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贪官污吏之中,很多人不仅仅只是贪污,而是涉及到数条人命,其中有一位名叫江山左的人,原来官居广南西路特磨道巨町县令,正七品,现年四十八岁,可以说官运并不亨通,所任地方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属于偏远地区,欠发达,但作为一名县令,在这方圆百里之地,十数万民众的心中,江山左依旧是他们的父母官,是他们心目中主宰一切的那个人。
此人从小便不是什么读书苗子,并不是进士出身,而是举人出身,考到举人之后,又参加了两次进士科考试,但都没有过,从此便绝了科举的念头,开始接受分配,准备做官,那时正好是徐清进行官制改革的时候,原本以江山左的资历,排在他前面的人足有数千人,什么时候轮到他根本是没谱的事情,可因为管制改革,大量原本不属于官的职务也变成了官,所以他们这些举人,便也都一下子做了官,江山左的命运也就此改变,在三十四年的那一年,成为了一个镇的主簿,管理一地的财政和一部分律法。
看起来是一份不错的差事,但江山左却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才能绝不仅限于一个小小的主簿,但他的努力方向却不是正道,而是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他开始接受当地企业的受贿,通过这些受贿买通自己的上官,从而获得了升迁的道路,从一个小小的镇主簿,一路往上,最终花费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坐在了巨町县的县衙之上,当了这百里侯。
这些事其实并没有什么,贪污腐败,在徐清的眼里该查,该惩,但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尤其是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已然认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是惩罚太过于严苛,便会激发民怨,所以对于这些贪污犯,徐清的态度就是只要把贪污的钱交出来,那么就从轻论处,但这一位江山左,却做了让徐清无法接受的事情。
一个县令,其实以江山左的才能来说,已经是勉勉强强了,毕竟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县令需要管理的东西可是不少,一般人是根本没有精力顾及整个县的,但江山左却依旧认为自己的才能不仅仅是如此,常常在家中以当朝宰相自比,认为科举官没有水平,认出他这宰相之才。
所以他便继续行贿,希望能够鲤鱼跃龙门,从县里调到府上,但到了这一步,光靠钱是不行的,除了钱之外,你必须要有过硬的政绩才行,而江山左这人,拍马屁行,要是让他做事,则是一点也不会,平日里管理县衙,也通常是交给幕僚来处理,自己更多是一个书呆子,只会读书,而不会其他的东西,这样的人,他的上官自然也知道他的底细,若是推荐他从底下上来,到时候只会伤害到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已,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所以便也不再帮助江山左,江山左心灰意冷之下,一方面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另一方面看到身旁的下属们,一个个得到升迁,这些下属,都是从重点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的能力相比起自己来说,要高出许多,他们的升迁速度比起自己来,更是飞快,而江山左度量狭小,根本没有容人的雅量,所以他经常给这些下属穿小鞋,但又不敢太过放肆。
毕竟他也清楚的知道,在上官的眼中,自己只是一个敛财的工具而已,而这些下属们才是他政绩的来源,对于一位知府来说,是钱重要还是政绩重要,他很清楚,在双方遇到矛盾之后,该得罪谁,又不该得罪谁,所以江山左只敢言语上排斥这些下属,但不敢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所谓打蛇不死,必然随棍而上,这些下属本来就在心里瞧不起这位县令,但碍于上下关系,也只能忍耐,但江山左的行为却慢慢激起众怒,众人自然就更加不理他,只管处理自己的事务,如果江山左询问,就直接一句“长官,此事十分复杂,容我细细讲来…”之后便是专业领域的知识,足足能把江山左听的脑袋发昏,他本就不是什么读书材料,更何况是那些细致繁密的行政工作,更是没有一点耐心,如此一来,大权旁落,也没人理他,心情自然就更加愤懑,看着那些三十几岁就被往上提拔,而自己即将五十岁,却依旧只能做一个县令,江山左的心理逐渐开始扭曲。
那些下属他欺负不了,上司更是只能拍马屁,江山左能够对付的对象便是家里的下人们了,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动辄打骂那些殖民地人,后来却是对汉人都动手,甚至还接连打死好几个奴婢,因为他的权势,众人也不敢多管,草草埋葬也就是了,可这一次严打,自然就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一封举报信,江山左便算是完蛋了。
当徐清看到这位江山左的犯罪记录时,实在是难以掩饰心中的愤恨,根据江山左的自白,他们找到了那些被他弄死的下人,当然早已经腐化成了白骨,但即便是白骨,也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大量的伤口,有一个甚至头颅被打了一个巨大的窟窿,难以想象,他在死亡前到底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紧接而来的就是后怕。
这样一个禽兽担任一个县的县令,掌管十数万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让百姓如何信任这样的衙门,与此同时,这也更加让徐清艰辛了打贪的必要性,这样的官员若是不除掉,再过几十年,这些官员必然会越来越多,最终像是吸血的蚂蟥一样,将大宋这个巨人给活活抽干。
827()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官员则是更加匪夷所思,比如说一位叫做黄哲明的官员,他的官位并不高,一个山西地区的镇长,正八品,在如今这个时代,因为人口的增加,以及公民权利的上升,再加上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增加,原本是皇权不下县,而如今,皇权则必须要深入到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部分,所以镇这个行政级别自然也就出现,黄哲明所管理的镇,名为长原镇,位于河中府,周围有一名山大川,为雷首山,在当地十分出名。
是一处道教的圣地,经常有道士往来穿梭,但那是在唐朝的时候,到了宋朝,雷首山上的道观已然破败,大多时候是流民居住在其中,而故事便发生在这个道观里面,这位镇长其实颇有才干,管理地方水平倒也不低,在他治理长原镇的五年时间里,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当地还开办了好几家乡村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
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长原镇身处内地,交通环境不是特别的好,想要引进资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黄哲明却做到了这一点,再加上山西乃是中国煤炭的产地中心,即便是在古代,也对煤炭多有记载,而长原镇,便有着许多的露天煤矿,开采煤矿,便是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长原镇上的居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有煤炭有着重要的关系,他们的工作都与煤炭有关。
做到了这样的业绩,按理来说黄哲明应该是一个好官,但千不该,万不该,便是这位官员,今后竟然入了宗教的道路,且还不是正规的宗教,而是斜教,其原因乃是因为黄哲明感觉自己很委屈,辛辛苦苦在基层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但镇长似乎就是他的终点了,再往上,像是遇到了什么天花板一样。
而黄哲明本人,什么都好,但却是一个十足的官迷,对于做官有着很大的乐趣,所以他的心中很苦恼,总是希望能够借助什么力量去再向前一步,但是贿赂长官这种事情他又做不出来,毕竟对于百姓,他始终有着一份责任,他不敢去跟百姓要求,更不敢贪污受贿,这是他的底线,他不愿意去突破,可这年头,不给上司送礼,在这忙忙的下属之中,优秀的人如恒河之沙,不可计数,凭什么要人家不选别人,只选你呢?
所以黄哲明在自己的坚持之下,断送了向上的仕途,他也劝慰自己,这辈子能当到镇长,为这一阵两万百姓做事,已然是心满意足了,又何必再求其他的呢?但在他的心中,对于此事,始终是耿耿于怀,直到有一天,一位道士的出现,改变了黄哲明。
那是一位看上去便慈眉善目,让人心情开朗的老者,他穿着道教徒最普遍的衣服,玄门八卦,头戴通天冠,脚踩平地履,手中拿着一杆手杖,一副得道高人的样子,刚开始他来到长原镇的时候,黄哲明并没有搭理他,在如今这世道,道人和尚并不少见,工业化的时代,宗教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出现而衰落,反倒因为科学的出现而更加繁荣。
毕竟与基督教和另外的一神教相比,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其实哲学才是他们宗教的核心,只不过想要用哲学传教未免有些异想天开,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老百姓大多数是文盲,他们最能够了解的就是最简单的语言组成的词汇,所以即便是道教和佛教,也只能尽量的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
有的时候甚至连语言都很难去解释那些东西,便成为了礼仪,融入了百姓们的生活之中,然后为了倡导道德,自然也不能用哲学去解释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又是什么东西,只能用神明和佛陀来作为帮手,从而让民众去理解,什么是道德。
当然,在宗教的过程中,自然也有不好的事情,但那些是盈利手段,现在讨论的则是宗教的核心思想,起码道教和佛教受到科学冲击并不是那么的严重,甚至在老百姓普遍富裕的年代里,尤其是对于许多新兴的市民们来说,就更是如此。
因为物质的富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富裕,反而是带来精神极大的空虚,宗教,自然成为了安慰人心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近来无论是寺庙还是道观,又或者是其余的宗教,都在这一股工业浪潮之下,蓬勃生长,对此朝廷也是知道的,对于正统宗教的成长,朝廷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的。
对于宗教本身来说,每一种宗教都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一种思考的方式,对于民众来说,宗教是慰藉人心的工具,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找到方向,让他们明来处知去处,而对于朝廷来说,宗教便是统治工具,毕竟一帮内心空虚的人往往就会干出很多不道德的事情来,犯罪率往往也会上升,指望如今的人相信科学,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既然如此,宗教自然是更好的统治工具,可以让人民感到满足,朝廷的统治也就稳固了。
所以正统宗教,朝廷是接受他们的,但在这过程中,自然也有一些野心之辈,不甘于小小的宗教,而是把宗教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甚至不仅仅满足于精神世界,而是要侵害到物质世界,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朝廷之所以希望宗教存在,便是因为宗教可以抚平人们的内心世界,但外部世界,宗教是不能干预的,虽然在出让一部分精神世界的同时,必然会感染到一部分的现实世界,但若是越了界,这就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了。
而这位始开道人,便是一位斜教徒,刚开始出现在长原镇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但很快,他精湛的医术和算命术,吸引了整个长原镇的百姓,许多现代医学无法医治的病例,在他的医术下妙手回春,且这位始开道人,还并不收人问诊,看诊的费用,很快,长原镇的百姓就把这位始开道人称为是老仙人,纷纷对他顶礼膜拜,这样一来,始开道人才慢慢进入到黄哲明的眼中。
对于乡野遗贤,黄哲明自然保持着敬重的态度对待这位道人,听说他打算定居于此,黄哲明倒也很开心,毕竟在自己的治下能够有一位得道的真人,那确实是一件好事,起码也能算得上是一件政绩了,想着雷首山空置许久,自从五代十国之后,便成为了一片废墟,当初他刚来的时候,看到那已经化作乌有的遗迹,便心中觉得可惜,据传说有关于雷首山,最早的记载来源于汉武帝,那时汉武帝来到雷首山附近,看此山,巍峨雄壮,犹如雷兽之首,昂然挺立,便将此处定为自己的行宫,名为晋山宫,成为汉武帝众多宫殿庙宇的其中一座。
不过随着汉武帝的死去,这座宫殿也逐渐被人淡忘,到了唐朝的时候,一些道人来到雷首山,见此山雄奇,便将此山作为道场,建立山门,开宗立派,在唐朝倒也是人丁兴旺,这长原镇,原本就是为了接待朝拜雷首山的人所建立起来,那时还不过是一个小山村,人们的主要业务便是接待四方的来客,赚取一些过路的差旅费,一个小小的村子,逐渐做大,便有了如今的长原镇。
但五代十国之后,常年的战乱,使得道家衰败,在中国的历史上,盛世往往是道家的天堂,而乱世则是佛教的天堂,这或许跟两种宗教的理念有关,道教修的是今世,盛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想着长生不老,而到了乱世,世道混乱,人世太苦,所以大家便想着来世投身一个好人家,所以便修佛了。
所以到了乱世,这处庙宇也就渐渐凋零,许多倒是离开了这片是非之地,而原本的庙宇也被军阀没拆了拿去做自己的行宫,所有的青铜塑像则是被拿去融了换做兵器和铜钱,发放给士兵,这雷首山道观便也就此破败了。
而如今,这雷首山上,只剩下一片废墟,一些无家可归之人便会在深夜十分来此居住,算是一处落脚地,近些年朝廷有了劝山民下乡的计划,黄哲明自然也接到了任务,长原镇不大,空余的面积也很多,同时大量的村民都去挖矿了,或者是去沿海城市打工,长原镇的人口也下降了不少,黄哲明便想着把这些山上的居民搬下来,让他们在小镇中生活,或许愿意去种地的,便把他们分配到乡村中去,给他们一块地,让他们可以在小镇中生活下去,虽然日子不一定特别好,毕竟这些都是当地衙门给予的,数量不能太多,不然长原镇的百姓恐怕会引起反感,但总比在山上过日子要好得多。
这一项计划黄哲明策划了足足两年的时间,最终山下的村民和小镇居民以及山上的乡民都接受了黄哲明的提议,愿意接纳这些山民来到自己的城镇居住,之后的三年里,黄哲明把心思都扑在了这件事情上,要知道农村改造和山民下乡,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双方的价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