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头,丁一箭万没料到一个寿春府竟这般难啃。之前打毫州,前后也没用了三天。有心继续强攻吧,却见连自己的“精锐”都畏缩不前,更不用说那些自称“先登”的泼皮无赖了。
没奈何,只得悻悻罢兵。
黄昏时分,康允之在府县两衙官员陪同下,穿紫袍扎金带,头顶乌纱上城慰问,并现场支付了赏钱,且当着所有守城壮士的面,再次向那些浴血奋战的“配军”允诺,一旦寿春之围解除,便立即开释,决不食言!
这些举动,确实大大鼓舞了士气。
而李昂蒋缜两个也在官府无暇顾及之时,首倡义举:出粮出钱,组织人手,照顾那些城上壮士的家属,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府城里的大家富户见状,也迅速跟进响应,便连普通人家也打开了家门,让进城避难的百姓不至于在寒意仍浓的初春露宿街头。
不两日,官府腾出手来,终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百姓得以在学宫寺庙之类的公共场所暂时栖身,并专门拨出粮食,接济那些没有口粮的难民。
灾祸面前,寿春官民百姓空前团结。
可正当举城振奋,打算同甘苦共患难时,丁一箭却不按套路来了。
正月二十一战之后,贼寇就再也没有来攻过城,只是四面把住,断绝内外交通联系。
康允之找梁成来问,得到的回答是,丁一箭怕是打算长期围困。
他这一说,让康知府想起李昂之前的提醒,不怕强攻,就怕围困。盖因下蔡作为寿春府城,本身并不出产任何东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都靠城外运进来。
从七月十五到现在,市面上新鲜蔬菜已经绝迹,你出一贯钱一斤也买不到。粮店也全都关了门,要是正遇上那没计划的人家,说话就得断炊,只能吃官府的救济。
好在,刚过完年,绝大多数人家都在年前准备了充足的物资,维持个十天半月还不难。
但,十天半月之后,若贼寇还不撤围,如之奈何?
康允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命令范同将全城粮店的存粮征用,和府库里余粮集中起来一算,如果平摊到全城每一个人的头上,只够五天之用
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就这么点存粮?大宋官府都不存粮备荒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有专门的机构,那便是路一级的“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其主要职责中就有“储粮备荒”这一条。
但大宋朝廷为防地方势力勾结坐大,路一级的常设机构往往分布在境内不同城市。淮西的仓司就不在寿春府城,只有一坐“常平仓”在这,可里头莫说粮食,连耗子屎都没一颗。
倒不是康允之们中饱私囊搬自己家去了,而是被朝廷挪用充作了军费。
因为宋代经常出现“常平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的情况,所以地方官员对此习以为常,再加这两年金军南侵,朝廷要挪用,你敢说个不字?
康允之无可奈何,只能一面下令封锁消息,一面派人去城中大户借粮。这其实与掩耳盗铃无异,你只要去借粮,就不可能再保密。
果然,粮没借到多少,常平仓饿死老鼠的消息倒是传了个满城皆知。
这一下,麻烦大了
先是城头上的厢军闹了起来,因为府库里的存粮有部分是他们的军粮,如今说不得要拿出一些来救济平民。那咱们怎么办?饿着肚子守城?万一贼寇再来,怕我一刀过去头砍不下来,只当给人修个面!
然后是官学生员们不干了,他们也是吃皇粮的。你不能说现在学里停课,便把口粮也给咱们停了吧?
最后,最不该闹的官吏们也跟了一把风,个个跑去跟府县两位长官哭诉,说我上有老,下有小,儿媳妇肚子里还揣着双胞胎,这一断粮可怎么活?
气得进士出身的康知府也爆了粗口,你怎知是双胞胎?你生的?
八月初一,知府衙门内宅。
巧云端着个瓦盆从回廊转角处一出来,便瞧见李昂在另一头撑着柱子,耷拉着脑袋。心头一紧,快步赶过去问道:“李官人?”
“哎,妹儿啊。”
巧云却不似平常那般跟他拌嘴,见他脸色有些不对头,关切道:“这是怎么了?”
“唉,早上就喝了碗稀粥,又去跟人费了好一通口舌,再来回走这几趟路,实在”话还没说完,便见巧云麻利地掀开瓦盆上的盖子,拿出两块饼来。
李昂方要伸手,忽又缩了回来。
巧云见状,却会错了意:“这是二娘让我拿去给外头巷子里那些人的,官人既吃不惯,回头我让”
“不是,我有急事要去见相公,吃得一嘴渣不合适。”
“那,我给官人留两块吧。”
“你这一端出去哪还有剩?算了,快去吧。”李昂说罢,便强打起精神投黄堂去。
第二十六章 城外来人()
李昂时常出入知府官邸,知道作息,因此这回是掐着时间来的,估计康允之应该在内宅。不想却在堂前碰到那老管事,说知府相公一整天都在前头,至今没有回来。
莫不是出了什么事?胡思乱想一阵,也不得要领,只好在黄堂上等着。
哪知这一等直接就等到了黄昏时分,饿得他手脚发软直冒冷汗,要不是中途巧云送了一回吃的,只怕得饿晕在知府衙门。
掌灯前,康允之总算现身了。他早就得报,因此一露面便道:“荩臣来得正好,省得我使人去唤你。”
行完礼落座之后,李昂问道:“相公唤学生有何吩咐?”
康知府摆摆手没说话,侍女奉上茶水,他长饮一气,又待呼吸平缓了才开口道:“城外来人了。”
李昂一听,这时候派人来是什么套路?思量一阵,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遂试探着问道:“相公,来人可是索要钱粮?”
康允之大为诧异:“你早料到了?”
李昂没有回答,而是继续问道:“不知那使者是怎生说法?”
“丁进来使一张口便索要白银一万两,粮五万石,允诺一旦银粮到手,便立即撤围离境。我与府县官员在前头商议半日,银两倒还好办,这粮却是万万凑不出来的。”康允之叹息着。
李昂心中已有定计,不动声色地问道:“那相公打算如何处置?”
“还能怎样?再募使者出城,看能不能多给些黄白之物,只把这粮省下来。”康允之说话间又叫来侍女添了水,一口饮尽,看来在前头是没少废口舌。
李昂等他喝完后,正色道:“相公,不管是银也罢,粮也罢,一两一粒也不能给。”
康允之正要放下茶杯,闻言手中动作一停,错愕道:“这是为何?”
“那丁一箭前番杀害官府使者,便说明此人毫无道义可讲。即使如数给他银粮,他也未必会撤围离境。”
康知府一时竟无言以对。
可眼下城里情况越发艰难,好不容易有所转机,怎能轻易放弃?闷了一阵,摇头道:“不至于吧?”
“相公试想,丁一箭所部本就是流寇,既无落脚之地,也没处补充粮秣,全靠抄掠州县维持。此前他破了毫州,所得想必有限,围寿春至今已有二十余日,他手下可是至少几万张嘴在等着吃饭。学生猜测,他要银是假,要粮才是真!”
康允之吸了口气:“你是说,他也缺粮?”
“正是!”李昂语气十分肯定。“他若是想要钱财,又何必绞杀官府使者?再者,如今局势混乱,便是有钱也买不到粮,更不消说他拥众作乱,谁肯卖粮给他?”
康允之忽然起身,神情颇有些激动。既然贼寇也缺粮,那自己即便如李荩臣所言一两一粒也不给,到时丁一箭维持不住,早晚也会撤围而去。
但这股兴奋劲只持续了片刻,他便又颓然落座回去,直视着李昂道:“荩臣,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
“请相公明示?”
“如果贼寇也缺粮,他们会怎么办?”
李昂一琢磨,也变了脸色。没错,自己确实疏忽这一点,城外的贼寇如果断粮,与其舍近求远另寻他处,不如死磕寿春。彼时,为了粮食,为了活命,他们必然会拼命进攻!
而且据梁成所言,这十多天以来,不时有贼抵近城池窥探,想必是为寻找城防弱点。一旦再开战,也许就没有上回那般幸运了
见他沉默,康允之也不催问。在他看来,此子见识远超其年龄,这已经难能可贵了,哪还奢望他想出退敌之策来?遂岔开话题:“忘了问你,今日来是”
“哦,回相公,学生来前去见了几个家在城中的同窗,他们都表示理解府县的难处,但凡还过得下去,不会麻烦官府。”李昂随口答道。
康允之一听,得,这下又能省出一点粮食了。
望着那张英气勃勃的脸,心下着实欣慰。这学生家里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却能急人之困,近来出钱出粮,四处奔走,正是他父子二人的表率作用,才使得城中大户们松了口,借出不少粮食。
“怕是没少受挤兑吧?”一阵感慨后,知府相公关切地问道。
“那倒没有,都是知书识礼之人,又是同窗,自然比旁人好说话。”李昂淡然一笑。
康允之心头却是有数的,暗道自己游宦四方,提携的后学末进不少,却没有一个能这般知心体己又会办事的。
又说几句话,李昂见对方疲倦不堪,便十分知趣地起身告辞。
康允之亲自送至堂下,有心提醒他不要忘了用功,但转念一想,都到这步田地了,谁还顾得上读书?又想到,若是早听此子良言,何至于到今天这局面?不消多久,只提前一两月准备唉,悔之晚矣。
正失神时,却听李昂连声呼唤,忙问道:“荩臣还有事?”
“学生是问那贼首名唤丁进?”
“啊?哦,是,听那使者所言,丁一箭乃是花名,大号便是丁进。怎么?你听说过?”
李昂似有所思,但随即摇了摇头,告辞而去。
次日,府衙到底还是又贴出了告示再募使者。府县官员们认为,即便真有风险,可总得试上一试,最坏也不过就是损失点钱财而已,只要不给粮就成。
只是,上回的使者出城不到半个时辰便被吊死了,所以这回赏银翻了一倍,不止买田置宅,便连娶小老婆也够了。且知府相公还答应在衙门给安排差事,想必应该有人险中求富贵吧?
官吏们却想错了,钱是好东西,肥差更是谁都想要。可前车之鉴不远,再眼红,谁还敢拿自己的性命作赌注?有命挣,没命花,这不是最悲哀的事么?
一连两天,那榜文前看热闹的不少,却无一人伸手去揭。
负责看守的公人们连哄带骗,人家只一句就把你堵回来,既这般好,那般妙,你自己怎不去?
第二十七章 揭榜()
“你又要上哪浪去?”正屋门口,孟氏伸手拦住了正要外出的儿子。
李昂不及回答,里头的李柏已经抢道:“他这么大个人还能丢了是怎地?你就让他去,兴许是知府相公要见吧。”
孟氏头一侧,尖声道:“又不是他老丈人,凭什么叫一声就得去?还得倒贴着钱粮,我李家就这么倒霉?”
“妇人之见!”李柏一拍桌子。“大难当前,同舟共济,出点钱粮怎么了?你也是信佛信道的,积德行善还不懂?牛头,去吧,只记得早些回来,现在城里也不太平。”
李昂应他一句,又转过头来甜甜地叫一声娘,孟氏无奈,虽收回了手,嘴里却不饶人:“我这命啊,辛苦大半辈子好容易积攒点家业,非得让你爷俩败光不可!”
“唉,我这命啊,娶个浑家眼里除了钱啥也没有。”李柏也在里头叹道。
孟氏一听不依了,撇了儿子转身就进去找他掰扯。两口子争了几句,李大官人朝外一望,只见儿子站在大门口还没走,他这是看什么呢?怎么这副表情?有心事?
从家里出来,直奔府衙。
老远就望见衙门东墙那里围了一大群人,走近了,便听到公人说得天花乱坠,鼓动围观百姓揭榜。那劲头,让他想到前一世刚毕业不久时,一个忽悠他去搞传销的同学。
“劳驾,让让。”
百姓中有不少人认识他,纷纷让道,里头的公人一见,满脸堆笑上来作个揖:“哟,李官人来了?”
李昂点点头,上去就伸手。
慌得公人们赶紧拦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揭了榜便要充作使者出城。
哪知李官人一本正经道:“我就是来揭榜作使者的。”
几个公人面面相觑,心说这是吃错药了?你成天在知府相公面前走动,能不知道这有多大风险?搞不好小命难保!再说了,看你家又是出钱又是出粮的,也不差这笔赏银吧?
趁他们分神之际,李昂上去揭下榜文,卷了卷拿在手里,转过身来又道:“劳驾,让让。”
这下围观百姓可比先前迅速得多,哗啦闪出路来,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公人们这才醒过味来,两个跟定,好像生怕他跑了似的。另一个拔腿就抢进衙门,顾不得礼仪,放声喊道:“有人揭榜!”
这一嗓子,把衙门的签书、判官、推官、参军们全嚎了出来,个个争先恐后想要看看是哪个要钱不要命的。
一见是李昂拿着榜文进来,全都傻了眼,这不是那个谁吗?相公都高看他一眼的,叫李什么来着?
被堵在仪门进不去,李荩臣只好团团作揖:“诸位官人,学生自愿揭榜出城,还请”
话没说完,康允之就出来了,从他急促的步伐不难看出心情之激动,可当看清揭榜之人后,一支脚提起来都忘了放下去,整个人就跟被点了穴一样。
怎会是他!
眼见知府相公出来,幕职们便都散了,只留下通判在仪门,略显尴尬地看着不说话的师生俩。
就在这时,范知县也听说有人揭傍,匆匆赶到府衙来,见是熟人,先自一愣,立即没口子地赞道:“李昂!真忠义之士也!”
康允之盯他一眼,起什么哄?再把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