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其实你刚才的误解不无道理,也许在某些人看来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也有必要打消这种误解。”杨小千提起桌上专用线路的座机话筒,说道,“让老裴进来。”
挂了电话,杨小千对刘中千说道:“稍等,我想让你听一次汇报,然后你再表态。”
片刻过后,敲门声响起,杨小千说了声请进,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性走了进来,他穿着多功能紧身作战服,男士中筒靴踢踏作响,头上长发疏到脑后扎成马尾,颇有点浪人剑客的潇洒豪迈。
“介绍一下,这位是远江猎尸人公会会长,一号堡垒最高主管,裴青弦。”杨小千指了指裴青弦,而后转头看向他点头道,“老裴,说一说你的构想,做个简单的汇报即可。”
裴青弦眼角余光扫过刘中千,心中暗自猜测这个小孩的身份,表面上则当作没看见,既然杨会长没有介绍,那他也不必过问,服从指挥即可。
“好的,据统计,远江抗战期间,一号堡垒与二号堡垒一共存有三千四百五十二次登记注册的档案,除去重复注册——有少数害群之马在违反猎尸人守则后想办法改头换面,找了其他人的身份证或户口本到二号堡垒重新注册,当时条件有限,难买会有疏忽——还有三千三百二十份档案,原本保留在江心岛的一号堡垒,现在已经转移到远救会南都总部。”
裴青弦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杨小千身前的桌案上,既不直视杨小千,也不偷偷打量刘中千,安安分分地做着汇报工作。
“换句话说,远江抗战期间至少出现过三千三百二十位猎尸人,之所以说至少,是因为档案难免有遗漏,而且有些猎尸人并没有到公会登记注册。”
第四百二十七章 猎人公会(中)()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是考虑到猎尸人公会成立时已是远江抗战中期,当时远江总人口不超过三十万,其中猎尸人数目占比几近达到百分之一,与正规军比达到五点四比一。”
“当然,这个对比毫无意义,因为保留档案数超过三千并不意味着同时存在着超过三千名猎尸人。”说到这里,裴青弦的目光稍显黯淡,“猎尸人是高危职业,伤亡率甚至一度高过正规军,因为正规军有装备有后勤有完善的指挥体系,而猎尸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小队形式单打独斗,一旦深入危险区域,很容易遭遇不测。”
“在t病毒血清研制成功之前,猎尸人一般都只有一个退休原因:死亡。后来t病毒血清开始出售,猎尸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伤残率则开始提升,有小部分猎尸人因身体残疾而不得不退居二线。”
“远离前线后,被迫退休的猎尸人必须想办法谋生计虽然猎尸人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薪酬较为丰厚,但猎尸人往往存不下太多钱。”
“为什么会存不下钱呢?”刘中千问道,远江抗战时期他始终被刘远舟雪藏,很少外出,而远江时期的种种事情又不曾记录到零一的数据库里,所以刘中千并不知情。
裴青弦愣了愣,他只以为刘中千是这场汇报的旁听者,没有想到他会出声发问,用眼神请示杨小千后,裴青弦转头看向刘中千,认真地回答道:“我作为猎尸人公会的会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也是一个经常奔走在一线的猎尸人,所以比较了解这个现象。抗战时期的猎尸人就像是,呃,就像是西方奇幻中那些陷入怪圈的冒险者一样,赚得多,但存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猎尸不是电子游戏,如果是一款rpg游戏,游戏设计者为了让你愿意玩下去,就会安排npc给你送装备,会有怪物给你爆装备。可做猎尸人并不是这样,公会成立初期远救会给出了很多支持,但当时江心岛和新远江的处境也是一样艰难,装备有限,不可能把正规军的装备拿来送给猎尸人,高端装备交到大部分猎尸人手上也是一种军备资源的浪费,所以猎尸人必须自己想办法。”
“常规的武器装备倒还好,价格不算高,有了远救会和对尸前指两边的帮助,公会在成立初期也有能力把第一批猎尸人武装起来。可猎尸人的主要工作是狩猎丧尸和变异体,注定要离开安全区四处奔走,所以除开武器,还把弹药消耗、燃料消耗、衣食住行这些东西算进去,这都是不小的支出。再者,做猎尸这一行都是在刀尖上跳舞,每天脑袋都拴在裤腰带上,精神压力特别大,所以绝大多数猎尸人都需要发泄渠道,他们一般会到聚居地里酗酒、赌博、招妓,开销颇大。”
“而打怪不会爆装备,只能收集脑核,有时一场战斗打下来算上人员和弹药的损伤,反而得不偿失,大多数时候真正让猎尸人获利的并不是丧尸和变异体的脑核,而是在危险地带搜获的物资,这些东西一般都要上交,会折算成相应的银币交到猎尸人手里,货币,总是比物资更难长时间保存。”
“所以,猎尸人确实存不下钱,就算走运发了一笔横财,猎尸人往往也不会选择金盆洗手就此隐退,而会选择买更好的装备,招揽更强劲的队友,囤更烈的酒,然后大醉一场,酒醒了继续去猎尸。也许这在和平城市里的人看来很傻,但几乎每个猎尸人都跟丧尸和变异体有血海深仇,才会选择这个职业,就算是生计所迫才做上猎尸人,只要出过几次任务,也会对丧尸和变异体恨之入骨。”
“都是些杀红了眼的人,虽然这段职业生涯不算长,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猎尸’都已经从职业变成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所以只要不死不残,一般就不会停手。”
“原来如此。”刘中千点了点头,裴青弦说到猎尸人在聚居地所做的那些勾当时,没有丝毫避讳,不过刘中千也没有不悦,他挺喜欢这种被人当作大人对待的感觉。
“嗯,因为存不下钱,所以因伤残而退休的猎尸人不会也不能坐吃山空,都会想办法再找工作重新就业,毕竟当时是战争时期,哪里都养不起废人闲人,而且,我想没有哪个猎尸人会允许自己变成寄生虫。”
“但是,有些身体伤残的猎尸人,本身并不具备当时所需的谋生技能,比如有些猎尸人以前是电话销售员,网商,他们在正常社会中学习到的技能不能让他们在抗尸战争期间找到足以饱腹的工作,而且他们又身有残疾,难以承担体力劳动,所以他们找到远救会负责安排再就业的部门,寻求帮助。”
“最后在远救会的指导下,一部分退休猎尸人兴起了一门培训行业,专门教授与丧尸战斗的经验,另一部分猎尸人加入公会拓展额外业务,把猎尸人公会从一个只负责猎杀丧尸和变异体的民间组织,变成了一个类似冒险者公会任务堂的大型中介,任何人在交付赏金和中介费用以后都能在一号堡垒和二号堡垒发布悬赏任务,而猎尸人也慢慢变得更像是冒险里的冒险者。”
“到抗战末期,分布在新远江、江心岛以及各个聚居地的猎尸人不仅会探索危险区域搜寻物资,还承担起了巡防、岗哨、守卫等任务,大大减缓了正规军的压力。”
裴青弦顿了顿,仔细解释道:“举例来说,某处聚居地的岗哨发现有小股尸潮向聚居地移动,这时候如果要从新远江或者江心岛调动部队,耗费很大,但对尸总指又不能坐视不管,这时就能发布悬赏任务,把问题交给附近的猎尸人队伍解决。同样,民众也能出资或集资发布任务。”
第四百二十八章 猎人公会(下)()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天才侄子()
“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申明,远救会近期没有做过任何战争动员或相关宣传,所有决定赶赴尚海参加战斗的猎尸人都是自愿出战,这不是受到煽动后热血上头的冲动决定,而是他们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的选择。”杨小千瞅着刘中千,似笑非笑地说道,“说了这么多,你怎么看呢,小刘?”
“如果您是真心实意询问我的看法,那我需要一点时间来思考。”刘中千没有立刻表态。
“好的。”杨小千示意裴青弦坐下,而后好整以暇地打量着刘中千带有一丝纠结的神情,一边欣赏刘中千思考这种关乎人命与人生相交错的复杂问题,一边猜测着刘中千会不会向自己道歉,如果会,又会以什么方式向自己道歉。
另一边裴青弦也在不动声色地打量刘中千,他听到杨会长刚才称呼这个小男孩为“小刘”,这个姓氏让他浮想联翩。
几分钟后,刘中千开口了:“杨会长,我个人认为建立猎人公会这个提议值得一试,但这件事很复杂,我没有拍板的资格,最终决定权在刘局手里。”
“嗯。”杨小千应了一声,不置可否。
“很抱歉,杨会长,我得乘专机回零一基地,着手准备蒙古国难民接收事宜了,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蒙古国也就是外蒙古,与墨西哥一样是第二次魔潮降临时的重灾区,好在外蒙古虽与华夏接壤,但其人口总数大约只有三百万人,魔潮降临后逃难的难民不会对华夏边境造成太大冲击。
在难民接收问题上,华夏的态度一直较为坚定,以外交语言阐述即为“华夏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解决难民问题,并且事实证明,长期以来,华夏正府一直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在联合国框架下,为难民接收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过去是这样,以后还会是这样。”
换成直白的说法就是:只出钱,不收人,不管欧美国家施加多少舆论压力,拒不开放难民接收渠道。
对此杨小千极力赞成,华夏自身贫困地区和人口问题都尚未解决,凭什么接收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的难民,为美联邦领导的盟国擦屁股?破财消灾,可以接受,但要大量接收难民,把本国国土变成人道主义的垃圾桶,绝不可能。
不过现在情况又有一些变化,首先,难民来源地有所不同,外蒙古人民所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与萨满教,基本不会因宗教差异而带来高度危害的可能。其次,自民国时期外蒙古脱离华夏独立建国已有九十年,如今终于有了收复疆域的机会,既然有收复国土的意向,那么能够名正言顺当然更好。
须知难民不是移民,移民多指那些因种种原因主要为工作目的而进入其他国家的人群,通常会长时间定居,而难民则是因战乱或灾害被迫逃离的人群,等到祖国恢复平定,难民便不应当继续留在接收国,而应该重新启程回归故土。
到时华夏军队“护送”着在华期间逐渐被同化的外蒙古难民重回故乡,也算是师出有名,等到外蒙古重新回归祖国的拥抱,华夏为外蒙古提供支持,外蒙古为华夏充当前哨,大家又是水乳交融的一家人,岂不美哉。
所以外蒙古这三百万难民是有必要接收的,但是要接收三百万难民可不容易,怎么接收,安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置,都是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收并妥善处置三百万难民的难度,并不比撤离尚海两千四百万民众要低。
原因有很多,首先,难民来自其他国家,本身与华夏其实并没有太多关联,正府不用奢望难民们能像尚海民众一样投奔亲戚自行解决生活问题,甚至不能指望他们会安分老实地接收安排,配合正府工作。
其次,难民与华夏国民在文化、风俗、人情和法律上都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差异必定会导致矛盾的产生,要解决这种矛盾相当困难,只有想办法同化双方的观念,才能找到和平共处的良好模式。
否则,很可能会像那些大量接收难民的西方国家一样,将自己的国民置入危险之中,把本国国土搞得乌烟瘴气。
最后,华夏正府并没有多少接收难民的经验,抛开香港接收越南难民一事不提,算下来总共就这么几次: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接收过一批从印尼逃难的华侨和红色高棉执政时期的柬埔寨难民,后安置在光西与海楠;俄联邦前身苏联邦入侵阿富汗时开放中阿边境暂时接收了一批难民,最后滞留数目不过万余,全都留在新江归化华夏;八十至九十年代,联合国难民署一再争取,欧美国家提供财政支持,华夏外接收两万多位缅甸穆教难民和斯里兰卡泰米尔族难民;二十世纪末,北寒国大规模饥荒,数十万难民越境逃亡,并滞留隐藏在吉临的北寒族聚集区,华夏正府采取了容忍默许政策,地方正府则鼓励北寒难民以通婚方式获取华夏国籍。
这几次接收的难民总数大致在五十万左右,而且还是分批次接收,与一次性接收蒙古国三百万难民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难民接收一事也需要零一基地参与,合情合理,毕竟这种时候错不得。
见刘中千找这个借口开溜,杨小千也不留他,点头道:“好,接受难民兹事体大,你去忙吧,我就不送你了。”
刘中千起身前面露犹豫,似乎在考虑自己是否应该道歉。
想了想,刘中千一声不吭地站起身,轻轻推开座椅,弯腰把掉在地上的那颗糖果捡了起来,当着杨小千的面,慢条斯理地撕开包装纸,把糖果放进了嘴里,用力咬牙。
嘎嘣一声响,刘中千咂着小嘴转身往门外走去。
杨小千一动不动地坐着,等到刘中千出了门,才掏出烟盒,给裴青弦扔去一根烟,再给自己点上一根烟,自言自语道:“我这便宜侄子,真是个天才。”
第四百三十章 猎人角(上)()
“您知道,很多网民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专门的兴趣论坛,方便有着相同爱好或者工作的同好在论坛里交流,这样一来天南地北的同行或者同好都能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其他人。”
裴青弦作为第二批加入远救会的老人,深知杨会长脾性,开大会的时候打打官腔倒也无妨,但单独汇报的时候务必要讲人话,最好是能找到容易理解的比喻或者例子,千万不要在报告内容里塞满让人头大的术语。
领导做到杨会长这份上真是不容易,裴青弦心想,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事务,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谁要是不识趣把报告内容搞得复杂费脑,让杨会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