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好四艘船后,水库的闸门被众人合力关闭。然后,工匠们安排大量人手开始抽水。
随着水位的降低,四艘250级武装商船的船底,精确地落在了四个木头支架上面。差不多船底都暴露在空气中了,抽水就停止了。然后,一大批造船工匠,穿着牛皮做的防水衣(现在是冬天,直接泡在水里会被冻死的),涉水带着镍钢铁皮和镍钢钉开始站在船身下面,仰着头开始往船底钉镍钢铁皮。
大部分铁皮都是很容易钉上去的,只是,船底和木头支架接触的部位,工匠们是没法钉铁皮的。不过,这也不是问题。
当大部分镍钢铁皮钉好后,水库闸门再度打开,但只打开一部分。闸门放进来的水,刚好能把船身再度托起后,船身会移动一下,在造船工匠们的测量下,刚好保证落下后,可以露出之前被遮盖住的部分。
然后,水库再度抽水,使得船只以另一个位置落在木头支架上。而造船工匠们,自然是把之前无法钉铁皮的部位,给补钉上铁皮了。
就这样,镍钢铁皮经过一番骚操作,全部包裹了四艘船水线下部分。当然,这些铁皮再钉到船底之前,已经刷过黑漆了。所以,钉在船底后,看不出银光闪闪的样子,反而是一片黑,很不起眼。
钉好镍钢铁皮后不久,水库闸门重新打开,而四艘250级武装商船,也依次驶出了小水库,重新停泊到军港码头,等待上货出航。
因为亚美利哥不太信任达芬奇新搞出来的绳索和滑轮组成的舵轮系统,所以,这四艘船有3艘船还是使用了海军铜做的杠杆和齿轮的昂贵的舵轮系统,只有一艘船使用了新的绳索和滑轮组成的省力的舵轮系统。当然,为了防止航行途中绳索断裂,船上带了大量的备用的亚麻绳。
最后,就是人员和物资的装载了。
因为太平洋航线是一条隐蔽的保密航线,所以,马林对这次航行非常重视。具体表现就是——所有船长和水手,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只有出身东弗里斯兰,家人也都居住在此,而且忠心绝对没问题的船长和水手,才能参加这次航行。至于外聘的航海人才,除了亚美利哥和其几个忠心的手下外,其他一个都没带。
除了航海人员,马林还给船队配备了100名懂得泥瓦匠手艺的农奴。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船队抵达基隆河口的和平岛(社寮岛)后,在岛上修建一座小型的带高墙、护城河和吊桥的碉堡。
有了这种防御功能强大的据点,可以让先遣队迅速在和平岛上站稳脚跟。即使来了大批倭寇,面对如此坚固的碉堡,对方也绝对无可奈何。
为此,这四艘船中,有一艘船,装载了大量的砖头和水泥,用于碉堡和围墙的建造。
此外,他们还会帮原本在和平岛上立足的鸡笼村的村民,在据点边上,修建一个有防卫功能的大围墙,让他们也有自保能力。
将对方也放进据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现在还缺乏互信。而且,若是鸡笼村里有村民被倭寇收买了,半夜帮敌人打开据点的门,那就惨了。以倭寇的近战能力,真要被突进据点,那可就糟糕了。所以,在据点边上修建一个大院,安置鸡笼村村民,是最好的做法。而且,也方便据点的火枪和火炮支援对方。
另外三艘船上,则主要载着粮食、淡水、食盐,以及大量的铁制工具。可以肯定,社寮岛的据点,第一年肯定无法做到粮食自给。所以,多带点粮食是必须的。
因为,马林读过历史,知道原本历史上,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占据社寮岛后,因为缺粮,殖民者经常饿肚子。上岸去买粮食,结果还被土著揍回来了。此后,社寮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长期依赖马尼拉过来的船只提供食品。要是马尼拉的船来迟了,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就会饿上一阵子,非常凄惨。
所以,有了此教训,马林肯定让第一批殖民者多带粮食,避免有人饿死。要知道,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因为被印第安人围困导致断粮,甚至发生过人吃人的悲剧。
除了带粮食外,马林还给他们准备了多张渔网。这样一来,除了吃粮食,殖民者们平时也可以在基隆河上捕鱼,增加食物的丰富性。当然,还有蔬菜种子,马林也让他们带了些,免得他们没蔬菜吃导致得坏血病。
因为小岛上缺乏足够的柴火,为了方便他们做饭,马林还给他们配备了10个镀锌白铁皮做的太阳灶。
太阳灶平时和烧火做饭,不做饭的时间,还能煮海水为盐。煮出来的盐,还能拿去和土著们交易鹿肉等食品(太岛上梅花鹿不要太多哦)。
除了这些东西外,余下的,自然是枪炮刀剑等武器了。毕竟,社寮岛在海边,很容易受到倭寇的袭扰,也可能和土著发生冲突,强大的武备,是必须的。
而且,会有50名士兵留下来,和那100懂泥瓦匠手艺的农奴一起,镇守社寮岛,直到第二批人到来。
当然,这些只是第一批殖民者所需要的。因为,首次殖民一个新地方,必然是困难重重的。不管是安全方面,还是食物来源方面。
而一旦亚美利哥返航,并记载下了航线坐标后,马林就可以带着大部队出发了。因为,马林要亲自和大明帝国打交道,以获得和大明正常贸易的机会。
而且,马林也从不觉得自己会失败。因为,他有杀手锏——亩产几千斤的红薯。在以农业为本的大明,谁也无法拒绝如此高产的红薯的诱惑
除了红薯,马林还决定带花生和玉米过去。并且,他还打算邀请大明帝国的皇帝和大臣们,吃一顿兼有烤红薯、油炒花生米和爆米花的大餐,让他们亲自感受下这些异域美食的魅力
第884章 羽绒服和草衣(上)()
新的一年到来了,然而,1508年的1月份,似乎有点冷
一般来说,北半球是7月最热,而1月份最冷。所以,上辈子马林一直觉得,还是春节最靠谱。因为,过了春节,就意味着春天快来了。而特么的西历的新年,过完后的1月份,却是寒冷无比,让人有些绝望。
当然,他现在是欧洲人,自然得入乡随俗,庆祝西历的新年了。可西历新年过后,德意志北部地区来了一股源自东欧的寒潮,使得整个德意志北部都被冻起来了。
通常情况下,德意志北部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微弱影响,冬天也不会太冷,最多零下几度。可是,今年1月,因为东欧寒潮的影响,温度竟然跌破了零下10度。很多地区,普降暴雪,异常寒冷。
在现代,寒冷只是寒冷而已。可在古代,寒冷天气意味着有人要冻死
果然,各地送来的报告中,都汇报了有人冻死的事情。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这个年代,欧洲人没有羽绒服,也没有棉衣。至于棉被,也是没有的。因为,这个年代,欧洲人还没有使用棉花制品。
至于羽绒做的被子,只有贵族和富商家里才有。而那些农奴,显然是没钱买羽绒被子的。而羽绒服什么的,连贵族都没有。
倒不是贵族们用不起羽绒服,而是羽绒制品有个缺点——容易扎堆
羽绒做的被子还好,因为是平铺的,羽绒分布倒也均匀。可是若是做成衣服,被包裹起来的羽绒有个特点——容易往下沉积。最后,羽绒服的羽绒,就全堆积到衣服下面去了
所以,即使是贵族们,在冬天,也只能多穿几层羊毛制的衣服保暖。而且,效果也不算太好。
在这种天气下,大部分人,基本都是缩在家里,坐在壁炉前烤火的。
可问题在于,这个年代,森林是属于贵族的。没有贵族的允许,农民也不敢随意进山砍柴。否则,被抓住的话,打死都没人伸冤。
若是遇上好心的贵族,面对寒冷,也许会允许农民们进山砍柴取暖。要是遇上冷漠无情的,压根不管百姓死活。而且,这个年代,不管百姓死活的贵族,才是占多数的。所以,难得遇到一个关心老百姓死活的贵族老爷,农奴们都会感激涕零。
相对而言,北海国的情况,比别的国家要好多了。因为,马林推广了土坯房和火炕。至少,在马林名下的庄园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保暖性能很好的土坯房和火炕。
而且,对于自家庄园的农奴们,马林是不吝啬给他们分配柴火的。因此,当严寒到来后,北海国马林名下的庄园,只冻死了两个人。其他人,因为躲在土坯房里的火炕上,并未受到寒冷的太大影响。
而各地报上来的被冻死的人,多半是其他贵族庄园里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原本的那些老贵族的庄园。
这是因为,马林麾下的大臣和将军们名下的庄园,多半都是模仿马林的庄园的。因为模仿了马林的庄园,自然也推广了土坯房和火炕。所以,马林麾下文武官员的庄园里,冻死的人也很少。
而那些原本的旧贵族家的庄园,则大多还保留着从前的习惯。农奴们居住的房屋,依然还很破旧。因为没有得到马林这边的信息共享,他们的农奴,也没能住上保暖较好的土坯房。
事实上,土坯房的成本非常低,性价比很高。但是,那些旧贵族,因为大多数没有得到马林的重用,自然也无法和马林及马林手下的新贵族们信息共享。所以,土坯房这种成本低又很实用的房屋,并未在旧贵族的庄园中得到推广。这次遇上这种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寒潮,自然就冻死了不少人。
虽然寒潮肆虐,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不少人也必须继续工作,不然,整个社会会乱套的。
比如,马林和手下的大臣们,就必须正常上班,以处理各种问题。当然,马林和手下大臣们的办公室,烤火的炉子是不缺的。
办公室里肯定不能安火炕,也不能修壁炉。但是,马林推广了带外接烟囱的火炉,使得办公室里不冷,而且也不担心闷气甚至煤气中毒。
不过,那些在户外工作的就比较惨了。比如,守卫王宫大门的卫士,就冻得瑟瑟发抖
而在大街上,那些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的雇工们,也冷得直打颤。基本上,大街上走路的行人,边走边抖,像是得了脑血栓的样子。
就连官员们上下班的时候,从房间出门到上马车这段距离,也是冷得直打哆嗦。
马林觉得,自己应该发明个保暖神器了
他先想到的是棉衣,可是,欧洲现在没有棉花啊。穿越唐朝的人还可以从高昌国得到大量棉花。马林现在,不说手里没啥棉花,即使想要去墨西哥弄棉花,来回也要几个月。而那时,估计都到夏季了,棉衣做出来给谁用啊?
因此,做防寒神器,第一条件就是有材料
晚上盖着天鹅绒被子的时候,马林自然想到了羽绒服
羽绒服并不是天鹅绒做的,而是鸭绒做的。于是,马林第二天就派手下去到处收集鸭绒。
等收集到足够的鸭绒后,自然就是缝制羽绒服了。亏得马林曾经读过这方面的资料,也拆过旧的羽绒服玩。所以,他知道,羽绒服其实就是把鸭绒缝制在一个个独立的小格子空间里的衣服。
这个办法,其实早在唐朝就有了。唐朝南方人就把鹅绒“纵横纳之”,缝制在双层布内。每一个针线交错的方格子,都是和别的方格子隔开来的独立空间。方格子里有鹅绒
但是,这种办法在古代并未得到推广。因为,宋朝以后,棉花得到了推广。有了便宜的棉花被子和衣服了,这种费事的鹅绒衣服和被子,就被放弃了。
至于棉衣比较重的问题?古人生产力不发达,更重视成本问题,而不是衣服重不重的问题所以,这种早期的羽绒服没有推广开来
而现代的羽绒服,则是一战后老外发明的。一个叫埃迪。鲍尔的家伙,发现把鸭绒缝在纵横的针线封闭成的方格子小空间内后,做成的衣服不再有过去绒毛往下沉积的问题。然后,就推出了现代版本的羽绒服。
和棉衣相比,羽绒服轻便,而且透气,保暖性能却一点不比棉衣差。然后,这种羽绒服就风靡了全世界。而在我国,则是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人开始穿的。那个时候,谁特么有意见羽绒服,妥妥的大佬或者有海外关系
说做就做,马林命人找来裁缝,用两层比较厚密的布(孔隙大的布可能会掉绒),把铺开的鸭绒缝制在一个个的小方格子内,然后就做成了一件看起来比较臃肿的羽绒服。
马林穿上后,发现果然很暖和。只是,有一股鸭粪的味道
于是,马林万分嫌弃地脱下了这件鸭粪味的羽绒服,让人找来上等的天鹅绒,重新缝制了一件羽绒服。果然,这种高档的天鹅绒,没有异味。可是,这成本高的呀——几磅天鹅绒,价值10个金币
也就是说,这件天鹅绒羽绒服,成本就高达10个金币以上算上布料、针线和裁缝人工,估计成本有12金币
所以,马林觉得,还是把那些有鸭粪味道的鸭绒处理一下,去除异味,才是最经济的。不然,用天鹅绒做的话,一般小贵族都穿不起
马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皮匠们,因为,他们有把带异味的动物皮革处理后去除异味的技术。鸭绒虽然不是皮革,但借用他们的技术,稍作调整,估计也是可以去除异味的。
不过,没等鸭绒异味去除的技术被研发出来,羽绒服就在北海国上流社会流传开了
因为,马林穿着羽绒服,独自一人在雪中悠闲地逛了很久,一副完全不怕冷的样子,吸引了大臣们的注意。
一开始,大家看到马林穿的羽绒服那么臃肿,还以为马林穿得很厚重呢。结果,施瓦茨上前一摸,发现衣服好轻
然后,施瓦茨也弄了几磅天鹅绒来,让马林给弄个来料加工
于是,第二天,施瓦茨也穿上了羽绒服,一副“我很舒服,我很温暖”的样子
然后,整个王宫内的高层们,都特么送来了天鹅绒,要求来料加工
他们都不是缺钱的人,看到好东西,自然也想要。更何况,羽绒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