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的。
杨怀仁听了很高兴,他也不用去细琢磨这些匠人是因为真的仰慕他的名声,还是因为想吃上杨怀仁家里的厨子做出来的饭食,或者单纯就是因为那双倍的工钱,只要匠人们积极性高涨了,就值得他高兴。
王老七也特别高兴,整个人样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个颓废可笑的样子无影无踪,如今是一副脸上跟抹了油一样容光焕发的模样。
原因很简单,他趁着这几天的工夫,就跟红儿成亲了。也没办婚宴,没请客人观礼,就是小两口在自己家燃红烛添红帐,就这么拜过了天地,就算是成了夫妻。
这次来做工,红儿也是跟着来了的,就是为了随时随地的伺候着她心爱的男人。
红儿是原来在听雨楼的雅号,现在也不能这么叫了,再见了面,红儿便应该称作是七嫂了。
为了区分挺着大肚子的小七的娘子,杨怀仁只好管王老七的老婆喊老七嫂子,管小七的老婆喊小七嫂子。
其实这两个称呼都不太讨喜,老七嫂子容易把人家喊老了,而小七嫂子,容易让人家听见以为你骂人家小气。
好在这俩嫂子都很心胸敞亮,不在乎这些。
来得早也有来得早的目的,他们几个把头先跟两位总设计师柔石和利水先生研究一下工程图纸,哪里有意见的,就说出来相互讨论一下,两边也做到心中有数。
吉时一到,孙江山开始指挥着手下人杀猪宰羊,祭拜他们的先师公输子。
公输子就是公输盘,我们习惯上称呼他鲁班。这个知识杨怀仁以前是不知道的,是赵頵和赵佶告诉他的。
是的,赵頵和赵佶也来凑热闹,据说还带来了赵煦的口头祝贺,祝贺庖厨学院正式开工,还说等这座学院落成了,赵煦还要亲自为它题字。
赵頵和赵佶来,可不是单纯来凑热闹,或者来传达官家的口谕,或者是单纯来打发无聊时光的。
他们皇庄里种的几样蔬菜都开始挂果了,他们看着心里喜欢,却又心急还不清楚杨怀仁要怎么去售卖。
按照当初的协议,赵頵和赵佶只管种,卖菜的事情杨怀仁说了算,最后的利润三七开,他们三,杨怀仁七。
所以杨怀仁不想理他们。用他的话说,“告诉你们又如何?还怕我短了你们那一份吗?”
两位王爷在以为郡公这里吃了瘪,也不生气上火,更不翻脸发脾气,而是一副斯文的样子,学者败类的样子说些酸话。
不外乎是东京城里最近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杨怀仁错过了之类的话,比如京城里每年都举办的蹴鞠大赛已经开踢了。
不就是足球嘛,杨怀仁前世也是个球迷,看过不少,国内的国外的,真说起技术战术来,杨怀仁觉得他起码比赵頵和赵佶这俩货强。
北宋的蹴鞠、角抵和叶子戏,算是当时最流行的民间爱好,跟现代也没什么大区别,不就是足球、格斗和打麻将嘛。
说到这里,杨怀仁觉得北宋挺可惜的,要是当时就邀请世界各国来大宋比赛蹴鞠,举办个类似世界杯的足球赛,国足世界杯夺冠的梦想也许提前一千年就实现了。
杨怀仁本就是齐州人,离足球的发源地临淄也不远,自然知道这年头的蹴鞠,虽然是一个竞技项目,可当时的玩法和规则上,似乎观赏性更足一些,重视的程度上,“艺”是略高于“技”的。
见杨怀仁似乎不感兴趣,赵頵和赵佶面面相觑,很怀疑杨怀仁究竟是不是个正常人,男人不喜欢蹴鞠,又不喜欢角抵,更不玩叶子戏,这年头很罕见。
杨怀仁心里想的却是,老子那是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的,也是拿石头砸死过胡人的,角抵对于老子来说就是小儿科了。
而足球和麻将,老子不是不会玩,真是要玩,你俩再找十个八个你们这样的,在老子眼里都不是个儿。
赵頵和赵佶没辙了,今天他俩也是微服来的杨家庄子,他俩肯定也不是主角,所以不如老老实实坐着看人家拜鲁班,等着中午吃点好吃的。
大典上仪式这种东西,杨怀仁不懂,虽然心里觉得这些形式非常繁琐,但是他内心里还是尊敬这样的传统,虽然他觉得无聊了,可并不会轻视了匠人们的信仰。
整个仪式上他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自家的管事们帮他处理的,只是最后的时候,作为雇佣了这些匠人们的东家,他自然要上前去致礼。
祭拜公输子,是对先贤的尊敬,对匠人们致以谢意,是对他们未来劳动的感激,也是一种尊重。
整个仪式其实也就进行了半个多时辰,可杨怀仁觉得时间还是过得太慢了些。
等整套仪式结束,杨怀仁以为要摆席庆祝一番,等来日再行开工,可不料祭拜完了公输子之后,老孙头就发话,匠人队伍集结,向后山进发,今天就直接开工干活。
人家这么热情的给他干活,杨怀仁也不好阻拦,只好吩咐府上的厨子们赶紧开炉造饭,不要耽误了人家吃饭。
府上的厨子给一千多人做饭,肯定是不够的,不过庄子里的老李头早就提前替杨怀仁这位东家想到了这些,召集了庄子里的妇女们,一起加入到做饭的工作中来。
内卫们刚娶进门来的新娘子们,也不好闲着,作坊里有些技术活她们一时还没学会,可她们也大都出身庄户人家,做饭还是没问题的,所以也自愿加入了进来。
第588章:开工饭(上)()
匠人们做工,吃的第一顿工作餐,也就是开工饭,在他们看来是很重要的,一定程度上,一顿开工饭的优劣,就能说明东家对他们匠人们的态度。
杨家庄子在山前,学院的建设工地在山后,听着好似也不远,绕路过去的话也有几里地的距离。
王老七带来的人最多,按说他应该是总把头的,要是他自己带队伍干活,那他一定当仁不让,可眼下四位把头里边,就属他年纪小,所以大家一致推举了老孙头做了总把头。
总把头责任重大,在匠人心中权力和威望也大,说白了就是类似总包的那么一个人,带领大家干活,制定计划,分配工作,在匠人、东家和设计师之间居中调节各方面关系,让工程顺利有效的进行。
同时,后勤保障的工作,也是总把头来完成的,比如工人们的吃喝拉撒,他都要安排妥当。
第一天开工,其实也不会直接开始干,而是先领着人去场地上熟悉一下工地的环境,先把简易的工棚盖起来。
工匠们在工地附近得有地方生活,入夏了,天也热了起来,在露天的环境中干一天活是又晒又累的,总不能让匠人们在庄子和工地两边来回的跑。
除了居住用的工棚,像大厨房啊,茅房啊,像这样的必要设施都要提前盖好了,工人们的生活安排妥当了,干活也没有后顾之忧。
居住的工棚用的木杆做了个框架,然后用干草扎成的草席做墙面,屋顶同样也是干草顶的,屋顶和墙面之间留了很大的空窗,能保证通风顺畅,让大热天里也有点凉风。
工棚盖的简单,工人们可以各自建各自住的草棚,大厨房就不同了,因为需要用石头来砌。
大厨房垒的都是大灶,烧柴火烧石炭都行,不过只能做大锅饭。除了做大锅饭之外,大厨房最大的功能就是烧水。
用做饭的大锅烧了取来的河水,然后倒到大厨房外的草棚里的大木桶里,就是供应给工人们喝的凉白开。
因为取水的原因,厨房是一定建设在河流的上游的,而茅房则建在下游。
洗澡倒是简单了,在中游随便弄一排可以存放衣物的棚子,工人们下了工,就直接在河边洗澡。
这些东西从老孙头嘴里说出来,看似很普通,可在对此不了解的杨怀仁听起来,就觉得这里边都是人家老孙头的经验之谈了。
各行业都要行业内的经验,往往都是看着简单,真换了外行人,不一定想到,也不一定做好。总把头第一天上任,就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杨怀仁。
匠人们第一天来,都是随身带了些干粮的,因为他们知道刚开工,大厨房需要现盖,所以第一天嘛,吃不上菜也是常态。
他们意识里开工饭是明天才算的,不过杨怀仁不同意,执意要提前一天,让他们吃上开工饭,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个雇主和东家,对他们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在庄子里做好了,再给他们送到工地上去,麻烦了点,不过就这么一天,也不打紧。
好在庄户们都想的周到,提前给逍遥大庄主杨怀仁做了打算的,昨个儿就开始杀猪宰羊,预备下了大米和面粉。
今天是开工饭,按照每人一斤肉的定量,宰了五头猪十只羊,就是要让大家吃好,吃饱。
杨怀仁精湛的厨艺,此时仿佛有点派不上用场,干活的加起来得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样子,要是用小灶一盘一盘那么去做,一口气不喘炒一天,他也炒不出供这么多人吃的菜来。
大锅饭,他没做过,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大锅饭也尽量有开小灶那样的精致味道。
正当他为难之时,还是庄子里的老李头提醒了他,工匠们其实也都是些庄户人出身,没有城里那些富贵人们那么娇贵。
就算给他们吃龙筋凤髓,他们吃到嘴里也索然无味,不如块肥光流油的大肥肉来的美味。
杨怀仁稍稍一琢磨便恍然大悟,我们所说的美味美食,貌似是说的高贵的食材,精致的菜式,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食客的感受。
吃饭的人觉得好吃,觉得味道美,有食欲,那才是美味的精义所在。
老百姓所认知的美食和美味,不一定非得是精湛的厨艺才能做出来的那些精致的外观华丽的菜式,让他们吃的时候感到幸福,那么对于食物来说,不在乎它是小灶还是大锅饭煮出来的。
杨怀仁认同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厨子的自我修养,除了要遵从这样的道理之外,还是要尽量把大锅饭也做的严格一点。
大锅饭无非是就是炖菜,关键似乎就是油多油少,肉多肉少的问题。
虽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法,杨怀仁觉得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厨艺,让一大锅炖菜,能更加可口。
比如肉块的大小,肥瘦的比例,盐度是否合适,配料的搭配,还有翻炒的频率保证整锅菜的成熟度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尽力的去精益求精。
在一个厨子心里,就算是用大锅炖一锅猪肉炖白菜和豆腐,也是要对自己有要求的。
猪肉、白菜、豆腐等一起炖,看着简单,实际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基本都齐全了。
拆下来的猪骨头羊骨头,可以慢炖成骨头汤,工人们劳作一天之后,可以补充钙质等各种矿物质。
另外庄子里的养鸡场也减少对外的鸡蛋销售,保证每个工人以后每天能再加一个白水煮蛋,确保他们的营养足够。
大蒸笼里蒸的是白面大炊饼,量也足够多,让工人们可劲吃,管够管饱。
大家都在厨房内外忙活得热火朝天,倒是把赵頵和赵佶两位大王爷晾在了一边,看样子杨怀仁是没有工夫给这俩货开小灶了。
杨怀仁其实也有点不好意思,他在庄子里受罚禁足,人家堂堂王爷能来看望他,是给足了他面子的。
忙活完了,杨怀仁看着俩无聊的王爷,忽然有了一个有趣的念头,于是他走过去揽着他俩的肩膀笑道,“今天让你们两位王爷体验体验生活,尝尝最平凡的百姓们心目中的美味,究竟是什么样的,哈哈。”
第589章:开工饭(中)()
几辆马车,拉着装了菜饭的饭桶,装了炊饼的簸箩,还有一大车酒坛,赶在正午时分到了工地上。
眼前的工地,跟杨怀仁前段时间和柔石利水两位先生来察看现场之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两位先生提前订购了很多的木材石材等建材,已经整齐堆放在一个特定的区域。
另一方面,仅仅一上午的工夫,孙把头已经带领大家把自己所住的简易的草棚盖好了,其他的诸如大厨房等其他生活设施也初见雏形。
按照孙把头的计划,这都不算快的,一千来个熟练的工匠,建这点草棚本就是很容易的,而下午,他还打算把从工地到官道,以及工地到杨家庄子的道路也重新平整扩宽一下。
杨家庄子山前到山后,只有一条半仗宽的小路,如果是供人徒步走的话,是足够了,可是如果行驶马车,却勉强只能容得下一辆马车而已。
当然,要修两条路,一下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孙把头的意思也不是一次性到位,修两条整齐宽阔的道路。
而是简单平整一下,修补下坑坑洼洼,适当拓展一下道路的宽度,将来要赶工程的进度,运输建材和砂石的时候,狭窄的道路不至于成为一个影响进度的瓶颈。
工人们忙碌了一头午,已经是满头大汗,躲在新建的工棚的阴凉里擦拭着脸上身上的汗水,有一些已经取出随身带着的干粮,就着水壶里的凉水,或者酒葫芦里的糙米酒开始用饭。
杨怀仁见状,急忙站上了一处大石上的高处,让大家停下来。
“诸位工友们,小弟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酒菜,咱们的开工饭,今天就吃!”
工匠们精神一振,纷纷朝这边看了过来,果然有人赶了马车来,车上放着大饭桶,还有一车美酒。
大家纷纷放下手里的干粮水壶,向杨怀仁这边围了过来,闻到饭桶中的菜香和新出锅的炊饼的面香的时候,都喜上眉梢。
他们找出自己的大碗来,杨府的厨子和帮忙的庄户们开始用又大又长的木勺给他们盛菜。
杨怀仁看着这些淳朴的人们那种看见饭菜的可爱样子,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也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骄傲。
“大家不要急,饭菜、炊饼和美酒管够!”
杨怀仁喜滋滋的叫喊着,享受着这一刻,他作为一个厨子的幸福感。
老孙头等几位把头,没有仗着自己的把头地位先行盛菜,而是站出来呵斥着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