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增大,因为云贵之地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已经慢慢开始进入工业化转型了,公路的疏通让云贵之地成为了对东南亚内地输送物资的主要通道,许多沿海的厂家纷纷开始将自己的工厂搬迁到云贵之地来,在这里生产商品,可以很轻松的便卖到东南亚殖民地中去,中间的成本价自然是快速减少了,所以如今在云贵之地,工人这个阶级开始诞生,工业化在云贵开始慢慢形成。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越来越好,到那个时候,自然孩子的生育率就会越来越高,原本生一个两个就够了,现在则是要生六七个才够,但在短时间内,云贵的教育资源是很难继续增加的,因为其他省份也在人口暴涨之中,而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毕竟学校讲究的就是宁缺毋滥,自然不可能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稳定,便降低毕业的条件,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就很难成才了。

    而如今云贵之地的两所重点中学,全部都是朝廷直接拨款建设的,两所重点中学包括两所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是从京都师范学院毕业的,这是全宋朝最好的师范学院,放到现在就是一本,也是如今师范类院校唯一的一所重点学院,其每年培养的老师,都是直接进入全国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工作的,而其余的院校则是进入那些普通中学,可以说,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老师,都是整个中国教育界最为顶尖的。

    而云贵之地的这两所重点中学和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都是由朝廷出资来修建的,费用自然是朝廷来拨付,而未来几年内,朝廷显然不会再拨钱来建造这些花费巨大的中学了,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重点中学的数量不会增加,而参加升学考试的人则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云贵的趋势。

    毕竟重点中学可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还有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比如贵阳重点中学,便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设备,甚至还有两个专用的健身房,这种器材即便是在现代,也只有在大学之中才有,同时还配备有讲礼堂,文化宫之类的建筑,一个重点中学学生在三千人左右,可占地面积却十分广博,大概接近零点三平方公里左右,这绝对称得上是庞大了。

    也因此,一所重点中学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高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砸下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像电视里面一样,几十万钱就可以建立起一座专业的中学了,那是希望学校,不是真正精英们读的学校。

    而如今,张世昌决定让边民子弟也可以参与入学考试,虽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自家孩子的弱上不少,但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份竞争啊,对于边民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是公平了,但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看来,显然就是不公平了,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在分数线上下徘徊的人,对于成绩优异的人来说,多上几万人竞争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成绩差的人,就算没有这几万人,他们也考不上重点中学,所以最为难过的便是那群在录取分数线的人了,他们原本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从此半只脚踏入重点大学的门槛,可因为张世昌的一道命令,让他们进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这自然是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但这一次,张世昌并没有再纵容这种行为,而是立刻派出军队驱散了这些游行的群众,并且拿出法律来,告诉了所有人,边民有权利接受宋朝提供的教育,有权利参与全道的升学考试,这是朝廷所定下的规矩,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如今游行的人暂且不论,若是再发现有人敢于公然违抗衙门官府所颁布的政令,阻挠山寨学子进入中学读书,那么将会被扭送法院进行审判。

    这样完全偏向于边民的命令,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道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也掀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觉得这道命令完全是把边民提高到了汉民的程度,是数典忘祖的行为,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加快民族融合,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睦,还有的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张世昌稳定边民的手段而已,等到战争结束,就会把这些边民重新赶出去,不让他们上学的。

    总之,张世昌的这番言论和所下达的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吵的是沸沸扬扬,但总归张世昌的命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正好,如今这个时间段,就赶上了一次升学考试,张世昌让军队直接去一个个投诚与宋朝的村寨,将适龄儿童全部都接了出来,军队亲自护送他们来到就近的考场进行考试,谁敢打扰到他们的考试,若是家长则官入捕快房十日,以儆效尤,若是学生,则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等到来年再行考试。

    通过这种手段,边民家的子孙们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参与了全省的联考,参与考试的人并不多,因为投诚的边民还是占少数的,大多数的边民生活在大山之中,总计不过一万多人而已,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振奋了,在此之前,他们甚至连参与的可能性都没有,而考试的成绩在三天之后发布。

    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被整个云贵的汉族和归顺的边民所共同关注,便是那些已经跟宋朝敌对的部落联盟,也都十分关注,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整个边民的利益,谁不想送自己的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呢?没人不想,大多数人都十分的盼望能够有这个机会,若是真的可以,谁又愿意打仗呢。

    可以说张世昌的这一步,让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勾走了许多敌对边民的心,也算得上是一步妙棋了。

    本章完

第702章() 
考试的结果很快便被当地的教育厅公布,在这一万多名参与考试的学生中,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读书的人不过才区区三十多人而已,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边民所接受的教育要远远不如城市百姓许多,在同等智力下,其教育资源不同,录取的学生数量自然也不同。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十二名录取学生中,其中二十九名录取生皆是从城镇小学中出来的,接受山寨教育从而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不到三人而已,从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山寨教育和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么的大,这也让家长们开始坚信,如果真的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光是依靠朝廷的帮助在山寨里面接受教育是不行的。

    那些老师或许会隔着一个多月来一次山寨,给他们的孩子讲课,但不可能让这些老师永远留在落后,贫瘠的山村,毕竟在这里,他们连工资都很难分到,更何况远离城市的繁荣,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人来说,是很难长时间去适应的,或许有人愿意为了这些山村的孩子,放弃自己在城市中优渥的生活,来到乡村打拼,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享受城市便捷的生活,而不是在耗费了那么多钱财和时间,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来到乡村之中,默默无名的付出。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即便朝廷对这些教师施压,也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毕竟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依靠补贴就能够弥补的,更何况如今的城市,教师资源依旧短缺,无论是普通的教师还是优秀的教师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对山区稳定的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最多就是教育一个月,两个月,就跟现代扶贫一样,这样的教育质量自然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想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必须去城镇。

    这是这一次升学考试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原本这二十九个孩子即便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也只能在当地小城市,甚至是小乡镇中完成自己的中学学业,若是想升重点高中,那根本就是难如登天的事情了,而现在,他们可以提前一步迈入到重点中学中去,未来甚至有可能进入重点大学,这显然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考中重点中学的这几家,无论是贫还是富,几乎都在家门口摆起了流水席,庆祝自己的孩子金鱼跃龙门,一步登天,而这也让周围的乡民们羡慕不已,试想想看,大家原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这大山之中谋生活,自己的儿子只了一个普通中学,未来进入高中的机会屈指可数,更别论进入大学的机会了。

    而人家的孩子,已经一步迈入了成功的阶梯了,他们将因为知识而真正的改变命运,直到此刻,这些边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宋朝的当地衙门封锁教育资源,不让这些边民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所以对于这些边民们来说,读不读书并不是孩子的首要大事。

    这跟汉族的孩子不同,家长便是卖血卖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一个最好的教育,在前世,徐清看多了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早一步与国际接轨,卖房租房过日子的家长,还有那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国际学校,一家人工资大半付学费的家庭也不少,可以说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读书这件事,有着天然的动力。

    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尤其是底层百姓的命运,这一点不是骗人的,而这些边民们则看不到,他们的孩子努力读书又怎么样,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人万不足一,大多数人依旧在山村之中汲汲营营,躬耕于陇亩之间,与自己的父辈们一样,代代相传。

    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教育也不过如此,它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也不能让一个家庭得到改变,所以大多数人只认为读书就是使得一些字就够了,并不把教育中的知识看得那么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家长对于教育自然也就不关心了。

    而如今则不同了,当看到身边的邻居孩子,因为考入了重点中学,整个家庭将在未来几年内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甚至还没有考入大学,附近乡镇的族老便已经派了人过来,送上了礼金和贵重的礼物,包括读书人必备的玉佩和笔墨纸砚,全部都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用品。

    这些乡野之民,何时见到过地方上的老爷们来给他们送东西,往往都是他们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毛皮能够在乡镇中的市集卖出一个好价格,去给这些老爷们送礼物的,如今看着这些老爷们不辞辛苦,来到这山沟沟里来给他们送礼物,且是玉和笔墨纸砚这样的贵重物品,众人心里不由对于教育就更加高看了一眼。

    这些地方上的乡绅们会送礼物,倒不是张世昌的授意,而是宋朝历来的传统,小学能够升入重点中学的,一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可以进入重点高中,百分之一百都能进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百分之八十的几率可以进入大学就读,百分之六十的机会进入重点大学就读。

    而只要成为了重点大学的学生,放到古代,便是举人一般的地位了,在宋朝是享有各种各样特权的,所有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工作都是由国家来安排的,可以说毕业就是公务员了,当然,也可以接受其他公司聘用,其地位也不会低,这样的人物,他们这些乡老当然需要拉拢了。

    毕竟这其中若是出现一个大人物,便是整个家乡的光荣了,人家提起这个人的时候可不会说他是哪个村寨出来的,而是会说他的云贵,贵州哪个府出来的,这对于整个县来说都是荣光,所以只要能够考入重点中学的,往往就会被认为是初步进入了士这个阶级。

    地方上的乡老们呢,就会为他们准备一份礼物,笔墨纸砚是让他们继续进修,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和机缘,送一块玉呢,则是儒家的老传统,宣扬君子如玉,让他们可以持玉常常想到自己,长大之后要报答乡里,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的人,这件事,在宋朝几乎是传统,如今边民考入了重点中学,自然也就按照规矩办事,毕竟有边民的地方也不仅仅只是云贵而已,在这一方面,种族是没有作用的。

    虽然如今的宋朝已经工业化了,但阶级之间的不可逾越性还是十分严重的,士农工商之间的壁垒也十分的严苛,农工商之间或许已经慢慢开始淡化,农民也可以成为工人和商人,商人也可以去种田,去打工,但士这个阶级却始终是统治阶级,这一点不会有任何的疑问,且在未来一百年内,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宋朝必然会是一个精英治国,百姓享国的状态。

    种族歧视的对象,一般是属于同一阶级的人才会歧视,比如同样是商人,汉族商人就会歧视其他非汉族的商人,但若是一位边民出生的官员,给这位商人多少个胆子,他也是不敢歧视的,这就是阶级之间的差距,完全可以弥补种族之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这些少数民族的子弟和殖民地的学生,在他们的学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也越来越小的缘故,因为等他们进入重点大学之后,宋朝的老百姓已经不把他们看做民的一部分,而是士的一部分了,他们已经进入统治阶级了。

    至于他们的出生,肤色,自然也就没有人在意了,这也是乡老们会不远山水迢迢也会来送礼的缘故,这些人可都是未来的老爷们,他们的成就会远远超过他们这些乡村里的老头,去往更加广阔的世界,到那个时候,他们之中只需要有一个人愿意报效乡里,那也是一份巨大的收获,在这种背景下,送一点玉石和笔墨纸砚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可谓是巨大的震撼了,这让他们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知识改变力量,因为家里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原本高不可攀的老爷便跋山涉水来给他们送礼物,原本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老山民,此刻这些老爷们却不嫌手脏的握着他们那黑漆漆的双手,感谢他们为自己县培养了一个重点中学的孩子,这样的场景,任何人看了都会有一种魔幻的感觉,而随即一股想要让自己孩子去读书的想法立刻便从脑海中蹦了出来。

    任何人都不是无缘无故会为了一件事情去努力的,要么他喜欢这样东西,要么这样东西能够让他得到些什么,看着那原本跟自己一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