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点头,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杜延年便因为担忧,而直接开口:“相较匈奴左方兵,匈奴右方兵有右贤王约束,右谷蠡王纵然有心,也未必能如臂指使。如果匈奴左右两方用兵,真正有威胁的当是左贤王所部。”
——元封六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得立,年少,号儿单于,不过三年即死,儿单于虽有子,却太过年少,于是匈奴诸贵人共立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儿单于之子即改为右贤王,父子相袭,现在的右贤王乃是乌维单于耳孙,与单于的血缘已远,无意涉入单于之位的争夺,对单于的更迭自然没有太多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右贤王未必肯为了这种理由与汉军死战。
——当然,出兵劫掠一番,得些财物、人口总不是坏事。毕竟,漠北苦寒,冬季漫长又难熬,汉朝富庶,若是劫掠成功,总能让族人活得更好。
当然,即使是从劫掠的角度考虑,匈奴左方兵的劫掠欲望也更强——匈奴右方联通西域诸国,总是能交换到一些所需,左方相接的却是东胡旧地,如今兴起的乌桓也是虎视眈眈,匈奴左方想过得舒坦,要么与汉交好,要么就是出兵劫掠。
这些,霍光都很清楚,因此,他没有反驳杜延年的话,而是示意他继续说。
杜延年咬了咬牙,半晌才下定决心,道:“大将军,此时南下入边,是不是太巧了?”
霍光的眼神一黯,没有出声,杜延年看了他一会儿,还是说出自己的担忧:“大将军,匈奴左方离燕不远……”
注1:大司马属吏的内容出自《百官志》,是东汉时的具体配置,但是,《百官志》对两汉官职的变化大多有说明,关于大司马这一段却没有说明是后汉新置的,因此,我就引用了。《汉书》对官员属吏的记录不详,明确为大司马所属的,只有长史与护军都尉。特此说明。
注2:奔命书,紧急公文。
注3:赤白囊,边塞报紧急军务的专用信囊。赤表白里。见于《汉书。丙吉传》
注4:告,休假。告与休是一回事,但是,告有请假之意,多为请告、取告,休则有定例的意思,多是休沐、休吏之类的词。
注5:七科谪,又称七科适,指西汉战时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张晏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第324章 154、否定()
“燕北有五边郡,有乌桓。又有护乌桓校尉在,燕王便是有此心,也无能为力!”
霍光毫不犹豫地打断了杜延年的话。
燕北乃东胡旧地,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大破东胡,灭其国,东胡只得向东,堪堪保住乌桓山,那些东胡余民便改以乌桓为号。
被匈奴灭国后,这些乌桓人势孤力弱,不得不臣伏匈奴,每年进贡牛、马、羊皮,一旦没有按时按量完成,匈奴人便没收其妻子等以相抵。
灭国之恨,加上残暴的待遇,当元狩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贤王部之后,乌桓各族毫不犹豫地投汉,便一点都不难理解了。
有匈奴的例子在,大汉对乌桓并非毫无戒心,虽然接受他们的投靠,但是,并没有允许他们南迁入塞,只将其各部安置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的边塞之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乌桓的习俗制度与汉、匈奴皆不同。他们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敌也。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时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蓄牧营产,不相徭役。
虽然接受了乌桓的臣服,但是,汉廷并未插手其内部事务,只是规定其大人每年朝见一次,又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以防其与匈奴再有来往。
这种情况下,燕王想与匈奴有什么来往……实在是不可能!
更何况,燕国被上谷、渔阳、渤海、涿四郡环绕,别说出塞,燕使出燕国一步,都会立刻被汉廷知晓。
霍光并不认为,这种巧合会是燕王泄露给匈奴的。
又沉吟了一会儿,霍光看了一眼仍旧皱眉的杜延年,摇头道:“先帝有诏‘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燕王为先帝子,岂能背汉家之仇?”
——孝武皇帝说了“九世之雠”,就意味着匈奴要么彻底臣服,要么被彻底灭亡。
——总而言之,一句话,汉匈奴之间没有平等共处的可能!
燕王是今上的长兄,论出身、论才学,对帝位有所觊觑,不是什么大事,甚至有些人还会认为燕王即位才是正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燕王与匈奴勾结……
就如昔日,李广自刭,士大夫得知,无论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即使老将军一生无功可言,一死也足以不污家门了。而当李陵临阵而降,以单于之女为妻时,无论李氏昔日有多少名望,皆一朝而败,李陵被族,昔日投在李氏门下之人更是以此经历为耻。
——匈奴是胡,是夷,是诸夏之敌!
投降、勾结,皆是背叛自己的祖先!
杜延年并不认同霍光的想法:“大将军,燕王欲求帝位,焉知其不以平城之事安抚?”
——想开脱罪名,总是能找到理由的,更何况有高皇帝的平城之事为先例?
霍光脸色一沉,冷言:“若燕王敢行此悖逆之事,纵负诸吕之名,光亦必族之!”
杜延年吓了一跳,霎时间,原本想说的话竟是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了。
刘病已不是第一次见霍光如此郑重地发话,但是,看着霍光森冷的神色,却也不由就吓得连退数步,直到撞上内户的木框,才稳住身形。
“大人……”刘病已喃语,却是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听到刘病已的声音,杜延年陡然回过神来,看向霍光,半晌才道:“我现在才知道,大将军果然是姓霍……”
这句话让霍光哭笑不得,刘病已却是瞪大了眼睛望着杜延年,好一会儿,才犹犹豫豫地对杜延年道:“大夫……君是否不适?”
——居然现在才知道当朝大司马大将军姓霍……他不是生病了吧?
望着刘病已特别认真的眼神,杜延年翻了一个白眼,随即便显出一脸温和的笑容,对刘病已道:“曾孙,你现在自然不明白我的意思,等以后就明白了。”
刘病已心中不满,但是,杜延年毕竟是其好友的父亲,他不能不尊重,因此,他只是低头表示受教并没有再出声。
霍光看着两人,似乎是觉得有趣,也没有说话。
这样一来,杜延年不由就觉得尴尬了,正在为难的时候,公孙遗在堂下禀报:“大将军,车骑皆已备齐,大将军是否动身?”
霍光立刻起身,刚要往外走,又转身看向杜延年与刘病已,拧眉思忖了一会儿,对两人道:“幼公今日不要回家,明早从幕府直接入宫。曾孙先休息,明日再过来,内室中的文书,曾孙可以随意取阅,若有不明之处,可向府中的令史请教。”
一大一小的两人听了霍光的安排,除了长拜应诺,也不可能有别的反应了。
吩咐过后,霍光便转身离开正堂,领着公孙遗离开。
杜延年与刘病已不熟悉,两人相视片刻,都不知道说些什么,两人都觉得尴尬,幸好,府内侍使的官奴及时到来:“臣等奉命送二位公子至居所。”两人便各自随侍使的官奴离开休息。
驿骑持赤白囊入京是众目睽睽,因此,边境发奔命书是一件极显眼的事情。
第二天,杜延年刚到北阙,就感觉自己成了众人注视的焦点,尽管他早有心理准备,仍然是被吓了一跳。
宫门卫士因为职责所在,不能擅言,但是,其它官寺的官吏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几乎是一见杜延年就一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边塞是不是出了事。
杜延年陪着笑给众人解释,自然是实话实说,完全是一副例行公事、不值得担忧的模样。
幸好,这种状况只维持到他进了宫。
宫中的规矩虽不比禁中严格,但是,这种聚众讨论的情况也是绝对不允许,更何况,因为在宫门耽搁了太长时间,光禄勋亲自领着郎官在宫门内候着,所有人哪里还敢与杜延年多说一个字?
看着一脸严肃的光禄勋,杜延年不由长叹一声,深深地行了一礼:“多谢子孺了。”
张安世仍旧沉着脸,半晌才道:“本就是职责所在,谏大夫多礼了。”
听到张安世如此说,杜延年也没有再说什么,笑了笑,便慢慢往高门殿走去。
行了一段路,转入一处夹道时,杜延年一眼便看到张安世正在另一头,不由摇头,疾步走了过去:“我还当子孺真的不好奇呢。”
张安世笑了笑,转过身与他并肩而行,口中不在意地道:“我是好奇,可是,再好奇,那事也与无毫无干系。”
杜延年不由翻了一个白眼:“子孺,军功不是那么好夺的。”
张安世默然,半晌才道:“君与龙额侯至少都去过西南了。”
——同样是霍光的亲信之人,张安世却一直没有上过战场。
——一战成名,功在家邦,封侯拜将,青史垂名……这样的梦想……谁都有过!
杜延年与张安世多年知交,如何不明白他的想法,因此,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子孺,战事不是我等想像的样子!”
张安世停步,转头看向杜延年,一眼就看出好友眼中的挣扎,他不禁愕然,随即就听杜延年苦笑着言道:“当年击益州,我何曾不想立赫赫军功,名垂青史,但是……那是战场,不是……”杜延年抬手点了点自己的额角,“不是我等想像的那样……什么决胜千里之外,根本不要想!每一场仗都不会与战前设想的一模一样,但是,目标是一定的,于是,临机决断,拼杀拼命……不要说决断正确与否,拼杀之际,能不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便已是万幸!”
杜延年望着好友:“所以,从西南回来,我就知道,我这一生都不想再上战场了!”
“不过数百人的一部,我都指挥得十分艰难。如何还能指望自己有更大的功劳?”杜延年自嘲的一笑。
张安世震惊不已,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杜延年拍了拍了好友的肩,安慰道:“大汉积福泽近百年,不过出了一个烈侯。便是景桓侯,也是再战、奇袭方立得奇功。”
“子孺不要跟光禄大夫比。”杜延年叹了口气,“韩家与你我两家毕竟不同,韩君对征伐事比你我了解。”
——韩家虽然出了一个韩嫣,但是,从韩王信到弓高侯颓当,再到按道侯说,韩家从来不乏从军立功之人。
——张家与杜家却都是从微末的刀笔吏兴起,对案牍事不陌生,对军务……
——即使张安世如今是光禄勋,在军务上也不会比杜延年更强。
听杜延年这样一说,张安世倒也释然了,不再多问,两人又说了一些闲话,便在一个岔道处分开。
从夹道出来,绕过几座宫殿,眼看正进一道掖门就到高门殿了,却再次被人唤住。杜延年不得不转身,揖礼。
“见车骑将军。”,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25章 155、惊心()
——车骑将军。
——当今皇后之父桑乐侯上官安。
大汉历来重外戚之家,皇后之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天子之舅缘《大雅》申伯之意,皆得封侯。(注)
当然,自汉以后,皇后之父真正立茅受封的只有上官安一人。
这份尊荣与年幼的皇后究竟有多少关系……
——所有人心知肚明。
不止是杜延年,朝臣官吏对上官安的恭敬更多的是因为他是车骑将军,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之父。
车骑将军典京师兵卫与两宫宫卫,四夷屯警,是名副其实的位高权重。
更何况,上官安并不是多么谦和的人,素来狂妄,若是礼数上有失,搞不好他当场就能发作。
虽然霍光与上官桀之间已经没有半分转寰,但是,只要皇后在一日,只要上官安没有再娶適妻,霍光都得认这个郎婿。
——还是长婿。
谁又敢说得罪了上官安,霍光一定会高兴?
杜延年知道霍光很重视家人,尤其是皇后的母亲,对霍光来说,更是分外不同。因此,即使是眼下这种情势,双方已经开始磨刀了,他也不敢说,霍光会如何处置上官家。
——既然如此,对上官安自然还是要恭敬的。
上官安今日却是格外不同。
见杜延年郑重见礼,他竟然疾步上前,双手扶起杜延年:“幼公多礼了。”
杜延年心中一颤。
——上官安可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称呼过他。
——再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可以称字的地步了吗?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冠礼之后,便是成人了,除了在父前,君前,仍然被称名之外,母、兄、友人皆称以字。称字则为敬,亦为亲近。
无论杜延年心中是何想法,被上官安扶住手臂后,也只能抬起头,有些受宠若惊地对上官安道:“不敢劳将军如此。”
上官安放开手,笑道:“方才在北阙,听说幼公入宫的动静可不小……”
杜延年心念一动,立即苦笑:“让将军见笑了。仆特地绕了路,就是怕再惹出什么事来……”
“如此,吾岂非烦扰大夫了?”上官安微微挑眉,眼中的神色意味不明。
杜延年连忙摆手:“不敢不敢……”
“也罢!我也不与大夫说什么虚辞了。”上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