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听着竟像是在王安上奏前,王莽就对王临起了杀心呢?
王嬿不说,郭圣通自然也不会问。
哪怕心底的好奇不解挠得她有些难受,她也没有问。
她知道自己只是好奇,没有一定要知道的必要。
很久很久之后,她才终于知道事情的真相。
王皇后病下的那年冬天,王莽为了劝慰她特命王临住在宫中侍奉她。
一来二去地,王临喜欢上了王皇后身边的原碧。
却不妨原碧早已被王莽所占。
爱而不得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王临因此对王莽起了杀心,却一直没有下手的决心。
反倒是想起两个死在而立之年的哥哥,心中涌起了浓重的不安。
王临彼时也正值而立之年。
他写信向母亲倾吐不安,却没想到这信无意间叫王莽看到了。
王莽因此大怒,等熬到王皇后病逝后立时把王临和原碧下狱,逼迫他们自杀。
太子妃刘愔是国师公刘歆之女,善观星象,曾告诉王临木与金合,宫中当有白衣之会。
白衣即丧服。
王莽以为太子妃此言是在诅咒他,亦逼着她自杀。
至于太子良娣甄璇是不是无辜的,王莽哪管那许多,一并杀了个干净。
“桐儿,回去吧。”王嬿忽地道。
郭圣通只当王嬿是想独自静静,便也没有多劝。
她去外间要了解酒汤放在案上,又嘱托了陆女官倘若王嬿的失眠症再犯一定要尽快传召她。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王嬿说的是她回真定去。
等着天下反歌四起,母亲起了还乡之心,郭圣通三番四次地想进宫去和王嬿告别却被拒,她才明白王嬿那时就是在和她告别了。
第125章 还家()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光最盛的三月,刘旻挑了个吉日举家还乡。
郭况的学业虽说还未完成,也没找着合适的授业之师,但天下情势已经容不得他们再留在常安城了。
汉末以来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王莽称帝以来,希冀通过复古来实现政通人和。
只可惜用严刑峻法强制推行,兼之各项政策朝令夕改,越发加剧了天下的动荡不安。
王莽对外亦是一团糟,逼迫羌人献地设西海郡,好与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凑成四海归心。
为了叫这西海郡繁荣起来,王莽强制移民,引得哀声载道。
又欺辱西域各国,主动挑起不必要的战争,弄得边境烽火连天,边民苦不堪言。
如此种种人祸,再碰上旱涝虫患之类的天灾,不知有多少人家卖儿卖女。
世道艰难,总还是盼着活下去。
胆子大些的索性扯了反旗再也不受朝廷的辖制了,胆子小点的不敢冒那杀头的危险却又想活下去怎么办?
除非有钱!
有了钱就能买来布匹,就可以为衣衫褴褛的儿女们的做身合身的衣裳。
有了钱就能买来鱼肉,就可以让面黄肌瘦的儿女们吃顿饱饭。
抵御贫穷和饥饿,真是没有比钱更好的东西了。
于是,成千上万走投无路的平民百姓们选择了私铸铜钱。
私铸铜钱是重罪,但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忐忑不安地继续下去,或是侥幸始终未被发现,或是终有一日官吏破门而入。
是岁正月,新室严查民间私铸铜钱。
一家触禁,五家连坐。尽皆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
有好事者粗略估来,竟怕有十万者之众。
又有魏成郡大尹李焉跟作谶书,“文帝发忿,居地下趣军,北告匈奴,南告越人。江中刘信,执敌报怨,复续古先,四年当发军。江湖有盗,自称樊王,姓为刘氏,万人成行,不受赦令,欲动秦、洛阳。十一年当相攻,太白扬光,岁星入东井,其号当行。”
洋洋洒洒的是十万字谶书一出,天下震动。
谶书中所提到的刘信曾竖起反旗称帝,被打败后不知所踪,一向是王莽心中的一处隐忧。
太白星主杀伐,为大不祥。
谶书中又言莽大臣吉凶,各有日期。
如此言之凿凿,李焉虽死,常安城内一时仍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常安城内盗贼趁乱而起,建兴帝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却是无济于事,反倒使得兵士纵行市井间为所欲为。
刘旻眼见这般情势,又隐约听得建兴帝还要向荆楚用兵。
深恐阖家陷在这泥沼中脱不了身去,也顾不得郭况学业未完,选了最近的宜出行之日便举家回真定去了。
和来时一样,他们自长安沿汾河坐船至太原,再从太原走陆路到真定。
兴许真是看了黄历的缘故,他们走的这天不似来时遇着瓢泼大雨,是个明媚非常的艳阳天。
湖上风来波浩渺,杨柳丝丝拂面。
郭圣通和郭况立在船头看着常安城越来越小,到底住了整整两年,心底总难免有几分怅然。
不过转念想到将要还家,那点惆怅立时就被无法抑制的喜悦冲走。
天色蔚蓝,透亮清澈。
只可惜三月里春光虽盛,却与四月方出的鲥鱼无缘。
鲥鱼鲜嫩可口,惜鳞如命,离水即亡。
平日里想吃一尾刚抓上来的鲥鱼难于上青天,也就行船之时有些便利。
他们坐了二十多天的船,到了四月初才至太原,始终也没瞧见鲥鱼的影子。
郭况大为遗憾,等着又坐了十来天的马车到得真定,在大舅为他们的接风宴上吃着清蒸鲥鱼就更遗憾了。
纵便是用冰块裹了保鲜快马送来,到底也抵不上刚出水时的鲜美。
郭圣通坐在郭况上首,瞧得他执起筷子尝了口鲥鱼就叹气忍不住莞尔一笑。
这才像个小孩子嘛。
郭况起初顽皮的不像话,后来又好学的不像话。
在船上的二十多天都拿来念书,叫她和母亲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郭况对此大为不解,说从前不是盼着他懂事吗?
用过饭后,喝茶聊天时,母亲想起这话也好笑,和大舅母说:“我是既盼着他成才,又盼着他能过的快活些。”
大舅母笑着道:“我们当母亲的,都是一样的心思。”
不知怎地,郭圣通总觉得大舅母的笑容虽依旧灿烂,眉目间却蕴藏着淡淡的忧愁。
大舅母还在为求子而愁吗?
其实,何必呢?
有些事注定是没法强求的。
“桐儿,常安怎么样?”
一道声音打断了郭圣通的思绪,是大舅。
郭圣通抬起眼来,见大舅、二舅、表哥和弟弟都朝她看过来。
还不等她说话,二舅就道:“看来是不怎么样,去了两年这脸都瘦没了。”
郭圣通失笑,“这叫抽条好吧?”
说起常安城,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平又薇。
而想起平又薇就会想起平婉华——
她望着落拓潇洒的二舅,心底叹了口气,想着什么时候寻着机会了得好生问问二舅。
郭圣通笑着回答大舅:“常安城还不错吧,可我还是喜欢真定。”
这话是确实的,千好万好不如在家时。
一别两年再回到真定回到漆里舍,她浑身上下都是说不出的自在舒心。
就连被那执着的梦境再度缠绕住时,也没有那么烦躁了。
说到梦境,不知道刘秀如今怎么样了?
他将来真会如她梦中是所见那般竖起反旗吗?
郭圣通不知道。
她只知道她的命运不如如梦中那般和刘秀牵扯在一起。
母亲已经和大舅说好,两家先口头定下婚约,等着郭圣通十六了再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着她十七了再亲迎。
郭圣通今年十一,虽还有五六年的时光,但她想这桩婚事已然是板上钉钉了。
她的未来会如母亲所盼望的那般,半点波折都没有。
这样,最好不过。
等时光走到五月时,母亲终于为郭况寻着了一个老儒来教他。
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还没去常安时。
只是,天下情势却是越来越糟,一天不如一天。
第126章 尝试()
王莽究竟还是没法对李焉言之凿凿的谶书视若不见,谶书中说荆楚当兴,他就任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作大将军、扬州牧来相压。
还对谶书中说的李氏为辅耿耿于怀,将李棽改名为李圣,希冀压住兴荆楚的李氏。
郭圣通从不信谶书可以预知未来,倘若真是这样,李焉就该先一步杀了那个举报他的下属才是。
王莽未尝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还是坚持如此,不过是因为把权利看的太重。
他不希望有一丝半点的可能动摇他的统治。
为了这,他牺牲了嫡女终生的幸福,亲手逼死了三个嫡子。
他匍匐在权利脚下,成为了它最忠诚的奴隶。
难怪王嬿说他可笑。
的确是可笑。
六月时,上谷郡人储夏自请去说降天凤四年于会稽长州造反的瓜田仪。
王莽喜之,任命其为中郎。
大舅因此笑说,倒是什么时候都不缺这盲目忠君之人。
郭圣通默然。
她不知道这储夏要如何说降瓜田仪,就靠一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
人活于世,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怎么期望他还能忠君?
而很显然,储夏并不懂这个道理。见着瓜田仪上书愿降便兴冲冲地去了,满以为能成就一番事业,却不知此去就是不归路。
瓜田仪杀了储夏,告诉王莽此前的降书不过是捉弄他。
王莽要回了储夏的尸体,为其起高冢、祠室,上谥瓜宁殇男,希冀还能有人能涉险劝降。
只是再无应者。
这般乱世中,太平安逸的真定国几如世外桃源。
不知道多少人千里迢迢逃难至此,就为了把儿女卖作奴婢。
父母和孩子分别时都落泪,却是喜悦胜出不舍许多。
郭圣通见得此情此景,心下苦涩难言。
她心下想,倘若她没生在高门大户之家,而是托生在穷人家,这会还不知道活没活着?
她比任何时候都感恩。
*****
盛夏天,碧空如洗,白云透亮。
又是一年六月六姑姑节,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过节。
母亲已有两年不曾过这姑姑节,头天就嘱咐郭圣通姐弟第二天要起早些。
郭况私底下和郭圣通笑说:“阿姊,你的夫家以后就是母亲的娘家,那你以后姑姑节还回来吗?”
郭圣通一点都没有如他预期中变得娇羞起来,她看了他一眼,淡淡地道:“你们都来了,我还回什么娘家?”
郭况想起还在常安时,只要他说起嫁人啊夫婿啊,又薇姊姊都会羞红了脸,怎么自家阿姊反应这么平淡?
是因为嫁的是表哥,太熟了没有神秘感吗?
但郭况还是觉得知根知底的好,他只要想到将来要娶一个就见过几面的女子头皮都发麻。
在太学念书时,他年岁最小,身边同窗学长已经有许多已经成婚了。
他听说了不少婚前印象不错,等着婚后才发现性格全然合不来的例子。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儿女的想自主几乎是不可能。
郭况只恨怎么大舅母就不再生个表妹?二舅怎么就不成婚?
他闷闷不乐地执起箭杆扔出,一时没经心力气用大了些,箭杆实诚地插进装满红小豆的铜壶中,未曾跃出。
投壶投的好,箭杆跃出,可抓住重投,一矢几十返能引得满堂宾客欢声雷动。
郭况向来是此中高手,今天显然是兴致不高。
刘得见他恹恹回了坐席上跪坐下,便把手中的箭杆递给宫人也回了坐席上跪下。
“怎么了?”
郭况慢慢饮尽杯中酒,摇头道:“没事。”
刘得也不多问,拍了拍他的肩又问:“你阿姊呢?怎么宴席散后就没影了?”
郭况好笑,“表哥啊,你这哪是来关心我?”
刘得也不解释,微红着脸任他笑。
郭况见状也不好继续下去,仔细想了想道:“好像是去找二舅了。”
刘得点点头,起身道:“你自己在这玩,我出去会。”
郭况也懒得问他去干什么,想也知道是去找阿姊。
刘得的确是去找郭圣通。
自她回来,私底下他们还未曾单独说过话。
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和她说说话。
他想问问她,愿不愿意嫁他?
他还想告诉她,他很早就倾慕于她。
虽然这两年间发生了点意外,但也无损于他的心意。
如若将来桐儿不喜欢那妾,任由她打发了就是。
刘得在采莲阁寻着郭圣通。
她倚窗而立,对着窗外的绿波白莲出了神。
“桐儿——”他上前轻声唤道。
郭圣通回神,转过脸来,“表哥,你怎么来了?”
刘得笑道:“我听况儿说你来找二舅,怎么也没见二舅?”
郭圣通道:“二舅走了,我看这风景如画,在这吹吹风赏赏景。”
刘得知道她心下必定有事,也不点破,“我想着等来年了,把这廊上都铺满紫藤花。等着五六月时,白莲和紫藤花交相辉映,是不是更美?”
郭圣通心中描摹了一番,点头笑道:“倒真是很不错。”
明亮的阳光照在她脸上,把她的模样勾勒得愈发鲜明立体。
一颦一笑间明媚非常,已然是少女模样了。
刘得的心被这一笑晃得有些睁不开眼,那股暌违许久的紧张又冒了出来,竟叫他有些结巴起来:“嗯……你……你你喜欢……就好……”
郭圣通的笑意便更深了。
那笑里并没有嘲笑,而只是单纯的想笑。
她忽然意识到,兴许表哥对她已经有了男女之情。
相爱太难,单恋太苦,被爱最是幸福。
也许,嫁给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