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仁心想,比试厨艺的话,在这个时代他倒不怕任何人,只不过这老头也是大有来头的,能在中京第一大酒楼担当大厨,想来他的厨艺也应该不简单,起码在中京城里,他厨艺的水准也起码是数一数二的。
想到这里,杨怀仁便谨慎了几分,但他心里也清楚,葛长河这老头玩的这是小将抓瞎,老将出马了,可老将能不能顶仨,那还得另说,得看他真正的实力,究竟有多少。
不过杨怀仁也想通了葛长河的另一个用意,自己正在逼着耶律查剌认罚自嚎一千声“我是猪”的时候,这个葛长河才站了出来,这就是想岔开话题,转移众人的注意力,想替徒弟解围了。
果然不出杨怀仁所料,葛长河接着说道,“既然杨郡公刀工精湛,老夫也想跟杨郡公切磋一下刀工的技艺。
若是老夫输了,老夫一定会遵守约定,和老夫的劣徒一起当着众人面前大喊一千声‘我是猪’,但若老夫能侥幸获胜,老夫也不要杨郡公的千两银子,只求杨郡公能放过老夫的劣徒一马,咱们算是扯平了,谁也不罚,如何?”
听起来葛长河的提议公平公道,可杨怀仁心里却笑了,第一,你这主意是绑架了我的意愿了,你又不是我师父,我凭什么听你的?
第二,你哪里来的大个儿自信,觉得就一定能赢了我呢?
可看看擂台下的众人频频点头,似乎很接受葛长河的这种建议,杨怀仁也自信他不会输,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葛前辈比本使年长,本使便接受了前辈的建议便是,不过一会儿前辈若是输了,请前辈不要赖账,记得和这位查剌兄喊话的时候,能喊的整齐一点。”
面对杨怀仁的自信和调侃,葛长河只是面不改色的点点头,越是这种波澜不惊的镇定,越是显得他很是自信,让杨怀仁都有点好奇,他的刀工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了。
“不知前辈要如何比试刀工呢?”
第1018章:文思豆腐(上)()
葛长河这时自信地笑了笑,“不知杨郡公可否听说过一道当年南厨神开创的江南名菜,叫做文思豆腐?”
杨怀仁心中一惊,文思豆腐是一道江南名菜,在后世那可是大名鼎鼎,不知上过了多少美食纪录片。
文思豆腐中的文思,其实是“纹丝”的谐音,听名字便知道,这道菜就是利用精湛的刀工,把一块普通的南豆腐,切成成千上万条像头发丝那么细的豆腐丝,然后配以青菜细丝,用鸡汤热浇成汤的一道汤菜。
这道菜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豆腐切成细丝,是一道非常考验刀工和耐性的菜式。
杨怀仁看来,后世许多有追求的厨子,有这种刀工实力的人还是不少的,可放在宋代,葛长河如果也具有这样的刀工,就让杨怀仁心中称奇了。
不过杨怀仁没料想会在这场擂台比试中遇到有这样的刀工之人,他也没准备南豆腐——这也不怪他,中京城里能买到的豆腐,都是北豆腐。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南北豆腐的差别了。豆腐的制作方法这年代已经不是秘密,只是各家豆腐坊里都有各家的制作方法。
想来辽国中京和大宋东京城的一些大酒楼应该差不多,自家厨房里所用的豆腐,大都是本店的大厨按照他制作豆腐菜式的需要,而自制的豆腐。
同样是豆腐,各个地方的制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原料上其实是相同或者相似的,差别在于点豆腐的手艺和用于点豆腐的材料。
北方最传统的豆腐制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用熬制豆浆时渗出的水发酵而成的豆腐酸浆水作为卤水制作,另一种是普通的卤盐水点豆浆制作。
而在南方,则更习惯用石膏或者类石膏的物质制作的卤水来点豆腐。
这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豆腐,只看样子的话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们的口味和口感上却有较大的不同。
北方的卤水豆腐,用北方人的话讲,有一种海洋的味道,这是因为卤水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原料是海盐而形成的。
酸浆豆腐则有一种淡淡的蛋白质发酵后的酸味,也许正是你这种淡淡的酸味,能把大豆原始的味道激发的更加明显。
这两种北方豆腐,含水量大约在80%~85%之间,豆腐的韧性相对差一些,豆腐显得软糯,更适合切块切大片,用来炒、煎或炸着吃,最能体现豆腐的鲜美。
而南豆腐,含水量达到90%甚至更高,因为水分充足,所以豆腐的口感非常细嫩柔滑,韧性也相对强一些,适合用来做汤。
所以制作文思豆腐,必须选用细腻紧致的南豆腐。
杨怀仁刚要开口说明他没有准备制作文思豆腐所必须的南豆腐,葛长河似乎早想到了这一点,他摆了摆手,擂台下的人群里便走上一个年轻人来,手里紧紧抱着一个大海碗,碗里边放着三块看样子是今早刚刚制作出来的新鲜南豆腐。
杨怀仁有点无语。心说你们威远楼这是早有准备啊,先上个徒弟试探试探,等看明白哥的厨艺水平,才放出师父来挑战,这你姥姥的是组团欺负我来了?
后来转念一想葛长河也是有心机的人,刚才他徒弟耶律查剌上台挑战的时候,好像说过他师父不赞成他来挑战杨怀仁之类的话。
只是因为耶律查剌心中不服杨怀仁,才擅自跑来挑战的,甚至他自负他的刀工,已经超越了他的师父。
可他师父葛长河却早早就预备下了这几块南豆腐,是不是说明老头早就猜透了徒弟的心性,预料到了耶律查剌没法抑制心中的狂傲会有这么一出,这是拿这契丹傻小子当炮灰用呢。
杨怀仁叹了口气,心说你们虽然一个是契丹人一个是汉人,和你们都自认是辽国人,那你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就跟我没多少关系了,只是可怜耶律查剌这个愣头傻小子以为自己青出于蓝了,却不知他早被他老谋深算的师父算计的死死的。
杨怀仁见人家材料都自己预备好了,便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葛前辈,您老先请。”
葛长河也微笑示意了一下,便来到案台前。他先检查了一下杨怀仁提供的砧板,见砧板是新的,才取了清水把砧板重新清洗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的把自己带来的豆腐取了一块码放在上面。
随从小徒便取了葛长河的菜刀出来递了过去,葛长河反过来仔细检查了一下刀锋,这才又取了清水,不断的冲洗菜刀的刀身,让菜刀的刀身也变得非常光滑。
准备就绪,葛长河站在案前注视了一会儿那块豆腐,当他觉得心境逐渐放到了平稳的状态,这才开始左手轻轻按住了豆腐,右手持刀找准了第一刀的位置,开始下刀。
精湛的刀工,通俗的讲就是稳、准、巧。而把豆腐切成细丝,便是需要这三种技巧。
首先,无论是按着豆腐的左手还是拿着菜刀切豆腐的右手,先决条件是都必须稳。
按的豆腐的力量太小,光滑细嫩的豆腐块就按不住,豆腐不稳就没法下刀,而如果按住豆腐的力量过大,又容易把细嫩的豆腐按的变了形,甚至直接就按坏了。
其次,要把豆腐切成丝,要先把豆腐切成纸一样的薄片,第二步再把豆腐薄片切成细丝。切片的过程,要求下刀一定要让刀和豆腐的横面是绝对垂直的。
稍有一点,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偏差,整个豆腐片就容易变形,可能上薄下厚,或者上厚下薄,而整个切豆腐片的过程中,有一片豆腐掌握不好切变了形,接下来剩下的也就没法切了。
最后,持刀的手要巧,用力更要巧。切豆腐不像平常的切肉切青菜,对准了地方一刀切下去就好。
刀刃进入嫩滑的豆腐体内,就会凭借着惯性的力量快速的向下滑动,人需要做的,就是巧妙的利用这种下刀时的惯性力,专注的保持手和刀的稳定就好了,不需要再加力。
而切完了一片豆腐薄片之后,也不能用力抽刀,而是手腕巧妙翻转,让菜刀以刀锋为轴向右转动,让切下来的豆腐片接触到砧板上的清水之后,借住细微的粘合力和自身重力,让豆腐片平躺在砧板上。
第1019章:文思豆腐(下)()
在场的围观百姓一开始大都没明白葛长河要做什么,文思豆腐的名字,他们更是没听说过,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但在葛长河把豆腐切成了纸一样薄的薄片之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谁也没想过这么软嫩的豆腐,竟然可以切成这么薄,甚至都能透光的薄片!
尽管刚才见识了杨怀仁在萝卜上作画的精湛雕工,可这一幕还是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另一种对最基本的刀工的感叹,汉人不是有句话叫做大巧若拙吗?
切豆腐的刀法看上去平平无奇,和平时大家都会的切菜切肉貌似也差不了多少,但是人家切的可是滑嫩的豆腐,轻轻一碰都容易碰碎了豆腐也用这样的刀法,而且切成了如纸一般薄的薄片,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世上可从来没听过有人做到过。
大家忽然意识到,也许正是最基本的切这样的手法,才最能显示出一个厨师最精湛的刀工,人群中不时的爆发出一阵惊叹和叫好之声,连杨怀仁自己也忍不住为葛长河的技艺所拍手称赞。
葛长河的心性比他徒弟可成熟了不少,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双手上,充耳不闻身外各种声音,仍旧耐着性子继续下刀,好似周身都有了一道隔绝了外界的保护层一般。
一刀又一刀,每一刀的下刀,葛大厨借着惯性力把豆腐切片,然后缓缓把豆腐片平放整齐,他的节奏很稳定,好像机械化的操作一般,没有丝毫的误差,每一片豆腐片从他的刀上分离下来,外形都几乎一模一样。
差不多切了二十片豆腐片的时候,他才把最后的一点下脚料放到一边,轻轻用刀身把豆腐片整理的更加整齐,又一次平心静气,继续把豆腐片切丝。
切丝的手法和切片的手法却又是不同的了,比起前者,后者对两只手相互之间的协调,以及手眼之间的协调的要求更高。
技巧是按着豆腐片的左手同时要顶着右手上的菜刀,横向的和纵向所用的力度不同,却要保持住手的移动,让力气用的恰到好处,不差分毫。
每一次下刀的动作更是要保持分毫不差,除了右手下刀的手感之外,左手的稳定和协调也十分重要,任何一点细微到甚至察觉不出的差错,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同切片一样的是,菜刀落下的时候,每一刀都必须和砧板之间保持一种绝对的垂直,但下刀之前,刀落下的节奏要稍缓,而刀锋接触到豆腐片的时候,却要适当加力。
加力的原因,在于豆腐片太薄了,如果动作太慢,力度太小,切下来的豆腐丝会粘在菜刀上被带飞起来,从而很容易扯坏了其他的豆腐丝。
适当的速度和力度,便是为了避免这一点,刀进刀出的时间非常短,这一点跟从茶杯下边把一张白纸快速抽出来,而茶杯不倒的道理有点相近。
葛长河的每一个动作都几乎如出一辙,整个人似乎都跟菜刀融合成一体。
同一个动作,不断的重复之下,豆腐丝便切了出来,并渐渐堆成了一小堆,杨怀仁一看便知,葛长河的基本功如此熟练,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不断练习,是绝对不可能拥有的。
杨怀仁甚至有点羞愧,想到后世的许多厨师已经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高了,耐得住性子能勤练基本功的厨子已经不多见,更喜欢用机器处理好的食材,而不再去勤练基本功。
就连他在内,如果不是老爹日复一**着他练习,也许就没有他的今天扎实的基本功了,遇上了葛长河这位高人,见识了如此的高超技艺也就不必惊慌失措了。
葛长河切完了豆腐丝,取了一个瓷碗过来,碗里加清水,然后把切好的豆腐丝小心的用菜刀盛起来,轻轻地放到了瓷碗里。
豆腐丝还是一堆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也看不出什么来,离得远看不太清楚的还寻思着葛大厨这是怎么回事,表演剁豆腐是几个意思?
可等那一堆豆腐丝落进了清水中的那一刹那,美丽的一幕展现在人们面前,水的张力把成堆的豆腐丝分离开来,像一朵绽放的烟花一般,在碗中向四周散开。
这下众人都看清楚了,葛长河把一块豆腐切成了细丝!
葛长河去了一根筷子,伸到碗里挑了几根豆腐丝上来,展示给众人看,人群里立即又是一阵惊呼,接着便大声喝起彩来。
围观的百姓们心里也同时在比较,杨怀仁在萝卜上作画,确实展现了他精湛的雕工和新奇的创意,不过大家觉得这世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不光只有杨怀仁一个人。
但把一块豆腐切成了头发丝的技艺,他们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心里想的是当今世上,能有如此技艺的,恐怕除了葛长河大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葛长河大概也是这么想的,此种刀法虽然不是他开创,但是他心中笃定了当今在世的所有厨子中,比他如此的刀法还要精湛之人,是绝对不会存在的。
雕萝卜毕竟和切豆腐丝不同,雕萝卜这种手法,是一种创造力的天赋,但世上有天赋的厨子不仅仅是杨怀仁一个。
而把豆腐切成丝,是一种刀工的最基本的功夫,考验的除了一个厨子的天赋之外,还有他的勤奋、恒心以及耐性,需要常年累月的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葛大厨特意把装了豆腐丝的瓷碗拿到杨怀仁面前,有点得意的问道,“杨郡公觉得老夫的刀工如何?”
杨怀仁心中确实佩服葛长河,便恭敬的合手赞道,“葛师傅的刀工,不愧为天下一绝,在下佩服!”
葛长河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如果在比试厨艺上战胜了杨怀仁这位当今的厨神,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将是新的厨神?而且不光是辽国的厨神,而是全天下的厨神。
只是他没高兴太久,杨怀仁忽然又若无其事般地说道,“不过嘛……和我比的话,也就那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