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森不由眨了眨眼,脑袋之上没有解决的问号又增加了更多:鲁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他没有听到任何引擎声,难道鲁妮是徒步走过来的?还有,鲁妮的话语是什么意思?对话对象是他,还是蓝礼?
思考犹豫之间,内森就看到鲁妮微笑地眨了眨眼,泄露出了一丝俏皮的神色,瞬间,那股清冷就悄然退散,仿佛可以看到一抹微光在一点一点地明亮起来,透露出淡淡的一抹温暖。
鲁妮的脚步在的身侧停靠了下来,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朝着前方投去了视线,加入了蓝礼的行列,静静地欣赏着眼前这一幅静谧的乡村景象。
两个人之间涌动的宁静,莫名地,就让内森的急切和烦躁平复了下来,无数疑问依旧没有得到解答,却已经不再着急着追求答案了。然后,内森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观看着眼前的景象,但还是不明所以、懵懵懂懂。
“久违了吧?我猜测着,你肯定会想念这一切的。”鲁妮开口打破了沉默,清冷的声音透露出浅浅的笑意。
“哈。”蓝礼轻笑了一声,然后左右摆了摆头,不是否认,而是不置可否。
前后已经十个月了,足足超过十个月的时间,都待在城市的范围之中,从柏林到洛杉矶,再到伦敦,最后则是纽约,进入2012年以来,的所有时间都在这几座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工作一个接着一个,脚不沾地,简直停不下来。
现在,终于久违地再次离开了城市范围,来到了乡村,视线之中大片大片的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全部褪去,就连耳边的嘈杂和鸣叫都彻底消失,那股由内而外氤氲开来的宁静,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慢慢徜徉。
当然,剧组也是如此。
舞台和剧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在舞台之上,进一步打磨了演技之后,现在蓝礼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剧组,站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再次投入表演的世界之中,检验一番自己过去半年的收获。
所以,站在乡村的小道之上,蓝礼还是停下了脚步,让紧绷的心弦一点一点地松弛下来。
鲁妮明白,切切实实地明白蓝礼内心的感受。
就好像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一样,鲁妮几乎是落荒而逃地离开了洛杉矶,前往了西雅图。置身于西雅图的建筑空间之中,她依旧可以感受到那股沉闷而压抑的窒息感,如果不是和蓝礼坐在长椅之上聊天,鲁妮会选择前往城市公园,消失在那大片大片的绿色之中。
“你确定神经不会绷得太紧了吗?仅仅一周之前,你才刚刚结束了百老汇的演出,我以为,你会再休息一段时间呢。”鲁妮再次开口说道。
“是的,我后悔了。”蓝礼爽快地承认到,这让鲁妮嘴角的笑容不由就上扬了起来,“但这是值得的,这部作品是值得的。”又紧接着补充到,“事实上,结束了百老汇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我简直无法把剧本放下来,真正地开始投入全新的世界之中。”
“呃……”内森发出了迟疑的声音,慢吞吞地说道,“演出结束之后,你不是前往夏威夷冲浪了吗?”
内森的当场戳穿,让鲁妮忍俊不禁地轻笑起来,不过蓝礼却丝毫不见窘迫,坦然地说道,“冲浪的间隙,我的意思是。”
结束了百老汇的演出之后,蓝礼购买了第二天的机票,直接前往夏威夷,在那里停留了七天,好好地放松度假,在冲浪之中彻底地清空大脑。否则,正如鲁妮所说,从百老汇到“地心引力”剧组,行程着实太过密集了,蓝礼也有些吃不消。
“你确定,这样的肤色适合成为一名宇航员吗?”鲁妮上下打量了蓝礼一下,开起了玩笑。
蓝礼却不慌不忙地说道,“没有人规定,宇航员就不能喜欢冲浪。”眼看着鲁妮眼底流露出了戏谑的笑意,就知道自己不能继续胡诌下去了,宇航员在空间站之中长时间工作之后的皮肤状态,确实是不能和冲浪期间相比较,“好吧,如果导演需要的话,我会把皮肤涂白的。”
那无可奈何的表情,让鲁妮欢快地笑出了声,却没有继续纠缠不休,“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剧本。老实说,我现在也没有太多头绪,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如何拿到这个角色的。”
“之前我们邮件交流的时候,你不是刚刚加入一个全新剧组吗?”之前的疑问,现在终于有机会当面问起了。
鲁妮转过头,瞪大了眼睛看向,“那已经是两个半月前的事情了,索德伯格的拍摄进度非常快,不到一个月就杀青了。”所以,鲁妮这才有足够的空档,加盟“地心引力”剧组,第一次与合作拍摄。
愣了愣,随后蓝礼才意识到,自己在百老汇工作的时候,鲁妮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显然,他刚才犯了一个刻舟求剑的错误,看来,脑袋还没有完全紧绷起来。
“也许,今天开始,我应该重新恢复思考的习惯了。”蓝礼自嘲地调侃了一句,鲁妮和内森两个人都双双笑了起来,“所以,研究剧本之后,你的结论是什么?”
“剧本本身留给演员的思考空间其实是有限的,真正的表演空间都是来自于导演的。”没有停顿,鲁妮立刻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正式开拍之前,创作团队需要好好地交流一下。对于角色,你有什么构思想法?”
正如蓝礼和鲁妮所说,“地心引力”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剧本。不仅因为其中的大量独角戏,而是因为其中的大量留白,利用演员的表演来完成核心思想的探索与深入,这也就意味着,演员必须充分地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还有画面构图背后的深意。
更进一步,演员还必须对于角色有着足够的了解。角色的过去是怎么回事,导致了电影时间范围内的思考和挣扎;角色的心理状态与故事情境又有什么样的契合,进而引发了状况之下的思考;还有,角色的源动力是什么,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前进。
在正式投入表演之前,演员必须对整个故事、整个角色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对整部电影以及导演构思有着准确的掌控,只有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现在,蓝礼和鲁妮就展开了讨论,而这仅仅只是两个人抵达剧组的第一天,甚至还没有正式进入片场。
1060 最大挑战()
“地心引力”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在正式了解角色之前,必须了解一下整个故事的创作背景,以及导演试图呈现出来的成品效果。
单纯从剧作故事角度来看,其实“地心引力”就是太空版的“活埋”,故事的主线以及核心就是逃生,在宇宙环境之下,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另类密室逃脱,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求生之旅,成就了一部杰出的商业作品。
如果仅仅如此,“地心引力”远远不能称得上是一部杰作,它和“活埋”之间没有太多的区别,风格类型和故事主题都是一致的。那么,蓝礼的再次出演不过是重复自己而已,根本没有必要,这不是演技的探索,更不是演技的进步,而是原地踏步,乃至于开倒车。
但事实上,“活埋”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地心引力”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经典。不仅在于阿方索…卡隆取得了技术层面的突破,还在于整部电影的内核思想以及终章来临之际的升华。
站在观众立场上,“地心引力”和“活埋”的表演方式其实是一致的,密室之中的绝望、绝境之下的愤怒、步步紧逼后的放弃以及希望重燃时的放手一搏,那种压迫和紧绷交织在一起的情绪,透露屏幕画面之后传递出来的感受,这是无比相似的。
但站在演员和导演立场上,这两部作品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角色的出发点不同,因为导演的诉求不同,还因为角色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同的。
之前在拍摄“超脱”期间,蓝礼经历过这样的自我打磨过程,就是在拍摄公车之上与艾瑞卡的初次相遇那场戏之中。
亨利内心深处情绪的出发点、转折点以及落脚点的变化,与外界冲突发生碰撞时,势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变化,进而对剧情和故事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乃至于提升主题核心。自然而然地,演员的表演感染力和渗透力也是不同的。
这些细节差异,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看不清也摸不着,即使是专业影评人也不例外;但对于演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打磨演技的过程中。
现在,“活埋”和“地心引力”两部作品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如此解释。
“活埋”这部作品,男主角保罗…康罗伊是一位蓝领司机,在一场意外之中,成为了战争博弈的替罪羊和牺牲品。
在求生过程中,来自官方的推脱、来自公司的冷漠、来自家庭的纷争,这一切都使得保罗饱受煎熬,与其说是他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不如说是整个社会背景之下的一只蝼蚁,微不足道地成为了炮灰。
这也是导演罗德里克…斯科特的诉求,通过这部作品,折射当代的战争以及社会问题,并且嘲讽来自白宫的谎言。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内心驱动力是情感羁绊,以及社会小人物的无力;那种绝望是一步一步渗透出来的。
“地心引力”这部作品,男主角瑞恩…斯通是一名高知识分子,在一场意外之中,被动地陷入了太空困局之中,如果说,“活埋”的故事带有人为的间接意外,那么“地心引力”的故事则纯粹了许多,意外只是意外而已。
同样的纯粹也延续到了故事之中。
在求生过程中,瑞恩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没有社会背景的牵扯,也没有家庭因素的推动,那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和寂寞,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主旋律。在“活埋”之中,一部手机成为了男主角与外界的连接点,而在“地心引力”的太空环境之下,就是真正得一无所有了。
那么,困扰瑞恩的核心因素——或者说核心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在上一世的故事之中,桑德拉…布洛克出演了瑞恩…斯通这一角色。女儿的意外去世,切断了瑞恩与社会的联系,她开始疯狂地投入工作之中,废寝忘食,渐渐地麻木自己,生存也开始失去了意义。
所以,瑞恩陷入绝境之中,她经历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
开始时一切都是求生本/能在反应,就好像溺水之人一样,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踢腿和呼吸;随后,挣扎和努力过后,内心深处开始放弃,因为她找不到生存下去的意义,开始渐渐陷入了过去的苦痛和折磨之中。
最后,再次幡然醒悟,重新感受到了来自生存的呼唤,契合自然和人类诞生之初的本/能,一切从零开始,再次开始为了生存,放手一搏,进而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如同心脏一般,永远跳动,永不放弃。
桑德拉的表演无疑是精彩绝伦的,她以女性的视角赋予了瑞恩…斯通这个角色更多的脆弱和温柔,而后又在重新振作之中,再次坚强起来。这股柔韧的力量,成功地孕育了生命,也开辟出了一线生机,指引着瑞恩回到了地球。
这样一个心路历程,远远比起“活埋”的政/治诉求更加简单更加纯粹,却也更加恢弘更加庞大,这也使得“地心引力”的整体质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尤其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从困顿孤独到点燃希望,从脆弱崩溃到百折不挠,整个情绪剥离了所有外界影响,完完全全聚焦于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情感对话,这是足以触摸心灵的震撼。脱离了“活埋”的浅层次,进入到更高的阶段。
可以如此理解,“活埋”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感同身受。
聚焦于保罗…康罗伊这样的一类人,被战争牵连、被白宫欺骗、被公司抛弃、被社会遗忘,他们满腔充满了愤怒,他们竭尽全力反对战争,却成为了受害者,有苦说不出,然后就这样被牺牲。对于这一类人,在观看电影时,不由自主就会代入其中,然后进入导演的情绪和节奏。
但对于上流阶层或者是高学历高素质人群来说,这样的主题作品是无法打动他们的——因为他们就是电影之中批判的那群人。
而另一边,“地心引力”则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共情和升华。
电影没有聚焦任何一类人——虽然瑞恩…斯通也是具有社会成分的,但电影更多将所有的焦点聚集在瑞恩的原始情绪之上。剥离了社会属性之后,回到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这是适用于任何人的。
无关年龄、阶级、教育、文化以及财富等附加条件,每个人都在经受着属于自己的困顿,孤独、痛苦、挣扎乃至于麻木;同时,每个人也都在试图挣扎着活下去,哪怕是那些脑海之中闪过自杀念头的人也是如此,生存与毁灭的念头始终在互相搏斗。
这就好像一个哲学问题,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但生活之中却处处可以感受到。所以,电影可以唤醒每一个人的共情。
从艺术角度来说,“活埋”还在讨论生活,而“地心引力”已经在讨论宇宙和自然了。
换而言之,摆脱了故事和角色本身的情节性,“活埋”带来的是一种惊悚恐惧电影的快/感,而“地心引力”则带来的是一种根植灵魂深处的震撼,真正地惊叹于生命的伟大。但反过来说,这些观影感受的差异,本身也就是故事和角色自带情节性所导致的。
再次重新回到原点,站在观众立场之上,观看“活埋”和“地心引力”,观影效果和成品质量撇开不说,但观影过程中的紧张感和惊悚感却是相似的,他们同样在关注着一个人陷入绝境之后的自我求生之旅,跌宕起伏的过程就是观影重点。
但两部作品的差异在哪里呢?
第一,观影过程之中,个人感官的不同,观看“活埋”是一种平行感,自己与角色是平等的,而观看“地心引力”则是一种仰视感,在宇宙面前的渺小。
第二,观影结束之后,反思和回味是截然不同的,“地心引力”的讨论话题将进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