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声望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声望系统-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来,他们的家是一座道观,里面供奉的是三清圣人,换而言之,这也算是三清的道场,贸然烧之,有对圣人的不敬的嫌疑。

    最关键的是:这三个家伙的修为不高,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不值得悟空为他们大费周章。

    第二个拜悟空烧了洞府的妖怪,是黄眉大王。

    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童子,按理说,悟空应该给面子。

    但是,弥勒佛在佛教的地位十分尴尬,虽然是佛,却是被如来架空了的佛。

    前文说过,弥勒佛有心争夺佛祖之位,是以,他和如来佛祖不仅不是一个派系,而且还是敌对的关系。

    取经之事乃如来一手包办,悟空等人也算是如来的人马,是以,悟空不需要给弥勒佛面子,甚至,悟空觉得:不给弥勒佛面子,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是以,在弥勒佛带走黄眉后,悟空等人不仅掠夺了黄眉的财产,并且放火烧了黄眉的洞府。

    (未完待续。)

第 370 章:燃灯古佛的猪队友() 
第三波和第四波被悟空缴获了战利品的妖怪,是同一个实力的妖怪:她们便是盘丝洞的七只蜘蛛精,以及黄花观的多目怪。

    七只蜘蛛精和多目怪,都是毗蓝婆布置在西游路上的妖怪。

    不过,毗蓝婆并没有告诉悟空她和妖怪之间的关系,她只是告诉悟空:“收蜈蚣精做个打扫庭院的奴仆”,悟空自然不会给‘打扫庭院的奴仆’留面子。

    另外,就算悟空知道了毗蓝婆和多目怪的关系,也不会给她留面子。

    为什么呢?

    因为,毗蓝婆菩萨和如来佛祖之间的关系,同样非常的紧张,否则的话,她也不会被如来佛祖禁足了三百年。

    只要不是如来派系的人,悟空都不会给面子,弥勒佛的面子悟空都不给,又怎会给毗蓝婆面子呢?

    米勒佛至少是个佛,是个有大罗修为的高人,而毗蓝婆只是个菩萨。

    虽然她一出手便制服了多目关,看上去很厉害,但是,她靠的多目怪师傅的身份,以及克制多目怪的金针,至于她本身的修为,并不是很高。

    第五次被悟空等人掠夺的对象,是比丘国的白鹿。

    白鹿乃是寿星公的坐骑,悟空连寿星公的面子也不给吗?

    非也,因为寿星公的情况特殊。

    前文说过,寿星公和八戒的关系非常的好,他为了保守某些秘密,曾经暗示八戒帮忙。

    以悟空的聪明,自然能看出八戒和寿星公之间的小猫腻,只不过,悟空没有揭破他们罢了。

    悟空和八戒一起进入白鹿的洞府,然后,悟空不见了,八戒打杀了狐狸精。

    悟空干什么去了?

    搜刮东西去了!

    自从生下来,悟空就不是吃亏的性子,你们在我的面前玩灭口,我可以不揭穿你们,但是,你们要给我好处。

    搜刮所得的东西,就是悟空的封口费。

    寿星为了息事宁人,也只得任由悟空掠夺。

    悟空搜刮完毕喊着要放火,刚好,八戒也想毁掉种种蛛丝马迹,于是乎,八戒亲手放了一把火。

    第六次,缴获了没有人罩的南山大王,掠夺一空后放了一把火。

    第七次,豹头山的黄狮精,人还没死呢,洞府掠夺一空,而后烧了个干干净净。

    第八次,黄狮精的祖爷爷,九灵元圣的竹节山九曲盘桓洞。

    九灵元圣可是太乙天尊的坐骑,悟空怎么不给太乙天尊面子呢?

    只因为,这山洞的主人,并不是九灵元圣,九灵元圣只是个过客,他在这里只住了三年。

    这九曲盘桓洞,归根结底,是属于狻猊狮、抟象狮,白泽狮、伏狸狮,猱狮、雪狮六人的洞府。

    对于九灵元圣来说,六狮只不过是他完成任务的道具,他连六头狮子的生死问题都不管,又怎么会管洞府里的东西呢?

    原著中,悟空总共掠夺了这么八次,周鼎乱入后,悟空掠夺的机会更多了一些。

    悟空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以为:烧了妖怪的洞府,便能掩盖发了财的秘密,却不料,别人却从他们烧洞府的行为中,得知了他们发财之事。

    是以,阿傩、伽叶才会找他们要‘人事’。

    只不过,这件事是唐僧的事,悟空自然不会主动揽下责任。

    八戒是个财迷,更不会出钱。

    沙僧和敖烈分到的钱财,本就比悟空、八戒要少,闻听此言,更是左右四顾。

    唐僧的性情向来迂腐,莫说没有钱,就算是有,他也不会给!

    阿傩、伽叶尊者的心里这叫一个火:又道是见面分一半,我堂堂的尊者,亲口问你们要,你们多少也要表示表示吧。

    你们倒好,不仅不表示,而且生硬的拒绝了,若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我们的面子何在?

    于是乎,阿傩、伽叶给唐僧的全是无字经书。

    悟空发现了阿傩、伽叶搞的猫腻,他却没有管。

    悟空的心里是这么想的:我当初答应菩萨的是,护送唐僧来到西天,如今,我的任务圆满已经完成,你们若叫唐僧带着这样的经书回大唐,那就带,与我何干?

    佛门真会叫唐僧带着无字经书回去吗?

    自然不会!

    燃灯古佛吩咐白熊尊者:“你速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

    阿傩、伽叶是如来的嫡系,他们给唐僧的无字经书,若被燃灯拿到手里,等同于被燃灯抓住了小辫子。

    若如来处置不当,燃灯便可借此事撬动如来的地位,就算撬不动如来的地位,也可以趁机断掉如来的臂助,何乐而不为?

    只可惜,白熊尊者是个棒槌,这裹,见悟空挥棒打来,唯恐被伤,赶紧抖开包裹。

    包裹抖开后,经书落满地,自然有不少是打开的,唐僧也就发现了经书没有字的事。

    白熊尊者未能理解燃灯佛祖的真意,还以为目的达成,顺势逃离。

    取经是唐僧一辈子的大事,为了取经,唐僧放弃了多少诱惑,怎么甘心带着无字的经书回去?

    于是乎,唐僧带着徒弟们二上灵山。

    如来佛祖得知此事,心念电转:在唐僧的眼里,阿傩、伽叶二人代表的是灵山,是佛门,既如此,我便不能告诉唐僧,阿傩、伽叶是贪财之辈,否则的话,岂不是打自己的耳光?

    于是乎,如来忽悠唐僧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然后,如来又给唐僧讲了故事,故事的内容就是那谁谁,我佛门之人下山与他诵经,要了他多少钱云云,回来以后,如来还说他要的少了。

    如来讲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唐僧:你想要真经,必须给钱。

    唐僧无奈,只得拿出自己仅有的财产:紫金钵盂。

    袈裟和禅杖决不能给:一来,在唐僧的眼里,这袈裟和禅杖,都是国师周鼎的东西。

    二来,此时的唐僧,并不知道自己可以驾云回去,他以为还要一路走回去。

    所以,唐僧离不开这四季保暖,又防水防火的袈裟,更离不开清除瘴气的禅杖。

    在场的佛门弟子中,自然有其他佛祖的支持者,那些人见阿傩、伽叶仅要来一个乞讨的饭碗,纷纷嘲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

    他们的意思是:你们的脸面不值钱,如来的脸面也不值钱,索要了两次,就要来一个乞讨的碗。(未完待续。)

第371章:九九八十一难,一难不缺!() 
阿傩、伽叶做错了事,并不敢反驳众人的调笑,阿傩气的脸色铁青,紧紧的抓着唐僧送来的紫金钵盂,这个动作在别人看来,却像是‘财迷到家’的样子。

    嘲笑的人见阿傩、伽叶认怂,遂觉得无趣,纷纷散去。

    阿傩、伽叶松了一口气,非常利索的从三十五部经书中挑选了几部步,凑了五千〇四十八卷交给唐僧。

    唐僧带着经书返回如来处,如来说道:“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汝等切记,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

    唐僧欣然应允,叩头谢恩。

    观音出列道:“弟子领旨寻找取经人,今已功成,共计用时五千零四十日,再有八日,正合一藏之数。望世尊早赐取经人回返。”

    估计一藏时间完成取经事,对如来有不小的好处,如来欣然同意,望着八大金刚道:“就由汝驾送唐僧返回东土,须在八日内带唐僧回来,以完一藏之数。”

    八大金刚领命,带着唐僧腾云而去。

    原著中,唐僧离开灵山后,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人来向菩萨交任务。

    菩萨问众人:“唐僧经历了多少劫难?”

    众人回道:“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会庆钉钯七十四难,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唐僧一路西来,共计受难八十整。”

    菩萨听闻少了一难,也来不急细想,忙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唐僧应受八十一难,现在却少了一难,尔等速速传令八大金刚,马上给唐僧增加一难!”

    八大金刚接到菩萨的谕令,撤去了托护唐僧的法力,唐僧等人掉落在通天河边。

    不多时,通天河老鼋来到岸边,渡唐僧师徒过河。

    再然后,老鼋得知唐僧忘了答应自己的事,一怒之下,将唐僧撇在河里。

    周鼎乱入之后,代替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人,没有了这些人,也就没有人告诉观音菩萨唐僧经历了多少劫难,是以,菩萨需要自己算。

    算来算去,刚好是九九八十一难!

    怎么多了一难?

    多出来的是哪一难?

    正是唐僧来到灵山取经,受了阿傩、伽叶两位尊者的刁难。

    由于二尊者的刁难,唐僧不仅没有取到真经,下了灵山后,还受到了白熊尊者的袭击,唐僧为了解难,更付出了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盂。

    先是被骗,继而遇到袭击,最后又损失了唯一一件属于自己的宝物,唐僧方才过关,焉能不算一难?

    有了看官问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人,为什么没有汇报这一难呢?

    周鼎认为,可能性有二:

    第一,唐僧等人上了灵山后,众人没有再关注唐僧,是以,他们并不知道‘取走假经’之事。

    第一,或许众人知道这件事,但是,众人为了维护佛门的面子,不敢将‘取假经’算作一难!

    菩萨听到众人的汇报,当即传令众人通知八大金刚,没有来得急细细的掐算。

    再后来,就算菩萨想到了这一难,为了维护她自己的面皮,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现在没有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人的汇报,观音菩萨自己掐算,倒是很快算清了这笔帐。

    是以,唐僧师徒侥幸逃过了‘通天河落水之难’,顺顺利利的返回了大唐。

    ……

    东土大唐,都城长安。

    两日前,国师周鼎返回大唐,告诉唐王:“唐僧已经取到真经,三两日便回!”

    唐王大喜!

    周鼎又告诉唐王:“唐僧返回之后,只有六七天的时间为众人讲经,是以,陛下要早做安排,妥善的利用这六七天的时间。”

    唐王询问原因,周鼎告诉唐王:唐僧即将证道成佛。

    唐王高兴的同时,多少也有点嫉妒,不过,唐王毕竟是唐王,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召来内侍,下令道:

    “传朕口谕,三日之内,将雁塔寺整修一新,以待御弟归来,另召集长安附近所有的僧人,三日后齐聚雁塔寺,听御弟传授真经!”

    内侍领命而去,周鼎想要离开,唐王不肯,拉着周鼎打探西域的风土人情。

    三日后,唐僧归来!

    回来的路上,唐僧顺带着在女儿国等故地重游一番,加上路途消耗,总共浪费了两天的时间,现在,距离一藏之数的期限还有六天,

    用六天的时间来讲经,远远不够。

    唐僧带回来的经书,共有五千〇四十八卷,就算唐僧每日讲上三百卷,六日的时间,顶多能讲三分之一。

    这件事别人还真是替不了,因为,西游期间,讲经传道是唐僧的专利。

    就像封神时期的姜子牙一样,谁也不能代他执掌封神,不然的话,周鼎倒是想替唐僧讲经。

    老话说的好: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经书的章节虽多,却多是些无用的东西,真正的证道法门只有寥寥几千字,若由周鼎来讲,定先将经书中的糟粕去除,只讲精华。

    唐僧做不到!

    首先,唐僧从未读过取回的真经,他并不知道那些经文有用,那些经文无用。

    而且,唐僧从未修炼过,就算把修炼法门放到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

    再者,为了取回这些经书,唐僧付出的代价太大,是以,他对经书看的太重,几乎奉若神明,也因此觉得经书内容字字珠玑,若要他删减或者篡改,难如登天!

    周鼎无奈,只得听天由命!

    好在,唐僧讲了六日的经,多多少少的也说出了一些修炼的法门,若是慧根深厚之人,也足以受用了!

    六日后,八大金刚来到唐僧雁塔寺,高声喝道;“唐僧,时辰已至,随我等返回西天交旨。”

    唐僧、悟空、敖烈、八戒、沙僧,再加上编外人员周鼎,在众目睽睽之下,坐着八大金刚的祥云,直奔灵山而去。(未完待续。)

第 372章:推心置腹的如来。() 
“请问,可是周先生当面?”

    周鼎、悟空一行人刚刚抵达灵山,就看到守候在山门处的阿傩、伽叶二尊者迎了上来,恭敬的问道。

    “正是周某,不知二位尊者有何指教?”周鼎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