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元愕然了,报200亿,还要等谈判的时候再砍一点,这是打算直接往底价谈啊。他沉默了片刻,说:“冯总,这样一来,咱们能够出的价钱,岂不也就是180亿了?”
“你说得很对。”冯啸辰耸耸肩,认可了郭培元的猜测。
“这个恐怕有点困难吧。”郭培元怯生生地反驳道,“如果咱们只能出180亿,秋间会社为什么不卖给日本国内的买家呢?”
冯啸辰反问道:“你觉得,日本国内的买家真的会出180亿吗?”
郭培元又语塞了,他发现与冯啸辰聊天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冯啸辰说的其实是个常识,人家只是初步接触的时候报出了180亿的价格,未来肯定会找各种理由再压价。毕竟日本企业对秋间会社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属于可买可不买的状态,随随便便压个20亿日元太正常不过了。
“冯总,你说的有道理,可日本人跟我说的是500到600亿,想来他们是觉得中国人对他们的企业会有很大兴趣的。现在咱们把价钱压到和日本国内差不多,他们恐怕就不会想卖给中国人了。”郭培元做着最后的努力。
冯啸辰笑着说:“老郭,这件事,就拜托你去和日本人商量了,你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应当会更多一些吧?你放心,如果你在这件事情里能够发挥作用,我也会给你提成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呃,好吧,那我就先谢谢冯总了。”郭培元万般无奈地答应了。
蒙洋把郭培元送出公司,又回到冯啸辰的办公室,看到冯啸辰正在电脑前打字,似乎是在写什么报告的样子。冯啸辰的文字功底很是不错,许多报告都是自己亲自写,用不着蒙洋这个秘书代劳。蒙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冯啸辰找找资料,有时当个参谋之类的。
“小蒙,对郭培元说的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的?”
看到蒙洋回来,冯啸辰停下敲键盘的手,笑呵呵地问。
蒙洋想了想,说:“我觉得他说的事情是真的,而且,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也的确是个不错的机会。”
冯啸辰说:“的确,我倒是忽略了这件事。我光盯着东南亚那些国家的资源了,忘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韩国也同样是有影响的,现在同样是个去日韩抄底的好时候。”
“您是说,您觉得金融危机对日韩会有重大打击吗?”蒙洋纠正着冯啸辰的话。
冯啸辰哂然一笑,穿越者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此,每次认认真真说的话,总有人觉得你话里有语病。就像他说自己忘了日韩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对于时下的人来说,这充其量算是一个预测,而不是什么事实。
“日韩的经济底子比东南亚各国要好,但经济的外向性程度同样很高,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会对它们产生严重的冲击。事实上,日元和韩元都已经开始贬值了,日韩国内的股市也受到了波及,我估计未来一年内日韩的经济状况会非常紧张,像秋间会社这样濒临破产的企业绝非个案,我们应当早做准备,到日韩抄底去。”冯啸辰说。
蒙洋说:“既然是这样,那咱们是不是应当给全国的装备企业发个通知,让他们准备一些资金,以便及时收购日本和韩国那些有价值的破产企业,就像前一段时间咱们组织钢企去收购印尼的矿山一样。”
冯啸辰用手指指自己面前的显示器,说:“我正在给经贸委打报告呢,让经贸委协调外经贸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严禁国内企业盲目收购海外破产企业。”
“什么,严禁?”蒙洋一怔,刚才还说得好好的,说要去日韩抄底,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严禁去抄底了,领导真的没有说错吗?
“怎么,不对吗?”冯啸辰笑呵呵地问。
“哦,我明白了!”蒙洋一拍脑袋。自己真是糊涂了,忘了领导是出了名的腹黑之辈。在这个时候,如果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去海外抄底,那么如秋间会社这样的国外企业就会坐地起价,等着人傻钱多的中国企业来竞价。反之,如果几部委联合下文严禁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秋间会社就得慌了神,上赶着找中国企业挥泪大甩卖了。
这一手,叫做欲擒故纵,实在是太普通不过的招术了。
招术虽然普通,但却是日本企业无法破解的。秋间会社资不抵债,急于出手,但日本本国企业对它不感兴趣,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就更不会对一家日本企业有兴趣。至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志向追赶国际技术潮流的就不多,能够有实力去收购日本企业的国家就更少了。数来数去,可以说秋间会社除了卖给中国人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出路,它就算知道中国人在耍“阳谋”,又能如何?
“我让经贸委下这样一个通知,可不仅仅是为了吓唬日本人,还有规范国内企业行为的意思。”冯啸辰解释说,“郭培元能够找到我的门上,也同样可以找到其他人门上。此外,还有张培元、李培元的,不知道有多少掮客正在国内游说。秋间会社这么一家企业,花500亿日元买下,也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放开国内企业去竞价,最终说不定真的会竞到500亿甚至更多,那咱们可就亏大了。”
“所以,咱们就先禁止国内企业去收购,然后再由咱们牵头,组织一些企业去收。因为咱们只是一个单一的投资者,日方就没法和咱们讨价还价了,咱们就能够以最低的价格把日本的这些企业买下。”蒙洋总结着冯啸辰的用意。
冯啸辰说:“大致是这样的意思,不过,倒不一定非要由咱们牵头不可。装备工业公司的目标太大,如果由咱们牵头去海外进行收购,说不定会触动到外国政府的敏感神经,给收购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我的想法是,咱们还是做幕后英雄,私下里组织企业去收购就可以了。”
“明白!”蒙洋响亮地答应道,接着又问:“那么,冯总,要不要让协作部王部长他们那边现在就开始联系各家企业,大家准备资金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呢。”
冯啸辰说:“可以,你去请王部长过来吧。对了,请吴部长也一起过来,日本、韩国有哪些企业值得我们收购,得请吴部长把一下关。有些企业手上的技术专利已经过时了,咱们再花钱买回来就不值得了。”
“好的。”蒙洋应了一声,便出去找王根基和吴仕灿去了。
冯啸辰把手里正在写的文档保存了一下,然后抄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包成明的号码:
“老包吗,有这样一件事情,你马上组织人手,调查一下日本和韩国有哪些企业经营陷入困难,是否有出售的意向,大致的价格如何。另外,你还要让人了解一下日韩高技术企业裁员的情况,看看有哪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被裁掉了,然后尽快地与他们取得联系,问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到中国来工作……”
第七百零八章 你们愿意接手吗()
冯啸辰在紧锣密鼓布置去日本收购破产企业,而在日本化工设备协会的小会议室里,一场口水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
“米内君,你绝对不能把企业卖给中国人!”
“中国人现在已经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了,如果他们得到秋间会社掌握的专利,将会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
“米内君,大家都是老朋友了,秋间会社经营不下去,你不能让我们也跟着倒霉吧?”
一干人围着秋间化工机株式会社总裁米内隆吉,有慷慨陈词的,有大打感情牌的,一个个都说得唾沫横飞,鞠躬如油田里的磕头机一般,上上下下的,晃得人眼晕。
米内隆吉黑着脸,坐在正中间,冷眼看着昔日的同行们在对他进行规劝,心里一阵阵地冷笑。
由于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套在股市和房地产上,秋间会社从前年开始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面对着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日本化工设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境日益困难,有些项目直接被中国人劫胡了,有些项目虽然最终还是由日本企业中标,但价格上也往往会被拦腰砍下一大截,利润微薄到让人齿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化工设备企业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恶性竞争,秋间会社之所以会走到破产的境地,与池谷制作所、森茂铁工所的压迫也不无关系。
在确定公司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之后,秋间会社的股东们做出了出售公司的决定。米内隆吉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化工设备协会的理事长乾贵武志,请他帮忙在同行间询询价,看看哪家企业愿意收购秋间会社。结果,大多数同行对此都表现漠然,只有两家不入流的企业表示愿意收购秋间会社的一部分优质资产,开出来的价格也就比买废铁高出那么一点点,与其说是收购,还不如是说在羞辱米内隆吉。
于是,米内隆吉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试图寻找海外的收购者。他先是在欧美各国问了一圈,最终大失所望,欧美国家的化工设备企业已是产能过剩,哪还有兴趣收购一家技术上已经落伍的日本企业。接着,他又让人到巴西、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去了解了一下,这些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同样没有收购秋间会社的意向。
最后,有人向米内隆吉提了个建议,让他找中国人问问。米内隆吉找到了过去曾经为自己服务过的职业掮客郭培元,郭培元带回来的消息让他半是兴奋半是郁闷。兴奋的地方,在于郭培元声称中国国内的确能找到买主,中国企业对于获得秋间会社拥有的技术是非常感兴趣的。至于郁闷之处,就是他先前报的价钱让郭培元委婉地否定了,据郭培元说,中方的开价最多也就是200亿日元的样子,即便是这个价格,人家也要考察了秋间会社的现状,才能决定。
米内隆吉把中国企业有意收购秋间会社的消息透露给了乾贵武志,而隐瞒了中方的出价,声称中国人愿意不惜代价地获得秋间会社的技术专利与生产设备,请各位日本同行斟酌。
米内隆吉在业内浸淫多年,当然知道这个消息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中国的化工设备工业是整个西方工业界的徒弟,在诸多老师中间,日本企业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但这位徒弟成长起来之后,便开始挑战老师的权威了。欧美企业的产品线更高端,中国人一时还不敢觊觎,日本一向是高中低端通吃,中国人便欲争夺日本人霸占着的中低端化工设备市场,并且已经屡屡得手。
日本人能够把欧美企业从中低端市场上赶走,靠的是低廉的生产成本。而中国人抢日本人的市场,靠的是比日本人还要低廉的成本。日本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要想把劳动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压到如中国企业一般的水平,完全是做不到的。日本企业只能靠着技术上的优势来压制中国企业,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8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存在着严重的低估,为了获得中国市场,经常会答应“技术换市场”的要求,向中方转让一些技术。等发现中方凭借这些技术发展起来之后,日本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就变得谨慎多了,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几乎就是千金不换。
秋间会社是一家老牌化工设备企业,手里掌握着大量技术专利,还有很多秘而不宣的技术诀窍,如果这些技术落到中国企业手里,中国企业就会如虎添翼,在市场竞争中给日本企业以更大的压力。秋间会社已经濒临破产了,国际竞争之类的事情,与米内隆吉及其他股东都没有关系。但池谷制作所、森茂铁工所等等企业还要混下去,他们怎么可能坐视秋间会社的技术落到中国人手上去呢?
如果不希望我的技术落到中国人手上,那么诸君就开个价吧。
这就是米内隆吉的想法,他要让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互相竞价,以便把秋间会社卖出一个好价钱。至于说与其他日本企业的香火之情,那就呵呵了,日本人啥时候在乎香火之情了?
“各位,我并不想把企业卖给中国人,秋间会社有着辉煌的过去,我不希望它落到中国人手上。”米内隆吉发话了。
“可是,我们听到的消息是,你已经在和中国人接触了。”森茂铁工所董事长川端弘嗣反驳道。
米内隆吉点点头,说:“川端君说得没错,我的确是在与中国人接触,而且我们双方已经就价格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对方流露出了很强的收购意向。”
“可是,你没想过这样做会对日本化工设备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吗?”川端弘嗣问道。
米内隆吉咧开缺了牙的嘴冲众人狰狞地一笑,说:“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如果诸位愿意接手秋间会社,哪怕价格比中国人的开价低20%,我也会接受的。”
“中国人的开价是多少?”池谷制作所销售总监内田悠沉声问道。
“600亿日元。”米内隆吉大言不惭地说,其实这个价格是他向郭培元开的价,郭培元还的价只有这个数字的1/3。
“这不可能!”川端弘嗣第一个跳起来了,“秋间会社现在的价值,连100亿日元都不到,中国人除非昏了头,否则他们出到200亿日元都是失败的。”
“谁跟你说的!”米内隆吉把脸一沉,“秋间会社虽然经营上出了点问题,但我们的固定资产还在,还有我们的无形资产。我们请评估事务所做过估价,光是无形资产的部分,就价值300亿日元以上,而这些无形资产,中国人是极其看重的。”
“你说的无形资产,也包括了共享专利池里属于我们的那些专利吧?”内田悠问。
“当然。难道池谷公司打算撤出专利池吗?”米内隆吉反问道。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可以说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专利的应用。一家企业要生产一台设备,可能要用到几十家企业的专利,如果每个专利都要通过谈判来获得授权,那企业就别干活了,光是起草授权文书就能把企业拖死。为了减少专利上的交易成本,一些企业会联合起来,各自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专利,形成一个共享的专利池,大家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