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的工匠,每天的工资甚至能达到每天1先令之多。当然,人家那是几十年的老手艺了。
要是用这些工匠去做木盒,开支还真不小。但马林忽然想起——貌似,自己可以去大明弄工匠啊
明朝工匠很苦逼,不但政治地位极低,收入也没保证。特别是被列入匠籍的工匠,每年都要为朝廷义务劳动,还经常被官员拉去干私活。最可气的是,给官员干私活还没钱
这也就罢了,平时那些管理匠籍工匠的官员,还上下其手,贪墨工匠们的工资
按照明朝规定,工匠为朝廷服务属于服劳役,因此,给的薪水很低,一年能给20两银子就不错了。
嗯,按照欧洲汇率兑换下来,每天也折合3芬尼每天呢。看起来,好像还不错是吧?
但这只是表象,因为,匠籍的工匠们上头有不少文官呢
不克扣工匠工资,那还是我大明朝的文官吗?指望一年几十两银子的官员工资,这日子如何能潇洒得起来?
所以,工匠们就倒霉了。明明说好有20两甚至更多的年薪的,但经过文官几道手,工匠们拿到手的能有10两银子就算官员们有良心了
若是弄一批大明的工匠来,那薪水开支可以大减啊!
而且,根据纽约造船厂的反馈,那批从大明弄来的造船工匠就对现在的生活极为满意
能不满意吗?马林给他们开的工资并不高,只有3芬尼每天,属于北海国最低级的工匠工资。
可是,这也比以前在大明拿到手的多很多了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日常生活待遇比在明朝好太多了!
比如,马林规定——造船厂所有工匠都可以在厂里食堂吃饭,老婆孩子也可以蹭饭。
光是这一点,就可以为工匠全家每年节省大量的开支。因为,在大明朝,食物开支就要占到穷人家庭的大半。
不但如此,造船厂的伙食吃得也比明朝普通人家吃得好太多了。首先,因为纽约殖民地小麦多,这面可以吃上白面做的食物。一般欧洲工匠吃面包,而大明工匠则是吃馒头和面条。
虽然很多南方吃大米的工匠不大适应,但因为馒头管够,倒是让他们开心不已。穷人嘛,能吃饱就不错了,还敢挑剔?
而最让大明工匠们开心和满足的,就是造船厂食堂敞开供应的鱼肉了!
因为靠近纽芬兰渔场,这里常年可以供应充足的咸鱼,顿顿吃都没问题。至于肉?纽约殖民地经常会出动狩猎队伍,去森林里猎杀野鹿、豪猪和火鸡等野味。而造船厂作为北美最重要的机构之一,经常会被优先供应肉食
所以,造船厂的大明工匠们,顿顿有鱼肉不是瞎说的。虽然肉不是每天都有,但鱼却是天天能吃得上的。这样的生活,在大明是不敢想的。
在古代华夏,穷人是很少能吃上肉的。而能吃上肉的,多半是权贵和地主。所以,在华夏古代,权贵们又被称为“肉食者”。左传里就有“肉食者鄙”的说法,诗圣杜甫也曾写下“朱门酒肉臭”的诗句。所以,在古代华夏,吃肉是豪门的特征。至于穷人家,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所以,古代华夏平民都很缺油水。而孩子们,也特别期盼过年。因为,过年时,华夏人即便是穷人家,也会咬牙买几斤肉改善生活的。所以,华夏古代有“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说法。
可是,在纽约造船厂,这些来自大明的工匠们简直惊呆了——尼玛呀,厂里食堂鱼肉简直不要钱地上。什么三文鱼平时可劲地上桌,鲸肉什么的,造船厂也是大量供应。
鲸是哺乳动物,肉的味道比较类似陆上动物的肉,工匠们经常吃鲸肉,倒也算是解了肉馋了。
还有,纽约造船厂因为附近就是大豆产区,豆油供应非常充足。所以,炒菜的时候,蔬菜也放了不少油,导致造船厂的大明工匠们肚里不缺油水,甚至饭量都下降了。
最让工匠们开心的是——厂里居然还准许他们的老婆孩子蹭饭
虽然肉食有限制,可厂里工匠的家眷们,平时鱼肉供应也是很充足的。至于肉食,家眷想要吃,则要另外花钱,但花费很低。毕竟,工匠们工资平时也没啥用途,给孩子买点肉,毫无压力。也就是说,这些大明工匠在造船厂,做到了“一人上班,全家鱼肉”的好生活。
这样的日子,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自然非常满足
马林其实以前也没想到,居然一个简单的鱼肉充足供应,就能让大明的工匠们那么快乐。
现在,通过安插在造船厂的眼线,让马林知道了一件事——如果去大明招募工匠,不用说别的,只要说“包吃包住,鱼肉管够”,“家人也可蹭饭”,保证能吸引一堆人
当然,前提是你得让那些文官肯放人。毕竟,他们就靠着压榨工匠致富呢
而区区鱼和肉的供应,在北美能算个事?纽芬兰渔场只要渔船足够,鱼肉多得吃不完,能把你吃吐了。而肉类,只要派出狩猎队,森林里总有很多野味。运气好的,还能猎杀到北美野牛,能吃上牛肉呢
新大陆就是爽啊,鱼和肉唾手可得,资源遍地。不像开发了几千年的大明朝,到处是农田,成天吃鱼吃肉那是富人才能过上的生活
马林打算,下次派一批工匠回大明,现身说法,告诉还在大明的同僚们,他们在北美的大鱼大肉的伙食,以吸引更多工匠前往。
有了廉价的明朝工匠,马林就不担心制造包装用的木盒产量不够了。那些明朝工匠被官员压榨惯了,干活很是卖力的
第1507章 北海国的农庄生活(上)()
克罗斯特是北海国东弗里斯兰省莱尔县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因为靠近埃姆斯河,所以农业发达,是北海国最富庶的乡村地区之一。
清晨的阳光洒下来的时候,这个只有300人的小村已经沸腾起来了。眼下正是农忙开始的三月份,虽然德意志北部地区还稍显寒冷,并没有到最佳种植期,可北海国的农耕却已经开始了。
耕地松土这事,完全是可以提前搞的。当然,也不能提前太久。要不然,几场雨一下,土地又板结了。
可是,因为这个年代用牛马耕地,临到播种关头再耕地,那是来不及的。所以,早春三月,农民们就带着耕牛下地犁地翻土了。
北海国可不缺牛,虽然每年从克里米亚汗国进口的1万头牛部分被杀了吃肉,可还是有大部分留下来,被培育为耕牛。
马林杀牛的计划是很缜密的,首先,他不会下令杀母牛。除非,这头母牛老了,不能生育了。或者,有明显的缺陷,不能剩下健康后代。所以,每次进口的牛,绝大部分母牛都会被保留下来,分配到各个村庄。
至于公牛,就比较惨了。马林会首先挑选出最强壮的一批公牛,最为种牛保留下来。另外,无角的公牛也会被优先挑出来,作为种牛。至于剩下的公牛,马林还会让人做一个测试,那就是——听不听话
首先,马林会给那些公牛都套上鼻环。如果在上鼻环时反抗激烈的,直接当场屠宰。而套上鼻环后,这些牛会被拉到地里,看看是不是听招呼。
听招呼的,自然留下当耕牛。不听招呼的,马林会让手下进行再一次的选择。只是,这一次选择过程有点残忍——这批公牛都会被阉割牛鞭会被统一处理,交给贵族们做牛鞭汤滋补
阉割后,这些公牛会被关一个月。到时候,再度拉出去尝试耕地。如果这时候已经变得不在暴躁,肯老实听从指挥的,就留下来,分配下去当耕牛。而继续顽抗的,只能给一刀了
经过层层筛选,刺头都被宰了,剩下的公牛和母牛们,包括太监牛们,基本都是很老实地干活的牛了。
比如克罗斯特村的50头耕牛,就包含了35头母牛,6头公牛和9头太监牛。这35头母牛,不但有干货的义务,而且还要负责繁衍后代,生育小牛。
当然,一旦母牛怀上了小牛,那肯定是不让干活的。但若是遇到春耕那该怎么办呢?这不,村里的庄园管事弗兰兹就在忙这事
“杰诺,去叫几个擅长赶牛的,跟我去莫尔默兰镇上的养牛场去借三头牛回来。庄园里三头母牛怀孕了,不能下地,我们得去镇里养牛场临时借三头牛顶上!”
名为杰诺的小伙子立马跑开了,去叫来了几个擅长赶牛的中年农夫。然后,弗兰兹带着几人登上了一辆马车,从乡村大道赶往莫尔默兰镇。
需要指出的是,马林自从和克里米亚汗国开始了活牛贸易后,就渐渐地在东弗里斯兰等地区用耕牛取代了耕马。原本东弗里斯兰地区是马耕和牛耕并行的,但马耕占主流。因为,德意志地区的农田,大部分属于贵族和容克地主,这些人家里有钱,自然崇尚马耕。只有少部分贫穷的小地主,才会使用廉价的牛耕。这主要是因为,以前没有牛鼻环,驯牛困难,只能利用少部分听话的牛耕地,大部分牛,是没法用的。而马林带来了牛鼻环技术后,驯牛变得简单很多,牛耕自然就可以大力推广了。
至于从前的耕马,大部分被马林收上去了。身体条件出色的耕马,被马林安排去繁殖中心,继续培育马匹。而劣马就比较悲催了,被马林同样安排去繁殖中心,但是,却是去和驴子配种,培育另一种牲口——骡子
当然,每个庄园一般还会保留两到三匹马,用于拉车。比如克罗斯特村,村里就有三辆马车。其中一辆的用途非常新颖——那是村里孩子们的“校车”。其任务,就是在上学日,把村里的孩子们集中送到莫尔默兰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去上学。早上送人,晚上接回来。没办法,现在北海国学校少,一个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镇子,一般只有一所学校。
另外两辆,平时用于在赶集时候送村民去镇上赶集——莫尔默兰镇每隔10天,会开设一次乡村集市,让全镇的百姓去进行物资采购。
没有乡镇集市的时候,则主要归庄园管事支配安排。比如,现在村里缺牛了,弗兰兹管事就会带人去镇上的养牛场去借调几头牛回来。
这种耕牛借调制度,也是马林搞出来的新鲜玩意,主要就是考虑到母牛怀孕后不能耕地的问题。反正,在镇上设立一个养牛场,也不需要太多花费。毕竟,平时牛吃草就可以。
而在每个村庄到镇上之间,还有乡村道路。这种乡村道路,当然不是后世的乡村水泥路。毕竟,现在水泥产量不高。这些乡村道路,基本都是利用农闲时节,由每个乡镇官员组织各村村民修建的从村里到镇上的乡村小道。虽然没有水泥,但却撒了不少石子和从河里捞出来的鹅卵石什么的。经过牛拉石磙的碾压,平时倒是很平整。除非,到了雨季,才会被充沛的雨水泡坏,然后变形。但农闲时节,镇上又会派人修整,用石磙再压一遍,倒也没啥问题。
弗兰兹带着几个赶牛把式,趁着马车,很快来到了镇上的养牛场。经过等级和出示庄园的身份名牌后,弗兰兹终于借到了三头牛。然后,让几个赶牛把式给牛套上笼头,开始顺着乡村小道往回赶。
回到村里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午时分,村里的食堂开饭了
然后,进入村里的弗兰兹一行,就看到了村中间的食堂门外排了老长的队伍
村办食堂是北海国庄园里的一大特色,这有点像后世的集体农庄,但又有所不同。
克罗斯特村的农民们虽然中午去食堂排队领取食物,但是,他们却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留在食堂吃饭。
而且,每天食堂只在中午开放,晚上不开放。但是,中午人们排队时,会把晚上的面包和咸鱼一起领回家。
第1508章 北海国的农庄生活(下)()
之所以设立这个食堂,其实就是为了方便科勒面包的制作。
所谓的“科勒面包”,其实就是用黑麦粉和草糠混合后做成的比较松软的面包。这种面包,比传统的掺杂了大量野菜、泥土、石子和木屑的坚硬如板砖的黑棍面包强太多了。虽然有三成成分是草糠,可是,因为草糠是磨碎了的粉末,倒也不会让面包变得坚硬。
但随着北海国粮食产量的逐渐提高,本土的东弗里斯兰等几个发达省份,“科勒面包”里面草糠的含量在逐步降低。甚至,如今克罗斯特这样的富裕村庄里,食堂供应的“科勒面包”,草糠含量都不足5%其口味,和正常黑面包没啥区别了
按照马林的要求,北海国几个核心省份的村庄面包都是统一集中供应的。马林名下的状元,“科勒面包”的草糠含量是最低的。像是克罗斯特村,就是马林名下的庄园。因为,马林最有钱。而其他贵族名下的庄园,那就说不准了。有的贵族为了省钱,会依然保持三成草糠的比例,供应面包。但马林强行规定过——严禁把草糠比例提高到三成以上,否则重罚
除了面包,咸鱼也是集中供应的。但这玩意不是顿顿都有,有的村子,可能好几天才会发一次。但富裕的村庄,可能会发的多一点。比如克罗斯特村,基本不超过两三天就会发一次咸鱼。
至于衣服、啤酒和布料什么的,就要自己花钱去买了。北海国的庄园实施的是薪水制,而不是收获制度。农奴们其实更像是农场的工人,马林会每天支付给每个农夫价值相当于2芬尼的薪水。妇女减半,孩子更少。不过,马林不是给现钱的,而是给粮食抵充。
也就是说,每个对农奴夫妻,每天只能分到3磅黑麦。一年下来,也就1000磅黑麦的样子。但每对夫妻耕作的农田多达上百亩地,东弗里斯兰地区的亩产基本都在500磅以上。所以,平均下来,一对农奴夫妻每亩收益只有区区10磅黑麦的样子。
不过,账也不能这么算。因为,北海国的庄园是管饭的
欧洲粮食多贵?每天管饭,一家人耗费的粮食,至少价值两三磅粮食。也就是说,实际上每户农奴每亩收益是20磅黑麦都不止。
而且,北海国的农奴按照马林的规定,是不需要负担教会的什一税的。马林已经和教廷谈妥,用包税的方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