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救世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娱救世主-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觉得你跟权家之间的关系因为李莹和伊万卡乃至别的被你上的妹子的出现,而变得越来越疏远?你不好意思面对小雅?”

    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潘洁颖就一直盯着顾诚的双眸,希望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些真相。

    她觉得自己竟然有些不了解表弟了,明明相依为命过了这么些年,如今又相濡以沫,却不免陌生起来。

    一个多月前,在刚看到剧本的时候,潘洁颖是很震惊的,想不通顾诚为什么要拍一部带点架空扶桑背景的电影。

    但当时随即一想,她就觉得《三丁目的夕阳》里面,跟男主茶川相互砥砺的那个车厂女学徒星野六子,绝对是为权宝雅量身定做的角色。

    何况顾诚上一次下场的时候,还是演《神雕侠侣》,神雕中的女一号刘菲菲已然因为顾诚和央视的决裂而不再与诚品影视合作,连《仙剑》都没找刘菲菲拍。当时权宝雅演郭襄,算是顾诚身边的女二号,两人的思想境界又能合拍,没道理这次不用。

    要知道,随着2004年宇多田光去好莱坞发展,权宝雅在顾诚的buff加成下,已经是目前扶桑销量第一的当红歌姬了,连滨崎步和安室奈美惠都已经被压制。哪怕是为了电影的票房,上一下权宝雅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然而最后的结果,居然是用了一个只学过演技课、从来没上场过的萌新堀北真希。

    潘洁颖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决定归纳为顾诚要演戏给孙正意看,故意表现自己跟权家人的疏远、不好意思见权宝雅。

    “这个也不完全是,你不了解堀北真希的潜力,我看过她的试镜表现,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女演员的。”顾诚无力地解释着,其实在他内心,这事儿确实是公事公办的。他知道后世日剧女神堀北真希的号召力和演技,而且历史上堀北真希就是靠《三丁目的夕阳》出道的。

    可是,这话连潘洁颖都不信,孙正意就更不会信了。

    堀北真希,当年可是顾诚去权宝雅的东京六本木首场演唱会时,回家路上从另一伙形似变…态的经纪公司星探手上行侠仗义捡回来的小萝莉,当时她还是权宝雅的脑残粉。谁能相信这么一个脑残粉小姑娘,经过两年业余的演技课训练之后,就能把自己当年偶像的墙角给挖了呢?

    ……

    要在2000年代的东京,找到可以拍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街景,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六十年代初以前的东京,到处都还是三层楼以下的平房,此后楼房才开始多起来。

    而如今大都市圈有3000万人口的东京,已然是地球上最立体的城市了,哪里找得到平房遍地的老式丁目?

    因此,蔡明量亲自跑了好多取景地,最后把《三丁目的夕阳》主拍摄地选在了东京大田区一块比较老旧的社区大田区是东京最东南角靠近东京湾的一个区,羽田机场就坐落在那里。

    众所周知一般国际化大都市规划机场的区都是本市最落后的地方,而且机场的航空安全需求,导致这些地方没法起高楼,往往比较原生态。

    除了大田区之外,蔡明量还选了东京附近的茨城县,拍摄一些对场景古旧程度要求更高的镜头。

    为了拍戏,顾诚也是撒漫花钱,很豪气地租下整个街区的房子半年,而且赔钱给房东允许剧组各种改造外立面和街景。

    另一个时空的《三丁目的夕阳》拍摄时,导演山崎贵只拉到了200万美元的投资,是个名副其实经费短缺的小制作艺术片,片中那么多没名气的小演员和新人,也是因为山崎贵拿不出钱才不得已而用的。(如果在好莱坞的话,600万美元以下投资的都算独立电影,不需要遵守任何电影工会关于用人的制度,随便拍。)

    而最后片子拍完票房达到3000万美元,足足是投资的15倍,纯利润率也有6倍,还屠城了13项学院奖,把多少当初因为片酬低而拒绝这部戏的名演员肠子都悔青了。

    到了顾诚手上之后,各种因为缺钱导致的偷工减料自然是不能存在的。而且在演员用人上,顾诚也不完全迷信平行时空山崎贵的选角思路山崎贵用的人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只是他没钱。现在顾诚有钱了,那些住茶川对门的铃木汽车一家啦、变…态医生啦、舞厅老板娘广美身边的其他女配啦,自然是要用价钱高一些质量好一点的演员。

    他只要片子的艺术表现力,钱不是问题。

    五一假期结束后没几天,顾诚本人赶到了东京大田区。蔡导和其他剧组成员、主要演员都已经先到了。

    顾诚非常谦和地和大家一一认识,一点架子都没有。

    “幸会,以后还请多多指教。”首先上来和顾诚见礼的是一个刚刚三十出头、面庞有棱有角的大帅哥,正是男二号金成武。

    他也是一脸的疲惫样,看上去状态不怎么好,主要是他太忙了,三月份才刚刚从老谋子的电影《十面埋伏》剧组抽身。

    “好说,大家相互学习。”顾诚的态度很平和。

    “诚哥……顾总,以后请多多指教,非常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努力的,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栽培!”相比之下,女一女二中岛美嘉和堀北真希就要拘谨多了,至今还想不通自己到底哪一点被顾诚看好了。

第63章 心服口服() 
五月的东京,已经有些燥热。

    半个月倏忽而过,所有演员都渐渐进入了状态。

    顾诚的理想很远大,但光有理想和干货是拍不出一部好电影的,毕竟观众不是来听导演和编剧讲大道理的。

    顾诚为魔改后的《三丁目的夕阳》注入了高大上的意义和灵魂,但山崎贵坚持的“发现生活之美”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为电影的神提供骨、肉、皮。

    战后十年,摩托开始在民间普及,电视机开始出现,很多惯用的年代剧煽情手法,《三丁目的夕阳》也没有彻底放弃。茕茕孑立的主角茶川在郁闷中苦苦坚持时,他的邻居们一个个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隔壁铃木车行家生意蒸蒸日上,在整个丁目上第一户买了电视机,整个丁目的邻居都来围观,羡慕,看铃木家装逼其实这种场景30多年后的华夏也是一样的,任何因为经济滞涨而怀旧的国家和人民,对这样的情节都是喜闻乐见的。换一个华夏网文套路写手,妥妥能改出一堆《重生之》回改开初年装逼打脸。

    不过顾诚的逼格显然更高。在用这种生活之美的情节吊住观众胃口的同时,主线思想已经开始根植电视出现了!电视台出现了!更多艺术形式出现了搬上电视机的可能性,歌舞、能剧、三味线演奏、落语……都面临着一些淘汰,一些改变。

    顾诚魔改时加入的角色与太郎,一个出于事业上升期和迷茫期交织的见习落语师,得到了nhk电视台的邀请,去电视上说落语,为此他还跟去过华夏的老艺人学习华夏的对口相声,完善自己的落语水平,以便适合上电视。

    这些展开,最后剪到电影里也就前十几分钟的开场情节。按照好莱坞的三段式套路,男一号作家茶川的渐渐扑街、男二号与太郎的渐渐找到新路子,就算是第一段的“铺垫矛盾”。

    但是这十几分钟的情节,拿到片场来拍摄,足足花了一个多星期。

    每部片子,如果讲究艺术氛围,刚开始都会比较慢,因为导演要指导演员进入状态、理解角色。一旦拿捏准了之后,后面才会快起来。

    至今为止还是拿钱办事心态的大帅哥金成武,在完成矛盾铺垫之后,终于真的有些迷茫起来了。

    他觉得后续的剧本设定越来越难以理解。

    当初刚拿到剧本的时候,金成武不觉得这个角色难带入,因为他根本不熟悉落语师这个职业,在他看来就跟说相声的一个道理。

    落语这种职业,会衰落,会被搬上电视机,在当初的金成武看来,就跟“机关枪会淘汰武士刀”一样顺理成章。

    说到底,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跟着剧组演了一个多星期,被顾诚带着设身处地进入节奏之后,金成武变得深邃了些,开始有资格“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好现象,至少他已经发现问题了。

    ……

    夜已经很深了,拍电影的时候,剧组工作到后半夜是很正常的。

    但哪怕已经凌晨一点多,回到屋里的金成武依然睡不着。明天剧情里的他就该开始迷茫,开始怀疑人生了。然而现在他依然内心抓不住这种感觉,所以只能继续揣摩那本已经写满了个人感悟的剧本。

    剧本的原版当然是顾诚发给大家的,人人都一样。随着电影的拍摄进度,大家每天都会在剧本上手写很多注释,以强化个人的理解。

    “落语是不可以被搬上电视的。面对一两百号人、在落语师和听众之间距离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表演,那才叫落语。用电视来复制的落语,就不是落语了。”

    这是剧本上一段“回忆杀”,是与太郎决定接受nhk电视台邀请之前,师傅劝阻他的话。在设定上,是师傅先拒绝了电视台,然后电视台才找到与太郎做备胎的。在与太郎的脑子里,一开始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觉得师傅是老了,固步自封了。

    “华夏的相声可以用电视来发扬光大,为什么我们扶桑的落语就不可以?”回忆杀里的与太郎便是这么反问的。

    此处回忆杀里师傅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算是留下一个包袱和疑问,让与太郎随着电影的进展慢慢领悟。

    然而,作为一个剧本,顾诚在编剧时于此处注释了一段最终的答案,也不算旁白或者画外音,只是为了帮助演员理解其中道理。

    “华夏的相声在电视上发扬光大了么?发扬了,也没发扬。确切地说,是对口相声被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了,而电视版单口相声并不优秀。

    从有央视春晚开始,三十年来,只有马季、马三立那个时代,弄过两个单口相声,其余上春晚的都是对口/群口相声。就马季那仅有的一根独苗《宇宙牌香烟》,还是扮演了一个推销员,跟观众近距离互动推销,与传统站在台子上说的单口相声不是一回事。至于其他地方电视台春晚邀请的单口相声,则多为方清平为代表的‘面瘫流’、‘装弱智流’,尽量淡化单口相声的互动性,把单口相声改造为近似于‘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自言自语’。”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落语和单口相声,是要和观众互动的。观众喜则语急,观众寞则语缓,观众注目则音重,观众瞌睡则音轻。看不到观众的落语师和单口相声演员,是没有灵魂的。”

    金成武这些日子以来,看过这段剧本设定不下一百遍,但是他始终觉得高深莫测,难以融会贯通地找到代入感。

    事实上,这番话也不能算完全顾诚原创。平行时空至少有两个人都说过类似的,一个是鲍勃迪伦2016年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侃侃而谈“我曾经给五十人唱过歌,也给五万人唱过歌,但我可以负责人地说给五十人唱歌更难,因为那五十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灵魂。”

    在本时空,这番话被顾诚第一次在权宝雅的演唱会上露面客串时,改头换面拿来用过了。

    另一段近似的言论,则是后世郭德纲被优酷请去做首期网络相声视频时,开场的告罪垫词儿(说相声的开场白,其实郭德纲说这番话比鲍勃迪伦更早)。

    “相声最好就是百八十个人的场子,说的人听的人相互看得清对方表情。这才是相声的魂,千古无同局,就算我倒背如流的段子、拿捏到妙到毫巅的语气手势,如果观众的反应和上一场不一样,我就要跟着调整。跟医生看病、先生授艺一样,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虽然郭德纲最后还是屈服了,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文化,把他的《济公传》放到了优酷上。

    这些例子,金成武自然是不知道的,也就加深了他理解时的难度,毕竟思想高度没到这个境界。以至于他总觉得顾诚的理论有一丝像歪理邪说。

    观众的反应,对于艺术的表现力真有那么重要吗?单口相声和落语,真的需要互动么?

    ……

    顾诚正准备睡觉,门突然被敲响了,他下床一看,原来是金成武来访。

    “顾先生,失礼打扰您了。我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搞明白,想问一下您,可以么?”

    “当然可以,请便。”顾诚很客气地让金成武进屋坐下。

    金成武鞠了个躬,诚恳地问:“您说过,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在帮助那些‘看上去即将被淘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态’,找到在互联网复制大潮冲击下,之所以没法被复制的细节和灵魂是这个立意么?”

    “当然,我说过很多遍了。”

    “那你为什么用的是扶桑人五六十年代、电视被普及时这个时代背景来阐述问题呢?众所周知,电视对内容产业的冲击,和互联网对内容产业的冲击,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电视都能形成那么大的冲击,那还用我们现在在这儿讨论‘拯救互联网复制大环境下传统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么?”

    金成武原先也总结不出问题究竟在哪儿,是刚才反复读剧本,加上如今跟顾诚聊天之后,他豁然开朗临时想到的。

    因为电视时代的普及,就让扶桑那么多传统文化被“电视带来的无复制成本马太效应”冲击得那么惨,为什么到了华夏,就要等“互联网带来的无复制成本马太效应”才达到这种效果呢?

    换言之,金成武没有经历过五六十年代,他也不是出生在扶桑。所以他根本不相信当年电视的普及也能有那么大的泥沙俱下冲击效果。

    所以他觉得顾诚描述的问题太虚了,电视的普及,根本没有摧残任何传统艺术。以至于后面顾诚想表达的问题,在他眼里也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空中楼阁。

    顾诚花了好久,才搞明白金成武心里迈不过去这道坎到底什么。

    “原来你质疑的是这一点所以说做演员,也要学习历史,也要分析政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