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演义-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

    bc9640年,有娲氏受伏羲氏的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中心部落。女娲氏,又称女希氏、有蟜氏,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母系社会时期部族。其首领被尊为华夏族始母,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先始,古神女而帝者,是炎黄二帝的母族,位列“三皇”、“五氏”之一。相传是华胥氏之女。其图腾象征初始为“蜗”,成为皇,并且部落中女子世代为伏羲氏及其后裔的王后,因此图腾后改为凤凰。

    凤凰的形象是:鸿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善于飞翔,“晨起丹穴,夕萃轩丘,日未移晷,周章九陵”秉性高洁,善良,是众鸟之王,又是吉祥之神伏羲命龙,女娲运云凤凰。

    史书太平寰宇记载:“西华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现存明代碑刻亦载:“思都岗乃女娲之故墟也。”古老之女娲城,因兵燹水患屡修屡毁。考古发掘出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并同女娲陵。后由民间自发修陵筑庙,沿袭传统庙会,拜祭女娲人母,尤以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最盛,每年光顾者达二百余万。

    之后的两章主要介绍有娲氏的历史功绩。

第六章 有娲氏创造农业和陶器() 
下面是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相传: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这个传说代表着洪水时期,人类躲到了山上,侵犯了猛兽的领地,猛兽因此不断地袭击人类。的首领女娲带领人类击杀猛兽和水怪,在重要地段修建堤坝,抗击史前洪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领导作用,世代为后人所铭记。所以在伏羲氏的部落衰落之后,人们便共同推举女娲继续领导人类,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女娲利用双洎河畔的细竹,研制出一种新型乐器,这种乐器既可单管使用,又可集装成型,在技术上和效果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新型乐器叫做“笙篁”。命令娥陵氏制做都城良管,用来规范天下的音乐;命令圣氏为斑营,相合日月星辰,名叫充乐。完成,天下没有不合理。”

    说文解字云:“莱”蔓华也,从艹来声。莱即蔓华,亦即藜又名红心灰藿,古时穷人常食之野菜,另叶可煮羹。孔子南适楚,七日不火,藜羹不糁弟子皆有菜色。“莱”是有娲氏族发现,并开始人工栽培最早的一种食用主食植物。

    女娲把已作为主食食用的“莱”引进到女娲城,并且率领族民以“莱”为主继续对其它相关作物进行示范栽培,规模生产,精心繁育,加强植保,提纯复壮,优胜劣汰。“莱”最终成为先民生活中主食之一,其它作物麦、稷、菽、稻、等食作物也相继选育成功。随着先民对“莱”及其它作物生产过程及生产环节的了解,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莱”和其它作物的自然进化,“莱”的果穗逐渐丰硕粒饱籽大,产量与年俱逐品味浓郁纯正可食性广泛。于是对“莱”的种子的可食性需求更广,先民生活中更普遍食用。农业的发展,给族民居食生活带来了保障。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促进了探索农业新品种及培育粮食种源的决心。

    女娲城生长着一种野草,先民们叫它芪草。这种草可以食用,并不稀有,女娲城遍地皆是,所以,人们并不格外珍惜它。但是女娲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草的药用价值,命名为黄芪,算是最早的中草药了。

    女娲氏统治时期制定了基本历法:基本达到季节分明,初定年份周期,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线路叫黄道。日、月、行星都在黄道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运行,那时,把黄道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就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例月,一年有四季,一季有六节。历月的天数只有29天和30天两种情况。由是朔日规定,不含人为因素。其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阳年阴月,阳季阴节的天文数理文化内涵。是华夏定历的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应用,改进充实,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们使用的农历亦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

    农历是定历,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它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比如:太阳的高低与大地对应时的冷暖关系,历日对应月相,闰月的发生和不发生频率对应大地近日点和远日点,日出日没,晨昏弥幻、日蚀、月蚀,海水潮汐,历日对应太阳高度等天象。为原始先民农、牧、渔业生产提供宝贵的天气天象科学资料。所以,由于它的节气严格地对应太阳高度,更具有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这说明以女娲为代表的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条件,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对作物生长的规律有了认识,终于出现了农业的雏形。随着农业的发展,养畜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有娲氏时代出现了陶器,人们可以用陶器对食物进行蒸煮加工,酿酒,消毒。陶埙作为一种乐器也在这个时代出现。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对粮食的大量需求。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女娲对莱的引种就是一次成功的驯化过程。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女娲氏时期发展了一整套驯化农作物的方法,并且发明了历法,对农业的作用极大。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

    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非常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

第七章 有娲氏建立姓氏体系() 
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制陶业、编织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妇女从事工作,而男子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渔猎生产中,参加农业、畜牧业活动不多。农业、畜牧业,再加上古老的采集活动,就使妇女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寻求者和加工者。同时,妇女还是管理住所、保护火种、抚育子女、从事制陶、纺织和缝纫等工作的承担者,这些活动与男子的渔猎生产活动比较起来,既稳定又重要,领域也宽广,从而奠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尊重女性和的基础。后来,妇女沦为奴隶般的地步,正是因为丧失了这种重要的经济基础。

    母系文化与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或妻夫小家庭,而是家屋。因此在母系社会的价值体系中重家屋声望而非个人名声,重家屋和谐而非个人成就。因此母系的社会,公众观念薄弱,解决问题主要靠家族协商。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性和交流性,以及对幼儿和儿童的充分抚育和教育。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人类逐渐变得聪明并在生存斗争中战胜了其它单打独斗,弱肉强食的动物。

    由于母亲们一直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原始部落中母亲、姨妈、外祖母共同承担养育婴儿的任务。女性承担了人际交流、语言、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成分和日常劳动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一切人们的心目中,自幼即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母爱之感。认为母亲是最亲近,最可爱的人,后代都尊敬她、信任她,听从其管教和安排。这种状况必然会逐渐形成为扎根于当时每个人内心之中的普遍的社会意识,并且理所当然地会发展成一种为大家公认和自觉遵守的社会习惯。这样,自然也就会逐渐形成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威望。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说明了女娲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就是通过泥土来烧制的。女娲是陶器乃至瓷器艺术鼻祖。同时也说明部落作为主要的女性部落,在洪水之后的人类繁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女娲规范人类婚姻制度,建立媒人制度,使得人类的繁衍从此有了道德的规范。

    虽然在时期已经禁止内婚制,但是由于母系氏族与其它氏族的外婚群婚制,使得较难判断孩子的父亲是谁,所以也很难避免近亲结婚,畸形儿很难避免,所以燧人氏时期已经立了风姓作为族人的姓氏。但是由于燧人氏的大发展,天下到处都是风姓,所以仍然无法分辨孩子的父亲是谁。

    另外,进入半农耕社会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证,社会财实开始有了积蓄,人际间的交往,交易关系逐步增长和繁荣,交际场合,交易市场,交易手段,交易秩序急待建立完善,为便于接洽,交际,交易人员也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称谓符号,有叫有应,才能达到交易后双方等价均衡。为创建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交易秩序。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女娲要求族人各立姓氏父系的萌芽。“姓”是血统家族的标志,“氏”是姓的分支。姓氏的基本功能:区别血统,辨别婚姻,同时,又克服了因同姓近亲婚的结果造成“其生不蕃”的遗传恶果。女娲要求所有族人都应有姓,后来人们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禁止内婚制,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从此,人们不再受到“孩子的父亲是谁”这样问题的困扰,大大避免了内婚制的发生机率,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陈地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古代有些姓氏来源于图腾,并从女字。如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称鸡卵为“鸡子”,商人以子为姓。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周朝祖先弃,周人以姬迹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为嬴氏。这是他们的母系与某种图腾的结合而生人类的见证,是其无父无夫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上古八姓,多从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组成,这是姓氏从女,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的反映。它不同于先秦时代和后来的姓氏观念。那时的姓可以分支,可以重新设置。这是女娲发起,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姓氏。

    女娲变革了婚姻的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实行男女对偶制。她梵金祈祷上苍,阴旨自己作为婚姻匹配牵线搭桥的媒人,确立了媒人制度,并制定婚姻行聘之礼仪。当男方向女方求婚行聘之时,必须向女方馈赠精美规整的兽皮和新鲜肥美的肉食,作为聘证,以示“对偶”婚姻制度的规范和郑重。

    女娲时代进入对偶家庭阶段,人们除了象过去那样能够确认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能逐步地确知自己的生身父亲。同时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人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了对于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栽培。这一切导致人们逐步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对立、人高于动物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之情;随之便产生了祖先崇拜,人们希望自己祖先的灵魂也象生前一样能够庇佑本氏族的成员。

    下一章介绍有娲氏之后的朝代~

第八章 大庭氏() 
由对偶制而导致了祖先崇拜的出现,此时进入原始宗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宗教走向成熟。时期及其之后,巫教成为主要的原始宗教,属于原始的多神教。

    在产生祖先崇拜的同时,还出现了专职的祭司。这些祭司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通神”、“去鬼”,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开始大都为女性,他们不由选举产生,也不世袭,多由患有不正常疾病幸而痊愈的人充当。人们认为这种人之所以能够幸存,一定是与神灵有交往而得到了帮助,他人通过他祈求神灵,也将会有灵验。这种祭司不是宗教职业者,没有一定的系统的信仰和宗教教义。他们为人驱病禳灾,多从事各种巫术活动,并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祭司具有明显的血缘性质,即每一个氏族内部都有一个祭司,其宗教活动也限于氏族范围内进行。

    随着祭司的出现,多神崇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的人格化导致神的人形化,崇拜仪式也愈趋复杂。

    原始的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第一,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政治活动往往是相与为一的,借助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