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太后眼睛哭的通红,显得比平时凶了好多,她指着杨怀仁喝道,“你这算是什么解释?
史官躲在帷幔后边写写记记,怎么就惹到你杨大帅生气了?你这个天杀的,倒是给本宫说个清楚!”
见朱太后气得浑身发抖,话语里也极尽挖苦讽刺之意,一旁的老臣李清臣忽然察觉到了哪里不对。
按照他对杨怀仁的了解,他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那种人。
平时做事确实有点放荡不羁,也显得有点愣子劲儿,犯些小错呢,也能用年轻人年轻气盛来掩饰过去,可他真正有违常伦或者忠义的大错,他是从来不犯的。
今天所做的事,确实有点匪夷所思,特别是当着刚刚死去的皇帝的面前动手的打人,是为对皇帝的不敬,更是让人觉得他在忠义上有失了。
不过李清臣还是念在杨怀仁对国家和朝廷立有大功的份上,站出来帮他求请道,“两位太后娘娘,老臣觉得大概是杨大帅也是因为陛下刚刚驾崩,心情悲伤之下,才暂时失去了理智动手打了郎舍人的。”
章听李清臣这么帮杨怀仁说话,自然是不乐意了,他反问道,“陛下过世,大家都伤心,难道就他一个人伤心难过,我们就不伤痛欲绝了吗?
可别人并没有因为伤心就动手打人啊,别忘了他还是在陛下的寝殿里打人,这种大不敬的行为,若是不受到严厉的惩罚,怕是难以服众,也难以让陛下安息吧?”
朱太后觉得章相公的话非常有理,连忙道,“章相公说的极是,若是人人都像你杨知义一样在宫中肆意妄为,那要王法和规矩何用?”
第1890章:这才是最大的不敬()
老李头被章和朱太后的话怼的惭愧难当,不得不退了回去,一个劲的摇头。
他惭愧是因为知道杨怀仁刚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礼法上大有不合,只是他心里也暗暗觉得杨怀仁忽然暴怒而起动手打人也一定有他的原因。
而且这个原因一定会让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挽回局面,所以对朱太后和章,他又觉得过一会儿会丢脸,可他又不好直接点明了,于是只好摇头。
见众人都等着自己的解释,杨怀仁也不打算藏着掖着装清高,把刚才他进了内殿之后的详细过程大致说了一遍。
当大家耐着性子听完,表情也从一开始对杨怀仁的愤怒渐渐转变成了对郎史官的愤怒。
杨怀仁特意看了一下章的脸色,尤其难看,便知道章现在是有气发不出来了。
道理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单看表面,肯定是杨怀仁不对,但道理同样具有两面性,当大家想明白杨怀仁的做法正是体现他对赵煦的忠诚和维护的时候,便说不出杨怀仁的不对了。
杨怀仁一直很坦然,他说道,“微臣自知在这种特殊的时候,又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点鲁莽的动手打人,还是打了一位起居舍人,微臣自然是有过错的。
微臣向太子殿下,两位太后娘娘,还有在场的所有相公们请罪。
但微臣却还要说下去,当着诸位的面,我杨怀仁说句大不敬的话,陛下生前做过的事情,有些确实是有损他的名声的。
史官既然是要如实记录这些事情,微臣也无权干涉。
可我们要评价一个人生前的得失和成就,也不能光看他没做好的一面,要全局的去看待他整个一生,是不是同样为国为民做过很多好事?
郎史官如实记录,本也没有错,但记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公平一点,不要在便的死因里只写那些不好的事情?
陛下为国为民操劳的时候,同样是殚精竭虑,难道这些就不是导致他身体变坏的原因吗?
至于后宫中的事情,最大的错误也是在刘青箐那个恶毒的女人,陛下也不过是受到她的蒙蔽罢了,难道把所有的错误让陛下一个人承担,大家觉得这样对得起陛下,这样就公平吗?
微臣刚才就是和郎史官说这些道理,可郎史官却摆出一副刚正不阿的样子来,完全听不进微臣的这些话,偏要把太医对陛下的诊断,记录下来作为陛下的死因。
这件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不用我多嘴说清楚,想必大家都能想得清楚明白。
后人在查阅今天郎史官记录的起居注的时候,不会考虑其他的诸多原因,只会简单的把他记录的死因来当做陛下的生平的写照。
难道大家就愿意后人把陛下当做一个那样的荒yin皇帝来看待吗?这对陛下才是最大的不敬,最大的不公平!”
杨怀仁说完,便不再说话了,只是瞅着章的脸上由红变紫,再有紫变了黑,腮上的肉都直哆嗦,看来是愤恨杨怀仁又一次给他挖了一个大坑。
朱太后忽然间对杨怀仁有些愧疚之意,想到刚才她还不留余地的喝骂杨怀仁,现在搞明白人家杨怀仁全都是为了她的儿子将来的名声着想,竟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
她是个直性子,也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脾性,刚才犯了错不要紧,她也舍得脸面去认错,忙对杨怀仁说了几句软话,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接下来她看向了那几位史官,脸色又沉了下来,那气愤之意似乎比刚才气杨怀仁的时候更盛,甚至有了一点冷冷的杀意。
她凝视着那几位史官冷冷道,“这帮该杀的,竟然敢胡乱记录编排皇帝,本宫看应该诛他们的九族!”
史官在文官里是个特殊的职事,实权肯定的谈不上的,可谁也不愿意去招惹他们。
史官开口闭口说自己记录历史是没有主观性的,其实谁都知道这全是屁话,只要他们是人不是机器,就肯定有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情感。
其实也不用太多的笔法,对一位皇帝,或者一位大臣,他们在记录这些人言行的时候,只要把好的一笔带过,坏的着重修饰,就足够把一个人的形象固化进历史之中。
实际上杨怀仁从来都是觉得所有的历史人物加在一起,这里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所谓好与坏,正面人物或者是反面人物,这都是相对的,处在记录历史的人眼中,或者为了让后人认定他们拥护的在位者的合法性,他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前朝的人物写成好人,或者写成坏人。
就像历史记载里那些昏庸到毫无人性的昏君,他们真的是那样吗?那些记载严重超出了人类认知的范畴的,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倒并不是给这些昏君洗白,只是有些事描述的真的太夸张了,难道一个人一辈子就一点好事都做过?某些记载里是真的一点儿都没有,全是记录了坏事。
但如果我们从那些史籍是谁编著的,他们是用什么角度来看待历史,我们很快会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比如清朝的历史把清朝那些皇帝写的一个个都那么高大上,但又有谁知道所谓的明君们为了捍卫他们的统治,无缘无故屠杀了多少人,兴了多少文字狱,又让汉人百姓吃了多少苦头?
事情就是这样,我们看待历史,也要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要有自己的观点。
史官有时候通过他们的方式改写了历史,作为后人已经无从考证了,杨怀仁也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见证了这一段历史罢了。
在场的人也都明白,朱太后骂史官、还有说他们该诛九族的话,有点逾距了,这不是她能决定的事情。
不过返回头来想想,照规矩皇帝不得干涉史官记录历史,那些相公和大臣们也无权干涉史官,所以史官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骄傲和放肆。
他们可以不管皇帝、大臣,可以不把杨怀仁的话放在眼里,甚至可以以此来证明他们的刚正不阿。
可他们却不敢轻视了朱太后,一个刚死了儿子的女人可不会跟你讲规矩,她要是发起疯来,可是比杨怀仁要猛烈的多的。
第1891章:章惇的算计()
本来还指望几位相公帮他们主持公道的史官呆住了,他们很明白朱太后是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大道理的。
虽然她说要诛他们九族的事情不太可能出现,但得罪了这个老女人,他们将来恐怕也没法在宫里混下去。
太祖的规矩能保得住他们的性命,可却不能保证朱太后不会给他们穿小鞋。
要知道朱太后那可是出了名的由着性子来的主儿,她要是真恨毒了你,怕是给你穿的小鞋很可能是铁做的。
章从支持赵似开始,和朱太后之间也建立了某种信任,一直以来也都是很讨朱太后喜欢的,可这一次他发觉好像朱太后看他的眼神也不太对了。
想想也是,章极力维护文官的尊严,看起来本身也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杨怀仁维护的那可是赵煦死后的名声,这才是朱太后眼下最在意的。
章和杨怀仁站在对立面,也并不是他刻意而为,只是他内心里对杨怀仁总有一种忌惮,所以很多次他都想抓住杨怀仁什么把柄,然后像他之前排挤其他不同政见的文官一样,把杨怀仁排挤出朝堂的核心权力圈子。
这一次他本来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怀仁这个人的性格在他看来是很有缺陷的,有着和普通的文官不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一般的武人也不太一样。
他会时常犯错,虽然这些错误不算是什么大错,但他还是认为只要他尽量在大家的心理上把杨怀仁的形象搞坏了,就足以为他以后排挤杨怀仁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实际上杨怀仁也确实总是不经意间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合理也很糊涂的事情,朝中的文官也都比较相信章这一套,现在很少人觉得杨怀仁是个靠谱的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怀仁确实也是个可用之才,起码在很多不要脸的事情上面,朝中的文官之中是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做的。
这时候他们才会想到杨怀仁,总觉得他从来不在乎自己脸面,所以让他去做这些事,甚至是拉出来背黑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带领武德军回京护驾之后,杨怀仁的名声挽回了不少,章也意识到现在文官圈子里也不像以前那样,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看不上杨怀仁了。
毕竟人家救了他们的性命,昨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让大家看到,杨怀仁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能和人情联系起来,虽然他的性格还是和自负清高的文人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但这个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过失之处。
起码人家忠君爱国,也是爱护同僚的,哪怕是些不太熟悉和不认识的人。
文官们也渐渐开始认为,杨怀仁人也不错,如果他肯上进,作为朝中的重要一员,也并不是不可以。
但这就是章所担心的了,他的改革大计受到阻碍之后,他是要极力坚持用强硬的方式把改革政策坚持下去的。
从杨怀仁的态度来看,显然是会极力反对他的,所以如果杨怀仁进入朝堂参与到执政中来,不但会分薄了他的权力,还会成为他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的最大的阻碍。
章也想过很多方法,能把杨怀仁排挤在朝堂之外,或者像以前一样,把他支使出去,离的京城越远越好。
当杨怀仁的养子成为太子之后,章便更加担忧了,这样一层关系,无疑会成为杨怀仁极大的助力。
尽管杨怀仁依然表明他没有进入朝堂参与朝政的意思,可章还是把他当做了他眼下最大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杨怀仁打了郎舍人,在章眼里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杨怀仁不会不明白他打了一个清流的文官意味着什么。
用章的视角看,杨怀仁打的不仅仅是郎舍人,而是打的所有文官的脸。
他公然在宫中拳打以为清高的文官,那就是向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挑衅,不管以前文官是怎么看待杨怀仁的,如果他们发现杨怀仁在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一定会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
章当时虽然佯作生气,但他心中其实是非常愿意看到杨怀仁又办了糊涂事的。
章也清楚,杨怀仁现在的权势和地位,打了一个文官也不会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大不了是被斥责几句,罚没些薪俸罢了。
但这样一来,章却有了极大的优势,只要他抓住杨怀仁的错误不放手,不管杨怀仁会不会受罚,事情宣扬出去之后,满朝的文官集团都不会和站在一条阵线上了。
章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没有疏漏之处。
杨怀仁打人的目的,如果能被他顺利往不尊重文官的权力,不遵守太祖的祖训上靠的话,自然是对杨怀仁极为不利的。
可他却没想到杨怀仁打人的原因是因为郎舍人所谓的“如实记录”,无意之间损毁了赵煦的名声。
虽然郎史官的做法也不能说有错,但被杨怀仁这么拐弯抹角的夸大之后,郎史官的做法在道德上就有失了。
德行有失,这可是文官和文人们最忌讳的事情,党争的时候被无缘无故贬官外放,他们都不觉得可怕。
因为党争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他们今天被贬官外放了,用不了多久说不定就会重新被启用,有时候都是被重用。
看看这满朝文官,哪一个没有类似的经历?就连包括章自己在内的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为一国宰执的相公们,官场生涯之中也是浮浮沉沉经历曲折的。
但大宋扬文抑武,也最注重官员的品性德行,忠和孝,便是这之中最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家中有父母过世的,必然会主动请辞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会阻止,其他文官也会觉得这个人品性优良。
三年之后,自然会有人重新启用你,还会因为你德行上佳,给你升官。
但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被人指摘了,你一辈子的名声就完了,不光官当不成了,连寻常的百姓也会看不起你。
第1892章:章惇的算计(下)()
郎舍人就是错在这上边了。
也许作为一个史官,从职责上了来讲,如实记载并没有任何错误,他错在迂腐的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记录了赵煦的死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