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大师- 第4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逸倒抽了一口凉气,这段经文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节选的一段,是佛在告诉普广菩萨,未来世的中间,倘若有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听了这地藏菩萨大菩萨的名号的人,或有合掌恭敬的、赞叹的、礼拜的、恋慕的,这些人就可以超越过三十劫的罪业。

    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用了彩色去画形像,或用土石胶漆金银铜铁等类,制造地藏菩萨的像,再去瞻望一回、礼拜一回,这人可以一百次的,往返生在三十三天,永远不堕落在恶道里,假如因为了天福享尽的缘故,下生到人间来,还可以做一个国王,不失掉这样的大利益。

    这枚套球居然会是乾隆皇帝在生母崇庆皇太后逝世第二年,用来敬献生母崇庆皇太后的祭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微雕的内容?”

    李逸因为鉴灵牌的缘故,研究过一些佛学,几本著名的经文虽然不会背,但大概的内容也都知道,只是没想到那名老者居然也知道这段经文取自《地藏经》。

    “老爷子,这确实是微雕的内容,而且这个微雕还有大意义,大用处,这个便宜,真是占大发了!”

    “哦?”

    那老者一听,不由有些着急,可现在这件东西已经属于李逸,而且看他的模样,似乎还非常珍贵,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张嘴求李逸让他也看看微雕的内容。

    “没关系,老爷子,把球放在桌子上,打开台灯可能会看的更清楚。”

    李逸将套球放到一边摆放着文房四宝的书桌上,打开了台灯,这盏灯本来就是为了让客人能够更加清楚的看清藏品用的,只不过它本身也是一件民国时期的古董。

    “这是《地藏经》第六章节,如来赞叹品中节选的一段……我的老天,居然是乾隆皇帝献给皇太后的东西,你这个便宜确实是占大发了啊!”

    刘老发出了一声惊呼,他对历史研究的不算太多,不知道崇庆皇太后逝世于乾隆四十二年,但乾隆敬献皇太后这几个字,任谁看了都不会理解错误。

    “这确实是一件好宝贝啊……”

    李逸一边嘿嘿笑着,一边小心翼翼的将套球收进了盒子,今天虽然花了不少钱,不过买到的东西确实都还不错,更值得庆幸的是,居然一连得了两件来自清宫的宝物,而且一件比一件珍贵!

    刘老眼巴巴的看着李逸将盒子交给站在一边的谷枫,他本来就很喜欢这个套球,只是因为价格和那个莫名的缺陷,半年间看了不下10次都没有最后下定决心,没想到最后被李逸买到了手里,而且还发现了一个这么大的秘密,一时间后悔、羡慕等等情绪尽皆涌上心头,让他越来越心痒难搔。

    “小兄弟,我跟你商量件事,您看能不能把这件套球转让给我?”

    看到李逸摇头,刘老连忙说道:

    “我看您也不是缺钱的主,不过小兄弟,我在法国待了十几年,基本上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去过,所以也搜集了不少好东西,我拿东西跟你换!”

    “哦?拿东西跟我换?”

    “嗯,元青花明斗彩清粉彩我都有,我还收藏有唐寅唐伯虎、马远马钦山的古画,都是清宫旧藏,上边还有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的鉴赏玺印,你要是喜欢,这些都可以随便选!”

    李逸悄悄的倒吸了口凉气,没想到老爷子居然会收藏有这么多的好东西,看来,他实在是应该到处转转,而不是天天纠结于以后究竟该走什么道路,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啊!

    想了一下,老爷子拥有的这些东西虽好,但如果从丰富收藏的角度来说,他似乎更应该留下这件罕见的牙雕精品,只不过,去看看应该也没什么吧?万一能发现一件更值得收藏的呢?

    “好,不过……刘老,我刚过来没多久,这店里好多东西还都没来得及细看,要不您老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

    “也行,我等你看完再说!”

    看着刘老走到休息区坐下,李逸走回到博古架前边,上下看了一阵,又拿起了一件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的宣德炉看了起来。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

    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中,宣德炉甚至成为了铜香炉的通称。

    根据记载,宣德三年一共生产了3000件红铜所制的极品铜香炉,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都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被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但到目前为止,传世的宣德炉中,还没有发现一件大家公认的真正生产于大明宣德三年的宣德炉,因此这件事情也成了一个迷案。

    有关宣德三年,用进贡红铜铸炉3000的说法,最初出典是《宣德彝器图谱》,后来的所有记载,基本上都出自此书,虽然这本书也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但现在,却有专家怀疑这本书有可能是晚明时期的伪作,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明史中并未有宣德三年铸炉的记载,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发现一件所谓的真正的宣德炉。

    这件宣德炉也不是一件真正的铸造于宣德三年的宣德炉,因为器底的款识是楷书款的“宣德五年吴邦佐造”。

    吴邦佐是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据记载,吴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这件宣德炉器底的款识表明,这有可能就是一件吴邦佐私铸的铜炉。

    只是,宣德炉的断代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复杂程度甚至远超瓷器,因此只看款识,根本就不能确定它真正的生产年代。(。)

第六百二十三章 《秋日山景图》() 
宣德炉的断代,包括形制、包浆、颜色、铸工、磨损等很多方面,若单以颜色论,则一般分为佛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5色,其中又以佛纸色最为珍贵。

    李逸手上拿着的这款宣德炉,就是诸色中最为名贵的佛纸色,包浆也颇为自然浑厚,而且从自然磨损的程度来看,也很像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物件。

    只是,相对于宣德炉的珍贵,其市场价格却一直都不是很高,最大的原因就是鉴定的难度太大,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几番争论下来,根本就不敢有人为此投入重金收藏。

    所以相对于其他的铜器,一件传承清晰,品质精良的宣德炉能够拍卖到500万软妹币,就是一个很了不得的高价了,这种现象,每每想起就让那些铜炉的收藏者们无奈。

    李逸看到的这件宣德炉,无论是从形制,还是包浆,甚或是颜色来看,都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述原因,它的标价却只有38万欧元,李逸觉得,如果这件真的是宣德年间所制,用这个价格买下来,怎么样也算是占了个便宜。

    只是,他能够看到这一点,别人应该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这件宣德炉多半还藏有什么他没有能够发现的问题。

    启动鉴灵牌,他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让他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因为他看走了眼,这竟是一件道光年间的仿品!

    微微摇了摇头,他倒也没觉得有多失望和难堪,他的鉴定技术本来就是在拥有鉴灵牌的基础上,通过鉴定大量的实物自学成才,对于一向很少见到的铜器,又是铜器中最难的宣德炉,偶尔看走眼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将宣德炉放回原位,看到博古架上再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东西,就用鉴灵牌快速的过了一遍,然后转身面向两个博古架中间的墙面。

    偌大一片墙面上,一共也只挂了两幅作品,一幅看落款应该是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爱的清代书法家张照的草书五言绝句,但凭李逸的眼力,基本上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幅现代的仿品,只是仿作者草书的功底颇为深厚,虽未必一流,但勉强挤入大师之列应该还是没有问题。

    相比起这幅书法,旁边那幅长度超过3米的青绿山水就有点露怯了。仿作者的水平可能和李逸差不多,但像这么大尺幅的巨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功力、天赋去掌控的,所以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只是画作没有落款,风格也模仿的似是而非,李逸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来这究竟仿的是谁的作品。

    不过这并不影响李逸观赏这两幅作品,因为作为古画来说,牵扯到保管的原因,商家即使贩卖也往往不会将真迹就这样暴露在大庭广众之间。这种情况,他们通常会请一些并不知名的书画家,然后将他们临摹的画作挂上展示,遇到行内人,如果感兴趣,自然会去找老板商量。

    “这两幅作品,一幅确实是清代张照手书,另一幅虽是佚名,不过疑似南宋时期青绿山水名家赵伯驹所作,李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请移步贵宾接待室,我这就让人将真迹拿来。”

    张照的作品也还罢了,这幅青绿山水如果真是赵伯驹所作,那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所以李逸想都没想就让帕特赶快将真迹拿来,他要仔细看看,有可能的话,即便是投入重资都要把它买下来。

    赵伯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笔法秀丽精致,设色典雅浓郁,尤其擅长细丽巧整的风格,和他弟弟赵伯骕一起,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引领着当时南宋画院的山水画新风。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希孟和赵氏兄弟,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巨制,横轴长度接近12米的《千里江山图》更是华夏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为当时和王希孟齐名的赵伯驹,他的代表作《江山秋色图》在书画史上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和《千里江山图》一样,被公认为是北宋流传至今的两幅最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作之一。

    没有耽搁多少时间,帕特就将两幅作品送到了贵宾室,李逸先打开张照的那篇作品看了一眼,然后小心翼翼的将那幅青绿山水拿到了手上。

    随着画卷缓缓打开,一幅群峰绵密,层峦叠嶂的山水长卷也慢慢的展现在他的眼前。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之间,仿似道尽了虚实相生的画道真谛,这确实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幅画,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确实有点像是赵伯驹的作品……但仔细看的话,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又有一种平淡天真的感觉蕴藏其中,赵伯驹却画不出这种风格……”

    李逸一边细细浏览画中的湖光山色,一边暗暗开启了鉴灵牌。一阵冰寒的凉气流过,他的眼睛略略瞪大,随即又恢复了正常,这幅画,竟是比赵伯驹更早了一百多年,也更加出色的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一幅《秋日山景图》!

    揉了揉下巴,李逸觉得有些意外,因为董源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史载其山水画作多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而这幅画中所描绘的山川河流却更像是巍峨雄峻的北方山水,这是怎么回事?

    不过不管怎么回事,鉴灵牌不会出错,而本来就在思索这究竟是谁人风格的李逸,在得到提醒之后,也慢慢的在画面中找到了那种淡淡的“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风格,因此越看越觉得这应该就是董源的作品。

    相比起赵伯驹,董源在华夏画史中的地位要高出许多,绝对是属于那种开山鼻祖一流的人物。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不但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世人将两人并称董巨,而且,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是将他奉为典范,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的王鉴甚至公开评论,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像董源这样,对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山水画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只是因为距今年代久远,他传世的作品非常稀少,目前能够确认的也才只有四幅,而像这幅一样,用南派的笔法来画北方山水的,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李逸相信,这幅画如果拿回国内,绝对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轰动。

    “帕特,这幅画你准备怎么卖?”

    帕特在李逸看画的时候就一直留意他的表情,他虽然不知道李逸有多高的鉴赏水平,但观察买家的表情和情绪却是一个商家必备的优良品质,因此虽然李逸也没有露出多少端倪,他却隐隐看出了李逸对这幅画的重视。

    “不管是不是赵伯驹的作品,这幅画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一点,想必李逸先生也不会有太多的意见,这样吧,800万欧元,不知道李逸先生您觉得如何?”

    800万欧元?李逸慢慢的皱起了眉头,脸上很自然的就流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

    这幅画,虽然是一幅佚名之作,但就像是古董中的大开门一样,一打开画卷,画面中那种大家的气度就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他当时就判断不可能会太便宜,但这个价格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他本来以为帕特的开价应该在400万左右,没想到竟一下翻了一番,这下,事情可能就有点难办了。

    当然,能够以800万欧元的价格买下一幅董源的大尺幅作品,其中所占的便宜到底有多大,每一个对华夏古代书画市场有所了解的人差不多都能清楚,但李逸考虑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他考虑的更多的是后续和罗果夫以及他准备介绍给他的那些朋友们的交易。

    是的,这幅画他确实是可以让步,因为这幅画的真实价值很可能会是一个天价,但即便让步,也绝对不能让帕特他们看出他真实的想法,否则后边的交易就不太好办了。

    李逸默默的低下了头,看似是在考虑帕特的这个报价,但实际上却是在估量着这幅画的真实价值,也借此给帕特施加一点压力。

    目前,市场上华夏古书画拍卖纪录的保持者是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在2010年的时候曾经拍出了4。368亿的天价。排在第二位的是元四家之首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售价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