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演义-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以上这些国家都是体现文治,一般处在内地,或者周朝有力控制的地区。

    邘、应、晋、韩,这四大封国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们的封地,其中除了晋(唐)是由周成王亲封外,其它三国都是周公封的,且都为比周成王年长的庶子,而只有唐叔虞与周成王都是一母所生。

    周公旦的儿子们也都被分封:

    次子君陈继承了周公的封邑周,在朝中任职,此支世袭周的采邑,一直号“周公”,后来的周公就是周公旦之后。召公的情况与周公相似,虽然一支开创了燕国,但也有一支,世袭召的采邑,一直号“召公”。

    三子凡伯,封于凡。

    四子蒋伯龄,封于蒋。

    五子刑朋叔,封于刑(河北邢台)。

    六子茅侯,封于茅。

    七子胙伯,封于胙。

    八子祭伯,封于祭。

    可见,周公完全不避讳为自己的家人谋福利。

    除了这些亲属之外,周公也封了部分功臣为诸侯。

    上古柏黄氏(伏羲氏之一)的后裔柏高在黄帝时期,作为黄帝的臣子,而被分封古柏子国。其都城柏亭,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都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而田岗水库东岸一条两千多米长的古柏国城郭遗址,就是古柏国西门所在,后来柏国逐渐消亡。

    到了周公摄政时期,柏黄氏的后裔君柏,身为太仆之职,加上古帝之后,而被封为诸侯,封地为柏(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

    周公在文化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首先规范,制定了完整的礼仪仪式,此外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孔子曾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初的礼乐是沿袭夏、商而来的,不过,在周初,由以周公为首的西周贵族陆续加以厘定、增补、汇集,渐渐成为法定的制度。

    《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夏、商的礼乐主要用于敬神和庆典;《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荀子·礼论》云:“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经过周公修订的礼乐,则主要是用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宣扬道德理想,与其说周公制礼作乐,不如说周公对殷礼进行了一番改造以适应新生的政权。

    礼发源极早。“礼”字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断,最初的礼只是人们祈求鬼神的特定仪式。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

    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

第三十五章 周公制礼() 
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

    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

    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周公“制礼”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这些不同于殷人的社会制度,虽然不一定是周公制礼作乐时亲手制定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周公在摄政期间的所作所为奠定了周代社会制度的基础。

    可见,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前无所因的创举,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损益夏*商旧礼,结合周族原有的习惯,制定出的一套调整宗法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

    在政权与各种制度的建设方面,周公继承损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极之别: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别;在经济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

    作为“人情所不免”的乐,本就是随人类文明而发展。在中国,如果从贾湖骨笛形成完整音阶形态算起乐在中国至少有九千年,乐既反映和表达人的情感,也显现多种功能性意义,但乐为礼制用途如此彰显的确应从周公始。乐本无所谓礼与俗,当乐与礼制仪式相须且固定为用形成常式与风格,当依等级观念在使用过程中按用乐类型乐器拥有数量和乐舞承载人数之多寡分出尊卑贵贱,也就成为“为用”理念下的定势。

    中国的用乐传统由此形成两大主导脉络或称两大体系,即礼乐和俗乐。所谓乐分礼与俗,恰是因有了礼制用乐方显俗乐意义没有礼也无所谓俗,从这种意义上讲,周公开国家意义上功能性用乐分类的先河。

    周公以商朝灭亡为鉴,特别重视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

    周公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先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

    周公颁布了度量衡标准。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此时成王已经成年,周公决定还政于成王,开始与成王商量还政的步骤。

    二月,周成王到达故都丰邑,告祭太庙。

    三月,周成王召康公(卫国国君)到洛邑见面,周成王认为康公值得信任,所以召他入朝,任命他作为自己亲政的大臣司寇,卫国由康公的儿子统治。

    甲子日,周公对众官员宣布将在成周城初步竣工之后举行祭祀大典,还政于周成王。

第三十六章 周公还政成王() 
十二月,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初步竣工。实际上成周城的工程非常庞大,不可能一两年就建成,但是一些重要的宫殿已经建成。

    随即周公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

    祭祀大典非常隆重,且有还政的重要意义在内,不能马虎,所有诸侯都要参加,这也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意义非凡。

    周公为此经心准备,为了举行祭祀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周成王一起前往洛邑。

    十二月十二日,周公与百官拥护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与各方诸侯早已等候在洛邑。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周成王在洛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盛会规模宏大,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唐叔虞)、郇伯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当诸侯方国朝见天子时,周成王背负斧纹屏风,面朝南而立,诸侯贵族按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高低,依次站在周成王对面的中阶之上,东西阶和门东西,夷、蛮、戎、狄分站在东、南、西、北四门之外,较远的九采站在南面的应门之外,极远的四塞每世一来朝,告新君即位而已,不安排固定的站位。

    这般一丝不苟精心安排的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无疑能十分明确天子诸侯之间尊卑上下的等级,使各安其位以维护统治秩序,这就是周公制礼的目标所在了。

    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这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召公向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成王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众。如今成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该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周成王对召公说:“我还年轻,需要您的辅佐。希望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定都在洛师,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晚地进行祭祀好了。”

    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传说有凤凰现世,周成王与周公观察黄河和洛水,向河中沉玉璧,祈求国泰民安。

    祭祀大典完毕之后,周成王从洛邑回到了宗周(镐京),为周族的祖先高圉建立宗庙进行祭祀。

    (《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组绀立;组绀卒,子亶父立。亶父卒,子季历立。季历卒,子姬昌立。)

    洛邑被称为东都,与宗周相对,成为周公的隐居之地,而成王虽然已经号称迁都,但实际上仍以宗周为行政中心。

    周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年,周成王八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亲政大礼。

    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