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重工-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度的。

    “好吧,那我们就帮着阮老板招人吧。”潘才山也想明白了。上级派他到榆重来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一万多人吃饭的问题。有技术的工人能够找到出路,也算是减轻了厂子的负担,至于说剩下那些技术水平不行的,回头再想办法吧。毕竟需要安置的人数减少了,问题总是更好办一些的。

    至于说万一需要高级技工来撑场子,榆北还有一大堆其他企业,那里也有大批技术工人闲着的,届时再招人就是了。

    “这样吧,老阮,你的招聘范围,先限定在榆重,如果你需要的人手在榆重招不满,再扩展到榆北的其他企业去,你觉得如何?”冯啸辰向阮福根问道。

    阮福根道:“那是肯定的,我到榆北来,就是来听冯助理招呼的嘛,冯助理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绝无二话。”

    潘才山在旁边听着,觉得好生诧异,便笑着对冯啸辰说道:“小冯,你不会是拿住了阮老板的什么把柄吧?人家凭什么这样听你的。”

    阮福根赶紧解释道:“潘厂长,不是这样的。冯助理对我们全福公司有恩,我们海东人是讲究知恩图报的。”

    冯啸辰笑而不语,阮福根说他到榆北来是因为知恩图报,这种话也就是听听而已。其实他到榆北的最主要原因是盯上了这里大量的高级技工,这是全福公司最稀缺的资源。全福公司也不是没有自己培养出来的技工,但与国营大厂的高级技工相比,绝对只能算是米粒之光,无法与日月同辉。早些年,阮福根想到国营大厂去挖个技工,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现在机会来了,像榆重这样的大企业陷入了困境,大批工人赋闲在家,他岂有不趁火打劫的道理?

    当然,冯啸辰对于阮福根的这种行为并不排斥,这些人到阮福根那里去,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远比躺在家里等着吃救济要强得多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 同学来了() 
    “巧娣,你说我要不要到海东去?”

    工人新村的一处单元房里,六级钳工古国庆手里捏着一支烟,紧锁着眉头向坐在一旁的妻子柳巧娣问道。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讨论了一个下午,光从地上那数十个烟蒂就能够看出夫妻俩的纠结了。

    “那个阮老板说,像我这样的技术,到了那边起码是200块钱的工资,干得好还有奖金,一个月拿三四百都不成问题。”古国庆道。

    “可是,人家说南方夏天可热了,咱们北方人去了能受得了吗?”柳巧娣质疑道。

    古国庆苦笑着叹了口气,道:“这倒不是我担心的事情,人家南方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咱就是一个出力气的工人,哪有那么娇气。我担心的是,我这一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你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呢。”

    柳巧娣低下头,道:“是啊,你爸的身体也不好,万一犯个病啥的,家里没个男人,连送他上医院都麻烦。”

    “这个倒是可以让邻居帮帮忙。”

    “可住了院要照顾怎么办,总不能天天送饭也请别人去吧?小亮马上就要上初二了,我听人说,初二最关键了,如果没学好,以后成绩就赶不上去了。他又不听我的话,你在家里还好一点,你这一到海东去,他还不就放了羊了?”

    “可是,我如果不去海东,光靠厂里发的这70%工资,这日子怎么过?以后孩子念书,娶媳妇,不都得花钱,我不趁现在身体好,多挣一点,以后怎么办?”

    “唉,咱们厂怎么就垮了呢?如果咱们厂能恢复生产,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吗?”

    “我倒是听说新来的潘厂长、张厂长他们在联系业务呢,没准真能找到点活干……”

    “要不……咱们再等等?”

    “就怕再等等,海东这边的机会也没了……”

    “真是难办……”

    阮福根说一声招工倒是挺容易,但要让榆重的工人到海东去工作,却是有着无穷的难处。尽管时下全国已经有上亿的农民离乡背井前往沿海地区务工,但在临河省,这种风气还不盛行。尤其是对于榆重的这些国企职工而言,离开自己的单位,到遥远的南方去给私人老板打工,在心理上是有一个很大的坎要过的。这个坎既包括了那些放不下来的国企职工的优越感,也包括了对于陌生的远方所存在的恐惧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家庭的拖累,阮福根他们愿意招募的人员,基本上都是30至40岁、身强力壮并且有足够技术的中青年工人,而这些人又恰恰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

    “厂里能不能把这些家政服务承担下来?”冯啸辰试探着向潘才山问道。

    潘才山把眼一瞪,道:“这怎么可能?厂子都让你们给拆得四分五裂了,你现在跟我说要把家政服务担下来,我让谁去担?”

    “成立家政公司啊。”冯啸辰道,“咱们不是留下了一批家庭妇女吗?还有一些技术不行的普工,这些人干家政是没问题的,干脆成立一个家政公司,让他们把那些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家庭的家务劳动包下来,比如给老年人搞老年餐厅,给孩子们弄个课后托管班,还有帮着买菜做饭的,帮着打扫卫生的,帮着通下水道的,这种业务未来肯定会火,自己就能够盈利的。”

    张越道:“冯助理说的这种家政公司,我原来那里是有的。不过,如果要在榆重搞一个家政公司,还要把这么多人捏合到一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谁能来做呢?”

    “咱们厂原来后勤的人行不行?”冯啸辰问道。

    潘才山摇摇头道:“那些人不行,他们没有经营能力,当惯了干部,要让他们去做侍候人的事情,怕是干不下来的。”

    张越笑道:“冯助理,我怎么听说前些天厂里来的那位南江省春天酒楼的女老总,是你的大姐,你能不能请她来牵头,搞个家政公司起来。”

    冯啸辰大摇其头:“这个怕是有点难度。陈总是开酒楼的,和家政也是隔着行呢。再说,人家一个分分钟赚好几千块钱的大老总,怎么可能有时间来管这种家长里短的事情?我跟陈总熟归熟,这种事我还真开不了口。”

    “那就麻烦了。”张越道,“看来只能继续去联系外援,看看有没有愿意来开家政公司的。另外,光有人还不够,还得有资金支持才行。”

    一干人正聊到此,潘才山的秘书进来汇报,称从京城来了一帮人,指名道姓要见冯啸辰,还说是来给冯啸辰帮忙的。冯啸辰闻听,连忙吩咐把这些人潘才山的办公室来,在他想来,专程跑到榆北来给自己帮忙的人,肯定就是冲着榆重这件事来的,那么请潘才山、张越他们一同会同,也就很正常了。

    少顷工夫,秘书领着一行人进来了。这些人一进门,倒把冯啸辰给吓了一跳。

    “老王,于姐,还有你们几位,怎么你们都来了?”冯啸辰情急之下,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原来,这群人正是冯啸辰读研究生时候的同班同学,王振斌、于蕊、谢克力、丁士宽、祁瑞仓,一个不剩都来了,简直就是战略班在榆北开同学会的架式。

    听到冯啸辰的介绍,潘才山和张越也都慌了。这一群人中,王振斌是国家计委的副司长,于蕊是国家妇联的副部长,谢克力在财政部也是副司长,这一下就有三个副司级干部了。至于丁士宽和祁瑞仓,两个人都在学界,也是小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学家,话语权不亚于部委里的司局级干部。这样一个组合莅临榆重,潘才山、张越还能坐得住吗。

    “要不,冯助理你就去陪你们同学吧,晚上我老潘私人掏腰包设宴,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给大家接风洗尘,你们看如何?”

    一通寒暄过后,潘才山向冯啸辰说道。在他想来,这些人到榆北来,肯定是专程来看冯啸辰的,借这个由头算是出来玩玩。这种事,潘才山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谁料想,潘才山的话一说出来,王振斌便连连摆手,说道:“潘厂长,你误会了。我们几个这次到榆北来,可不是来看小冯的,而是来为潘厂长服务的,潘厂长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就尽管吩咐好了。”

    “什么?”

    此言一出,不单是潘才山和张越,连冯啸辰都愣住了。他看了看众同学,发现大家虽然都憋着坏笑,但并不完全是开玩笑的样子,于是试探着问道:

    “不会吧,你们几个怎么会凑到一起了呢?”

    谢克力用手指了指于蕊,说道:“这事是二姐挑的头,你先问她吧。”

    “二姐?”冯啸辰扭头看着于蕊,心里隐隐有了一些想法。

    于蕊笑道:“的确是我挑的头。这一次振兴榆北,是整个国家的事情,我们妇联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我是在妇联分管妇女就业工作的,听说榆北这边也有很多女工下岗,尤其是一些四十岁左右的女工,学历低,又没什么技术,在再就业方面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就立了一个项目,准备在榆北开展一个促进下岗女工再就业的活动,我就是为这件事来的。”

    谢克力道:“二姐跟我打电话,说要来榆北,问我有没有什么话要带给你。我说正好我们财政部也有一个支持榆北振兴的项目,主要是为榆北这边的下岗再就业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尤其是对自主创业的项目,提供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既然二姐要来榆北,我可不就和她就个伴吗?”

    “原来如此。”冯啸辰听明白了,他转头对着王振斌,笑呵呵地说道:“老王,不用问了,你们计委肯定也有扶持榆北的项目,所以你也就一起来了,是不是?”

    王振斌摇摇头道:“这个你可猜错了,我们只是有这方面的政策,但还没有具体的项目。我是来做调研的,看看在振兴榆北方面,我们计委系统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支持。”

    “你这个政策,比老谢他们的资金还管用呢。”冯啸辰道。

    谢克力可不干了,他假意嗔怒道:“老幺,你要这样说,我马上就走。”

    张越赶紧打圆场,道:“哈哈,谢司长别生气,冯助理就是这个毛病,喜欢乱说的。谢司长不远千里来给我们送资金送政策,这对于我们来说,可就是雪中送炭呢。”

    谢克力变脸极快,马上就换了一副笑脸,对张越说道:“张厂长客气了。其实我对小冯很了解,知道他这个毛病。你不知道吧,他在我们班上是老幺,仗着大家都让他,总是这样胡说八道的,我如果跟他计较,早就被他气死了。”

    “哈哈,原来如此。”张越陪着笑道。

    冯啸辰没有理会他们俩的私聊,又转向了丁士宽和祁瑞仓,问道:“那么你们二位专家,又怎么来了。你们一无资金,二无政策,纯粹就是会放嘴炮,对我们榆北可真没啥用啊。”

第五百七十八章 实践出真知() 
    已是社科院研究员的丁士宽扶了扶近视眼镜,认真地说道:“你说错了,我这次来只带了眼睛和耳朵,没有带嘴巴,所以放不了嘴炮。中央领导对于榆北振兴的事情非常重视,指示社科院派出专家前来调研,发现经验要加以总结,发现问题要及时揭露。我就是来搜集有关材料的,这方面,你这个振兴工作小组的副组长,可得帮我。”

    冯啸辰笑道:“我可不能帮你,你既然要调研,就该深入群众,听听群众的声音。如果让我提供信息,我说的肯定都是好的方面,这不就没意义了吗?”

    丁士宽当然知道冯啸辰是在搞怪,他也笑着说道:“我肯定是要去下岗工人家里走访的,这一次跟我一起来的,还有社科院的另外几位老师,以及十几位研究生,各个层面的人我们都要走访。你作为负责榆北振兴工作的官员,自然也在我们的调研之列。”

    “没问题,我随时等候丁教授的传唤,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冯啸辰应道。

    明白了丁士宽的来意,冯啸辰又向祁瑞仓问道:“老祁,你不会也是来调研的吧?我印象中,你和老丁的争论还没有一个结论呢,怎么,打算到榆北来找点资料?”

    丁士宽和祁瑞仓是战略班硕果仅存的两个搞学术的人,而且还是观点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丁士宽是信奉政府主导经济的,而祁瑞仓则是一个坚定的自由经济论者。冯啸辰在装备工业公司任职,做的就是产业协调的工作,对此,祁瑞仓一向是持批评态度的。按祁瑞仓的观点,国家根本不应当搞什么产业政策,只要放开经济,允许企业自由竞争,各个产业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冯啸辰他们这样,反而是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冯啸辰对祁瑞仓的观点自然是很不以为然的,不过他也懒得去与祁瑞仓理论。经济上的事情,本来就不是能够争出一个结论的,最终的成与败,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这一次的榆北振兴行动,是又一次政府行为,显然也是有悖于祁瑞仓所坚持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丁士宽到榆北来,可以说是来总结经验,那么祁瑞仓来,只怕就是专门找茬来的吧?

    看到冯啸辰一脸警惕的样子,祁瑞仓笑道:“老幺,你又猜错了,我可不是来找资料的,我是到榆北来挂职的。”

    “挂职?”冯啸辰真有些愣了,“老祁,你不是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吗,怎么会到榆北来挂职?”

    祁瑞仓作为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经济学博士,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有好几所高校和几家研究机构都向他发出了邀请。最后,他选择了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在那里当了一名研究员。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去美国留学就是为了研究中国的发展战略,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显然是一个能够让他实现抱负的所在。

    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智囊机构之一,平日里承担着大量与国家经济管理相关的研究课题。祁瑞仓在美国呆了六年,期间还参与过一些国际性的研究项目,对国外的经济管理情况颇为了解,在好几个课题中提出了不少具有国际视野的政策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