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夷大将军方面派来了一些官员谈判,主要就是问黄胜为什么要封锁港口,屠杀渔民,是不是来和我国开战的?
黄胜这边负责谈判的是李实,他实话实说道:“大明朝没有和贵国开战的意思,只是因为你们没有迎接咱们先生的船队,他不高兴了,所以发彪了。咱们劝也劝不住。先生在大明朝就是无法无天的主,咱们没办法。”
一直跟着黄胜身边做一些杂事的画家尚思明看见黄胜在倭国的作为有些六神无主。倭**队在他记忆里是勇猛无敌的存在,他们国家被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约等于灭国,连国主都被人家俘获,就可见一斑。
这些官员把黄胜船队的答复汇报给了征夷大将军,这位将军肺都快气炸了。大明朝是来结交友邦没有交战的意思,这位什么先生无法无天前来挑衅制造事端。
怎么办?唉!忍了,现在国事不稳,我千万不能再开战端。咱们是大倭国贵族,咱们有涵养,咱们不和你一般见识。
然后征夷大将军派出了迎接黄胜贸易代表团的队伍。黄胜的贸易谈判代表团由李实、李国柱、尚思明、刘海波来完成贸易协定的签署。卫兵来了三个百总,由包猛子、田有田、何水生带队。!,!!
第一百七十三章:强权外交()
倭国人迫不得已派出了迎接大明贸易代表的队伍,显示了他们的礼貌。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当然礼尚往来,征夷大将军得到了来自操江提督亲笔书写的书信,得到了操江提督委托那个无法无天先生带来的礼品若干,其中最贵重是一辆造型奇特的四轮马车。
得了大明操江提督厚礼的征夷大将军终于弄明白,本来还怒不可遏的他开始平静下来。
一衣带水的大明朝是愿意和大倭国交好的,只不过是那个先生太也可恨。他可能是个战争狂,是个嗜血的魔鬼,他想挑起两国开战,这样他才能建功立业。
呸!堂堂征夷大将军岂能上你这个黄口孺子的当。他随即就吩咐手下给谈判的官员带话,要他们不可以斤斤计较,只要出入不是很大就赶快达成协议那个先生早日完成交易后滚蛋。
征夷大将军仔细欣赏了魏国公的礼物,还特地乘四轮马车到江户街头转了几圈。他回来立刻把附近能够找到的能工巧匠都找来了,连征夷大将军都把衣服脱了钻到四轮马车的下面研究这个神奇的东西。
倭国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最求真不是盖的,怪不得后世他们能够仿照别国的产品,最后还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可惜征夷大将军找来的这些工匠层次太低,大家研究了两天都没有什么收获,太精巧了,而且只有一辆他们又不敢破拆一看究竟。
征夷大将军给出了很高的赏赐这些工匠仿制出这辆四轮马车。谁知没有一个人敢接茬。这时候有人报告,大明朝的几个护卫在叫卖四轮马车,已经围得人山人海。
他们还给人试坐,但是试坐的人得干干净净的才行。又有人报告,那位大明朝先生以自己的船队在港口感到不安全为由封锁港口,只可以让自己的船装货卸货。
征夷大将军气得身子都在发抖,太憋屈了,真有一股想不管不顾给那个小“八嘎”教训的冲动。他随即又安慰自己,那个小‘八嘎’不代表大明朝庭,也不代表操江提督,那个小‘八嘎’就是一条疯狗。咱们是人,被狗咬了一口难道还要咬回来?
谈判变成了最没有挑战的活儿了,黄胜给李实他们谈判的底线,他们都没有用得上就达成协议了。李国柱目瞪口呆,他在倭国经营多年也不曾有过这样宽松的贸易政策和待遇。
那位先生连船都不下,一番胡闹,貌似强大的倭国就怂了。唉!看来人还是够无耻才够强大呀!那位来自小小国家琉球的尚思明。已经完全折服了,琉球人眼里的大国、强国在大明朝眼里就是个屁呀!
何水生和田有田在江户街头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看着守纪律的倭国人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体现豪华四轮马车带来的快乐,心里有些发笑。
先生送那个征夷大将军一辆,这里两辆要卖两万两,连本带利都翻倍回来了。只是倭国看起来很穷,恐怕卖不掉呢。
两人的担心明显多余了,很快就有倭国大名买去了。后来还有来询问的,他们以为田有田他们还有四轮马车卖。这一次是真的没有,真的只带了三辆。
这一种四轮马车在大明朝也是拿银子都买不到的存在,田有田实话实说,那些来晚了的大名后悔不已。他们都拜托田有田他们下次来这里交易时多带些四轮马车来。
不管什么时候穷的都是老百姓,统治阶级不会穷。后世菲律宾那个国家老百姓很穷吧?可是他们的那个成天傻笑的总统不要太有钱哟!连本朝太祖死后还留了上亿的什么稿费呢,不过傻傻的老百姓不知道罢了。所以倭国的大名都是有钱人,他们大多数也和大明朝的官宦一样喜欢奢靡。
黄胜的船队得到了倭国码头工人全力以赴的服务,他们全天候装运,最后黄胜的船队还是不能满载。虽然黄胜买了许多这里的特产如海参、鲍鱼、鱼翅,鱼干等等食品。黄胜不肯拿太多的银子,宁可拿铜锭。
黄胜懂得经济学,自己带来实打实的货物,换回其实没有太多意义的银子是不对的。过多过滥的银子涌入大明,会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
自己的货物都是,怎么着也得换回才合理。铜当然是首选,然后是铅、硫磺、硝、再不行,就是食品。最后干脆买大米。李国柱的商船也义务替黄胜运输,一共买了征夷大将军囤积的二十万石上等大米,价格不贵七钱银子一石,花去了十四万两银子。
至于倭国少了二十万石大米会导致多少人饿肚子黄胜不管。黄胜只知道大明朝得到了这二十万石大米会让超过二十万人不会饿死。
李国柱看着精明无比的先生做傻事有些不解劝道:“七钱银子买进大米,加上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还有损耗,仓储费用,到大明朝卖出恐怕一成利润都不会有,亏本的可能倒是大得很。”
黄胜做惯生意的哪会不知道,但是小冰河时期粮食是战略物资,哪里是可以用银子来衡量的。自己保本的可能性还有,就是亏本也要做。
自己现代化的粮仓已经建造了许多,损耗会大大减少,只要能够获得的粮食,就能够救的大明朝老百姓。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状发生时,空有菩萨心肠没有粮食有个屁用。
黄胜把军官们召集起来给他们上了一课,题目就是民以食为天。黄胜还让几个扬州流民出身的学生军军官讲了他们在天启四年春天的遭遇。
这几个军官家里都有亲人饿死,他们讲到伤心处声泪俱下,这就是典型的忆苦思甜,吃水那个不忘挖井人。
黄胜玩这一套可是驾轻就熟,他小学时经常被党国培训呢。培训完了还得捏造一篇深受教育的作文,黄胜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同龄人喜欢撒谎了,因为小时候就要学习撒谎,说实话后果会很严重,最起码晚上放学不能按时回家。
李国柱真的受到教育了,华侨对祖国是有感情的,听到灾害发生时,自己的同胞会活活饿死心里很难过。他当场表态以后贴本也要想方设法往学生军的粮库运粮食。
学生军的军官都是饿过肚子的,他们这一刻都看到了先生的慈悲心肠。他们都更加坚定了为先生、为自己、为大明朝的老百姓甘洒热血的信念。
黄胜顺利返航了,六十万两银子的本钱,现银只带回了五十万两。但是带回了三十几条船的货物,连黄胜的旗舰都是满载。其中还有李国柱派来帮助运货的十艘福船。
黄胜和李国柱约好了去南海的日期,李国柱告辞回去做准备。他确实要布置好防御工作,别自己去端人家的老窝,回来时发现自己的老窝也被端了。
出海整整三个月,黄胜满载而归,财务状况立刻好转了,关键是获得了许多食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倭国的贸易以后黄胜准备不亲自去了。
因为李实接受了征夷大将军委托倭国方面谈判代表的提议,他们小心翼翼的暗示以后的交易严格按照贸易协定执行,那位先生就不要每次都那么辛苦,在海上风里来雨里去了。
黄胜的目的就是展示军威,好保几年太平。倭国方面既然没有闭关锁国拒绝贸易的意思,黄胜当然乐见其成。目的达到了,一向比较懒的黄胜当然不会巴巴的亲自去倭国跑海贸,况且征夷大将军和他的部下好像都不喜欢黄胜呢。
黄胜的贸易方法也不是他自己创造的。后世倭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等等列强如何对付满清,黄胜就照搬来对付倭国人。
以后也会同样用来对付俄罗斯人、英国人以及的外夷。王遥如果真的要去伦敦开大烟馆,黄胜一定大力,肯定派学生军为他保驾护航。
这一次由于自己还不够强大,跟倭国人的交易还算是公平买卖,几年以后就不知道会是什么光景喽。现在还用东西换,用银子买,以后说不定直接抢了。
反正后世倭国人就是这么干的,黄胜对于在他们国家烧杀抢掠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
家里一切正常,阉党没有什么动作。黄胜估计魏忠贤现在一定是忙得焦头烂额,皇帝朱由校意外落水从此落下了病根,现在应该是一病不起,对朱由校感情很深的九千岁,应该乱了方寸。
魏忠贤得罪的人太多,他唯一的依靠就是皇权。皇帝如果完蛋了,他的死期就到了。魏忠贤活了六十几岁,虽然没文化,但是他不傻。他现在应该想方设法挽救朱由校的性命呢。
魏忠贤肯定没有心情来管千里之外黄胜这个区区六品闲职散官的破事。张弛老爸和黄胜父亲都因为闲得慌,他们居然去学生军的学校义务教学去了,也不知道他们的课学生军喜不喜欢听。其实黄逸洲之所以去学生军那里上课是张世良怂恿的。
处事老练的张大人已经认识到学生军可能以后是大明朝的第一强军,所以他刻意和学生军多多接触,先混个脸熟。当然他教书也是有分寸的,都按照学生军的教课书来,他毕竟是进士出身,是老爷,又当了几十年的官,说话当然水平不低。……器!!!11
第一百七十四章:苦心经营()
学生军相当给张士良大人面子,他的课比较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搞得张大人都有些乐不思蜀了,有时候张大人就冒出来一个想法,如果朝廷不起用自己,自己就留在这里教书育人也是个不错选择,以后桃李满天下也不空度此生。
朵儿现在已经是黄家钱庄的第一把交椅,年轻且活力四射的她对能够帮自己的爷赚银子情有独钟。她精力旺盛,能力出众,懂得主动工作,在黄胜去倭国时,她还出了趟差。
梅朵儿大掌柜亲自跑去松江府、苏州府等等几个地方开设了黄家钱庄分,当然有学生军护送,还有十几个经过培训的掌柜同行。
而且是孟红楼先去把一些具体的事情安排妥当了,比如钱庄的地址,员工的培训,以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等等。梅朵儿就是现场指导和拍板。
钱庄员工的忠诚度不需要担心,他们都是选自学生军的家属,而且是学生军的表现越好,他们的家属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大。所以第一批钱庄员工都是学生军优秀学员的家属,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又会成为以后钱庄扩张后的者。
由于黄家钱庄可以在抚宁存入银子,在南直隶的分都可以提现,再加上郑元荣和生意上朋友的大力,官场上老爷们的刻意为之,现在南直隶的官银也开始在黄家钱庄走流水了。钱庄生意是蒸蒸日上。
柔儿是内务大总管,家里的鸡零狗碎,学校里的一切杂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孟丽娘、柳媚娘当然在为鸿篇巨制‘辽东泪’呕心沥血。扬州、南京的三产生意都是孟丽娘‘丽’字辈和柳媚娘‘媚’字辈的姐妹在打理。
黄奕和王遥都发现黄胜偷懒,骗了一个私人秘书后成天悠哉游哉还不会误事,两人也有样学样蕊儿和沁儿两个爱妾也兼职私人秘书。
两个小萝莉已经长大了,现在有了的工作,又能够成天在自己的情郎面前晃当然乐此不疲,每天也学着何湘的做派,记录本不离手。
黄胜回家后每天都很忙碌,他这个家主是大家的主心骨,目前无可替代。连黄奕和王遥都不行,因为他们两个和黄胜一起时潜移默化的就跟着黄胜思路走了。
他们有时候都有些不理解,明明在这个时代自己和他都是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听他摆布呢?真是习惯害死人呀!
王遥跑了一趟辽海,路上还考评了青岛基地,那里已经初具规模,粮食的储备能力已经达到五万石左右,到了年底还会翻倍。
抚宁基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港口小城市,吸引了不少在北方做生意的商人在这里置业。还有许多永平府的富人来这里安家,特别是高第大人的一些亲眷。
人人都喜欢治安良好的居住环境,这里不但风景秀美。还有彬彬有礼的强军,大家安全感倍增,所以大家就有了在抚宁港口安家落户的打算。开玩笑,后世的北戴河地区当然风景优美了。
王遥当机立断,又加大了投资,并且扩大城墙的保护范围。这里流民太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工作,是双赢的好事情。
王遥感到遗憾的就是,这一次去东江镇卖粮没有得到岛帅毛文龙的接见,王遥只好和几个东江镇的将军喋喋不休了一番他们最好随时随地都带兵不离毛帅左右,特别是有朝廷大官邀请见面的时候。
这些将军因为王遥卖给东江镇粮食便宜才对他比较客气,也仅此而已,哪里会听得进去王遥的忠告,大家都打着哈哈应付了事。
京城的‘大明剧院’早已经开工,王遥没有敢去京师实地考察,她一向胆小得很,以前连夜路都不敢走。京师现在正是阉党大红大紫之时,王遥可不想自投罗网。
京师现在是徐知恩在那里打点官场上的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