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有些瞠目结舌,怎么母亲不怪二嫂呢?她可记得在贾珠出生之前,二哥后院有两个小妾落了胎,一个周姨娘,一个罗姨娘,都是府中的丫鬟伺候二哥之后成为姨娘的。
红叶想着不能一蹴而就,叹道:“换位思考,换着你处于王氏的情况,你应该如何?自己躲在被窝里哭,还是选择为了未来自己的孩子手上沾染上鲜血?”
贾敏眨了眨眼,红叶拍了拍她的头:“睡吧,不急于一时。你慢慢地思考。”
只是对于王氏和贾政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红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改善,而且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
巳时正,预备大丫鬟清芊端着一脸严肃的表情从院门口走了进来。
“老太太。”清芊向艾草屈身,艾草摆了摆手,她便起身走了过来。
艾草问道:“什么事情?”
清芊附在艾草的耳边说道:“老太太,正院那边传来消息,留音那个丫头又去正院向太太通风报信了。”
艾草顿时心里一哽,不过也没打断清芊的说话,让她继续说,“留音离开之后,太太好像很高兴。”
清芊话一说完,便退到一边,静等老太太吩咐。
因着打定主意清瑶和清芷要出嫁,清珞和清芊便是预备大丫鬟,平日里跟着清瑶清芷做活,也能单独向林母汇报某些事情,虽然两人还顶着二等丫鬟的名头,但是领的月俸却是一等大丫鬟的份例。
“我知道,你下去吧。”艾草对这事不是很在乎,若不是今日清芊提及,她都没留意林母给清芊派了一个如此重大的任务。
留音是慧芳院的一个小丫鬟,十二岁左右,在林母搬入慧芳院前,一直在慧芳院干活,林母入住之后,看留音长得伶俐,便让她留在了慧芳院。不过这个丫头嘴巴甜讨人喜欢,蛮得慧芳院上下的喜爱,但是可能觉得老太太年龄大了,又时常生病,可能活不了多久,便自告奋勇投靠了太太,时常把在慧芳院偷听到的事情告诉正院那边。
当然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反正古代的大家族就跟现在的公司似的,多的是见风使舵的人。不过有句话叫姜还是老的辣,贾敏再如何经营林家,她也不过嫁入林家不到两年,人脉手段啥的肯定比不上林母,正院那边可多得是林母的人,所以留音那丫头向正院告密,正院那边立即就有人向慧芳院告密。
艾草没放在心上,继续看书,没过半个时辰,清芊又来了,这次倒是带来了非常具体的情报。太太贾敏之所以如此高兴,是因为知道了老太太要给清瑶和清芷开恩许亲事,还允许消了奴籍成为良民。
有些人可能看中荣华富贵,但也有更多心存远志的人,希望成为良民,好好培养下一代,兴许儿子也能考中科举,成为官老爷,这可就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艾草叹口气,这府中的下人关系都是一重连着一重,这事情只怕很快就会在林家内部传个遍。清瑶和清芷商讨事情,也不看看四周是否还有别人。
正院,贾敏一早听到这个好消息,心情就非常好。吃过早饭之后,天不亮就开始处理府中事务,待天色大亮之后,已经把该处理的都处理好了,便让丫鬟雁书和染画端着一大盘红桔,朝慧芳院而来。
这个季节,正是水果丰收之季,桔子自然首推岭南贡桔。当然进贡宫里的桔子外面人是没法吃到,但是次一点的也不错,采买处便采买了一筐岭南来的桔子,又大又红十分甘甜。
贾敏一路走过来,遇到的下人都给她行礼,所以她还未走到艾草面前,艾草听着声音就知道她来了。
今日艾草还没有见过便宜儿子呢,一大早林海就去衙门了。林海虽然要为贾代善守孝,但是作为女婿没有那么苛刻,只要衣食住行方面做到位就行,不会要求做官的辞官,当然亲儿子必须丁忧。夺情也看那人是否很得皇帝看重,皇帝正在重用他。大凤朝开朝三代以来,夺情者还没有五个手指头那么多。
艾草也奇怪贾敏这时候来干什么,她在她面前一向都很规矩,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跟所有新嫁的媳妇一样。
“老太太吉祥。”贾敏眉眼都是笑意,屈身一礼。
艾草摆手:“坐吧。这时候来可是有什么事情?”又朝旁边守着的小丫鬟们吩咐,“给太太看座。”
贾敏示意雁书和染画把盘子放在老太太面前的茶几上,她拿起一个桔子,笑道:“这是今日府中采买的红桔,虽然不如宫中的贡桔,不过好歹一个地方来的,很甜的,先给老太太送来一盘,儿媳已经吩咐下人各处分发一些。”
丫鬟端来凳子,放在贾敏身边,贾敏顺势坐下。
艾草看着盘子的桔子又大又红,看起来很可爱,便也拿了一个,“看起来很水灵。”能从千里之外送过来,路上那么长时间,还能保持新鲜,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桔子价钱定然不便宜。
“你也吃吧,不过这种桔子吃多了容易上火,每日不要多吃。上火之后要是你脸上长痘痘,那可就不美了。”
贾敏点头,她自然也知道。女人都爱美,况且她守孝,脸上不能擦脂抹粉,上火的东西自然会少吃。
“还好只买了一筐,下次采买还是多买点苹果这些。”
艾草点头:“苹果香蕉可以多吃。”她自己又拿了一个桔子,再给贾敏拿了一个,示意后面的丫鬟,“这些让丫头们分了吧。”
“几日累积的事务可是忙完了?有没有什么为难的事情?”早上清芊说那事,艾草本就不放在心上,自然不会与贾敏有什么隔阂。
婆媳两个这算是真正第一次相处,按照现代的年纪来算,贾敏现在不过是一个刚成年的女孩,却已经嫁做人/妻,而且处于上帝视角,艾草对林妹妹的母亲总是会多几分宽容。她这个婆婆不与儿媳妇添堵,又有红叶的教导,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原著里贾敏的早逝,这里都不可能有。
234。番外零一()
大凤与蛮族的战争; 大凤这边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北疆边关幽城一众将士在擒获蛮族王庭后裔时,止不住地欢腾。
卫老将军已经六十多岁了,从他三十多岁; 他就驻守在幽城; 原以为此生一辈子就要埋土在幽城; 却不想有生之年; 还能彻底解决草原的问题,他也可以解甲归田,回京过几年安生日子了。
此次战争,涌现了许多出众的将士; 不提朝廷派过来的先锋营和精锐营,单说卫老将军麾下此次立下功劳的将士就有许多人,这些将士将一同归京接受褒奖; 在皇上退位让贤的旨意下来之后; 他们更是能回京参加新皇登基大典; 接受两代帝王的检阅。
孙石,他来幽城投军已经十多年了; 现在回想自己的人生; 他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谁也没想到他一个只认识几个字的走商,最后竟然会跑到千里之外来从军!
只是想到妻子和儿女,孙石脸上黯然无光。
同僚王大定见他这样,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石头,你别丧气,总能找到孩子的。”对于孙石的遭遇,王大定也颇为唏嘘。
孙石原本是西南边一个小镇上孙家村的普通百姓,他自己做点小生意,倒买倒卖养家糊口,那次与伙伴们一起到更远的省城进货,回来的路上招到山匪抢劫,山匪是连人带货一并抢走了,他们七八个人被关押在地窖里关了足足一个月,期间因为受伤没有得到医治,其他伙伴都死了,就剩他一个人,病歪歪地倒在地窖里,也不知多久,在他昏沉之际,匪窝被官府剿了,而他也与山匪一起被关进了大牢,那会他晕晕沉沉的,什么话也答不出来,被官府当着匪徒一并发配边疆来了。
等到彻底清醒过来,已经在被发配北疆的路上,衙役哪里听他说话,何况他身无分文,有口难辩,被发配到北疆之后,因为记挂着妻儿子女,他并未死心,一直想洗刷冤屈,但是接触不到官爷,还是无意中救了一个当地的村长,他告诉他这种情况最好洗刷冤情的办法便是投军,军中对这种情况管得严也管得不严,只要你有敢于拼命的本事,那么就算是杀人犯也能功过相抵,于是孙石就这么投军了,还是北疆最辛苦的军种,花费了五年,在军中立下了些许功劳,上司例功行赏,他坦白说明自己的情况,上司说会派人去调查他的情况,若是属实,过去的错误判决自然不会生效,这么一等等了半年,上司告诉他,确实属实,也告诉了他,若是想离去归家,他立马放行,只是上司说了他家的情况,妻儿子女都不在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上司有些讳莫如深,给了他三个月的时间回家处理事务,若是三个月后归来,保留他的军籍,不回来,那么他将不是北疆军士。
回到孙家村,没怎么打探,孙石就知道了真相。妻子因为他突然失踪,担忧自己操持家业之际染上了伤寒,医治无效去世,临死前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大哥大嫂,恳请大哥大嫂代为抚养两个孩子,等待他的归来,若是他没有回来,以后两个孩子也会孝顺大伯伯母的。可惜,大哥耳根子软,大嫂心有算计,答应得好好的,接受了余氏的托付,接管了孙石家的家业,不过半年就把两个孩子卖了。
孙石气得眼眶都红了,当即抄着一把大刀要砍了这对良心狗肺的兄嫂,要不是村里人拦着,他气红了眼之下,说不定真把这对狠心兄嫂砍了,红着眼睛,孙石与兄长断绝兄弟关系,又在家乡待了一段时间,到处打听儿女的消息,然后他回到北疆继续呆在军中,这些年的俸禄也全都寄回家乡,托人打听儿女的消息。
“这次我们也能够一起回京参加新皇的登基大典,若是能行,咱们就留在京城,这样你找两个孩子也方便许多。”孙石托人打听消息,最新得来的消息只知道孩子在京城附近失踪,这次孙石打算就留在京城找孩子。
孙石闻言,点了点头:“大定,这些年多谢你帮我。”两人是这一路走来的生死之交,就连这次也是双方互救才从那沼泽遍布的草原活着回来的。
王大定咧嘴一笑:“是兄弟,就别说客气话。”
卫老将军亲自带领北疆战士回京,队伍浩浩荡荡,六月中旬到达京郊,驻扎在京郊大营里,等待时间觐见皇帝或者直接参加新皇登基大典,接受两代帝王的褒奖。
王大定要安置妻女,孙石便禀报上司之后,开始在京城郊外四处寻找儿女的踪迹,去年他才找到那个人牙子,人牙子告诉他,是在某处破庙失散的,他从破庙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寻找,连续半个月,依旧毫无所获,不过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他沉得住心。
如此又是好几日过去,终于有一个老婆婆告诉她,近来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很少有卖儿卖女的,不够仍然有许多被丢弃的孩子,靠近京城十里远的苏氏别庄是一家收容所,从十多年开始就收留流浪老人和孤儿,让他到那里去问问,说不定有消息。
孙石抱着期待找到苏氏别庄,他这么一说来历,管事便狐疑地上下打量他,“你说你叫孙石?石头的石?找一对姐弟,孙信慧和孙信安?”
孙信慧和孙信安自然已经长大成人,孙信慧十七岁那年与周东成亲,夫妻俩在京城居住,自然弟弟孙信安也在京城,孙信安正全力攻读诗书,打算明年参加会试。
管事嘀咕了一句,小慧小安来到别庄尚小,小慧只知道她的父亲外出失踪不见了,不过那会所有人都告诉她父亲遭受意外已经死亡了,小安那会才只有三岁左右,什么都不知道,对孙家村更是没有丁点记忆,就连小慧对孙家村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
管事这反应让孙石心中狂喜,迫不及待地把儿女的情况说了出来,就连儿女身上哪里有明显的痕迹也说得一清二楚。
“既然如此,那你跟我走一趟吧!”说罢管事找来别庄的小厮,让他告诉二管事一声,这里有个人来认亲,他先带人进城一趟,晚些时候回来。
只要进了别庄的孩子,都会建立一份档案,档案上会把这孩子的情况写得清楚明了,尤其是身上明显的胎记,就连遭受重创留下的伤疤也会记录进去,就是为了以后认亲的方便,即便这十多年来,只有几对父母天南海北地找来,比例很低。
进京的路上,管事并未讲小慧小安,而是问孙石,这么多年现在才找来,他总要了解一下原因。
孙石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把他阴差阳错的经历讲了出来,管事一脸同情:“大兄弟这人生够丰富的啊,想必在北疆也应该成家立业了才是。”
孙石苦笑着摇头:“管事莫打趣我,之前惦记着妻儿,一心想回家,后来知道妻子和儿女的遭遇,我已经没法挽救妻子的性命,哪里能置小慧小安于不顾?”他确实没有心思另外成家,何况北疆男多女少,多得是光棍,轮不上他这个在下层打拼的年龄大的士兵。
管事哈哈一笑:“大兄弟还是挺有本事的,我虽然对军中那一套不是很熟悉,但是也知道从白丁士兵到四品将军,不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是做不到的。”而且必须得拼命,拼命不一定能晋升,但是不拼命一定得不到晋升。
管事依旧未讲述小慧小安的事情,略过这个话题讲起了京城的变化,管事也已经快六十岁的人了,家里早已脱贫致富,只是他喜欢别庄管事这份差事,这才一直留在别庄任职,不过他也做不了多久了,该回家颐养天年了。
大概半个时辰之后,马车到了京城,排队进了城门,管事熟门熟路来到外城一处街道上,这是孙信慧和周东在此地买的房子,不算富裕,但是夫妻二人很会操持家业,日子过得很不错。周东上一次已经考中进士,名次不是很靠前,在中间靠后的位置,差点就落到同进士中,现在在刑部上班,作为八品检校,是他考进去的。
现在各部门的官职可不像以前那般随意,必须考试,考各部门相关的知识,刑部就考大凤律例,在这之前周东就已经考虑好了,为此在这方面下了狠功夫。
管事来到一处宅院外面,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