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济远想到哪里,便给他的这位同伴说道哪里。
“我觉得,这样的时辰,这样的训练方式,似乎更加贴近实战,也只有这样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士兵,才真正能上得了战场,打得了真正的仗。”
同伴不解,眉头皱得更紧了,“吕兄这话何解?怎么还替杨魔鬼说起好话来了?”
吕济远笑笑,“很简单,你想啊,要是真的上了战场,两军对垒之下,会告诉你什么时辰来进攻你的大营,然后按点来进攻你吗?”
同伴似乎听懂了什么,摇了摇头道,“那倒肯定不会,兵贵神速,越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刻和地点发起突如其来的进攻,才会得到最大的战场收益。”
“那就是了啊。”
吕济远表情坦然,“既然如此,那么杨将军大半夜的吹号让咱们起床来进行越野训练,就是出于类似的目的。
可以想象,要是咱们这些禁军,放在以前的话,真上了战场,遇上敌人半夜袭营,估计不用人家多么能打,咱们自己就先乱了,甚至还没有睡醒,就被人家一把火烧死在了营帐之中。
你再看看现在,龙武卫和虎贲卫大营里两万多弟兄们,在这样的半夜里听了号声去校场上集合,才用了多少时间?那些迟到的少数弟兄们,人数也并不多。
你再看看咱们身边的这些人,说动起来立即就动起来了,尽管负了重,又是视线不清晰的黑夜里,但大家都精神头十足,说打就能打。
也就是说,这段日子虽然不长,但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之后,咱们已经开始慢慢变成了招之即战的精锐之师了。”
第670章:光荣退伍(上)()
杨怀仁原本定的计划,是在两个月后才进行淘汰,把在训练中表现不合格的人,从龙武卫和虎贲卫中剔除出去。
其实不用等那么久,半个月之后,就已经有人因为身体的因素,或受伤,或生病,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训练了。
人数还不少,有将近两千人,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禁军。
要淘汰掉这些人,说起来容易,但真到做决定的时候,杨怀仁还是犹豫了,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太难。
上位者的一个决定,也许就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是很可能就因为这一句简单的话,影响了别人的一生。
况且最近训练进行的不错,将士们的士气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这个时候去淘汰掉两千人,杨怀仁也怕对留下来的将士们的士气造成不好的影响。
但是不让他们走,让这些人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这些人里,很多人年龄确实是太大了,不少都是四十多岁,眼看就要奔五十的人。
他们之所以留在禁军之中,也是跟募兵的制度有关系,实际上,他们的年纪和体力,已经完全跟不上杨怀仁所制定的训练内容,更何谈将来让他们上战场呢?
还有一些就是真的身体不行,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子,一开始他们也是在坚持着,但时间长了,高强度的训练量就让他们吃不消了。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会频繁的得病,也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就是因为身体的疲劳造成了持续的虚弱,经常发低烧。
尽管这些人精神可嘉,害怕被赶回家还在坚持着去参加到训练当中,但他们这样做,和慢性自杀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真的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带病去参加训练,那对他们的身体造成的伤害将会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杨怀仁也不愿意看到他们为了坚持,而熬坏了自己的身体。
人与人就是有所不同的,很多事情不能勉强,不适合就是不适合,也许现在淘汰掉他们,他们会伤心难过,但从长远来看,对他们其实是好的。
所以杨怀仁渐渐想通了,与其让这些人留在大营里继续糟践自己的身体或者无所事事,不如让他们回家,开始新的生活。
不过方式上,就跟以前说的所谓“滚蛋”有所区别了,让他们离开龙武卫和虎贲卫,并不是要赶他们走,让他们回到老家去丢人,而是用一种崭新的方式,按照杨怀仁的说法,叫做光荣退伍。
这个词很新鲜,听起来也好听,但是那些要被光荣退伍的将士们,可不觉得离开禁军是一件光荣的事。
杨三泰就是其中一员。他四十出头,皮肤黝黑黝黑的,看上去也强壮,就是年轻时落下了一个病根,关节炎。
平时带着军营里,也没觉得怎么样,不是寒冬腊月里的冷天,他的关节炎也不会发作的很厉害。
这段日子的长跑训练,也许是强度实在太大了,他的关节炎就这么发作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一迈腿,就钻心似的疼。
他老家京东西路的,泰山脚下奉符县人,十几岁就来到京城进了禁军,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更让他不肯离开的,是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当初出来当兵,全村里所有人都对他家里都高看了一眼。
这要是回到老家,怕是旁人会骂他是被人家赶回来的,从此以后,不光他自己,连带着他全家以后在村子里都没法抬起头来做人。
这天杨怀仁正在大帐里午休,账外就传来呵斥的声音,杨怀仁走出来,发现是杨三泰在求着大帐前的侍卫,要见杨大将军一面有话要说,而侍卫则以将军在午休为由拒绝了他。
杨三泰不肯走,侍卫便开始大声叱骂他。
杨怀仁看见他,便知道杨三泰为什么大中午的来找他了。昨天越野长跑的时候,半路上杨三泰关节炎发作,腿都伸不直了,膝关节肿得老大,是被人背回来的。
这几天大营里都在传两位杨将军要把那些适应不了高强度训练的人赶回家,杨三泰沉不住气了,便来找杨怀仁求情。
杨怀仁也想到,真要让一批人退伍回家,思想工作是肯定逃不过的,既然如此,那就从杨三泰开始。
让杨三泰进了大帐之后,杨三泰便扑通跪倒在地,大声说道,“求大将军再给小底一次机会!”
杨怀仁见他右腿跪在地上,还在瑟瑟发抖,便知道他的关节炎犯了之后,不可能一天就能好,他这么跪着,是强忍着病痛了。
于是他便起身去扶他起来,不料这个杨三泰脑子轴得很,死死地跪在地上,就是不肯起身。
“你这样,我很难做啊。”
杨三泰眼睛红红的,看样子很难过,“大将军,小底求你了,看在咱们是本家,还是半个老乡的份上,你就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完成接下来的训练,绝不拖大家的后腿。”
杨怀仁也不是个铁石心肠,听了这话也是有点心软,但是他跟知道要是杨三泰的思想工作都做不通,将来要劝退更多的不适合留在军营中的人,那就更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总不能真的蛮横地把这么多人扫地出门,一是显得龙武卫和虎贲卫太没有人情味,寒了更多的将士们的心,二是让这些人带着怨恨离开,怕是回到老家又要惹出些别的事情来,败坏了禁军的名声。
可要做思想工作,也并不是杨怀仁擅长的,忽悠这种事,不能算的。而且跟他们这些粗汉们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听进去了,也很难理解的透彻。
“杨三泰,今天你来找我,就是为了套近乎吗?”
“小底不敢。小底就是不想这么灰溜溜地被赶回家去,教旁人笑话小底。”
“话不能这么讲,让你们回家,并不是灰头土脸地被赶出去,我不是说了嘛,这叫光荣退伍,即便离开了军营,也是光荣离开的。
你在禁军里也是当了二十多年兵了,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责任,现在让你回家,是让你享受更好的生活。”
“我不想回家,回家肯定就是丢脸的。”
第671章:光荣退伍(中)()
“怎么能这么说呢,回家不一定是丢脸的,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你听说过吗?”
杨三泰好似抓到了杨怀仁话中的把柄,立即追问道,“大将军说的有道理,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当然是光荣的,骄傲的,可是我现在是因为得了病被赶出禁军的,我就这样回家去,怎么可能算的上是衣锦还乡呢?”
“这……”
“要我杨三泰回老家也不是不可以,就按照大将军说的,大将军要是能然我上一次战场,立个什么功绩回来,到时候不用大将军开口,我自觉回家。”
这下杨怀仁可犯难了,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现在他又如何去找个仗给他打?总不能没事找事去找胡人打架吧?
再说了,就算真有战争发生,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有没有机会上战场,也轮不到他杨怀仁说了算,他上头还有官家和枢密院呢,环州一战,纯属意外,可遇不可求啊。
“胡闹!”
杨怀仁板起脸来,“杨三泰,你也老大不小了,按年纪算,我都得喊你一声叔叔了,咱们俩还是本家,你乱说这些话,可想过这世上的事情,不是我凭嘴说说就能发生的?
还想上战场打仗,你逗我吗?我说明天就带领大家去扫平西夏,荡平契丹,朝廷能让吗?官家能让?”
见杨三泰不言语了,杨怀仁接着说道,“说了让你们回家,是光荣退伍,并不是赶你们走。
你以为我愿意做恶人,去赶走你们让你们下半辈子都恨我吗?我没那种病!你扪心自问,你的年纪,你的身体,真的适合继续留下来吗?
你也说了想上战场打仗,那我问你,真上了战场,你的关节炎又发作了,你是不是想让别人背着你打仗?”
“我……我保证不拖累……”
“你保证个屁!你啥都保证不了,我要是让你上战场,那就是让你去送命,不仅如此,你还会多害死一个你身边的战友,你懂吗?”
杨三泰也想象了一个画面,沙场之上,他本来好好的,可突然关节炎又犯了,他没法跑,只好让另一个战友背着他,结果就是他们俩被敌人射过来的一箭一箭双雕。
他也怕了,知道杨怀仁骂他骂得有道理,他现在的年纪和身体状况,确实不适合上战场去建功立业了。
但是他就是不想离开,两行热泪流了下来。
“将军,小底也知道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小底就是不想走,在龙武卫里呆了二十多年了,老家是什么样子,爹娘的面容,我都快忘记了。
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好像是我的家人,龙武卫,就是我的家,这个家以前不是很好,可是我已经习惯了,现在开始变好了,我就更不舍得离开了。
如果我走了,我又能去哪?回老家吗?可回去了又能干啥?我的爹娘还在不在我都不知道,兄弟们也早就成家立业了,还有谁会管我的死活?”
一个大老爷们就这么在面前大哭起来,杨怀仁心中也有些不忍。而且杨三泰说的话,也有他的道理。
他从小从军,离家二十几年,也许真的像他所说的,他的爹娘,他的亲人的面容他都记忆模糊了,而那些人们,还是否记得他的容颜呢?
虽然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但是杨三泰确实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禁军,而今天他青春不再,让他离开禁军,确实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去。
杨怀仁真的很为难,因为想杨三泰这样的人,在龙武卫和虎贲卫里还有两千个,他们确实是身体或者年龄已经无法继续留在军营里了,但是他们对军营的那种感情,并不是假的。
大营虽然换了地方,身边也一批又一批的换了很多人,但在他们眼里,那个叫做龙武卫的地方,才是他们的家,他们身边的人,平时不觉得怎么样,但是要离开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人就是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家人。
有那么一刻,杨怀仁真的觉得就让他们留下来,哪怕不能上阵打仗,做做后勤的工作,也是可以的。
但反过头来去想,如果这样的话,那他那些为了禁军变得更强而制定的赏罚制度,又算什么呢?
禁军里的人员冗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就是导致禁军战斗力低,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也有人想过通过变革来改变这些,但是这么多年来,并没有人真正的做到过。
人情,面子,关系,各种原因导致改革失败,禁军还是那个羸弱的禁军,人员继续冗余,吃空饷的吃空饷,训练也一向懈怠,从未改变过什么。
这个改变,是一定要做的,未来的龙武卫和虎贲卫,一定和以前的禁军不同,要对这些被劝退的人负责,更要对整个大宋,还有千百万的大宋百姓们负责。
所以精简人员,一定要进行,没有任何余地的进行。
不过杨怀仁忽然想到一点,让他们离开禁军,不一定非得让他们回老家。
“杨三泰,我也不跟废话了,既然制度定出来了,就要严格遵守。不过……你们离开禁军,不一定非得回老家去。”
杨三泰听完前半句心头一紧,到听完了整句话,似乎又看到那么一丝希望。
“我的意思嘛,像你一样的人,也许不适合留在现在的龙武卫中了,但是不代表你们不能留下来做事。”
“做事?做啥事?”
“你可知道,山谷的另一边,一座学院就要完工了?”
杨三泰点点头,大营里谁都知道山谷的另一边是杨怀仁花钱盖的一个教授厨子的学院,好像建设得很快,就快完工了的样子。
“我杨怀仁也不是没有人情味的,你们这些光荣退伍的人,如果愿意,可以去学院里学习厨艺,学一门吃饭的手艺,总是没有坏处的。
而且将来龙武卫和虎贲卫中的伙头兵,就从学院的毕业生里面找,只要你们学得好,还是有机会回到禁军中来的。
就算回不到禁军中来,我也保证给你们安排生路,做个厨子,如今赚钱也不少,靠劳动养活一家人,谁也不会笑话的。”
第672章:光荣退伍(下)()
杨三泰即使感到有些无奈,但还是躬身行了礼,退出了大帐。
杨怀仁说的有道理,禁军要想往好处走,往高处走,就必须精简人员,这些日子进行的特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