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神是招魂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女神是招魂师-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梓杨父母都急坏了,说还有很多人堵在路上,子是又惊又喜——这半大小子是哪捡的?

    梓杨跟父母说,小黑是一个同学的弟弟,家里糟了车祸,父母都死了,同学重伤躺在医院里还在昏迷,家里没有亲戚,只剩下他一个活人,而且受了惊吓,不会说话……反正能多惨有多惨,把梓杨妈妈说的直落泪,直说可怜的孩子,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梓杨被冷落在一边无人问津,倒像他是被捡来的。

    人都说,期待的过程才是最美丽的,回到家之后,梓杨过年的情绪却突然冷却了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也越来越失去了味道。春节晚会人怀疑人生。只有妈妈包的饺子,仍然能吃出久违的年的味道。

    凌晨两点钟,远处零星传来几声鞭炮声。然后响声越来越多,不一会儿,左邻右舍也开始放鞭炮,整个夜晚在鞭炮声中沸腾起来。

    突然院子里一声炸响,梓杨爸爸也在院子天井里放鞭炮了,梓杨坐在炕上,围着被子,身子下的土炕烧的火烫,都有些坐不住了。

    小黑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起来了,穿着梓杨的大棉袄带着梓杨的棉手套顶着梓杨的绒线帽,捂着耳朵杨爸爸放鞭炮,脸上竟洋溢着从未见过的笑容。

    轰隆轰隆的声音炸了一两个小时终于停息,梓杨爸爸把两个大红灯笼挂在院门口的大门上,远门大开,不一会儿,街上逐渐传来行人见面的拜年声。

    按照习俗,除夕凌晨鞭炮放完之后,村里各大家族的小辈后生们都会拉帮结伙,成群结队的到长辈家里拜年磕头。

    客厅里梓杨爸已经把红绸布做的祖宗家谱挂起来,2米长的大红绸从上到下密密麻麻地写着本枝的历代祖先。桌子上猪头鸡鱼三牲供起,糕点水果糖琳琅满目摆了满满一桌,两个又红又粗的朝天蜡烛点起来,把厅堂映得红红彤彤。

    放完鞭炮后,梓杨爸爸把梓杨喊起来,给老祖宗磕头行礼!

    爸爸把酒杯举起来,在地上从左到右洒半杯,举起来嘴里大声念着,祖宗保佑家里老人身体健康,小孩学业有成,庄稼没病没灾大丰收,日子红红火火,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跟祖宗叮嘱一番之后,按道理要对着宗谱磕头,但是老李家几年前就摒弃了跪拜这种姿势不雅的动作,改为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梓杨懒洋洋地跟着在后面心里默念,一鞠躬,保佑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二鞠躬,来年我大吉大利,补考成功。

    三鞠躬……不知道该求祖宗保佑什么,脑海里突然想到了苏睿……

    算了,就这些吧,祖宗收到了那么多的祝福申请,今年应该也挺忙的。

    小黑跟在老李爸爸后头也撅着鞠躬,脸上也是一副虔诚。想到小黑在庙里三拜九叩的样子,梓杨不禁对他的身世又多了几分怜悯。

    小黑爷爷在的时候,应该也会带他拜祖宗吧?他们铁骑军这一枝,习俗应该也蛮多,可惜黄山一走,就没人能把传统给继承下去了。

    拜完祖宗,开始吃梓杨妈妈煮的送神饺子,梓杨妈在饺子里吃出了几块豆腐,笑哈哈地连声道:有福,有福。

    小黑从饺子里吃出几个硬币,梓杨爸哈哈大笑:挣大钱挣大钱。

    梓杨什么也没吃出来,联想到自己这一年来诸事不顺,躺在炕上生闷气,气鼓鼓地黑不由心生嫉妒,你特么的挣个屁钱,你特么的挣个屁钱!!!

    吃完饺子,梓杨妈收拾下桌子,在茶几上摆上粉丝拌猪肝豆芽拌肉丝挖了一盘排骨冻。梓杨爸爸拿出一瓶老白干,两双筷子,两个酒盅……这些是给拜年的人准备的。来了总归要邀请人家坐坐,交情合适的在一起吹吹牛逼,虽然在村里天天碰到,但是似乎只有过年这一天才是真正的走亲戚。

    不一会儿门口人声鼎沸,一大群人进来拜年了。

    人还未到,就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厅堂口大喊,“给四奶奶拜年啦”,梓杨妈妈虽然只有四十几岁,但是因为辈分高,所以一些三四十的汉子也得喊她四奶奶。领头的人一喊,院子里众人也跟着轰声大喊,给四奶奶拜年啦。大部分是些十几岁的小子,都是亲戚关系比较近的各家各户的后生。

    梓杨妈哈哈大笑,“谢谢谢谢。”

    洪亮的声音又大喊,“给四爷爷拜年啦,”一大群人跟着轰鸣,梓杨爸爸呵呵笑着,“不用不用。”

    领头的洪亮声音这时已经走进厅堂,一个三四十的汉子,浑身还带着夜晚的寒气,梓杨妈在沙上招呼人过来坐坐。

    汉子躺在炕上的梓杨:“哎吆,小叔回来啦?什么时候回来得?”

    梓杨闭着眼睛装睡,常年在外读书,跟村里人的交流越来越生疏,很多人只是脸熟,名字都叫不上来。加上辈分跟年龄的差距,交谈也总是很多别扭,索性装睡,尴尬不如不见。

    梓杨妈妈笑着道,“昨天晚上回来的,大年夜,差点堵在道上。”

    中年人感叹,“哎呦,真不容易!”

    梓杨爸爸招呼大家,来,“喝点酒喝点酒。”

    “哎,不喝不喝,刚才在村头xx家刚喝过,我带这帮小子还要转,还剩好几家没去。”转身又回到厅堂,指着宗谱对后生们说,这谁谁谁,是咱们家的爷爷,这谁谁谁,跟咱家曾祖是兄弟,然后又在那边七嘴八舌的研究一番。

    “来,一起给老祖宗磕个头”一屋子的人黑压压地跪下。

    起身后又说,“我给四奶奶磕个头,”然后一屋子黑压压的人又跪下去,梓杨妈妈连忙过来搀扶,不用不用。

    众人乌压压地爬起来,“我给四爷爷磕个头,”一屋子黑压压的又跪下去。

    梓杨妈妈拉着汉子不让他再磕了,“哎呀,这么客气干什么,来坐坐就行了,还给我磕头。老头子,赶紧招呼喝点酒啊!”梓杨爸爸在旁边搓着手陪笑。

    在梓杨老家,拜年上坟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一般都不参与。是男尊女卑,实际上,现在各家各户当家作主管事的大都是婆娘家,所以迎客的倒成了女辈。

    梓杨爸爸脸上笑着,一边挥手比划一边道,“来,喝点,喝点。”

    汉子摆手道,“真的不喝了,后面还要好几家,我们得走了,不然就转不完了。”

    送走客人,梓杨妈妈坐在沙上满脸笑意,叹口气道,“小路儿每年都来,带一群大小伙子,这家根儿越来越旺了。”

    然后又起来的梓杨道,“你们爷俩也不出去走走,你大爷家的建伟哥和三叔家的小军儿每年都出去拜年……”

    梓杨道,“算了,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认识,去了也不知道喊什么。”

    梓杨爸爸也说道“就是,咱家辈分高,也不用出去了。”

    梓杨妈妈又道,“村南头老李家辈分跟咱一样,年纪也不小了,每年都来拜年。你不认识,跟你建伟哥一起去不行啊?他每年都领头拜年。”

    建伟是梓杨的二伯家的儿子,比他大几岁,两家虽然是至亲但是因为梓杨妈妈年轻的时候跟妯娌干过几架,现在心里还有嫌隙,所以平时走动并不多。

    梓杨从小到大都在读书,建伟哥比他大十来岁,初中毕业之后就回村种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每次杨都亲热的叫叔叔。

    “唉,跟他们也不熟悉,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说不到一块儿去。”

    说话的功夫,家里又来了几波拜年的人。有的时候还有两拨碰在一起,每一波都有一个领头的,然后也是论资排辈互相拜年,然后给身后的后生比划,这是谁谁谁,辈分怎样怎样,你该叫什么什么。

    年纪长得就派小辈们出去拜年,几个年纪大的就跟主人家坐坐聊聊吃几口菜喝几口酒。

    快到天亮的时候,拜年的终于都转的差不多了,有些人家里就开始摆开麻将桌,一帮亲戚们就吆五喝六地赌起来。虽然彼此之间二爷三叔叫的清楚,但是赌桌上是赢是输,分的清楚,桌上桌下,各有一套规矩。

    梓杨家最后一波是个头花白的老汉,五六十的年纪了,派小的们出去转悠之后,坐在沙上跟梓杨妈妈聊了起来。

    梓杨妈妈感叹道,“三哥,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带儿孙们出来转悠啊?”

    老汉道,“没办法啊,现在的后生都不懂规矩,一个村的有些连辈分都分不清楚,我还能再坚持几年,过几年啊,也走不动了,也就不出来跟大家转了。”

    梓杨妈妈也感叹,“是啊,现在的孩子都外面读书打工,老一辈的规矩都不讲究了。我们家这个用嘴巴指指躺着的梓杨过年一回来,人都不认识了,连人也不会叫了。”

    老汉呵呵笑道,安慰梓杨妈妈,“现在年轻人,比我们有出息了,出去闯荡,见大世面。不和咱们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泥。”

    “大侄子什么时候回来的?什么时候回去啊?今年多大啦?有没有带女朋友回来啊?”

    梓杨妈妈一一替他作答,等老汉离开,梓杨妈妈又在那感叹,“你三哥年纪大了还出来转,你说你们两个……”

    梓杨爸爸终于耐不住唠叨,对梓杨说道,“走,我们出去转转。”

    梓杨妈妈跟在身后吩咐,“也不用每家都去,协勤,祖茂,辈分比较高的,经常来拜年的,你们去建军。建伟,这几家近的亲戚,你们也去转转,也不用多聊,站站就走……”

    梓杨跟爸爸穿上羽绒衣,带上手套,打着手电出门去拜年。

    小黑在另一间房里估计已经睡着了。避免乡亲们要花一番口舌解释。梓杨让他躲在里面不准出来。

    此时拜年已经接近了尾声,街上已经没有刚才那么热闹,不过家家户户仍是灯火通明,门口挂着灯笼,映着大红的对联。

    白天阳光把冰雪覆盖的地面晒得湿润泥泞,自行车在地上压出一条条轱辘印子,经过晚上的严寒,重新冻结就成了一条条沟壑,梓杨就踩在沟壑上歪歪扭扭地走着。

    几个老辈的家里,基本上都是比较陈旧的房子,经过多少年的生活洗礼,四壁也被油烟熏陶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映的灯光也昏暗了一些。

    年轻一辈的,房子就比较新,家里光明亮堂,摆设也更时尚现代一些。

    梓杨爸基本上就是跟人聊两句,介绍下自己的儿子,主人家一般都很热情,梓杨记不清那么多辈分,只能含混的应着。然后在祖宗牌位前,一鞠躬,二鞠躬,主人家答谢,然后送出门去。

    走了几家,梓杨也感叹,老家虽然外貌变化不大,但是人的气象却升华了,几户人家里的小姑娘都穿戴的很时尚,跟大城市里的姑娘差不到哪去,而且不施粉黛,素面迎人,显得更加漂亮动人。

    在这个似乎被现代遗忘的村落里,这种清纯美景显得更加卓尔不群,竟然让梓杨也有些心动。

    在一处院落前,梓杨爸爸停住了脚步,大门虚掩着,屋里似乎透出一丝灯光。

    “老村长的家。进去”

    老村长家这一枝是三代单传,本来家族就不是很兴旺,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又生了两个闺女。老村长去世后,这一大家子也萧条了。

    两人打开虚掩的门进去,地上到处是红的白的鞭炮纸屑,正屋的门虚掩,里面隐隐透出灯光。

    听到有人进来,老村长儿子迎了出来:“哎吆,四兄弟来了啊,进来进来,外面这大冷的天。”

    “过年好,过年好。”

    “叔叔过年好。”

    进到正堂,着的牌位跟自己家里大同小异。族谱上最后一位写着:十五世李汉墀。这应该就是老村长了。

    拜了年,村长儿子非要拉他们去里屋坐坐,跟大部分人家的热闹相比,老村长家里没什么客人,显得有些冷清。

    婶子身体不好,常年躺在炕上养病,听到有人来起身打招呼。

    地上站着一个姑娘,梓杨眼神一霎,心里突然一阵窒息的感觉。真是玉洁冰清好少女,高挑的个子,穿一身白色的羽绒衣,晶莹剔透的雪肌玉肤闪烁着象牙般的光晕,乌黑的秀梳成长长的马尾,由内而外散出的清新自然的美。

    “小丽,叫哥哥——你这二闺女常年在外念书,见了人也不知道打招呼。”

    “哥哥过年好。”声音如黄鹂般清脆。

    “妹妹过年好。”梓杨脸不由得一红。

    “小孩子多大啦?在哪念书啊?”梓杨爸爸寒暄道。

    “十九啦,读高三,今年就要考大学了,在毕国二中读书——跟你们家梓杨还是校友呢!”

    转过头又跟自己的姑娘说道:“你可要学学梓杨哥哥,人家在学校里成绩那么好,又考上了名牌大学……”

    梓杨脸红的跟猴子一般,这番话真是受之有愧,什么狗屁大学,还优秀学生,我都好几门不及格!

    说起来也奇怪,在自己家里,被老妈形容成废物一个。但是在村里,很多人家教育孩子都拿他做榜样,这大概就是“邻居家孩子”效应吧。

    小姑娘睁着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默默地打量着他。梓杨反而不敢正视她的目光,歪着头四处打量。小丽的姐姐比她大着几岁,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前几年就结婚了,墙上挂着一家四口的各种照片。这姐妹两都是大胚子。

    两方家长寒暄了几句之后,梓杨跟爸爸拜了祖宗牌位,就告辞出门了。走出门后,梓杨爸爸缩了缩脖子道,“差不多了,走,回家去!”

    这个农村并不大,几百户人家,从村头走到村尾也就十几分钟,再上个坡就是另外一个村落了。村庄又连着另一个村庄,绵延在北方数千里的大地上。

    此时此刻,每个村庄都在进行相似的仪式,不同的家族不同的血缘却重复着相似的场景。在这个养育了多少代人的土地上,人们祖辈生长,繁衍生息,一些习惯逐渐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历经了千百年传承下来,或许千百年后,在某些地方传递下去。

    更有可能的是,在大部分的地方,这些习俗会逐渐消逝。

    现在的年轻人都热衷于出去打工求学,越来越多人离开了养育自己的家乡土地,进行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