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2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杨世虎操心劳神还是急得一脸憔悴,也就不难理解了。

    杨怀仁说了几句安慰的话,杨世虎就一个劲的摇头,“杨兄弟有所不知,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

    带兵,其实跟带孩子有些相似之处。孩子从小就跟着你,在成长中慢慢的适应了你的训练方式生活方式,那都没有问题。

    再换一拨已经长到半大的孩子给你带,你还用原来的方式,效果就会事倍功半,闹不好还会出反效果。

    所以我也是想给这些禁军的将士们一段时间来适应的,但是时间,实在是不够了。”

    “为何?”

    “杨兄弟看来,这些人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杨怀仁想了想,觉得这些人什么都缺,缺少正规的军事训练,缺少一个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教育来逐渐实现的。

    而眼下他们最缺的,应该是信心,所以他回答道,“信心。”

    杨世虎点了点头,“比起身体上的不适来,或许他们更加不适应的,是心理上的转变。这几天驻地的生活设施也都整的差不多了,原本是可以开展训练的。

    但是我每次到军营里走一圈,看到的就是这些禁军将士们一个个的士气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我也很想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跟着我的方式去训练,去磨练意志力,用不了多久,他们也能像咱们原先通远军的边军将士们一样能成为一支虎狼之师。

    但这样的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容易,让他们记到心里,相信这些话,然后建立起信心来,那就太难了。

    原来边军的将士,也许能通过他们的姿态,来带动一部分人,可是这样的效果眼下看来还不那么明显。

    两批人来自不同的军队,他们之间因为以前那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加上一些陌生感和相互不信任,便成了两批人之间一道难以弥合的裂隙。

    谁也不把对方当做自己人,有点貌合神离。大家就这样生活在同一个军营了,谁都觉得别扭,要不先去改善了这些问题,训练禁军的事情,就无从谈起。”

    杨怀仁也有点发愁,不过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急切地问道,“刚才杨将军所说的时不我待,是不是你想参加金秋的沙场点兵?”

    有句诗说“沙场秋点兵”,描述的是热血男儿准备奔赴战场的场景,其实在历朝历代,皇帝也都在登基或者发生什么大事之时,进行一次类似后世阅兵式的仪式,也就是沙场点兵。

    不过沙场点兵并不是像后世一样展示军姿和兵器,而是像考试一样的,皇帝坐在校场的高台上,观看手下的禁军将士们演兵。

    通过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子民和周边国家来展示本国军队的威武雄壮,也检验他们的军事技能。

    赵煦登基以来,朝堂上忙着争斗,加上近些年也没有什么战事,所以赵煦在位的时候,并没有举行过类似的仪式。

    如今赵煦大权在握,加之年后通远军在环州大胜西夏军之后,赵煦觉得有必要办一次点兵盛典,来宣扬他是位伟大皇帝似的。

    所以前几天枢密院给禁军各卫各营都传达了官家要举办沙场点兵的意思,到时候所有的禁军都要参加,自然也包括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将士们。

    杨世虎眼睛里忽然有了点光芒,点头表示你终于明白了我的想法。

    杨怀仁觉得杨世虎的想法还是不错的,在那样的日子里,如果能带出一支跟从前截然不同的禁军来给赵煦看,也许能改变赵煦对这些曾经犯过错误的禁军将士们负面看法。

    同时,如果这个计划能成功,对于这两万名禁军将士们重建信心,也是有极大的帮助,也许经过了这件事,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思想意识,就会同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不过眼下已经七月了,到赵煦钦定的点兵时间九月中旬,只剩下最多两个月的时间,可训练还没有开展起来,怪不得杨世虎一直感叹时不我待。

    杨怀仁也变得有点心焦,转念一想,非常人做非常事,区区两个月的时间,换一个角度讲,也许足够用了。

第652章:准备练兵() 
杨怀仁觉得既然如此,那训练就应该立即开始了,不过为了打消杨世虎的顾虑,他没有说一开始就进行专业的军事训练,而是进行一项特殊的训练,来打好禁军将士们的基础。

    杨世虎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虽然有些疑惑,但却没有开口去问。自从认识杨怀仁以来,在这个书生模样的男人身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不可思议。

    无论是西域楼里,还是清平关上,到后来他来到京城之后发生的种种,让他对杨怀仁有一种看不清莫不明的好奇心,却又对他无限的信任。

    既然他说的这么笃定,那就先看看按照他的方法训练士卒,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不行,也容易改正。

    约定好了明天开始练兵,杨怀仁便告辞,说是回去做一下准备。

    而杨世虎则召集了两卫禁军队官以上的职事军官集合,发布了明天开始正式练兵的命令,让他们回去告诉属下将士,做好准备。

    将近三百个军官,得了命令之后,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好似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早已经猜到了一样。

    见这帮人病恹恹的样子,杨世虎就生气,大喝了一声,“都给老子打起精神来,明日卯时集合点人,迟到或不到的,军法伺候!”

    这么一吓唬,那些原来禁军的军官才激灵了一下,赶忙答道,“得令!”

    回答的声音一点儿也不整齐,明显还有不少人回答的有气无力跟没吃饭一样,杨世虎摇了摇头,开始担忧明天杨怀仁要怎么摆弄这帮大爷。

    杨怀仁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考虑他的想法,到底能不能改变这些禁军原来的不良习惯和作风,不过现在想也晚了,只能先试试看。

    到了庄子里,正好遇上了干了一头午活正准备回家吃饭的老李把头,杨怀仁喊住他问道,“咱庄子里在家赋闲的嫂子和大娘们针线活咋样?”

    老李头当是东家要寻人帮着缝补点什么东西,便说“年轻的都去作坊里做工了,还剩下不少年纪大的在家看孩子,做些缝缝补补的活,那绝对没有问题的,东家有什么吩咐,尽管说。”

    “那好”,杨怀仁琢磨了一下,“李把头你帮忙组织组织,包括原来庄子里的,还有府上的丫鬟妈子,下午有空的,都帮我缝制点东西,不白干,给工钱的。”

    老李头蹙眉道,“东家说的啥话,让家里的婆娘们帮东家缝点东西,谁还好意思要工钱?!”

    杨怀仁摆了摆手,“不是,李把头你误会了,不是一点东西,是两万多套!而且明天天亮之前就得赶制出来,并不是件小活。”

    老李头也反应过来了,东家说的这个活,肯定不是像纳鞋底缝被子那样简简单单缝缝补补的小活。

    想起刚才东家说过的话,差不多要他组织全庄上下所有的赋闲的大小娘子们,这才猛地一拍脑袋,觉得自己刚才的态度,显得有点轻佻了。

    杨怀仁倒是不怎么在意,庄户们大都是直性子,有啥说啥,一时疏忽了说话没注意,在他心里也并不打紧。

    他拉着老李头回家,找了个府上平时就缝补的活计做得最好的妈子,按照他的吩咐用粗厚结实的厚麻布做了一套东西。

    这其中,有一件很明显就是个坎肩,另外几件老李头看不太出是什么东西,看那样子好像是个护腕或者护腿的袋子,只不过这些东西上还并排着开了许多长条口袋。

    口袋开的也不大,细细长长的,只有一个大人的大拇指那么粗,看上去也装不了什么东西,起不到一个口袋应该有的装东西的作用。

    不过既然东家要这么做,还一下子要两万多套,他也不好去细问,只是觉得做这么一套东西,也用不了都么精湛的裁缝技艺,如果熟练的话,他家老婆子一个时辰便可以缝制这么三四十套。

    庄子里的妇女,他大体在心里算了一下,加上新住进来那些府卫的娘子们,足有二百人上下,只要材料足够,一个下午,差不多就能做出来,大不了晚上点灯加班,也不能耽误了明天东家使用。

    杨怀仁又唤了管家来吩咐他负责供应布料和针线等材料的事情,放心的让他们几个去忙活了。

    之后他又招呼兄弟们来商议了一下明天龙武卫和虎贲卫便开始训练的事情,而且由他负责,让兄弟们来,就是要让府上的府兵,临时充当一下教官。

    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是觉得他们个人平时训练到没什么问题,要当教官,怕自己口才不好不会说话,或者不会教人,怕耽误了大事。

    黄大银作为这里边最懂得训练士兵的人,自然明白身边的几个人是怎么想的,就说他自己,训练一百个边军的手下,他觉得他绝对没问题。

    但是要他去训练那些陌生的禁军,他也怕那些人不听话,或者会出现其他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于是第一个站出来把大家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杨怀仁说道,“黄副将多虑了。我说的临时充当教官,不光是你们这些将领和校尉,咱们的每一个将士,明天也都是临时的教官。

    至于其他的担忧,那都不是事儿。如果他们敢不听话,我自然有资格也有办法去整治他们,这不是你们操心的事情。”

    “可是,咱们府兵训练的那一套,是不是……”

    杨怀仁这时候坏坏地笑了,“对,你说的太对了,到明天,就是用咱们府兵训练的那一套,稍微改变一点就可以去训练禁军。

    咱们府兵有二百来人,到时候按人头分,一个人差不多训练一百来个禁军的样子,也跟咱们府兵平时训练的时候差不多少。”

    自从开府以来,边军和内卫改了府兵的编制,训练上除了原来的军事训练之外,又多加了一套仪仗的训练。

    当时杨怀仁见了之后,又教给他们一套新的方式去训练,黄大银和连子庚起先觉得怪怪的,但是经过一段日子训练之后,发现手下的士兵们,果然在面貌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653章:杀威棒(上)() 
西方的天空还一片无边的黑暗,东方的天空稍稍露出了丝丝微光,太阳还在不断爬升,当第一束阳光破空而出,划向天际的时候,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大营响起了一声嘹亮的号声。

    号声像那第一束晨光一样,刺破了原本的宁静,在山谷里回荡,接着便有不断的叫骂和埋怨的声音从营帐里传了出来。

    吹号的小兵吹了一阵,停下来喘了口气,扭头看向了身后不远处的杨怀仁和杨世虎等一众将军。

    杨怀仁摆了摆手,“继续吹,不要停,吹到把所有人都吵醒了为止。”

    杨世虎觉得很有趣,用这种方式叫将士们起床,既有效又新颖。看看点离卯时还有将近一刻钟的工夫,他开始叹气,这些禁军现在还没起床,就更不用指望他们能在卯时准点集合了。

    吹号的小兵听令,又继续吹了起来。

    最先来到指定地点集合的,还是原来通远军的那些将士们,他们其实也没有这么早就起床训练过,但是过往的训练让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对过硬的军事素质,服从命令这一条,他们还是不含糊的。

    这之后,渐渐地开始陆陆续续的,不断有禁军的士兵从营帐里走出来,挤着朦胧睡眼望了望天色,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去脱裤子撒尿。

    有些队官们还是对昨日大帐里杨世虎那一句“迟到或者不到的军法伺候”有些忌惮,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但还是穿戴整齐了,然后拿起鞭子冲进了自己手下士兵的营帐,骂骂咧咧抽抽打打地吆喝着他们起床集合。

    那些士兵们被抽打的屁股火辣辣的疼,不敢当着面骂队官,只好一边爬起来穿衣服,一边小声诅咒着那个这么早就吵了他们清梦的王八蛋。

    那个当了王八蛋的家伙,脸上一脸轻松得意,没心没肺的一点儿也没有在乎,而是忙着给他手下的府兵分用铁皮做的喇叭,每人一个。

    待会儿他是要讲话的,两万人集合在一起,任他嗓门再大,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听见他说了什么,让手下人一句一句地用喇叭传递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卯时时分已到,原来的边军将士早已经集合完毕站立了一会儿了,可禁军的将士们,却只到了一多半,而且他们的队伍站得歪歪扭扭不成队列,士兵们的衣服也还没穿戴整齐,不少人还在忙着系腰带或者穿鞋子。

    此时杨怀仁一挥手,他手下的府兵将士们立即把住了临时校场的几个入口,到了点还没有按命令到场集合的,以违抗军令论处,不管你是小兵还是将领校尉,一人十杀威棒,领了罚,才让你入场集合。

    听到这样的消息,进了校场的士兵也开始庆幸,当然更多的是后怕,心想这两个姓杨的新将军,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而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入场的,一听见就是真是害怕了,十杀威棒打下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这些通远郡公府的府兵不手下留情,怕是打完了,他们就得立即被抬回去了。

    当然也有几个将领,对这样的惩罚不太在意,这些人身在禁军当了小官,依靠的是他们身后的家族威望,有的就是某些朝中勋贵的子弟。

    在他们看来,杨怀仁这么做,就是为了立威,从目的上来说,更多的可能性是吓唬吓唬他们,不会真的把杀威棒打在他们屁股上,以后他杨怀仁入朝见了自己的父辈们,脸上总也不太好看。

    他们之中有个领头的,名叫吕济远,二十岁出头,是昌乐侯吕琛的孙子,原任龙武卫第三营的宣威校尉。

    他堵在校场门口和边军将士推搡了起来,嘴里还不太干净,骂的话有点难听,不过那些边军小兵也没跟他计较,只是堵着他不让他进去,说领了杀威棒,自然放你进去。

    吕济远这时候就不服了,说着“凭什么我要领罚”和“我看你们谁敢打我”,口气嚣张,完全没把这几个小兵放在眼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