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夜未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乐夜未央-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霍光当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看了亲信一眼,随即便让杜延年退下了。

    杜延年拿不准霍光的心思,却也不敢再劝,只能依令退下。

    眼见这几日流言越传越盛,杜延年还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也不好找别人,只能仍然去找张安世。

    听他说完,张安世一时也无计可施,只能劝他:“且稍安。”

    ——霍光一言不发也是好事!

    ——至少表明,霍光并没有作出决定!

    “如今已然流言四布……”杜延年有些犹豫。

    ——还等?

    ——现在,朝野士庶还只是议论,再过几天,就说不准舆论往哪边倒了!

    张安世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但是,对劝谏,他仍然拿不准主意,

    ——他们不是求名之人,既然要劝,就一定要让霍光能听得进去才行。

    ——如何让霍光听进谏言……

    张安世一时也没有太好办法。

    ——他可不相信,霍光至今还不知道外间的议论!

    ——既然知道,还迟迟不决……谁知道他是不是另有打算?

    张安世轻扣漆几,沉吟不语。

    “子孺……”杜延年催促地唤了一声。张安世白了他一眼,又低下头,继续沉思。

    杜延年无奈,只能等下去。

    又过了好一会儿,张安世蓦然站起。

    “子孺?”杜延年一惊,却也跟着就起身。

    “去见大将军!”张安世随口说了一句。

    霍光仍在禁中,张安世在禁门求见,等霍光允了,才进去。杜延年是诸吏、给事中,倒是比张安世便宜。等张安世见到霍光时,他已经在霍光身边等了一会儿了。

    “子孺来见必有要事。”霍光亲自出殿迎接了张安世。

    张安世颇有些诚惶诚恐,再三谢过,才与霍光一同入殿,随即,又再次见了礼,之后才坐下,对霍光道:“臣请大将军早决侯史吴之案!”

    霍光挑眉,瞥了杜延年一眼,才回答:“治案自有章程。”

    ——这是表明,他不想插手了。

    张安世心中盘算着,倒是有些明白杜延年之前的感觉了。

    ——完全拿不准霍光的心思啊!

    这样想着,张安世便直接对霍光:“将军所言甚是,然此案不决,人心不安!”

    霍光再次挑眉,却没有说什么,只是示意张安世说下去。

    张安世皱了皱眉,最后还是干脆地说了出来:“非是臣忧虑过甚,实是臣之属已无心本职,皆在议论此案将牵连何人……”

    “君侯?”霍光忽然插了一句。

    张安世一怔,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点头道:“正是。”随即又问霍光:“大将军是否有意罪及君侯?”

    张安世问得坦白,霍光倒是不好答了,好一会儿,才出声,却是反问张安世:“子孺以为此案可及君侯否?”

    “否!”张安世吓得几乎脱口而出。

    “哦?”霍光挑眉。

    张安世定了定神,低声却认真地答案:“臣恐大将军为此失天下之望!”

    霍光微微眯眼,半晌没有吭声。

    见霍光这般态度,而且,张安世已经先把话说过这个份了,他也不敢再迟疑,连忙将一路上想好的话地说出来:“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又丞相素无所守持,而为好言于下,尽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甚无状。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诋,今丞相所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讠雚哗,庶人私议,流言四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111、朝中定,边事兴() 
    殿中一片寂静。

    张安世也罢,杜延年也罢,能说的,都已经说了完了,接下来,只能看霍光的决定了。

    其实,与其说他们是劝谏,不如说是表明态度。

    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清楚,霍光不会不知道这个时候牵连丞相的利弊,只是,有时候知道是一回事,会如何决定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谁又能说那些弊端就一定不能控制?

    ——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会有的感觉。

    ——霍光会例外吗?

    张安世与杜延年真正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很多的事情都是因为当事人太有自信了,才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一败涂地!

    ——无论如何,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是不希望霍光失败的!

    霍光一直沉默着,目光在张安世与杜延年身上转了几遭,才开口:“君等亦以为我欲罢君侯?”

    张安世与杜延年同时一怔,随即相视一眼,却是哑口无言了。

    ——难道霍光并无此意?

    霍光摇了摇头,苦笑不迭:“初闻君侯召二千石,我岂不恼?然……诚如君等之言……”

    ——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霍光远没有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听到霍光这样说,张安世与杜延年虽然仍有不解,但是,更觉得欣喜——发现事情没有到最坏的程度总是值得高兴的。

    不过,欣喜之后,两人又更觉得费解了。两人再次相视一眼,最后,还是由张安世开口询问:“既是如此,将军为何不安君侯之心?”

    霍光当即冷哼一声:“安君侯之心?何人安我之心!”

    ——虽然无意处置田千秋,但是,霍光对田千秋的此番举动又岂会真的毫不在意?

    ——所以,他既不会让此案牵连到田千秋,却也不会说什么让人安心的话!

    张安世与杜延年苦笑。

    ——他们能够理解霍光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再劝什么了!

    ——毕竟,霍光的权威也是需要维护的!

    ——今日,霍光对田千秋擅召二千石无动于衷,明日,说不定就会有人想干别的了!

    两人没有再说什么——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大善了!

    无论如何,侯史吴案相关事宜都是明确,再拖延也没有办法拖延太久。

    也是碰巧,正在此时,边境传警,霍光身为大将军,自然也不能不关注边情,也就理所当然地将廷尉与左冯翊的事搁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匈奴诸王中,主张与汉和亲的左谷蠡王死了,主张继续南下劫掠的势力再次抬头。于是,匈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结果,犁汙王言酒泉、张掖兵益弱,不如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

    这个战术布置并没有问题,但是,很显然,匈奴内部的矛盾太过尖锐了,没等匈奴真正实施此策,就有知情者降了汉,自然,也将此计当作立功的大好筹码献了上去。

    霍光也不敢怠慢,立即用天子的名义,诏边郡各处警备,就是这一来一去的工夫,匈奴那边也准备妥当了!几乎就是在天子诏书下到酒泉、张掖等郡的同时,匈奴出兵了!

    右贤王、犁汙王将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毕竟是得到了消息,张掖等地都做了准备。似乎是觉得自己被蔑视了,张掖太守十分积极,本就好战的属国都尉也很积极,两处都发兵反击,有心算无心,匈奴本来是挑了个弱的,已经是志在必得了,却没想到汉军中弱的也不是那么弱!

    二月的这一战,汉军大破匈奴,得脱者数百人。其中,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战事告一段落了,朝中的事情也就该结了。

    四月,盛夏之时,随着徐仁在狱中自杀,侯史吴案以及由之牵连的纵反者案也终于落幕了。

    ——侯史吴不道,腰斩,父、母、妻、子弃市。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坐纵谋反者,弃市。

    ——徐仁自杀,王平、贾胜胡伏诛。

    尽管最终也没有牵连到丞相,甚至连徐仁,也给了相当的体面,但是,一下子去三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朝野也是骤然失声。

    至此,再无人敢对霍光的权势稍加议论。

    ——也许,这正是霍光的目的?!

    禁中帝寝,刘弗陵毫无顾忌地冷笑着对左右道:“大将军何其威哉!”

    霍光随即就听说了,却也只是一笑置之,根本没有理会。

    霍光很忙,没有空闲理会少年天子的一时意气。

    就是兮君,听说此事后,也是冷淡地应了一声,毫无评论的兴趣!

    ——时至今日,刘弗陵说了在禁中说上几句,还能如何呢?

    ——病重的天子……不要说见外臣,就是想见后宫,都做不到……

    这些天来,兮君也在关心那桩旧案引发的风波,如今,她自然是松了一口气,也有心情关心一下闲事了。

    比如——那空出的三个吏职由谁接任?

    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闲事——廷尉与左冯翊固然与皇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少府却是很有关系的。

    这三个职位都是要职,当然不可能空置太久。

    霍光会忙,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时侯,霍光就觉得自己手上可用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最后,先定下的是少府。

    ——宫禁之中,事务繁杂,少府是绝对不能空置太久的。

    ——廷尉与左冯翊毕竟各有属吏可守,行事亦有章可循,便暂时搁置下来了。

    代徐仁为少府是光禄大夫蔡义。

    这位光禄大夫以《韩诗》授皇帝,乃是帝师之尊,却也是大将军幕府出身。

    随后,举朝公卿百官的关注再次投向北边。

    ——匈奴再次叩边。

    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随后又有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不过,所得并不多。毕竟,汉朝边郡的烽火候望精明,之前在五原,不过是出其不意才有那样大收获,一旦汉朝有了防备,想再有那样的战果,就不可能!

    匈奴叩边说白了就是为了劫掠,见战果并不如意,响应主战派的人就少了,退兵之后,也很少再叩边之举。

    但是,霍光却十分的恼火。

    ——尽管,匈奴也算是帮了他的大忙。

    当然,与匈奴相比,更让霍光恼火的是,辽东乌桓!

    乌桓,就是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所灭,馀众散保乌桓 即因山号乌桓世役属匈奴。孝武皇帝时,汉军破匈奴左地,即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如今已历数十年,得到汉朝扶持的乌桓也渐渐强盛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膨胀的野心。

    乌桓人先是挖了匈奴单于冢墓,以报昔日冒顿的灭国之仇,随后,又打起汉的主意。虽然不是全部——乌桓习俗,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并非世袭之位,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以下,各自蓄牧营产,不相徭役。可以说是各部各自为政——犯塞的次数与危害也不算大,但是,终究是个大患。

    ——最重要的,汉朝百官都有种养虎为患的感觉!

    霍光也是愤恨不已。

    此时,边郡再次上报,有匈奴降者报,匈奴出兵击乌桓——也许是觉得汉塞不易犯,乌桓却是真的弱得多了!

    无论如何,匈奴总是大患,再加上之前,匈奴刚刚犯边,霍光便有意从辽东击匈奴。

    兵事终究是大事,霍光也不敢独断,便将赵充国请来咨询。

    赵充国如今是水衡都尉,却也还兼着护军都尉,问他他也是理所当然的。

    赵充国为人一向持重,听了霍光的打算之后,直截了当地说了自己的意见:“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

    赵充国的意见,霍光还是看重,便没有再说什么,倒是打消了几分原来的念头。

    ——本来,出兵这种事,不下定决心,还做不下来。

    ——而且,兹事体大,且胜负难料……

    冷静下来,霍光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激动了。

    然而,朝中却也有人谋算这次出兵。比如——霍光的女婿,中郎将范明友。

    范明友只是听到了一些风声,本来还耐心地等着,但是,见幕府毫无动静,他就坐不住了。他没敢直接找上霍光,而是先去见上司——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

    因为,霍光已经不准备出兵了,张安世也就没有再隐瞒,而是点头肯定了范明友的消息,不过,他也直言:“大将军已无意出兵。”

    范明友瞪大了眼睛,却也知道轻重,没敢多问,直接就告辞了。

    张安世隐约有些感觉,不过,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数日之后,霍光休沐之后,便再次召见了赵充国,这一次,张安世也在。

    霍光再次改了主意,直接问赵充国:“若发兵辽东,击匈奴,胜负几何?”

112、西域与匈奴() 
    赵充国老成持重,却不是固执己见的人,听到霍光这样问了,他也没有再多分辩,而是直接道:“匈奴已畏我兵锋,若将军者不存贪功之心,当有不败之算。”

    霍光点了点头,随即便对赵充国与张安世直言:“明友请于我,言可战。”

    赵充国未曾言语,张安世倒是说了一句:“明友久有封侯之心。”

    ——汉制,无军功不侯。

    霍光沉吟片刻,看向赵充国:“翁孙可有意将军?”

    拜将封侯,对谁都是莫大的诱惑,赵充也不例外,他犹豫了半晌,但是,最后,还是拒绝了霍光的提议,也不曾讳言,直接坦言:“臣以为此战不宜,恐不宜为将。”

    ——这就是拒绝了。

    张安世挑了挑眉,心中暗暗叹服,但是,并没有吭声。

    霍光也叹了一口气:“翁孙仍持原见?”

    赵充国点头:“此战非宜,纵胜,亦于国无利。”

    这句话说得极重,霍光不由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