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哈茨山脉的最高山脉布罗肯山,也是很有名的。甚至,后世澳大利亚著名的铅锌银矿城市布罗肯希尔,名字就来源于哈茨山脉的布罗肯山。实际上,布罗肯希尔的希尔,就是hill,山的意思。
而澳大利亚的布罗肯希尔之所以取名和哈茨山脉的布罗肯山一样,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汉诺威王室统治(维多利亚女王就属于汉诺威家族),而哈茨山脉的布罗肯山,正好属于汉诺威王国。后来,在殖民澳洲后,大约是布罗肯希尔的铅锌银矿,让当时的发现者想起了同样盛产铅锌银的汉诺威王国的布罗肯山,于是取了同样的名字。
当然,哈茨山脉的铅锌银矿储量是赶不上澳洲那个布罗肯希尔矿的,但是,在欧洲,这也是一个大矿了。毕竟,这可是可以开采上千年的矿。
所以,这一次,哈茨山的矿藏,马林要定了
第1217章 钱的战争()
哈茨山的银矿,马林不知道储量多大。但是,他知道,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末期担任过哈茨山银矿的工程师的。而拉默尔斯贝格矿,一直开采到1988年。
所以,马林可以肯定,哈茨山银矿的储量一定很大。虽然不知道具体多少量,但量肯定不小。根据科勒派往哈茨山脉的间谍汇报,当地出产的矿石,含银量大约在140克每吨左右。如果以2700万吨矿石来计算的话,那么白银总储量估计能达到3780吨,也就是1亿两白银的样子。
不过,这个矿已经开采了五百多年,现在最多只有两千多吨了。但是,这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在未来,马林需要大量的白银和大明那边进行贸易和采购。所以,马林现在很缺白银。
虽然说,马林早就有了攻占日本石见银山的计划。但问题是,真正攻略日本的话,是需要好几年的。首先,他要派兵帮肝付水子夺取大隅国,并对抗岛津氏。然后,等解决了岛津氏,才能腾出手来去谋夺石见银山。而且,就算夺去了石见银山,也需要组织人手勘探,然后在招募足够的人手,添置足够的设备,去开发石见银山甚至,还需要修好银山通往外界的山路
这一整套下来,没有好几年搞不定。等到石见银山真正大量产银了,估计都七八年后了,根本来不及。
而哈茨山的银矿则不同,这边已经开发了几百年了。只是限于技术和规模,产量一直上不来。
但有一点,哈茨山的银矿,是有着一整套的完备的设施的,出山的道路也不是问题,不需要马林在花时间去修建那些基础设施。
也就是说,这个矿拿到手后就能继续产出白银。而马林若是加大投入,则产量可以更大。
比如,马林可以上马更高效的鼓风炉,全面应用灰吹法(日本1533年才开始应用于石见银山),以提高白银产量。(事实上,马林不知道,欧洲也是有灰吹法的。只是,他没经营过银矿,不知道这个秘密。毕竟,在这个年代,灰吹法也可以说是银矿主保密的“高科技”。)
但欧洲这个时候其他国家没有更高效的鼓风炉,马林投入鼓风炉,一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白银。然后,拿去进行贸易。
事实上,在原本历史上西班牙开采美洲的金银之前,欧洲不但粮食产量超低,金银等贵金属也严重缺乏。
目前,欧洲很多国家之所以拼命在银币里掺杂铜,除了有赚取铸造劣币暴利的意图之外,也有白银产量不足的无奈。
可以说,这个年代,欧洲就是个既缺物资,又缺铸造钱币用的金银的穷逼世界。
如果马林这个时候把粮食高产的秘密公布出去的话,那么对欧洲而言,造成的后果就是物价暴跌。因为,粮食产量高了,可货币数量不足,唯一的后果就是物价暴跌。
明朝就是如此,明朝物产极为丰富,可金银匮乏。所以,白银很值钱,一两银子可以买很多东西。
但是,不要以为物价低就是好事。因为,物价低,老百姓赚钱也非常艰难,一年能赚几两银子就算不错的了。而且,能赚几两银子一年的,是家里有土地的农民。那些佃户就更惨了,因为大部分收益要交给地主,能余下一二两银子就算不错的了。
所以,社会要发展,不但需要足够的物资,同时需要足够的货币。有钱有货,再促进物资流通,社会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而且,马林上辈子学过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里面就讲过谷贱伤农的问题。所以,尽管北海国粮食丰收,马林却一直刻意压制着没大肆卖粮。要不然,粮食价格早崩了,可能会引发大动乱。好在,他后来搞起来大规模酿酒的生意,处理了积压的粮食。不然,国内那些贵族肯定也会不满的。
总之,治理一个国家并非那么简单。不但要操心粮食增产,还特么要注意增发足够的货币。否则,经济的发展肯定受到制约。
当然,在后世,这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后世用的是纸币,没什么成本。各国官方恨不得滥发纸币,根本不担心钱不够,只担心货不够。
但在这个年代,因为防伪技术不成熟,不能乱搞纸币。否则,会假币满天飞。或者,像明朝那样,宝钞变成草纸
如此情况下,马林能做的,也就是增加金银的产量,以满足社会需求了。另外,就是推广和发行铜币,来满足社会贸易的需要了。毕竟,用银币来买零碎的小杂货,实在找不开
当然,马林一边在操心白银的供给。另一边,却在不停地铸造镍白铜的假银币,冲击法国市场。
马林去大明这两年,北海国铸币厂,居然铸造了一亿枚法国德涅尔银币,价值83。3万金币。
马林回来后,大手一挥——这一亿枚镍白铜制造的假德涅尔银币,马上被送往法国进行大采购。
假币嘛,自然要拿去花掉,换成货物了
然后,大量法国牲口、粮食,以及橡木,被马林手下的商会采购走了
牲口什么的不用讲,可以吃肉,可以役用。比如,法国很多骡子,就被马林手下用镍白铜做的假银币买来送去美洲役用了。
至于粮食,马林其实一点都不缺。但是,因为镍的开采、冶炼成本远低于白银,用来铸币,成本很低。用来大量采购法国粮食,其实主要是为了拉高法国的粮价,让法国佬饿着。
要知道,在古代,粮食产量不高。一旦一个国家缺粮,可是很容易出现不稳的局面的。马林采购这些粮食,虽然不足以让法国动乱,可也足够让法国人心惊胆战怕出事了。
至于采购法国橡木,那就不得不提到马林的险恶用心了
马林一直担心法国参与到大航海中,因为法国的人力和物力非常强大。一旦法国人加入游戏中,那马林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所以,马林一直在打压法国的航海潜力
之前,他已经建议爱德华授意英格兰商船没事的时候就假扮海盗去洗劫法国沿海,掠夺船只,打击法国的航海潜力。
但这还不够,只要法国人有人有造船材料,就能造出船只
所以,马林特地派人拿着镍白铜假银币,去法国大肆采购造船用的橡木,好让法国人缺乏造船材料。
当然,这点钱是不足以让法国人缺橡木的。所以,马林让手下专门用假银币采购法国适合作为龙骨的高大的橡树原木。特别是那些年份久的高大橡木,都是马林下手的目标。至于那些矮小的,马林则看不上。因为,那样的橡木,就算拿去造船,也造不出大船,没法作为大航海的船只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货币(而且还是假币)用于如此战略用途了
安排好采购计划后,马林又下令北海国铸币厂——再铸造5亿枚镍白铜的法国德涅尔“银币”
第1218章 智利产硝石了()
事实上,北海国在铸造镍白铜的假法国银币的同时,也对国内发行黄铜币。从1508年开始,北海国铸币厂就开始铸造和芬尼银币等重(1。5克)的锌黄铜钱币,并规定1枚含银量50%的帝国芬尼兑换8枚上面刻着布洛克家族的顶着9个十字架的金鹰的黄铜币。
这种铜币,又被民间称为“九架金鹰”,是北海国目前最小面额的钱币。从1508年开始,马林已经发行了大约2000万枚,并投入市场。
经过4年的流通考验,北海国的民众已经基本接受了这种面额更小,但却很像金币的小面值货币。
黄铜是很像黄金的,所以,这种小铜币,看起来很像金币。如果不是马林特意把黄铜币做成和芬尼小银币一般大小,没准会被错认成金币。因为,它和金币一样金灿灿的。
所以,这种类似金币外表的小铜币,很受市场欢迎。很多穷人拿了黄铜币后,经常假模假样地和朋友吹嘘——看,老子有金币
而且,这种小面值铜币的出现,也的确方便了小商品的交易和流通。不像以前,一个芬尼银币,相当于后世50块钱的样子,拿出去,都没法找零。
从前,人们去啤酒馆喝啤酒,往往因为没法找零,不得不搞记账消费。而现在,相当于芬尼银币八分之一面值的小黄铜币的出现,方便了酒鬼消费。同时,也方便小商品的购买。
在发行小面值黄铜币的同时,将这种小铜币命名为“t”,也就是后世美分的单词。同时,也是零钱的意思。
而且,马林还强行规定——无论德语还是英语,都称呼这种黄铜币为“t”,发音也相同。之所以如此规定,就是为了方便日后联统英国的时候,尽量让英语和德语进行融合,好让英格兰人和德意志人交流更加密切,避免民族差异过大导致相互对立。
而为了推广一分钱铜币的使用,马林还主动把入城税从1芬尼降低到1分钱铜币。而且,故意不让守城门的士兵找零。
如此一来,人们为了划算,肯定会主动去兑换一分钱铜币去交入城税。不然,就太亏了。要知道,若是交一芬尼入城税,等于比交铜币贵了8倍呢。
所以,当马林回到国内的时候,很多北海国民众已经强烈要求增发一分钱铜币了。特别是那些经常出入城市的商贩,精明如他们,肯定不乐意拿芬尼银币去交入城税。
但是,发行货币这事大臣们并没有权利。所以,必须等马林回来才能决定。因为,铸币权只有诸侯才能下令,摄政大臣是无权下令北海国铸币厂铸币的。
在出货假法国银币的时候,科勒提了这件事。马林思考再三,最终决定——增发5亿枚1分铜币,以促进国内商业流通。
只是,另一边他还要让人制造5亿枚镍白铜假法国银币,貌似人手不够,螺旋式压币机也不够了。于是,马林就下令,扩大北海国铸币厂的规模,招募更多人手,并添置更多机器。
不过,铸造5亿枚一分铜币需要好几百吨铜,耗费挺大。好在,瑞典的法一伦铜矿现在有马林的一半收益。其所得的铜,正好拿来铸币。
但马林没想到的是,他这边正想着用瑞典那边的铜铸币呢,瑞典那边又出幺蛾子了
原来,瑞典那边听说马林可能遇到海难挂了的消息后,也有些蠢蠢欲动,居然打算赖掉马林的法一伦铜矿的股份了。
只不过,瑞典内部现在吵得厉害。因为,有些胆小的瑞典贵族害怕北海国大军的报复。毕竟,瑞典人少国穷,军队数量有限,最多能拉起一万多军队。可现在北海国光是本土就有三四万大军,而且战斗力很强,实在让他们害怕。
所以,瑞典贵族议会最终决定——等等看,至少等北海国军队解散后,才能公开赖掉马林的股份。
而他们的这个决定,最终救了瑞典一命。因为,在他们最终下定决心赖掉马林的铜矿股份前,马林出现了
当然,马林并不知道这个插曲,不然,肯定要瑞典好看。而且,马林现在也没心思管别的,心里也非常开心。因为——智利出产的第一批硝石到了
在出发去大明的时候,马林路过巴拿马,曾让一个探索团队带着一批购自埃及的奴隶和骆驼,以及几百个太阳灶,去智利北部未来的伊基克港登陆,并向沙漠深处探索硝石矿。
带着几百个埃及奴隶、几十头骆驼和几百个太阳灶在伊基克登陆的首领叫库斯卡,原本只是东弗里斯兰的一个罪犯。当然,他犯的罪只是得罪了当初统治东弗里斯兰的塞客私拿家族的某个旁支子弟。然后,全家就被投入了监狱,父母也病死在狱中。只有库斯卡因为年轻力壮,才苟活了下来。
马林夺取东弗里斯兰伯国后,将原先瑟克斯纳家族迫害的犯人都释放了,除了真正祸害社会的罪犯。
于是,库斯卡特地找上门,认马林为恩人,愿意为马林效死。因为库斯卡一家人原来都是渔民,马林就把他派去航海学校学习,准备让他当一个船长。
但问题是,这个库斯卡貌似不太聪明。和他一样进入船长学校学习的渔民阿本,早就通过考核成了一名船长,而库斯卡比阿本多学了几年,才勉强合格。所以,库斯卡这个人天赋不高,能力不强。
但是,有一点马林很清楚——这个人很忠诚可靠。在外面,谁敢说马林一句坏话,这家伙都会发怒要和人决斗
恰好,开发智利硝石这件事,属于高度机密,需要可靠的人。于是,马林就挑选了能力不强,但很忠心的库斯卡,作为伊基克的总督。
而库斯卡也没辜负马林的信任,在伊基克登陆后,他没有冒险立即派人去寻找硝石,而是先忙着修建伊基克基地,尤其是海水淡化的太阳灶的布设
花了几个月的工夫后,库斯卡才在伊基克修建好了一个能每天出产大量淡水的适合人居住的海边据点。
然后,他才派兵监督那些埃及奴隶,包括认识硝石的奴隶工匠,骑着骆驼去沙漠深处寻找硝石。
马林从大明返航的时候,库斯卡派出去的人马才找到距离伊基克几十公里的沙漠深处的一个硝石矿。然后,他开始派奴隶开采硝石,并用骆驼运往伊基克港口。然后,用马林从布雷顿角岛造纸厂弄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