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你进入军中任职,你的前途可就没了,起码比起现在的前途来,是绝对没法比的。
这一切,你可都想清楚了?不如听我一句劝,你回去好好想清楚了,再决定自己的未来不迟。”
杨怀仁的口气都有些送客的味道了,可没料想费尘竟恭敬施礼,把那句话又说了一遍,而且这一次说的非常坚定,好像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一般。
这下杨怀仁就更好奇了,又不能说费尘这是自甘堕落,可费尘的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杨怀仁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说话,缓缓问道,“费修撰,你可知道如果你的要求变成了事实,会对你的一生有多么大的影响吗?
也许你现在还年轻,有种少年人的意气风发,见识了军伍的威武雄壮之后,便有了些冲动的想法。
可你一定要想清楚,哪怕不知是为了你自己,也要为了的父母和妻儿考虑清楚,你这么做,受到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人生,也包括他们的人生。”
费尘呆滞了一下,接着微微笑了一声,“杨公可以放心,学生想清楚了,既然做了,就绝不后悔。”
杨怀仁叹了一口气,这小子有点轴,现在就是铁板一块,好话赖话根本都听不进去,认定了的事情,是不把南墙撞碎了绝不回头的。
这种性格呢,看起来很蠢,但杨怀仁倒是觉得挺欣赏这种人的,起码骨头硬,谁和他做了对手,谁都会头痛不已。
只是目前不论龙武卫、虎贲卫还是江南还保留的武德军中,基本也没有适合他的位置。
军中的很多文职工作,有很多书吏在做,目前来看也做的不错,别忘了武德军中的书吏里也掺杂了不少杨怀仁家请的管理生意的管事。
这些管事计算账目啊,利用军中的优势赚钱啊都在行,可要说风气上,也给军中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
比如武德军的水军现在还一直斗志高昂,听说那里有海盗出没,或者南面有什么小国又皮痒痒了,他们也跟着心痒痒,恨不得立即就开着战舰出海去把他们灭了。
当然,打仗是次要的,说白了就是抢劫,跟着杨怀仁这个土匪头子抢劫抢出经验来了,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山贼海盗的都宰了,占有了他们的财富才开心。
这样的事情,费尘会怎么看待?
真把费尘弄过来,怕是对杨怀仁来说也是后患无穷,朝堂上那些相公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不会觉得这是杨怀仁仗着现在的威势招揽人才?他们是不会相信费尘是自己主动要求进入军中任职的,会认为这是杨怀仁逼的。
就算杨怀仁解释清楚了,他们至少也会觉得杨怀仁这是胡闹,是浪费人才,是暴殄天物。
到时候杨怀仁可就是黄泥掉裤裆,不是香也是香了。
记住网址:
第1855章:坚定的费尘 第1/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856章:文官辅助武将()
杨怀仁不打算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打算先问清楚费尘的真实想法。
如果他目的不纯,杨怀仁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他,但如果他的目的是好的,或者有建设性的,只要对大宋的军队有利,他不在乎那样做会给他带来多少麻烦。
“费修撰,不如你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什么的,如果你能说服我,我自然会答应你。
如果你的理由不能说服我,那还是请你好好珍惜眼下的大好前程吧。”
费尘见杨怀仁松口了,忽然来了精神,他先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认真地说道,“学生觉得要想让咱们大宋的军队更加强大,军中便需要更多合适的文官任职。”
“这是为何?”杨怀仁听不懂了。
费尘接着道,“杨公这么问,应该是认为在杨公的率领下,之前的龙武卫也好,后来的武德军也好,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可您有没有想过,您本身也并不是一个武人?
虽然说您也没有正式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仕途,可您原本也是个读书人,难道不是吗?”
杨怀仁愣了一下,费尘说的理由虽然还不能说服他,但这个理由也确实是事实。
他的确不是武将出身,严格的说,他还真是个文人出身,虽然这里的“文”和费尘口中的“文”有些不同,但无论怎么说,杨怀仁后世学习的文化课,让他确实算得上是个读书人。
费尘越说越有信心,“杨公也许会谦虚的说,您取得的那些军事领域的成就,更多的是军中的将领和那些勇敢无畏的将士们的功劳。
可有一个事实是,没有杨公的奇思妙想和谋略,恐怕那些胜仗,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取得的吧?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合格的主帅,将士们才能走在正确的训练道路上,在战事也总能做出最正确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学生在故意拍马屁讨好杨公,而是说的事实,冒犯的说一句,其实杨公的许多计谋,在学生看来,也是有很多遗漏之处的。
幸好杨公运气也比较好,敌人又没有察觉到从而想到应对之策,所以才导致了大败甚至灭亡。
杨公,您在想想您麾下的那些将领,虽然很多人看上去是粗鲁的军汉,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是文武双全之辈。
他们有高超的武艺,也有带兵的能力,于此同时,他们也有很多一般的粗鲁武将所不具备的品质。
他们很多的带兵思想,其实都富含了文化的内涵,但他们做的也不够完善,也还需要更博学的读书人帮助他们来完善罢了。
所以学生认为,我们应当抛弃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差异眼光,吸引更多的文官进入军中任职。
他们可以和那些勇猛的武将形成很好的互补,把我们大宋的军队打造的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军队的素质。”
杨怀仁心中忽然有种波涛汹涌的感觉,费尘虽然说得简单,可他想表达的意思却很有道理。
谁说军队一定就是武人的天下?不读兵书不懂军略的将军,一定不是一个好将军。
何况一个人的能力和看事情的角度总是狭隘的,总会有方方面面的想不到的因素,如果换了文人来看,也许会让人豁然开朗。
如果对军队的管理用一种合理的文武兼备的方式进行,效果是一定比现在的模式要好的。
而且杨怀仁更激动的是,大宋百万军队,如果每一支军队里都加入文人来辅助主将,不仅仅会给主将起到一个参谋的作用,还会解决大量的官员冗余的问题。
多了不说,平均五百人配备一个文官,那最少能解决两千人的冗余官员问题。
只要把权力和职责分清楚,不至于让这些文官过多干涉军略方面的事情,那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一方面可以加强军队思想上的凝聚力,也会在将来军略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余地。
像费尘刚才说的,杨怀仁很多军略方面的东西,其实都不太正统,虽然有些小聪明小智慧在里边,但考虑的也并不是十分全面。
当时能取得胜利,除了运气的因素之外,也有敌人不算很强的关系,但辽国这样的对手绝不会是交趾这种弹丸之国可以相比的。
辽国非常庞大,同样具有非常深的战略纵深,将来如果要开启去收复燕云失地的战争,军略方面也不是耍耍小聪明就可以的。
如果军中有一批可以出谋划策的军师,同时又能帮助武将协调军中关系和后勤保障,对于武将来说,也是让他可以安心在前头冲锋作战的坚实后盾。
当然这也要有个很大的前提,军中的文官制度,绝不能学现在大宋的样子,派个监军去瞎指挥,甚至派个太监去指手画脚。
一定要把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主将还得是武将,文官的权限也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他们祈祷相互协调合作,同时又不会相互掣肘的局面。
杨怀仁想起了当初跟着他去交趾作战的吴监军和黄公公,其实就是这种合作的雏形。
只不过当时杨怀仁的权威很大,黄公公跟泥鳅似的绝对不得罪他,所以也没怎么说话,吴大人呢,杨怀仁也是早就和他约法三章。
后勤保障和纪律方面的事情,吴大人有权管理和处置,可作战上的事情,他不能干涉。
当时吴大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杨怀仁性格霸道,只会和他手下的将领们商议军略之事,何况吴大人当时也是来捞军功混资历的,所以非常合作。
杨怀仁想象的,如果费尘的想法可行,那军中以后的文职官员设置也必须考虑周全,技能达到提升军队整体素质的目的,又不能让文官干涉甚至影响到主将的威严。
所以选拔制度,以及之后文官的职责和管理就必须非常严格了,而且一旦出了问题,军方也必须有足够的权力罢免或者把搞事情的文官清除出军队才行。
想到这里,杨怀仁开始觉得这似乎很难了,大宋一直以来崇文抑武,让文官能老老实实听武官的,只给他参谋之权,他们会答应吗?
第1857章:费尘献策(上)()
杨怀仁觉得费尘的建议非常好,如果这件事真的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强军队的集中管理,也可以增强现在宋军的整体军事素质。
更重要的,是为朝堂解决了一个大包袱,加入真的能把闲散的官员充分利用起来,朝廷自上而下都能够顾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也可以一改大宋官场效率不高,官员懒散的问题。
可惜事情从来都不是想象里那么简单的,其他的可以先放开不提,仅仅是读书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就很难短时间内扭转过来。
杨怀仁现在可以和费尘推心置腹了,一个不在乎自己前程,只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的人,这样的品性,杨怀仁觉得是可以交朋友的。
他说道,“费修撰,你我其实年纪相仿,我也很欣赏你现在的想法和做法,很想和你更深刻的探讨一下这件事。
你总是自称是学生,我还真担当不起,你如你我兄弟相称如何?”
费尘大喜,他在杨怀仁面前,也总是放不开,毕竟两个人的地位差距太大,叫一个从六品的小官在一位国公爷和大将军面前轻松对答,那也不太现实。
其实一开始费尘在杨怀仁面前谦虚的自称“学生”,也有另一层意思,他表达了他没有把杨怀仁当做武将的看法,也希望杨怀仁可以用文人的态度来对待他。
一来这样可以印证他的思想里,文官和武将之间本就应该没有多大差异的观点,二来也是想看看杨怀仁的胸怀到底有多大。
现在杨怀仁说出这种话来,他如何能不感动?原本对杨怀仁的印象,也只是个算得上有本事的人罢了,只不过杨怀仁通过厨艺进入仕途,让他多少有些顾忌。
可现在看来,杨怀仁虽然不能说虚怀若谷,却也是个有心胸的人,谈论到军国大事,只要他认为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他并没有像其他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员一样继续端着个架子。
而是愿意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和你进行一场探讨,即便是从研究学问的角度来看,杨怀仁也是值得他尊敬的。
至于费尘心中的欣喜,那就更不用提了。
只是费尘有自知之明,人家打开了心扉不介意,你不可能也跟着肆意的放开心扉,“杨公高义,下官不敢。”
杨怀仁从他表情上早就看出来他的惊喜,嘴上还说不敢也大概是因为还有些顾虑罢了。
他笑道,“费兄就不要客气了,现在我们并不是在朝堂之上或者什么正式的场合,不需要那么严谨。
眼下我也不再是什么国公或者大将军,你也不是什么修撰或者其他的,咱们就是一对斯文知礼的朋友,闲下来喝茶谈天,不需要有任何的顾虑。”
费尘欣慰地点点头,不再纠缠于两人之间的差距,开口问,“不知杨兄对小弟的观点,可有什么看法?”
杨怀仁见他终于放松下来,也轻松说道,“想法是个好想法,只是要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就说现在的读书人不认可军队中的文职职位这一点,就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善的,何况如果我把大量的文官从文官队伍里一下拉到军队里来,恐怕朝堂上那些相公们也不会肯的。”
费尘笑笑,“杨兄说的极是,不过小弟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困难,但目前来看,这些困难也不是没有办法巧妙回避的,可以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哦?”
杨怀仁有些惊喜,看费尘自信满满的样子,不难看出来他在来之前应该考虑了很多,方方面面的利弊应该也已经衡量过了,也想到了一些办法来回避或者解决这些困难。
“那便请费兄不吝赐教。”
费尘谦逊地行了一礼,“赐教不敢当,小弟也早准备了一些办法,现在说出来,也请杨兄帮忙参谋参谋。”
杨怀仁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人各自饮了一口茶,费尘接着道,“眼下已经出仕的官员,要想把他们调入军中担任职务,恐怕阻挠重重。
只要是进入了仕途的读书人,就很难再回头去认可军中的文职,如果要调动他们进入军中任职,恐怕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贬谪。
带着这样不好的情绪去军中任职,那么文人进入军中辅助将领的原本目的,也就大打折扣了。
可除了这些思想传统的文官之外,也有不少人,其实并没有太强烈的歧视军中文官的思想。
比如一些这些年被贬谪到偏远地方的官员,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已经深受其苦,如果把他们调回中原或江南这样的地方,让他们进入军中任职,他们反而不会觉得这是羞辱他们了。
反而会觉得这是朝廷或者大帅再给他们机会,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提拔也说不定。
到时候他们感恩大帅的做法,不但不会消极对待,还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杨怀仁听明白了,这的确是一个办法,只不过这样的官员数量上也不算多,远远不够军中的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