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7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眼让赵煦十分吃惊,也十分欣慰,本来他还在想,这个孩子毕竟是杨怀仁带大的,说起来杨怀仁就是他的养父。

    眼下整个殿内也只有杨怀仁是他认识的人,如果他感觉紧张、害怕或者哪里不舒服了,第一反应也应该是找杨怀仁。

    可孩子慌张之下第一眼竟然是看向了他,这让赵煦第一次有一种当了父亲,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去依靠的感觉。

    就这一点来看,赵煦也觉得这个孩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他的想法里,他们两个之间无论如何是有血缘关系的。

    这种血缘在情感上也许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因为血缘而产生的天然的亲近和默契,便让他认定了孩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了。

    赵煦微微笑道,“既然是祖母送给你的见面礼,你谢过了祖母收下便是了,不要驳了祖母对你的疼爱之心。”

    大壮扭头去看赵煦,其实是他故意的,他知道什么才是对他好,也是对父亲有利的。

    他虽然还是个孩子,可临行之前杨怀仁对他的一番教导,他还是深深记在了心里,特别是做男人要有担当的话,他最是记忆深刻。

    是啊,他长大了,离开家之后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环境,复杂的人和事,他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任着性子无拘无束了。

    所以他长了一个心眼,不论他要做什么,都要先冷静下来,考虑一下什么是对他自己还有父母亲最有利的,什么又是不利的,一定要想好了再做。

    于是有了他故意扭头用询问似的眼光去看赵煦的一幕。

    尽管他心里见到这个病恹恹的人感觉很不舒服,可出于一种可怜他的心态也好,或许也有他毕竟是亲生父亲的考虑吧,大壮也想着在赵煦离世之前,能多了解他一下的心态。

    他转回头来,又一次躬身行礼之后,才接过了那个精美的木匣子,道了句,“孩儿感谢祖母的厚爱。”

    大壮把向太后逗得很开心,向太后也感觉到这个孩子和他之间好像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似的,不自觉地便伸出手臂把大壮半揽到了身前。

    “来,打开看看,看看祖母送给你什么礼物。”

    大壮点点头再次用眼神表示了谢意,这才小心翼翼地去打开了那个木匣子。

    木匣子一打开,便露出一面金镶玉的玉璧来,整个玉璧有一个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巨大。

    玉璧质地上乘,可以说是白璧无瑕,四周镶了一圈祥云金边,中间则是一个金葫芦的图案。

    葫芦在这个年代的寓意是长寿的意思,这件礼物既珍贵又充满了美好的寓意,确实显示出了向太后对孩子的慈爱和用心。

    大壮其实对金子啊玉器啊并没有多少兴趣,在他心里,这还不如父亲杨怀仁给他用小木头块雕刻的一只小狗或者小猫有价值。

    可他还是露出了面含感激的神情,又一次向向太后施礼感谢。

    向太后笑得比刚才朱太后还开心,眼睛早已笑成了一对弯月儿,她不停的说着,“真是一个懂事又懂礼的好孩子。

    你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感谢,我是祖母,自然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你。”

    在场的人,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的,看着这一对祖孙相处和睦,都露出了微笑。

    唯独朱太后脸上有点皮笑肉不笑,心里也是气得够呛,现在想拿出她准备的礼物来,却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手了。

    她给孩子准备的也是一件寓意孩子长命百岁的礼物——一个银质的长命锁。

    可那件长命锁从大小上就输给了那一面巨大的玉璧了,如果再算上材质,银器便更是如何都比不了那面金镶玉的玉璧了。

    朱太后这会儿有种颜面尽失的感觉,可内心里却在暗骂向太后这个女人太有心计,第一次和孙子见面,便处处心机,把她给算计进去了。

    她觉得当着这么多人面前,他不光是落了下风了,更是整个人被向太后给踩了下去,几乎是颜面尽失。

    眼下是没法扭转局面了,朱太后心里发着狠,将来某一天,一定要把今天丢掉的面子给找回来,而且是翻倍的找回来。

    杨怀仁倒是看着朱太后腮帮子直抽抽差点笑出声来,心说这么个没城府的女人,若不是儿子是皇帝,怕是在宫中早死了八百回了。

    不过两宫皇太后之间为了赢得大壮的好感而争风吃醋,倒是让杨怀仁很安心,他之前还担心她们中的某一位会对大壮的身份有所怀疑。

    可眼下的事情说明,这都是他自己多虑了,这样一来,大壮便十分有利了。

    赵煦的表情说明他已经认可了大壮,再加上两位皇太后都如此在意,接下来不论谁提出异议,怕是都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第1797章:章惇的质疑() 
第1797章章惇的质疑

    说起来大壮也确实讨人喜欢,人虽不大,可样貌里隐隐透露出一种贵气,加上被铁香玉教育的从小就彬彬有礼,便更受殿内的人喜欢。

    不仅仅是两位皇太后,包括赵煦,还有在场的几位朝中大臣,杨怀仁从他们的表情里开得到你个大致的结论,他们已经基本认可了大壮的身份。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提出了质疑,章惇首先道,“陛下,两位太后娘娘,老臣觉得,这个孩子的身份,目前还不能就这么下了定论。”

    赵煦是明白章惇的意思的,皇族血裔这种事,事关重大,所以必须要小心谨慎一些的好。

    不过两位皇太后就没有这么清醒了,宫中近年来也没有什么孩子,两位老太太好不容易看见了一个孩子,心里都是喜欢的不得了。

    见到孩子之前,她们心里有期盼,但也是有一些怀疑的,孩子来自宫外,离奇的身世也确实让人感到怀疑。

    可见到孩子之后,她们第一眼看见大壮和赵煦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的外表,便立即把原本心中的怀疑打消了。

    只是从遗传的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不是赵煦的亲生儿子,那为什么他们长得那么相像?

    所以当章惇忽然站出来说这种话的时候,她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喜之色。

    赵煦似乎想开口说什么,杨怀仁抢先做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来道,“章相公,本帅明白你的意思。

    只不过事实摆在眼前,你可以怀疑本帅,可绝不能怀疑陛下和两位太后娘娘,还有在场的其他人,因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章惇有些错愕,按照他的思维逻辑,这时候他站出来质疑孩子的身份,是合情合理的。

    而作为带孩子进宫的杨怀仁,这时候虽然也是应该和他针锋相对,可从常理来讲,他应该摆事实找证据,来证明孩子的身份才对。

    可杨怀仁开口便直接把他陷于不忠不义的地步,这一招也太狠了。

    杨怀仁所说的事实,便是指孩子的长相了,这一点虽然有可能是骗人的,但从两位皇太后的角度讲,她们不会把事情考虑的那么深刻。

    这个道理也适合在场的其他几位朝中重臣,古人对遗传的认识虽然还停留在样貌的遗传上,但这种想法还是很有普遍性的,所以仅仅是长相,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后边杨怀仁说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有点拉拢众人的意思,但最突出的,还是把章惇直接摆在了其他人,特别是两位皇太后的对立面。

    朱太后像个炮仗,还真是一点就着,她脸色很难看,冲着章惇反问道,“章相公,你的意思是说,本宫和向太后都已经人老眼瞎喽?”

    章惇心中大叫不好,忙躬身道,“老臣不敢。”

    杨怀仁倒是很回抓机会,他笑道,“章相公啊,你还真是口是心非,刚才你变相骂陛下和两位太后娘娘眼瞎的时候,可是咬着牙说的斩钉截铁的。

    怎么,敢说不敢认吗?本帅可是听说章相公一直以来都是刚正不阿的,怎么今天偏偏敢说不敢认了?”

    章惇自然清楚杨怀仁这是在火烧浇油了,立即驳斥道,“杨怀仁,你不要故意误解老夫说话的意思,把两位太后娘娘的矛头引到老夫这里来!”

    杨怀仁反应也快,又道,“好好好,您老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其他人说了都不算,这总行了吧?

    那你说你要把两位太后娘娘的矛头引向哪里?难不成是引向一个还不到八岁的孩子?你一个老头欺负一个小孩子,你还真是不知羞耻啊!”

    章惇怒极,可在这么多人面前,也不好直接发作,便没有理会杨怀仁,而是转向了赵煦道,“老臣一心为了陛下为了大宋,请陛下明鉴。”

    赵煦有气无力地说道,“两位爱卿都是忠君爱国之辈,大家也不必如此,朕都明白的。”

    赵煦这个皇帝的当的,一直以来也没有能力结束朝堂上的党争,于是便习惯了利用这种党争来控制臣子。

    眼下这种情况,他还是那一套搞平衡的不痛不痒的话,不过这种话也确实让章惇和杨怀仁也不好继续争吵下去了。

    蔡卞站出来道,“陛下,老臣觉得章相公说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事关皇嗣身份的事,那是绝对不可以马虎的。”

    向太后想了想,问道,“那诸位相公,你们觉得孩子的身份,该如何去判断?”

    她这么一问,下边的几位老臣却又装出一副抓耳挠腮的思考状,却没有什么意见了。

    他们内心里是复杂的,倒不是不愿意站出来提出意见或者方法,而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他们宁愿装聋作哑而洁身自好,也不愿意站出来得罪人。

    他们也都懂的事关重大,可也必须考虑事情的后果,会对他们的将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现在站出来说如何验证孩子的身份,必然会被怀疑是站在章惇一边,从刚才章惇和杨怀仁针锋相对的场面看,那必然是要得罪了杨怀仁了。

    如果孩子验证过后孩子的身份是真的,那么将来他就是新的笔下,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非常坏的印象。

    未来孩子登基为帝的那一天,或许就是他们为官生涯结束的那一天。

    但反过来呢,如果孩子的身份不能确定,那未来章惇在朝堂上依旧是权势熏天的存在,他们得罪了章惇,必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现在装聋作哑老老实实做一个吃瓜群众,才是最好的选择。

    众臣的表现让赵煦有点失望,一想到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朝堂上可以和别人争论不休,甚至搞到要你死我亡的地步,而到了立储大事上便又故作清高一言不发,赵煦就感觉心头上跟压了一块千斤巨石一般难受。

    见众人不说话,杨怀仁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粗俗了些,可这也是民间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道理。

    陛下、两位太后娘娘,还有诸位相公,大家也看见了,孩子和陛下年少时模样并无二异,难道这还不够证明孩子是陛下的亲生骨肉吗?”

    。

第1798章:血液是不会变的() 
第1798章血液是最好的证明

    杨怀仁话音未落,章惇便讥讽似的口气反驳道,“杨大帅还真是会开玩笑,民间的这种俗语,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如果把这种民间的俗语当做世间的道理,那就有点闹笑话了,杨大帅此等身份,还会把民间的俗语当成了大道理来看待,不觉得可笑吗?”

    杨怀仁最不怕吵架了,也立刻怼了回去,“章相公此言差异,不仅如此,怕是这种话把圣人父母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圣人同样来自民间,圣人的礼法和教义,同样有很多来自民间,只不过是圣人用更通俗易懂的词汇把民间的道理重新整理并记录下来而已。

    这一点不用我说,相信在场的诸位也都懂得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

    就连我们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法度,做人的道德和伦理,同样是从民间的规矩,一点点汇集起来,逐渐形成了大家约定成俗的习惯。

    照章相公的意思,民间的东西就是可笑的,那章相公是不是也觉得出自民间的忠孝礼义的基本做人道理,也是可笑的喽?”

    章惇大惊,这才意识到杨怀仁一直就是一个巧舌如簧之人,他说话的任何一点小失误,都会被杨怀仁抓住当了把柄,然后用新的道理反击。

    他倒也不算慌乱,立即想明白了杨怀仁话中偷换概念的做法,反驳道,“杨大帅完全曲解了老夫的意思了。

    杨大帅所说的道理,老夫自然承认,可大家要清楚一点,圣人整理民间的道理,然后加以解释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教义,然后宣教给天下人,这自然是没错的。

    可杨大帅所说的那句民间俗语,可有被圣人收录过?

    可见民间的俗语或者道理,也并不是全对的,圣人择其善者,摒弃误者,才有了我们如今的行为准则。

    就说杨大帅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们也要从两方面来看待,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说的是一个人的子孙,必然会继承他的血脉。

    这个血脉表现出来,便有了一显和一隐两方面内容。

    一显,便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外表,也包括耳朵能听见的声音等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东西了。

    像一个人的外貌,身材和声音,就是这部分内容。

    而一隐,便是我们无法看见或听见的东西,比如血脉的共同性,性格的相似性等等。

    启禀陛下、还有两位太后娘娘知道,这血脉传承中的这一显和一隐,却有不同的本质区别。

    显现出来的,也许很直观,但却是能改变的,不能作为真正的判断依据,反而是不能看见的,却是无法改变的,更能作为我们判断血脉传承的依据。”

    章惇说到这里,众人也大致听懂了,按照他的说法,人的样貌和声音等等,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儿子长得像父母,很多人都是这样,但这却不能当做判断孩子是父亲亲生的合理论据。

    这世上也确实有很多人,和父母的样子就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也有外貌长得很像的两个人,却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事情存在。

    反而是章惇说的那种看不见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