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明王-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枭狭恕!敝扉ο渤鐾猓翱斐噬侠础!本扒迤鹕碇北贾扉Χィ扉扒宕┳喷成墓蜃约鹤呃矗醯鼗赝房戳艘谎勐盱希盱隙偈毙牧焐窕帷�

    景清跪在朱棣面前将奏疏双手举过头,朱棣伸手欲接过那奏疏,突然,景清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向朱棣刺去,马煜迅速从袖中掏出一把短刀刺向景清的手腕,景清手腕中刀,那匕首镗啷啷掉在地上,马煜大喊:“景清犯驾,快来保护陛下。”锦衣卫力士纷纷跑过来,将景清押在龙椅前。受了惊的朱棣打开奏疏,见那奏疏上并无一字,朱棣大怒,将奏疏摔在地上。

    不待朱棣问话,景清开口便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你这悖祖燕贼人人得以诛之,我要为故主报仇。”朱棣勃然大怒,大吼着:“打落这厮的牙齿。”锦衣卫力士听命,拿着金瓜将景清的牙齿全部打落。景清用尽全身力气从地上爬起来,将满口的鲜血喷在了朱棣的脸上,朱棣怒不可遏,“将这厮处以磔刑,处死景氏一族。”锦衣卫力士将景清拖至午门,将其肢体分裂。

    听闻景清行刺朱棣,常朝过后,徐令仪赶忙吩咐郑和去隐能寺请姚广孝,随即便行先来到朱棣寝宫。

    在乾清宫门口,徐令仪问道:“陛下用膳了吗?”马煜摇了摇头,“回皇后娘娘,陛下常朝后便气得不吃不喝。”徐令仪叹了口气推开了门。徐令仪走进乾清宫,看看桌上未动的御膳,便走到朱棣面前,柔声说道:“陛下,该进膳了。”朱棣大喝一声:“朕不吃。朕即位这些时日,每日四鼓便起,听着朝臣的上奏入眠。朕想为太祖开创盛世,想为天下生民请命,朕想让天下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朕与民同乐。他们为何不相信朕?为何把朕逼到如此地步?居然来行刺朕?朕是昏君吗?你知道景清那厮怎么说的?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说‘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你这悖祖燕贼人人得以诛之。’听见没有?朕是燕贼,朕是悖祖燕贼,朕是人人得以诛之的悖祖燕贼。满朝文武都在看朕的笑话。”朱棣说完一把推翻了桌上的御膳。

    徐令仪待朱棣发完脾气,跪倒在地,缓缓说道:“老四,你受苦了。”气得气喘吁吁的朱棣扭过头来看着徐令仪。令仪接着说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之成大事者,大抵忍辱负重,苦其心志。陛下乃天下少有的伟丈夫,如何受不了这等委屈?请陛下振作起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盛世开创之日,便是天下归心之时。管他谋逆悖祖,管他乱臣贼子,只要家给人足,斯民小康,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令仪的这番话说醒了朱棣,朱棣走到令仪身前,扶起令仪,说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可如今的情势,朕还没想好如何办,朝臣与朕不一心,朕该如何放手去做呢?”“陛下,妾为女流,不懂国事,不过,妾已派郑和去请懂国事的人了,姚先生一会便到。”朱棣展开了紧皱的双眉,“把朕气糊涂了,早就该请姚先生了。”二人正说着,郑和来报:“陛下、娘娘,姚先生到了。”朱棣赶忙说道:“快请。”令仪整理一番朱棣的龙袍,“陛下与先生先谈着,妾重新备膳。”朱棣点点头,徐令仪便退下了。

    姚广孝进了乾清宫便跪倒在地,朱棣疾步上前将姚广孝扶起,“先生快请起。今日常朝之时……”不待朱棣开口,姚广孝便说:“今日常朝,景清犯驾。以此看来,朝臣与陛下不是一心,天下也未必心向陛下。朝臣不归心,天下不归心,陛下便无法放开手脚缔造大明盛世。”“既然先生看得如此透彻,是否有了办法?”姚广孝微微一笑,“陛下无需动怒,景清等都是饱读圣贤书之人,他们深沐皇恩,当然要报效朝廷。他们忠于建文,乃是忠于太祖,忠于太祖,便是忠于大明。朝堂之上,若是没有景清那样的忠义之士,那大明的士大夫岂不都成了人尽可夫的娼妇之流。”“先生……这……”姚广孝又笑笑,“陛下莫急,待臣把话说完。方孝孺、铁铉、景清为何忠于建文?因为他们在建文一朝已然位高权重,他们受了皇恩,怎能不以身报国?这些人即便留任原职,恐怕也不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何不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能臣,助陛下开创大明盛世?”“先生的意思是,任用在建文一朝并不得志的人?”姚广孝点点头,“十年寒窗之苦,却不得朝廷重用,是何等悲凉之事,陛下若重用那些不得志的下层有才能之臣,他们必会对陛下感恩戴德,誓死终于陛下,助陛下成就伟业。”朱棣茅塞顿开,“先生说的极是,比如那解缙,在建文一朝郁郁不得志,他乃我大明第一才子,论才学、论能力,都可委以重任。再有杨荣等人,都是身负大才。若能为朕所用,实乃大明之幸。太祖遗训,敢议立丞相者杀,可这偌大的大明,需要肱股之臣辅佐君王。”姚广孝点点头,“太祖皇帝在时,每日批阅奏疏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太祖皇帝在废相之后曾设立春夏秋冬四辅臣,也是为了辅助君王处理国政。”朱棣点着头,“朕可以仿太祖设辅臣。”“陛下心中可有具体办法?”朱棣笑笑答道:“改革内廷。”姚广孝认真听着,朱棣继续说道:“选几位栋梁之臣入职文渊阁,成为阁臣,成为朕的心腹,这几位肱股之臣参与机务,协理朝政,他们将辅助朕开创盛世。”姚广孝赞道:“陛下此法甚妙。看来解缙、杨荣等人可以一展胸中抱负了。”“正是,他们皆是有学之士,且在建文一朝不得重用,他们定能助朕将这大明江山治理好。”姚广孝捋了捋胡须,“臣可否为陛下荐上一人?此人饱读诗书、刚正不阿、精明非常、足智多谋,有他在,定能助陛下开创盛世。”朱棣急忙问道:“先生所说的是何人?”姚广孝正色答道:“编纂官杨士奇。”

二十三、控诸藩朱棣谋迁都 扬国威郑和筹出海() 
转眼间,洪武三十五年便过去了。第二年元月初一,朱棣正式改元永乐。待到永乐元年元月十三的常朝,礼部尚书李至刚站出朝班,“陛下,北平乃陛下承运龙兴之宝地。且北据漠北,南俯中原,臣以为,应将北平设为我大明北都。一来,彰显陛下奉天承运之要地。二来,防御北虏之侵犯。请陛下圣裁。”朱棣满意地笑了,“朕早便有此意,朕记得去岁朝堂之上,朕本想商议此事,谁知被景清搅乱了。拟旨,将北平改名北京,北京自今日起为我大明北都。”朱棣话音刚落,兵部尚书方宾站出朝班,“陛下,帖木儿大军来犯。”听方宾如此说,朝堂之上,众人都纷纷议论着,只听朱高煦大喊一声:“父皇,儿臣愿请缨,讨伐帖木儿大军。”淇国公邱福跟着说道:“陛下,臣愿同二皇子同往。”朱棣思索了一会,说道:“帖木儿大军来犯,为保我大明疆土,护我大明子民,定要征讨帖木儿。方宾,你马上调集军队。至于征讨帖木儿令何人为帅,容朕再考虑考虑,待大军集结完毕,朕自会任命。”

    这几日,朱棣都在思索着征讨帖木儿的事情。夜幕已然降临,朱棣用过晚膳,突然专司侍寝事宜的宦官黄俨来到乾清宫,“陛下,时候不早了,今晚去哪宫?”朱棣看着地图,头都未抬起便说道:“长乐宫。”黄俨看朱棣并未起身,还是目不转睛看着地图,便跪在地上不敢动。

    过了一会,朱棣起身走出乾清宫,坐上龙辇,黄俨在侧紧紧跟随。龙辇行至后宫的永巷,只见那永巷的宫灯将永巷照得通明,永巷中每一座宫院前还分别挂着两盏红纱灯。原来大明后宫中是有规矩的,每到夜幕降临之时,宦官们除了将灯油灌注在永巷的宫灯里,还要在永巷的每一座宫院的门前挂上两盏红纱灯,皇帝若想临幸哪位妃嫔,夜里便进入她所居的宫院,宦官们便将那受幸妃嫔宫院门前的两盏红纱灯先卸下来,再到别的宫院一一通传,令其他妃嫔卸灯寝息,再纷纷卸了其余宫院的红纱灯。

    朱棣走进了长乐宫,只听黄俨高声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紧接着,一众宦官分别赶到其他宫院门前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

    坤宁宫中,徐令仪听了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对陶菊说道:“也好,陛下这几日为帖木儿的事忧心坏了,总算召幸宫嫔了,虽未来本宫这里,可是只要陛下心中开解了,本宫也便放心了。”陶菊看令仪脸上泛起了淡淡忧伤,赶忙说道:“在陛下心中谁也替代不了娘娘的。”令仪笑了笑,“你这丫头,本宫还用你劝,只要陛下好,本宫便好。陶菊,快拿纸笔来,咱们接着编《内训》,过些时日,便要在天下广征淑女入宫了。到时候陛下的后宫会多出很多妃嫔,有《内训》为鉴,好让后宫和睦。后宫和睦,陛下才能安心前朝。”“娘娘日夜都为陛下的基业着想。奴婢这便取纸笔。”

    未央宫中,贵妃张清瑶听见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哀伤地说道:“从燕王府到这皇宫,都是她最得宠。”碧环赶忙劝慰:“陛下心中是有娘娘的。只要是娘娘想做的事情,陛下哪里有不答应的?平日里,陛下也总是对娘娘嘘寒问暖。”清瑶苦笑一声,“若是没有父亲,不知陛下还能否如此在意我。”清瑶叹了口气跪在未央宫中的一尊佛像前,吩咐道:“碧环,把经书拿来。”

    朱棣进了长乐宫便又坐在桌前看地图,王玉竹端着清茶而至,柔声说道:“陛下操劳了一日,快喝些清茶润润喉咙。”朱棣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玉竹,你看,咱们现在在这里。”朱棣说着便将手指指向了地图上南京的地方,“这是瓦剌、这是鞑靼、这是兀良哈。万一北虏犯境,朕远在南京,鞭长莫及。”玉竹接过茶盏放在一边,“陛下已将北京设为北都,可在北都设重兵严密防守。”朱棣摇摇头,“你觉得这南京可当得起京师?南京六朝古都,可哪个王朝长命了?”玉竹思索着说道:“定都南京确实有些偏安的意思。听闻当年太祖皇帝想另觅京师,还派懿文太子去了秦地。”“不错,太祖看中了关中地区。只是当时国库的资材担不起迁都的费用,太祖一生忌奢尚俭,迁都之事便作罢。依朕看,迁都乃必须,可未必在关中。”玉竹赶忙问道:“那在何处?”朱棣指着地图,“北京。”玉竹皱起双眉,“迁都可不是小事。北京远不比南京富庶。北京若成了京师,那必定人口倍增,军力倍增,这么多的人,钱粮哪里来?”“江南钱粮可运至北京。”“谈何容易?运输钱粮的车马、人力将不计其数。”“朕知道你们都担忧这些。朕早便想好了,用漕运。将那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疏通,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迁都问题,还加强南地与北地交通,如此一来,富庶南方之钱物便纷纷流向北地,北地便跟着富庶起来,真乃一举数得,利在千秋。”玉竹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陛下的法子甚妙,只是那疏通河道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怕是朝臣不肯呢。”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朕也是担忧此事,待明日早朝,朕试探一番。”玉竹看着朱棣,手中抚弄着竹色的罗帕,“陛下,时候不早了,还是早些安歇吧。”朱棣抬头看了看娇羞的玉竹,放下地图应道:“好。”

    第二日常朝,朱棣问道:“方宾,集结了多少兵马?”兵部尚书方宾站出朝班,“陛下,今晨得到消息,帖木儿在行军途中病故了。”朝臣们纷纷说道:“太好了,帖木儿病故,免了一场兵戈。”“是啊,不然这仗打起来,不知又有多少生灵涂炭呢。”朱棣说道:“众爱卿说的是,帖木儿死得好,免了一场兵戈。只是经过此事,朕深感边境不安。东北女真;北部瓦剌、鞑靼、兀良哈;西域蒙元旧部;西南西籓诸部;南部、东南、东部海上诸国,都需稳定。若想缔造大明盛世,必要保证边境安定。如今的京师南京不足控制四方。而北京乃朕之故时封地。朕有意将北京以国都之礼待之。不知爱卿们意下如何?”朱棣此语,在朝堂之上激起了千层浪,反对之声不绝于耳:“陛下不可啊。太祖皇帝定都南京,若将北京以国都之礼待之,岂不是背祖忘典?”“陛下三思,北京不比南京富庶,钱粮、人口皆不堪国都之礼。”“北京虽陛下龙兴之地,可根基尚浅,定为北都尚可,国都之礼则不可。”“南京乃六朝古都,南京才是京师首选。”……朱棣对于迁都的试探,换来了朝臣们的集体反对,于是这日常朝不欢而散。

    回到乾清宫的朱棣正愁闷不乐,突然郑和来报:“陛下,姚先生求见。”“快请。”姚广孝款款走进乾清宫施了一礼,“刚刚免了一场兵戈,陛下应高兴才是。”“这次免了兵戈,下次还会如此。大明边境不安,实乃隐患。南京绝不是帝都之选,只有迁都北京,才能奠定我大明盛世基业,这都城,朕非迁不可。”姚广孝笑了笑,“这才是永乐陛下,雄才大略,盛世明王。既然陛下决心已定,便放开手脚去做。只是,迁都绝非易事,宫殿、皇城、钱粮、百姓、交通、经济、民心缺一不可,办成迁都之事,可能需十年,也可能需二十年,陛下要锲而不舍才好。”朱棣看着姚广孝,目光是那般坚定,“就算终其一生也无妨,为子孙奠定基业也是朕功德一件。”说着,朱棣将地图放在姚广孝面前,“先生请看,我大明东北有女真;北部有瓦剌、鞑靼、兀良哈;西域有蒙元旧部;西南有西籓诸部;南部、东南、东部有海上诸国。若定都北京,则女真、瓦剌、鞑靼、兀良哈、西域、西籓皆在掌控之中。”姚广孝问道:“那海上诸国,陛下打算如何?”朱棣抬起头,对着门外喊道:“郑和。。。。。。”

    郑和听到朱棣召唤,疾步来到朱棣身前,“陛下。”朱棣看着郑和说道:“郑和,你十岁便跟随朕南征北战,朕记得你时常说此生之愿便是到海上航行。你出生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