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用三十年生的杉木做桅杆,起码一般的风暴还是可以抵御的。
除了桅杆,船上其他的结构柱梁,可以用松木,有一种油松木,是专门用来做侧板和底板的,因为油松含油量大,不容易被海水侵蚀。
栈板呢,最好用柏木,柏木耐磨,同样因为树脂量大耐腐蚀;
侧板用樟木,而且是用冬季砍伐的樟木,原因是不会被虫蛀,春夏两季采伐的就相反了,容易生蛀虫。
桨橹最佳是选用柚木,柚木伸缩性强,材质坚质耐久,又富含一种特殊的油树脂,可以防止海水腐蚀。
船上的舱板门窗之类的,要求就不大了,不过最好用轻木,占重量小,可以为船只腾出更多的载重量空间。
王爷应该听明白了,老汉说的这些造船所用的木材,看都是贵价货,那些私人的造船厂,是不会用这么好的材料的。
还有,普通货船的主体侧板,都是两层木料的,可战船,最少是三层木料,甚至四层木料。
海上战船如何打仗老汉虽然没见过,但也是听老人们说起过的,那就是简单直接上去撞,那么船自然是越大越皮实越好。
就说用战船和同样大小的货船相撞,战船能把货船撞散架了而自身依旧安然无恙,也只有用好材料好手艺,才能造出如此结实的战船来。
如此说来,大概王爷也应该明白老汉为什么说昌国军的战船算不上是真正的战船了吧?
所以说要造真正的战船,同样大小的船,造战船的用度最少是普通货船的两倍,有时候甚至能达到三倍。
商人走海上贸易,用不着造多么结实的货船,而且咱们大宋的造船技术比那些番邦蛮子们高明多了,就是货船和他们的撞,他们也撞不过。
也只有大食人的货船能跟咱们大宋的货船勉强能相提并论而已,但如果咱们造出战船来,他们的船就不够看了。
咱们大宋的水军呢,反正也不用出海去和谁作战,所以花费高价造真正的战船不合适,朝廷也不会把钱花在这上边。
所以当时昌国军的那批战船,当时在利丰监船厂制造的时候用料也是非常节省的,匠户们心系国家,这才尽量用自己的手艺把船造的结实了些。
昌国军的战船维护也不见得多么上心,能用了四十多快五十年都这么破旧了还能用,就算是不错了。
王爷你听完这些,还觉得你要造真正的战船吗?”
。
第1400章:真正的战船(下)()
杨怀仁咂摸着嘴,寻思着人家老戴头说的有道理,这世上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
不过钱对他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钱花出去,而不被人说出什么来。
当然,至于按照他的计划造足够的战船要花多少钱,他还是要问问的。
“老丈,我想知道,造你说的这种真正的战船,需要花费多少钱?”
老戴头有些吃惊,本来以为杨怀仁这位年轻王爷也许只是一时兴起才动了造战船武装武德军的念头。
他这么想,或许只是好面子而已,如今已经把造战船的难度告诉了他,他就应该知难而退了。
但杨怀仁竟然继续打听战船的造价,就让老戴头有点惊讶了,因为他知道造战船的花费不是一笔小数目,以朝廷以往扣扣索索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出这个钱的。
所以总不能是他自己出这个钱,先不管合不合规矩,一个王爷自己出钱武装军队,这种赔钱买卖谁会干呢?
不过杨怀仁既然问了,老戴头还是认真的仔细算了一下,才答道,“若是普通的小型战船,三五百料的那种,其实也用不着多么好的材料,造价也就比普通的货船高出个两三成。
若是中型的战船,一千料,一千五百料或者两千料的,价钱就应该是普通货船的两倍了。
因为很多年都没造过这种战船了,老汉也没法说一个死数,只能大致的估算一下,一千料的战船最少需要六千贯;
一千五百料的大约需要一万贯,两千料的大约需要一万五千贯,价钱也都是随着船的增大而增长的。”
杨怀仁想了想,觉得这价钱还算合理范围内,于是又问,“那老丈所说的这些战船,大致能装载多少兵马?我的意思,不是说装多少人,而是装载全副武装的将士。”
老戴头按照一个全副武装的将士载重顶两个普通人计算,稍稍算了一下便答道,“战船的话,一千料的船满载应该可以载千名军士,两千料就应该载两千名军士,大致可以以次类推。
至于其他马匹、粮草、辎重等后勤物资,其实也可以用随行的货船装载,没必要全部用作战用的战船装载的。”
杨怀仁点点头,“那么是不是说,五千料的大船,可以装载五千将士?”
老戴头笑道,“老汉说的是大致,不过王爷有一点需要知道,五千料说的是船的体积,不是载重,五千料的大船载重量其实差不多是一千料大船的近十倍。
若果将士们愿意挤一挤,七八千人也是装的下的,不过真这么做,到了海上将士们怕是适应不了的。”
“哦,原来如此。”
杨怀仁笑着端起酒碗了请老戴头吃酒,心里却开始重新按照他新知道的知识来来盘算。
如果他要去攻打交趾,为了保险起见,怎么也需要三万精锐将士,就以一千料的船大致可以装载一千全副武装的将士计算。
那么他需要组成的舰队,最少需要两艘五千料的大船,其余一千到三千料的中等战船十余艘,另外还要十到二十艘货船来装载粮草辎重。
货船的话好解决,市舶司这边可以出面从那些大海商那里租用,但战船的话,就必须现造新战船了。
然后再以战船的价格计算花费,五千料的超级战船造价约七万到八万贯,其余中型战船按平均两万五千贯一艘来计算,十艘就是二十五万贯。
加上战船上的其他装备以及其他所需的小型战船配备,那么要组建一个舰队的话,起码需要五十万贯钱。
这个数字确实比较大,怪不得朝廷不肯在这上边花钱,昌国军当年的那些不入流的战船,估计当时也就花了十万多贯而已,就这都算是朝廷下了血本了。
这就是北宋文人治国的短视行为造成的弊端了,钱都花在了文官们的俸禄上边,对于军队的建设,是不舍得花钱的。
比如一位宰相的月俸就高达三百贯,这还只是正职的薪水而已。
算上其他诸如服装、禄粟、茶酒厨料的补助、冬日取暖的薪炭钱、职田收入、仆从补助、添支、公使钱、出差的补助以及节日皇帝的恩赏等福利,每年收入就高达七千贯以上。
朝廷中枢机构的参知政事,各院判、大学士及各部尚书,每年也有四五千贯。
每年不用多,从这些高品秩的大员嘴里挤出一成来,就够组建一支装备优良的舰队了。
更不用说北宋官员冗余,数量庞大的地方中低级官员的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高,福利最好的。
于是北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税赋收入等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府库内帑却没有多少盈余,每年朝廷都能把这么多收入花个差不多。
好年景还好说,万一遇上灾年,朝廷立即就会出现赤字,给军队花的钱吧,还基本没花在地方上,属于乱花钱不办事,所以皇帝和朝廷也不愿意打仗。
还有个更有趣的现象,根据正史记载,北宋的战争打的不多,但胜率还颇高,比武备强盛的汉唐还高出不少。
但大家都觉得宋朝武弱,是因为宋朝输的都是关键战事,而汉唐则是把握住了那些影响国运的关键战事,这差距就明显拉开距离了。
杨怀仁之所以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跟后世的认识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
陆地上的对手,目前来看硬打是打不过的,步军素质亟需提高,但海上的对手,不管是东南亚各国还是东边的倭国,都不算强,倒是可以欺负欺负。
杨怀仁也是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先用水军练练手,军力不行,军人素质提高是需要长期的培养的,但装备的增强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还说不好。
如果可行的话,倒是可以用水军上的经验转移到陆军上来,火药的优势如果可以在真正的战场上发挥出预想中的效果,杨怀仁觉得赶在那次汉人的大灾难之前先消除威胁,并不是没有可能。
。
第1401章:造船的工期()
老戴头偷偷瞅了瞅杨怀仁思考时的脸色,忽然觉得王爷好像真的想造战船,可这又让他有点想不通了。
造他说的那种真正的战船,那就是用来打仗用的,可大宋在海上向来没和谁打过仗,现在造战船毫无用武之地。
如果王爷只是为了武德军或者单纯他自己的面子,那么也不用造好的战船,造一些比商船结实一点儿的船充作战船就可以了。
那样的船稍稍改造就能当战船用,成本也就多出两成,而且也根本不用利丰监的造船厂,那些私人的造船厂就能造。
他也不想让杨怀仁白白破费,于是小心说道,“王爷如果不是为了作战的话,其实不用造老汉说的那种战船,造价实在太贵了,不合算。
让那些私人船场造些货船,按用途改造一下就可以作为战船使用,咱们大宋的水军主要的任务是沿岸巡逻,这种船就足够应付了。”
杨怀仁这才回过神来,笑着摇了摇头,“老丈说笑了,我杨怀仁从来不应付,吃饭做菜都不肯应付了,造船这么大的事情,也绝不对应付了事。”
老戴头还是有点不相信,岑孝年也帮腔道,“我们王爷要的就是真正的战船,不要昌国军那种破船。”
这会儿连岑孝年也不维护昌国军了,让老戴头才渐渐相信杨怀仁打造真正的舰队的想法不是闹着玩的。
可他还是有些犹豫,又问道,“王爷,您如果真这么想,利丰监船厂如今的样子,可能也做不到了。
匠户们都分散到了各地的私人造船厂里去了,那些造船厂虽然也能造大船,但凭借他们的实力,打造战船还差了不少火候。
可要想把这些匠户们从新集中起来,重启利丰监造船厂,那应该很难,他们绝大多数早已经不是匠户,不受朝廷约束了。
而且就算他们愿意,那些海商们也不会同意的,如今海上贸易盛行,造船这一行利润巨大,他们绝不肯放着钱不赚,把匠户们送回来给王爷造战船的。”
杨怀仁点点头,其实他非常明白这一点,作为一个商人,他自然能了解商人的想法,人家费钱费力把匠户们挖走了,就是为了帮自己赚钱的。
爱国这种事谁都知道,但在利益面前,肯为了国家放弃了利益的商人应该不多。
不过杨怀仁还是笑了笑,他觉得这并不见得就是坏事,不就是为了利益嘛,那么用利益驱使这帮江南的商人们为国出力,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老丈,这个不用你操心,我只问你,利丰监造船厂的里一大四小五个船坞,可都还能使用?
如果这些船坞还能使用的话,造你说的那种战船,全部开工需要多少人手?造一艘战船又需要多少时间?”
老汉没想到杨怀仁会这么认真,他虽然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会是真的,但如果能重启利丰监造船厂,对他来说就是梦想实现了一般的开心。
“回禀王爷,利丰监造船厂看着已经废弃了,其实只不过是年久失修而已,重新整修一下,重新用来造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就是重新修整的费用也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些配套需要更换,简单修一下也需要几千贯钱,如果是大修,可能需要一万多贯钱。
造战船的话,人手自然要比造货船需要的多一些,大体上来说,人手需要比造货船多出三成,而且必须是熟练的工匠才行。
造船的工期嘛,得分造多大的船,最大的船坞可以造五千料甚至更大一些的船,造这么一艘大船的话,需要工匠一百,辅匠二百,其余杂役帮工二百,如果大家配合的好,一年就能造一艘。
小号的船坞能造三千料以下的各种中小型船只,以两千料的中型战船举例,造一艘需要五到六个月时间,人手的需求是大船的一半。”
杨怀仁想了一下,觉得老戴头说的造船速度应该是合理的,可惜他还是觉得有点慢,若果按照这样的造船速度,打造满足他要求的一只舰队,起码需要两年时间。
可两年后他能不能还留在江南都说不定呢,所以他又有点等不起。
“老丈,你说的造船工期可是死数?比如,要是我能提供足够的材料,工匠也给你加一倍,工钱也给他们加倍,让他们分成两班日夜赶工,会不会让工期缩短一半?
当然,这是在不牺牲战船质量的情况下才行。”
老戴头有点懵,心说王爷干吗这么着急?不过他想了想,以前利丰监造船厂最风光的时候,也是有过类似的情况的。
这里除了利丰监的匠户之外,还吸引了很多各地来的造船工匠来这里做工,当时的船厂就是日夜赶工的,在人手富足的情况下,确实可以把工期缩短一半。
“按照王爷所说的,工期确实有可能缩短至一半,其实造船的时候,战船的主体结构成型这种关键步骤必须在利丰监造船厂完成。
后续的设备安装和装潢等最后的步骤,不一定非要在这里完成了,船只成型之后便可以下水试航,没有问题了之后,也可以把船开到普通的港口或者其他造船厂里进行最后的建造步骤。”
杨怀仁听罢大喜,“很好,很好!那就这么定了。”
接着他转向了岑孝年,笑着说道,“岑阁领,你的好日子来了。”
岑孝年看着杨怀仁对着他笑,心里有点发慌,还没明白杨怀仁忽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小心问道,“王爷此话怎讲?”
杨怀仁站起来回首望着远处的船厂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