接撞向了阿拉伯的兵士。

    唐朝的盾牌并非西方的圆形盾,也不是那种整个人都能遮住的大盾,而是呈倒三角形的长盾牌,尺寸普遍较大,可以保护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