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如果想学武则天称帝,如今她自身最大的缺点,是威望上,在文人中间还好说,可是在武人心里,似乎就不太够分量。

    给某些武人高官厚禄,调到禁军中来,似乎还不足以完全得到这些武人的忠心。

    武人想的什么,她不是不知道,就是在外战上,能获得一次能拿得出手的胜利,能振奋人心,提升军队士气。

    所以高太后也想由她主导一场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战争,至于付出多少代价,要死多少人,不是她要算计的事情。

    可是朝堂上几百官员吵个没完没了,赵煦和高太后虽然各怀心事,可也不能纲常独断,总要得到文武百官之中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行。

    主战牌和主和派争来争去势均力敌,那些原本看上去默默无闻又好似事不关己看热闹的中间派官员,似乎就成了两派拉拢的对象。

    主和派之中的官员位高权重,在拉拢墙头草的过程中,似乎逐渐占了上风,而主战派则慢慢陷入了弱势。

    赵頵的内心是害怕战争的,只是他愿意相信杨怀仁是无辜的,他觉得西夏人陈兵边地,是早有预谋的,而拿梁乙檀的死说事,只不过是一个由头而已。

    让杨怀仁当替罪羊,他是极其不愿意看到的,他就这么一个能说话不用动心思的朋友,他不愿意看着他就这么背负冤屈,被绑了交给西夏人。

    所以他极力支持主战派。

    两位宰相范纯仁和吕大防,他们这样的大儒,从心里是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因为战争就以为着靡费大量金钱,要死人的。

    他们也觉得,以杨怀仁的性子而言,要说跟梁乙檀这样的人不和,那简直是肯定的,可要说杨怀仁下狠手杀人,那也无法说服他们。

    所以他们二人一言不发,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这里边是不是有别的阴谋?

    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只要是宋夏之间有了什么矛盾,契丹人总是非常积极地跳出来当和事佬,然后从两边捞好处。

    可这一次奇怪的是,契丹人跟没事人一样,仿佛对夏军开进了环州一事漠不关心,这太反常了。

    两位宰相开始回想大辽最近的动态,回想辽使的更换,以及辽使之子前段时间跟杨怀仁之间的矛盾,想从这些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之中,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最终找到答案。

    从早上争吵到晚上,文武百官说得喉咙都哑了,一个个的声音都从打鸣的公鸡变成了“嘎嘎”乱叫的公鸭。

    最后还是高太后满面倦容的站出来发了话,“明日再议!”

第484章:杨府危机(上)() 
朝堂上争论的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变成整个东京城里百姓们讨论的事情。

    早上才收到杨怀仁报平安的信,杨府上下还开心地准备把王夏莲也有了身孕的消息写信告诉杨怀仁,可没料到到了晚上,从宫里流出来的消息显示,杨怀仁好像惹了大祸,而且大难临头。

    是的,王夏莲也有了身孕。照杨母的话说,别看莲儿生的瘦瘦弱弱的,其实她好生养。

    嫁给杨怀仁做妾,笼共也没在一起住了几天,可王夏莲的肚子就是这么争气。

    起先是何之韵妊娠反应比较剧烈,看见什么吃的东西都想吐,作为妹妹,莲儿尽心尽力的把自己当做一个丫鬟一样侍奉韵儿,可不知是不是看着别人吐的厉害也受传染,她也跟着吐的厉害。

    惠民堂的郎中看过了之后,边说莲儿也有了身孕。

    这下可把杨母乐坏了,韵儿没有动静的时候,她心里着急,如今两个儿媳妇都很争气,一下要给她添两个孙子,她岂能不乐?

    于是莲儿兼职管家的职事也被杨母安排给了他爹王明远,王明远累是累了点,可打心眼里高兴。

    做妾的,只要有了孩子,那就意味着在府上的地位有了保障。

    老人们都说若是怀的男孩儿,他们在娘胎里折腾得就厉害,所以当娘的也就吐的厉害。

    所以何之韵和王夏莲都觉得自己肚子里的,是男孩儿。

    可王夏莲不知怎的,就觉得面对韵儿姐姐有些愧疚似的,只有她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莲儿就说希望自己肚子里的,是个女娃娃。

    何之韵佯做嗔怒的样子,把莲儿抱在自己怀里,笑骂她好算计,明明知道官人喜欢女孩儿,所以硬说自己肚子里的是女娃。

    莲儿听了就笑,把头埋在韵儿怀里喊了声“好姐姐”。

    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杨怀仁确实喜欢女儿,可婆婆却是喜欢她们生儿子的,因为这年头,生女儿早完是别人家的,而生儿子才能给杨家传宗接代。

    只不过这么一个小玩笑,却让她们两个好姐妹更加亲密了,一些话不用非得说出来,在杨怀仁眼里,生儿生女都一样,而何之韵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可宫里传出来的消息却把杨府上下所有人的好心情给打破了。

    杨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口气没喘匀和,晕倒了过去。王夏莲没弄明白这里边利害,却吓得只有哭。

    何之韵这时候作为主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赶忙吩咐人去嘉王府上打探消息,先搞清楚事情的整个原委,才能另做打算。

    杨府在短暂的震惊和混乱之后,又镇定了下来,羊乐天和王明远商量着要不要把随缘和聚园暂时营业,把所有府上的人撒出去打探消息。

    何之韵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她说现在外边虽然传的沸沸扬扬,可官人既然没说什么,那就不要慌乱,还是等嘉王爷的消息才算最准确。

    而随园和聚园的生意,以及杨家庄子里作坊的正常运作,都不能耽误,因为这是杨怀仁走之前交代的事情,他们把这些事情做好,官人在外边才不用挂心家里。

    当然,还是选了几个忠仆,连夜打点了行装,第二天城门一开便要出城,去环州把事情的究竟搞清楚。

    杨府还算没有乱。何之韵知道现在她不能让家里乱,所以这时候她只能表现出一个主妇应该有的镇定气质来。

    尽管她的心里,其实比谁都更担心杨怀仁的安危。官人的脾气她太了解了,如果西夏权相的儿子真的在环州当了恶霸,杨怀仁是一定会出手教训他的。

    至于教训到要了那小子的命,这就有点让她不太相信了,而西夏要大动干戈,或许只不过是找个借口要进犯大宋罢了。

    何之韵也是混过江湖的,这样的事情她不是没见过,只不过她担心杨怀仁一旦真的当了替罪羊,恐怕朝廷会畏于西夏的压力,真的会把杨怀仁交给西夏人。

    赵頵出了宫,第一时间就派人给杨府这边送了信来,把事情的大致说了个明白,高太后和官家都还没有下决定,希望杨府上下一定要稳住,不要情急之下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

    何之韵听了这个消息稍稍心安,她是清楚杨怀仁在高太后那里的秘密身份的,既然官人给高太后做了那么多事,相信高太后不会那么轻易就舍弃了官人。

    而赵煦这里更好说了,听赵頵的意思,官家好像比较相信杨怀仁这次是被人栽赃嫁祸的,只是因为朝堂上主战和主和的两派争论的激烈,才没有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这些综合来判断,何之韵觉得杨怀仁的事情还不算没有一点转机。

    可市井之间传得就有点邪乎了,朝堂上主张把杨怀仁交给西夏人处置的论点占了上风的事情,他们也都清楚的很。

    有些人替杨怀仁鸣不平,说一个西夏的纨绔公子哥,在大宋地界上闹事,宰了那叫为民除害,杨侯爷没有错,还应该奖励才对。

    也有些人说杨怀仁年少轻狂,惹下了大祸,若是真引起了宋夏战争,那就是祸国殃民,罪无可赦,把他交给西夏人处置,也未尝不是挽回局面的一个法子。

    朝堂上吵,民间也吵,一个比一个吵的凶。

    有些人心怀鬼胎,觉得杨怀仁的气数完了,惹了不该惹的人,闯了不该闯的祸,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开始琢磨着杨家这么赚钱的几样产业,是不是该换换主了?

    晚些时候,这些人便迫不及待的敲响了杨府的大门。杨府里,能说了算的杨母病倒在床上,其他女眷又不便见外客,只有让王明远这个临时的管家出来见客。

    来访的客人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客人的身份,一开口便反客为主,说愿意出多少多少银子,买下随园和聚园的产业。

    也有人要买牛肉面和其他一些随园特色美食的方子,还有人要买杨家庄子里整酒作坊和豆腐作坊的人马,也有人要买下新式蔬菜的种子等等,却都被王明远拒绝了。

第485章:杨府危机(中)() 
想趁着杨府为难时刻来赚些便宜的,也不会是些泛泛之辈。

    想要随园牛肉面方子的,其实就是同样在东京城干酒店买卖的同行,当初杨怀仁用牛肉面等菜式的配方换来了一个餐饮业的连锁联盟,包括嘉王爷的产业归雁楼在内,一共有十三家酒楼。

    由于连锁的协议是具有保护性质的,所以那些没有加入进来的大酒楼掌柜的和他们身后的东主们,便动了买下随园的主意。

    要放在以前,杨怀仁是肯定不会把这么大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卖掉的,可今时不同往日,杨怀仁都命悬一线了,说不定会卖了这只金鸡,以换取一线生机。

    这其中一个叫赵奎的人,似乎有点志在必得。王明远打发走了其他人,却赶不走这个赵奎。

    在王明远眼里,小眼睛赵奎一看就是个精明的商人,那一堆眼珠子一转悠,就给人一种非常机灵的感觉。

    可现在杨府有了危机,赵奎自鸣得意的样子就看起来有点欠扁了。

    王明远当然也不过是心里发恨,暗地里想想罢了,这个赵奎既然摆出一副吃定了你的样子,那他的后台,肯定不简单。

    起码,赵頵这位嘉王爷的名头,在赵奎眼里,似乎并不是那么害怕,这就让王明远非常吃惊了,大宋唯一的亲王,官家的亲叔叔,高太后的亲儿子,这个赵奎谈论起来竟然不以为意,还很是吓坏了王明远。

    最让王明远难以置信的是,赵奎说,他有办法救杨怀仁。

    王明远心里暗骂,你他女马是何方神圣?嘉王爷如今都不敢说这种大话,你一个生意人怎么敢说得这么轻巧?

    难道你姓赵,官家和太皇太后就高看你一眼,还听你的吩咐?

    既然赵奎说得他背后的主子那么吊,不如就让他继续说下去,因为王明远为了自家姑爷,也是在没有别的招了,如今出现一个大话连篇的赵奎,哪怕他信口雌黄,也要听一下他的办法,只当死马当活马医就是了。

    赵奎说道,“我也不跟王掌柜的打哑谜了,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我家主人,便是嗣濮王赵宗晖。”

    “赵……嗣濮王?”

    王明远大吃一惊。这个赵宗晖在东京城里可算是个名人,尽管他如今不怎么在世面上露面,但他的名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赵宗晖乃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也就是说,他是当今太皇太后的小叔子,是嘉王赵頵的亲五叔,是官家赵煦的五爷爷。

    如果单单是他嗣濮王的爵位,以及镇南节度使和检校司徒的职位,还不足以影响到高太后和赵煦的决定,但他另外一个身份,就足以彰显他的地位了。

    赵宗晖是如今宗正寺的宗正寺卿,换句话说,他就是赵氏皇族的名誉族长。

    这职位听起来好似虚无缥缈,在朝廷之中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力,但是涉及到赵氏宗族的事宜,他的话就十分有分量了。

    姓赵的皇亲国戚那可多了,在册的就有近千人,这些人都有相应的爵位,为了自己的子嗣能够顺利的继承自己的爵位,这些贵族可都是唯赵宗晖马首是瞻。

    说直白点,赵宗晖就是当今的皇亲国戚里边的老大,别看从爵位高低上赵頵这位亲王更高,但在赵氏宗族中,他的话的分量,跟赵宗晖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传言里赵宗晖为人公正,做事也比较低调,尽管地位超然又名声在外,可他一不参与朝政,二不贪恋权柄,三不好色,四不敛财,在宗族之中算是威望甚佳。

    高太后能有如今的权力,和赵宗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赵煦如果想在自己成人之时收回自己应有的皇权,也需要赵宗晖带领宗族中人的支持。

    所以说,有些事,朝堂上的官员说不动高太后和官家的,赵宗晖或许一句话,那两位大佬就不能不考虑。

    想通了这一点,王明远就有点犹豫了,为了救杨怀仁,如果要付出一个随园,加上那些诸如牛肉面等食物的秘方这样的代价,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的。

    可是他作为一个随园掌柜,一个临时的杨府官家,他说了还不算,他必须把这件事请示了杨母和何之韵之后,让她们来做决定。

    王明远留下傲慢的赵奎在客堂里吃茶,自己则赶忙来到后宅,向杨母道明一切。

    杨母在何之韵和莲儿的照顾之下刚刚转醒,听了这个消息便激动起来,二话不说,便要让儿媳妇出面,答应下赵奎的要求,把他索要的随园等一切事物全都应允下来。

    作为一个母亲,这时候但凡是有一点拯救儿子的机会,她都不会错过,虽然要舍弃了许多的家财,可她一点儿也不在乎,钱是死的,没了可以再赚,可人要是没了,就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挽回了。

    王夏莲已经急的没了主见,只得等着何之韵点了头,便要跟着父亲一起出去,答应赵奎提出来的要求。

    比起杨母和王夏莲这样小户人家出身的妇人来,何之韵出身高贵,加上几年江湖上尔虞我诈的历练,她听了王明远的话,似乎觉得哪里有些不妥。

    可她心里也急切地想救官人,如今赵宗晖的名头摆出来,她似乎也看到了一丝的希望。

    只不过以她平日里听说的她这位亲五叔的名望和人品来,又觉得赵宗晖不像是一个唯利是图之人,为何今日忽然对杨府的钱财有了兴趣,让她有了一些疑惑。

    何之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