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取出来,剪除掉鲍鱼的牙嘴、裙边和内脏,然后再次细致的清洗,再放入温热水中煮一会儿。
煮好的鲍鱼沥水后稍稍晾一会儿,让后在已经变软了鲍鱼背部进行十字花改刀,之后间隔统一的置于平盘之中,然后放到蒸笼中蒸制。
蒸制的过程是先把水大火烧开,然后改中火慢蒸,这时可以制作蒜蓉。
新鲜的蒜瓣去头剁碎备用,再准备葱碎和姜末,炒菜的铁锅下底油,慢火把油煮制五成熟,起锅在灶台边,让铁锅缓慢受热。
这里一定记得最好不要用菜油这样的植物性食用油,因为植物油总有自身的味道,会影响到最后品尝鲍鱼的味道,所以选用熟猪油为佳,熟猪油虽然有腥腻味,但用来做油蒜蓉,正好可以掩盖了它本身的味道,必须得说熟猪油是最能保护干发海鲜的味道的食用油。
在锅中加入少量八角大料和花椒香叶等提味的香料,让温油把香料的味道炸出一些来,不用太大,以不至于味道太重而刺鼻就可以。
捞出这些香味料,然后把铁锅重新上灶,下葱姜碎末大火爆炒一下,待葱碎变色,便把葱姜岁末捞出,最后把剁好的蒜末放到锅中加少许盐翻炒一下,只需要把蒜香味道炒出来即可,不可炒煳。
炒好的蒜蓉倒入大碗中,再加入少量从随和蒜末即可,杨怀仁觉得家里人还都比较喜欢吃辣,便又加入了少量的青辣椒碎末,最后淋一两勺麻油,搅拌均匀即可。
鲍鱼慢火蒸制二十分钟即可出锅,这时把还很热的油蒜蓉浇在每一个鲍鱼身上,整个厨房立即香味扑鼻,一道蒜蓉蒸鲍鱼也算正是完成了。
这一次杨怀仁制作的鲍鱼数量比较多,自家人肯定连四分之一也吃不了,想起兄弟们也才刚刚回家,大多应该在吃饭,便吩咐仆子带了食盒,给兄弟们都送去一些品尝。
这边佳肴上桌,二丫头闻见香味便高兴的拍着巴掌跳了起来,她笑眯眯地冲着哥哥眨了眨眼睛,“还算你没忘了我这个妹妹!”
第1213章:饭桌上的人间百态()
一道蒜蓉蒸鲍鱼,吃的全家人尽是欢颜。杨怀仁却觉得,由于太仓促,他制作出了星级大酒店的那种水准而已,和他预想的那种鲍鱼的味道,还是有些差距。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越是精贵的食材,便越是讲究,一丁点儿的差距,便造成了最后味道的截然不同。
尽管对吃的人来说,这道菜已经足够的美味了,莲儿甚至直白地说,这道菜将来加到随园的菜单上,便是一道很赚钱的菜式。
杨怀仁听罢点点头,此言不虚。食材本来就高贵,味道也很不错了,只是跟他这个大厨所要求的的惊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这些杨怀仁从登州带回来的干鲍鱼,毕竟是渔民们随意晒的,并没有经过复杂的加工,没有溏心的口感,总让杨怀仁觉得意犹未尽。
倒是莲儿又一句话让杨怀仁心情大好,她说这个蒜蓉真的太出彩了,如果加上咱家的辣椒和番茄混合一下,那个味道应该更佳。
蒜蓉辣酱就这么诞生了。果然食物的进化,是吃货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各种奇怪味道的最终产物。
两个大肚婆对鲍鱼略带海洋的腥味,用特殊的又很容易猜到的方式表达了不满,杨怀仁当然要进行一番安慰。
杨家在杨母的治理之下,大肚婆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几乎可以说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
铁香玉还好,毕竟她年长一些,总能把自己的不适掩饰的很好,很不情愿给家人带来其他的不方便。
兰若心就有点恃宠而骄了,一是因为她在杨怀仁身边跟了很长的时间,却是四个人里边最后一个进家门的,另一个可能,则是跟她最近踏入了房地产行业,又当了大老板有点关系。
杨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丰富,是杨怀仁愿意看到的,最关键的还是这样的事完全不用他来操心,兰若心这个大肚婆几乎掌控了一切。
不过若是想在杨家,特别是杨母这个大家长心里提升在家中的地位,赚钱似乎就没那么有说服力了。
因为家里赚钱的买卖太多,杨母也从来没指望兰若心这个儿媳妇多赚一座金山回来,只要她把肚子里的未来孙儿照料好了,任由她怎么去折腾。
杨怀仁一直都在说,不论他们生男生女,他都是一样的喜欢的,大官和小鱼儿的例子也已经证明,杨怀仁完全没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
只是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又是杨家这样的大家庭中,这一点总是避免不了的。
二丫头总是那个童言无忌的人,吃的满嘴的鲍鱼也不知道歇歇,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似的指着铁香玉的大肚子说好圆好圆,却又回过头来说兰若心的肚子好扁。
她也马上十三岁了,不知道还可以童言无忌几年,这样的话听在两个大肚婆心中,总要有一个不是滋味的,至于谁波澜不惊谁又惊涛骇浪,不言自明。
老人们都说肚子圆是儿子,肚子扁是千斤,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没有科学依据,也不是很绝对,但通过很多范例积累出来的民间经验,总是会准确无误的预知了未来。
所以兰若心很头疼,也很忧虑。总觉得如果铁香玉生了儿子,而她生了女儿,那将来在家里好像她便比铁香玉矮了一头一般,也让她当了房地产大老板的风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于是她便又想起另一句关于大肚婆的俗话来——酸儿辣女。
明明她是喜欢吃辣的,结果偏偏逮着一道酸菜鱼吃个没完,好像跟酸菜有仇了似的,大口大口地把嘴巴里塞得满满的,也许她幻想着,只要她吃了足够的酸味,肚子就会变的更圆起来,而肚子里的孩子也能多长点东西似的。
杨怀仁只得化作了受委屈的小丫鬟坐到她身边伺候他吃,这时候劝是没用的,依着她吃,吃到吐了,也便就消停了。
杨母起初看鬼姐的样子,是有点不喜欢的,蓝眼珠子大妹子,总觉得不像是自己人。
可一顿饭的工夫,她就改变了主意,似乎觉得这个蓝眼珠子大妹子挺好看的,体型上也是个前那啥后那啥的,一看就是个能生儿子的主儿。
鬼姐的饭碗里便被夹了好多的菜,可她真的吃不下了,又不好逆了疼爱自己的婆婆的好意,只好使劲吃,使劲吃,腮帮子鼓的和兰若心可是有的一拼。
何之韵这个大妇,也总能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帮助姐妹们排忧解难。
她招招手让丫鬟把大官和小鱼儿抱过来,开始喂他们吃饭。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长牙了,大官就已经长了四颗萌萌的门牙。
小家伙长了牙之后,似乎对牙齿的用处很有猎奇心理,吃什么东西都要先咬一咬,不吃东西的时候就总想着咬手指,最遭殃的就是何之韵和家里请的奶妈,别看孩子小牙也小,但咬的那里很疼,却是的的确确的。
一勺米粥,配上些菜,混在一起帮孩子嚼碎了,然后再喂给他吃,传统又接地气。
孩子是不嫌的,而且似乎已经开始习惯新的吃饭方式,尽管吃的满脸都是米粒子,也不忘傻乎乎地拍手叫好。
何之韵喂了几口,见鬼姐在一边看的津津有味,又有些跃跃欲试的意思,便把孩子交给了鬼姐,让她也试试。
鬼姐有点受宠若惊,正好碗里有一个卤蛋的蛋黄,她便小心的把蛋黄放在小碟子里用勺子压碎了,然后也学了何之韵的样子,用碎蛋黄配上温热的米粥去喂大官。
勺子快递到大官的小嘴巴旁边了,鬼姐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停住了手上的动作,谨慎地问道,“这个卤蛋的蛋黄,我吃起来觉得刚好,但按照你们的口味,应该是有点咸的,不知道用蛋黄喂大官,会不会咸到他。”
何之韵本想说没事的,之前她只听庄子里胜过孩子的老婆们说过,小孩子六个月大以前,是最好别给他吃咸的东西的,而六个月大之后,适当的吃些咸的东西,并没有问题。
不过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她又觉得还是小心一些的好,便把问题抛给了杨怀仁。
第1214章:盐的比喻()
杨怀仁还真懂这种事情,尽管他前世也没结过婚更没有孩子,但是在学习营养学的时候,到还真学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一个婴儿来说,的确是在他六个月大之前,是不能吃盐的,因为婴儿的肾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摄入的盐分过多,会影响孩子的肾脏发育,严重的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而婴儿的身体每天对盐的需要,是非常少的,基本可以从母乳中获取到足够的盐分,所以不需要额外再给他吃咸的食物。
六个月之后,因为婴儿的生长速度特别快,这么大的孩子对盐分的需求量增长很快,母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身体对盐分的需求了,这时候才可以适量的在他们的食物中补充必要的盐分。
当然,和成年人相比,婴儿的身体对盐分的需求还是比较小的,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成年人吃的菜来吃,也没有什么,但也一定要注意适量,孩子接触咸的食物过多的话,另一个不好的方面便是容易让他对盐分产生依赖性,将来长大了,很大可能会口重。
口重虽然只是人们对一种不太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描述,但口重也能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像北方人盐的摄入量比南方人多,也造成了北方人的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偏高的现象。
杨怀仁把他的道理一说,便是觉得喂大官一个卤蛋的蛋黄没有大碍了。
鬼姐第一个说道,“官人懂的东西还真多。”
何之韵在一旁笑了,“将来你就知道了,咱们家官人,懂得东西还多着呢。”
大官终于吃了压碎的卤蛋黄,从给他的样子,不难看出他似乎很喜欢这种新奇的味道,笑呵呵地吧嗒着嘴示意还要。
大家被大官萌萌的样子逗笑了,小鱼儿见哥哥吃到了好东西,也撒娇似的也要吃,莲儿也把她抱了过来,让他们小兄妹一起享受路蛋黄的美味。
看着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样子,杨怀仁深有感悟,特别是对待鬼姐,这个当下在宋人眼里还是个外族人的新人,杨家上下并没有对她产生明显的排斥情绪。
即便兰若心隐隐有点不开心,杨怀仁也明白个中缘由。
她出身丐帮,而丐帮从来是鼓吹民族大义为帮派宗旨的,他们向来不喜欢外人,契丹人,西夏人,还有别的歪果仁,他们都不喜欢。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长大,兰若心内心里不喜欢蓝眼珠子的鬼姐,似乎顺理成章。
但杨怀仁觉得这都是其次,兰若心的不满,更在于杨怀仁出门一趟,便领回来一个新媳妇,前一次是铁香玉,这一次是鬼姐。
铁香玉毕竟救过杨怀仁的命,这是兰若心亲身经历的,而且铁香玉还是个汉人,所以兰若心还能接受。
但鬼姐对她来说,要让她像接受铁香玉一般去接受,就有点难了,不过至少眼下来看,兰若心只是没有刻意找鬼姐说话示好而已,也并没有变现出厌恶或者排斥的感觉。
这就是杨怀仁的难题了,虽然没有皇帝般的后宫佳丽三千,但五个媳妇儿,让他做到雨露均沾,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晚上去哪儿睡觉,就是个难以抉择的事。
杨怀仁总是能把这种生活中或者人际关系中的小事,联系到食物上来。
好像他要烧一道菜,单凭一样主料,即便主料再珍贵,也是难以烧出来美味可口的饭菜的,必须要有合适的配料和盐来搭配。
特别是盐,便是赋予了食材味道的关键,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盐味,而是盐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把食材的味道给激发出来,让食物变得美味。
盐和食材是如何融合的,并让食物便的美味的,涉及到太多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不多赘述了。
杨怀仁想到的是一个人融入到一个家庭里,有点类似于炒菜的时候,把配菜或者配料加到一锅菜里,加的好,让菜变得更美味,加不好,坏了整锅菜。
这就需要盐来帮助它们融合了,盐把不同的食材,以及不同的配料中的味道激发出来,然后用它独特的方式,让这些味道融合成一种让人能够产生愉悦感的美味。
所以说炒菜很简单,也很难。
简单在于谁都能试着去做一道菜出来,难的是做出来的菜能好吃。
如果扩展开去,如果一个外族人能融入了新的家庭,那么是不是说,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其实也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呢?
关键还是做这道菜的那个大厨,如何用盐,来把不同的食材来融合。
杨怀仁觉得,也许他莫名其妙来到这个年代,便是上天安排他来当一个大厨的,做菜的大厨,同时也是经略天地的大厨。
只不过做菜对他来说相对简单一些,而把天下倒到一起大锅烩,对他来说还很困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东西要学。
大宋把西夏打败了,而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人,也逐渐走向了衰落,知道一千年后,再也没有了党项人。
很显然的是,一个曾经辉煌和庞大的民族,狭义上看是已经消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广义上看,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入了更强大的民族之中,变成了他们的一份子。
党项人如此,未来的契丹人,同样是如此。
而那个几千年来最强大的民族,也因为有着悠久灿烂,同时又极具包容性的文化,不断在接纳和融合着,逐渐沿着不断强大的路途前进。
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杨怀仁是骄傲的。在这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里占据一席之地,就让杨怀仁有点飘飘然了。
一顿饭吃完,杨母便催着杨怀仁去沐浴休息。
杨怀仁心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没法抉择的,最终都要做出选择。
两个大肚婆是不用考虑了,她们俩如今属于杨府的重点保护对象,杨怀仁要做的是白天多陪陪她们就好,晚上的事,她们现在免税。
即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