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大师- 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排在第二位的是元四家之首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售价高达4。025亿元软妹币,再下来的作品,几乎就很少有超过亿元成交的,这也造成了目前市场上近代书画作品碾压古代作品的一种态势,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实际的情况是,因为华夏历史上元、清两代外族入侵,汉民族文化出现了很大的断档,再加上每到王朝末年必动荡不堪,近代更是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等对文物传承破坏巨大的战争,所以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大家之作非常稀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还都被各级博物馆所收藏,根本就不可能上市流通,才造成了目前的这个局面。

    李逸估计,如果能将范宽、黄公望、李成等人的代表作都搬上拍卖会,其成交价即便达不到4亿这么惊人,但也绝对不可能会低到哪里去,那就更不要说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阎立本这些人的作品了。

    而很显然,董源最少也是和王蒙不相上下的人物,而且这幅作品的尺幅还如此巨大,其具体的价值就更加的不好估量。

    “李逸先生?”

    看到李逸迟迟没有说话,帕特有点沉不住气了。

    “哦,抱歉,刚刚想起了点其他的事情。”

    李逸做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看起来很像是没把这幅画放在心上的样子。

    “帕特,这么说吧,决定一幅书画作品的价格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它的作者,其次才是画作的质量、尺幅、年代等因素,而作为一幅佚名的作品,虽然这幅画看起来有点像是赵伯驹的作品,但这也仅仅是有点像而已,而且我相信,你应该也请一些专家看过……所以我觉得这幅画正常的价格应该是在300万左右。”

    “哦买嘎,李逸先生,我想您一定是在和我开玩笑,不是吗?连我这种没有什么华夏画基础的人都能看出这幅作品的出色,所以你这个价格……”

    帕特遗憾的摇了摇头,只是他的心里却有一丝窃喜,他对这幅画的估价实际上也只有300万左右,只是他从李逸刚刚和罗果夫的交易上看出来,这个年轻人应该很有钱,而且对于一些精致的古董有着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占有欲,所以他决定赌上一把,偏偏李逸初次还价就达到了他之前的预期,他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让步?

    “当然,这幅画确实出色,也正因为出色,所以我才愿意出到300万欧元,而且,您这幅画我绝对不是第一个出价的人,所以我想请您仔细的考虑一下,这个价格真的已经不低了。”

    “出色的作品就应该有出色的价格,这样吧,李逸先生,760万,这个价格已经很有诚意了。”

    5%就算是有诚意?李逸苦笑着摇了摇头,忽然间非常的想念谭默轩,要是有这家伙在,想必他应该不会这么为难。

    事实上,李逸之前买到的古董虽多,但大部分都是捡漏,即便有些正价交易,也都是古董换古董,而且每次还都是他掌握着别人想要的东西,一直都是他占上风,因此他很少经历艰难的砍价环节。

    只是这次确实是有点不一样,他根本就没意识到刚刚他和罗果夫的交易竟会让帕特看到了机会,一下就给他报出了一个天价,而这幅画的价值,又让他有点患得患失,一时间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第六百二十四章 刘老的收藏() 
两人又纠缠了几分钟,李逸将价格加到了330万,而帕特却只将价格让到了720万。

    看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李逸就狠下决心,反正这幅画已经在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没理由他刚看到就会被别人买走,更何况他这里不做决定,帕特也不可能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别人,所以决定干脆晾一晾他,实在不行不还有罗果夫这家伙吗?

    计议已定,李逸也不再还价,直接起身告辞,刘老还在下边等着他呢。

    看到李逸起身离开,帕特耸了耸肩膀,流露出一副遗憾的模样,但其实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差不多也知道了李逸的底线,而这个底线已经高过他原来的预期,更何况,他和李逸一样,都想到了罗果夫这个中间人的存在。

    从贵宾室里出来,李逸安排胖象将他刚刚买下的东西拿回酒店,然后带着谷枫坐上刘老的车,驱车前往刘老的住处。

    “这件是元青花,还有这件,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

    刘老收藏的这件元青花,是一件四方形的观赏瓶,高约15厘米的瓶身,就好像是一名窈窕的仕女般,瓶颈呈弧线形内收,肚腹微鼓,其后又和瓶颈形成对称内收于瓶底,整器线条非常漂亮。

    这件元青花不但造型奇特,而且青花纹饰也不是元青花中常见的像是龙纹、凤纹、麒麟纹等动物纹,而是一大一小的两只狮子。

    这种纹饰叫做太师少保纹,是观赏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纹饰,只不过更多出现在清中期以后的瓷器纹饰中,明代的一些观赏器上偶尔也能见到,出现在元青花上,李逸还是第一次见到。

    再加上这件青花器的青花色调整体呈现出一种浅淡的灰蓝色,而且因为没有明显的分水,看上去也就没有正常青花纹饰那种鲜活的流动感,所以李逸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件臆造的仿品。

    又简单的看了一下瓶子露胎部分的瓷质以及一些其他特征,李逸在心中给这件所谓的元青花判了死刑,这应该是一件晚清或者民国时期的青花太师少保纹方形瓶,连仿品都不是,跟元青花根本就不搭界!

    开启鉴灵牌,一阵微弱的凉气流过,鉴灵牌的鉴定结果肯定了李逸的猜测,这就是一件光绪年间的青花方形瓶,也不知道老爷子被谁给忽悠了,居然会认为这是一件元青花。

    将方形瓶放到一边,李逸又拿起了那件斗彩鸡缸杯,只是看了几眼,就轻轻的摇了摇头,这件杯子,应该是雍正年间的仿品,虽然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这位老爷子的眼力……

    “老爷子,这件方形瓶您是多少钱收的?”

    “这件啊,是10年前我一个外国朋友送给我的,他爷爷参加过当年的八国联军,这件瓶子就是他从华夏带回来的,据说是宫里的东西,小李,你看怎么样?”

    李逸笑着摇了摇头,

    “刘老,这件我看不太准,对了,您这件鸡缸杯,不会也是他送的吧?”

    “这件倒不是,这件是我自己淘的,当时只花了300欧元,前一阵子我上网看了一下,嚯,吓了我一大跳,就这么一件小小的杯子,居然能价值2。8个亿?”

    “呃……”

    李逸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不多说破,只是剩下的东西他也没什么兴趣再看,目光闪动间就准备找个机会告辞离开。

    “怎么?两件都没看上?我还说为了表现诚意,一开始就拿最好的出来……算了,你等着,等我把东西全都拿出来,你看上哪件咱们就谈哪件!”

    “刘老,您……”

    李逸伸手拦了一下,看到老爷子根本就不为所动,只好苦笑着坐了下来,看来这趟是来错了,因为看老爷子的样子,好像是已经认定了他一定会交换一样。

    不一会儿,刘老从房间里推出来了一个收纳箱,里边瓶瓶罐罐放着的都是一些瓷器,之后他又抱出来了一个小纸箱,里边放着几幅卷轴,看模样,倒是有些历史,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做旧的。

    “行了,我所有的好东西都在这儿了,咱不着急,慢慢看,时间有的是!”

    李逸苦笑着点了点头,看样子,最后只怕是要把话说清楚才能脱身离开,不过在这之前,他准备帮老爷子把这些收藏全部都检查上一遍,也省的以后再发生这种乌龙事件。

    瓷器看了两件,他已经知道了个大概,所以他决定先看一下卷轴,因为老爷子说他有唐伯虎和马远的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打开第一幅卷轴,李逸的目光就不由的跳了一下,这幅画的风格看起来甚是熟悉,竟有些五代宋初著名画家李成的影子!

    这幅作品,是一幅纵轴的绢本水墨山水,画的是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

    画中山石雄伟而秀美,用笔坚实而有力,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只是画作没有落款,只钤有一枚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梁清标的收藏钤印,一时间也不好判断是否是李成的真迹。

    李成是五代及宋初的山水名家,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级人物,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等人均师承于他,史书上甚至有“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李之形,翟院深得成之风。”一说。

    李成有记载的画作大约160幅左右,但传至今日,能够确定是其真迹的一共也只有4幅,而且3幅都在国外,只有一幅《茂林远岫图》藏于宁辽省博物馆,其上只是观赏收藏印鉴就有一百多枚,如果这幅也是李成的真迹,其价值即便不如李逸之前看到的那幅董源的《秋日山景图》,但应该也便宜不到哪儿去。

    世人形容李成的画,多用米芾的一句评语,“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李成画山石如卷动的云,这种画法被后人称为“卷云皴”,而这幅画中,这种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再加上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等特点,即便是不用鉴灵牌,李逸也有八成的把握,这就是李成的作品!

    只是随即他就微微的皱了皱眉头,如果这幅画真的是李成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换还是不换?(。)

第六百二十五章 《呐喊》() 
换还是不换,其实并不是很难抉择,因为即便象牙套球也很珍贵,但如果这幅画真的是李成的真迹,李逸觉得,他可能会更加的倾向于后者一些。

    至于老爷子会不会同意,这么说吧,凭他的水平,多半是没什么能力鉴定出来这就是李成的作品的,而他没有欺心把这幅作品当大漏给捡了,就已经是非常对得起他的了。

    也是,萍水相逢而已,换个人,恐怕是早就不管不顾的琢磨着什么歪主意了。

    只是,真的就这么放弃,不捡这个漏了?李逸觉得自己还颇有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潜质,可是真捡了确实会觉得过意不去……就这样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打开了第二幅卷轴。

    这也是一幅设色绢本古画,不过尺幅却比较小,横轴约40厘米左右,纵轴则只有60厘米。

    此图画的是一幅江湖小景,左侧梅枝斜出崖上,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远的山、水则以淡墨勾染,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

    画面右侧,画有两只相依而立的白鹭,虽只寥寥数笔,但却使整幅画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幅画的落款是马远马钦山,而这种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由北宋发展至登峰造极的“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的画法,也正是马远的风格。更何况,画面的右下角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三枚钤印,说明这幅画确实是曾经被收录进《石渠宝笈初编》的清宫旧藏。

    无语的摇了摇头,因为无论李逸怎么去想,也不会想到今天居然能够一连见到三幅宋代古画,而且无一不是名家所作。如果再加上之前从阿诺特手里换到的那幅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可以讲,这次巴黎之行,完全是和宋画干上了!

    只是,虽然马远和李唐并称南宋四家,但只就这幅名为《雪滩双鹭图》的画作来说,其价值不但远远不能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相比,甚至就连之前董源的《秋日山景图》和李成的那幅作品,也都要比它胜出不止一筹。

    之所以这么判断,一是因为这幅画的尺幅太小,二是因为马远本身的成就稍逊,而且,从画面上乾隆加盖的钤印也能够看的出来,持有这种观点的并非李逸一人。

    《石渠宝笈》是华夏书画著录宝典,共有三编,由乾隆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

    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的书画作品,一般都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殿座章,如果是被鉴定为“上等”的,则还会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印。

    由此可见,这幅画虽然珍贵,但在《石渠宝笈》中都当不得上等之说,那就更别说和之前那几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相比了。

    只是,这小纸箱里一共也才五幅卷轴,随便打开两幅竟都是真正的宋代古画,想起刘老说还有一幅唐伯虎的作品,李逸心中不由一阵火热,或许,他可以通过换加买的方式,把这些珍贵的古画都收入囊中?

    然而,就好像是故意要和他开个玩笑似的,那幅所谓的唐伯虎的作品竟然是一幅粗制滥造的晚清时期的仿品!

    而且,不仅仅是这一幅,剩下的两幅卷轴,一幅署名八大山人朱耷的《寒鸦图》,另一幅同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石涛的《余杭看山图》,居然也都是仿品,而且是更加不堪的现代做旧的仿品!

    “呃……”

    李逸用力的揉了揉眉心,这鱼龙混杂的,都让他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了。

    “老爷子,您这些收藏都是从哪儿弄来的?”

    “哦,唐伯虎和马远那两幅画,都是送给我元青花的那位朋友一块送的,其他这几幅,朱耷的是在荷兰买的,石涛这幅是在德国买的,另一幅佚名的山水画则是我用一件康熙年间的青花梅瓶换来的。”

    李逸点了点头,示意谷枫将牙雕套球拿出来放到桌上,

    “老爷子,我就用这个套球换你这两幅古画您看怎么样?”

    “呦,那我可是占了大便宜了,要不,这三幅你再随便挑一幅?”

    老爷子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