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作诗三章以哀民之不幸,曰:我徂黄竹。阔负閟寒〔閟,闭也,音秘〕。帝收九行〔九行,九道也。言收罗九域之道里也。《传》曰“经启九道”〕,(严注:九行、九道原指太阳、月亮在天上运行之轨道,有青、朱、黑、白等九道,此处是指皇道周礼,是要天下诸侯听命,不得违礼。)嗟我公侯。百辟冢卿〔辟君冢卿冢宰〕,皇我万民〔皇,正也〕,旦夕勿忘〔恆念之也〕。我徂黄竹,阔负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穷〔令无困也〕。有皎者鴼〔皎,白怼x殻鸟名,音路〕,翩翩其飞〔言得意也〕。嗟我公侯,祥勿则迁〔自侯以下自当云,百辟冢卿,皇我万民,祥勿则迁〕,居乐甚寡〔言守一居少乐〕,不如迁土〔居无求安〕。礼乐其民〔言当以礼乐化其民也〕。
穆王说:我一个人游乐,不能让万民也跟我一样游玩,这样会天下大乱的。
穆王回到宗周,这时造父进入宗周,向穆王献上宝马。
造父,嬴姓。其与秦的祖先一样,祖先都是辅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其为伯益的九世孙。商纣王的臣子飞廉的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驾驶马车)者。
传说他在桃林(湖南临湘市桃林镇)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驯好后到宗周献给周穆王。周穆王见了八匹骏马,大喜,打造了匹配的马车。令造父为御者,从此周穆王可以离开大队人马,出去打猎游玩,往来各地,而其军队因为没有这么好的马,而常常与其不在一个地方。
天子之骏〔骏者,马之美称〕:赤骥〔世所谓骐骥〕、盗骊〔为马细颈。骊,黑色也〕、白(骖)、踰轮、山子、渠黄、华骝〔色如华而赤,今名骠赤者为枣骝。骝,赤马也〕、绿耳〔《纪年》曰: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绿耳。魏时鲜卑献千里马,白色而两耳黄,名曰黄耳,即此类也。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耳)。
当时穆王不但有好马,而且有好狗:重工、彻止、雚猳、(阿)黄、(喃)喃、来白〔皆骏狗之名,犹宋鹊之类〕。
而穆王的御者也不只一位:造父、三百〔下云三百为御者〕、耿翛、芍及。
得到好马和最好的御者造父之后,穆王很快回到山西。
这一天,穆王正在离开河岸,进入密林,田猎钓弋〔弋,缴射也〕。穆王突然良心发现地说:“我一个人德行不够,只作游玩之事,怕后世子孙效仿,这样不好!”七萃之士(随同田猎的卫士劝说穆王:“后世子孙只要不违背天时,农业保证收成,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钱花,官员各司其职,就可以了。天尚有四季,百姓还有玩乐的时候,天子偶然玩乐又有何不可呢,怎么能说德行不够呢!与民同乐,才是正常的呀!”穆王听后,夸奖了他,赞他说得好,赐给他玉华之佩。这名卫士再拜顿首。
周穆王正在山西一带逍遥之际,没想到后院起火,徐戎(徐国)率淮夷各部侵犯洛水一带,对成周(洛邑)构成威胁。而周穆王和军队主力没在都城,使得周朝无力应对徐国的进犯。
徐国到了徐偃王时期,由于偃王治国有方,素以仁义闻名于世,因此徐国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不断增强,来朝贡者日益增多,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地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地方五百里”,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的部分地区。
而周王朝在开始的100年中,特别是成王和康王时期,政治比较稳定,国力比较强盛,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统治时,西周王朝大肆对外侵犯,结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西六师全军覆没;穆王西征犬戎,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内部剥削。
诸侯国对宗主国的暴虐统治和沉重的负担甚为不满,徐偃王就是反对宗周最强烈的国君之一。
宗主国西周,对其诸侯子国颁布了很多规制,不允许子国逾制。
第四十七章 楚徐之战()
但徐偃王无视宗周的规定,首先“僭越”称王,将31世的“封君”变成了“王”;同时逾制建筑徐国都城。当时,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范围却大大超过了周天子的王城。据《汉·地理志》记载:“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
不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国”的雄心。《帝乡纪略》、《泗周志》等旧志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徐偃王)周穆王时为东方诸侯,长行仁义,欲霸上国,获朱弓彤失,以为天瑞,乃僭称王,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
这种“僭越”称王、“逾制”筑城的违规之举,只有统领三十六国、被东南的江淮地区众多国推为盟主,敢于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
不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还建筑了他与宠妃的离宫的偃王夫人祷祀处梳妆楼。据旧志记载:“废皇城,在故城北里许,偃王时筑,盖离宫也。”“香城,在故城北里许,相传徐偃王夫人祷祀处。”在今泗洪县太平乡境内,废皇城遗志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袭至今。
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
此次,正是看准周穆王不在都城的有利时机,发动了对成周的进犯。
周穆王闻讯之后,丢下军队和其他大臣,为了能够及时回到南郑处理朝政,全依靠御者造父,造父全力驾御八匹骏马拉的马车,将周穆王本人在最短时间内从山西送入了南郑,这使得赵父在御者中成为功绩最突出者。而周穆王回到南郑后开始全力解决徐国的问题。
因为周**队主力还在西方,且击败犬戎不久,兵力不足,且没有回朝,只能对徐国为首的诸夷采取安抚的办法,表示周与徐东西分治,周统治西方,周承认徐对诸夷的统治。徐国很满意,于是退兵。徐国达到自己的最高峰,成为与周王朝分庭抗礼的势力。但实际上这只是穆王的缓兵之计。
年,周穆王十四年正月,周穆王慑于徐偃王的威德,与楚国联络,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决定共同伐徐。此时应为楚子(爵)熊胜在位时期。
熊胜,熊?dan)之子,芈姓熊氏,楚国的第四任君王,统治时间:年。
《后汉书东夷传》:“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得騄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清代徐时栋《徐偃王志》中,则有一场背后算计徐偃王的阴冷的对话: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徐国退出山东,占据江淮之地后,对新立的楚国已经构成威胁,所以楚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削弱徐国。这是楚国愿意与周穆王联手的真正原因。
这次对付徐国,穆王由造父带领八骏拉的马车载着由南郑赶到楚国,随行的只有有限的军队,实际上主要出兵的就是楚国,周穆王的军队还在遥远的山西,根本来不及,可能穆王也不想将军队调回来,影响他的旅游大计。
这次攻击,由于楚国发动了突然袭击,所以徐国根本没有防备,诸夷根本来不及救援,徐城就被攻陷。
徐偃王在徐城被攻陷后,失踪,徐偃王逃往何处,众说纷纭。史籍记载说他死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徐州邳县)东山。但据一些地方志,如《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江苏。
很少会有人知道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以“仁义治国”著称的徐偃王会把他国亡之后的人生中的最后那段岁月交付给东钱湖畔那座并不起眼的隐学山。山下的村民对隐学山和隐学寺并不陌生,但是,谈及徐偃王,大都摇摇头说不知道,也许,这才是徐偃王当年隐居于此的最初本意。
元代诗人徐本原在几百年前早就造访过徐偃王墓地,追怀往昔,凭吊偃王生平事迹,咏叹历史命运无情,作诗云:“山以隐学名,上有栖真祠。翁仲医草莱,再拜空嘘嘻。辽东鹤不返,冢墓何累累。子孙繁且衍,谱牒能相贻。零落千载下,恻然起遐思。”
徐偃王弃国出走后,因他在当地很得民心,周穆王封其子宗为徐子(爵),继续管理徐国。
为了防止徐国再次壮大,也是为了满足楚国将徐国势力逐出南方的意图,周穆王命宗北徙彭城武原山下,数万百姓感念徐偃王的仁义而跟随迁徐彭城武原山下。由此,彭城后来才更名为徐州,说明徐国的名声已经超过了大彭国的名声,但短时间内,两个名称交替出现。而武原山也被称为‘徐山’。”(见《元和郡县志》)。
从宗开始,徐国开始衰落,又相传了十一世至章禹,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国被吴王阖庐所灭。
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吴文化、徐文化和吴徐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对付了徐国之后,周穆王又很快返回山西。
第四十八章 夋翟侵毕()
二月初四,穆王休于濩泽〔平阳濩泽县。濩音获,军丘,今山西晋城阳城县〕,在这里穆王射鸟猎兽。
之后不久,军队留在山西,穆王本人回到中原,来到洧'wěi'上(洧河上游)。
洧水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元时因蔡河为黄河所夺而改入贾鲁河。明时又名双洎河。
二月十二日(丁丑日),雨天,祭公自都城南郑前来拜谒,带来留昆国献上的归玉百枚,夋翟(夋翟,隗姓,国也,音峻,即狄国,或翟国〕献上的良马百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一驷〕,毕国献上的珤(瓷器)。
穆王问狄国的国君何以罕见地来献礼。狄国的国君(子爵)东牡回答与许国国君(男爵)在洧上会见,知道许国要来献礼,所以也来献礼。
按照周礼,男爵应该献玉璧,许国国君为男爵,但是希望减少百姓的负担,所以只带了羊羔等一些牲畜。
祭公以天子命推辞:献礼不用牲畜,只用玉帛。许国国君不敢推辞,又派人回国取了丝帛和玉璧。祭公又命毛公(班)献上美玉。这一天,穆王天子与许国国君在洧上饮酒。穆王说:朕不图许国如何,而是希望百姓安宁。这次宴饮,不要有那么多礼节。许国国君不敢推辞,于是升坐于酒魁位,欲以尽欢酣也。穆王赏赐许国国君骏马十六匹。许国国君从酒魁位退出,再拜空首〔空首,头至于地)。然后许国国君又升平坐。到了晚上,穆王才遣许国国君离开。
三月廿八日(癸亥日),穆王乘鸟舟,浮于大沼〔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象也〕。
四月初五(庚午日),穆王在洧上饮酒。命祭公留守南郑,接待并答谢各路诸侯。
四月初六(辛未日),穆王北还,回到山西,并在渐泽钓鱼,在桑野吃鱼。
四月十二日(丁丑日),穆王规划周王苑圃地之路,东至于房〔其地属赵国,地有巑山〕,西至于军丘(濩泽),南至于桑野,北盖经林。包括河流和密林在内,方圆五十里,设置了四个虞侯(掌管山泽之官),这四个官员的名字,东虞曰:兔台,西虞曰:栎丘,南虞曰:富丘,北虞曰:相其。另还设有御虞,负责统管和监察四虞侯,作为主管。
四月十五日(庚辰日),穆王再次入住军丘(濩泽),在林泽之间畋猎。
五月初三日(戊戌日),穆王率大军西行,临走前,命虞侯等官员召人伐木,以作为百姓柴薪。这一天,穆王折向北进入邴地,在这里穆王与贤人井公下围棋,三天才结束。
五月十九日(甲寅日),穆王在居所附近发现大批桑林,可以用来制丝帛,在当时,丝帛等同于货币,所以穆王命令在居所附近修筑范宫〔范离宫之名也〕,以监督采桑者。穆王非常高兴,在桑林中饮酒。穆王任命了桑虞〔主管采桑事务的山泽之官〕,出入桑林的人,都禁止伤害桑树。
六月十九日(甲申日),穆王在居所休息。
六月廿五日(庚寅日),穆王继续率军西行,到达并住宿于祭国〔祭公的封国,祭为周公为一子所封的封国〕。
六月廿七日(壬辰日),祭公与穆王饮酒,乃歌(昊)天之诗〔可能是穆王常年在外游玩,祭公有规谏之意,不过似乎没什么效果〕。天子为祭公的歌命名为:南山有台。然后继续宴乐。
七月初二(丁酉日),穆王根据祭公的歌的名字,命令修建南山之台(祭国的某地,地处山西),以为西部行宫,也是作为避暑之地。所以祭公的规谏不仅没赶到好的作用,反而被穆王巧立名目,又添加一项享乐工程。
七月初六(辛丑日),因为天气酷热,穆王不打算继续西行,依仗马快,转而回到南山之台避暑,这里的气候宜人,穆王在南山之台中居住,听着各地进献的乐舞,而在遥远的西方,六师之众还在那里驻扎。
这时有一个人,名为选扐〔音勒〕,乃史载之神人,被认为有些道行,为王左右,观察风水气色。穆王因为他的法术而非常器重他,命他时时为王占卜,常常将身边的卫士遣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