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重工-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远远不够。”吴仕灿摇了摇头,“就你刚才跟我说的那些想法,有些可以在实验室里完成,有些需要到化肥厂去进行实验。化肥厂那边,我们可以帮你打个招呼,让他们配合你的研究,不过必要的一些材料费,还有耽误了人家生产的一些补偿,都是不可避免的,15万够吗?”

    “这……”王宏泰瞠目结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申请项目这种事情,从来都是申请者漫天要价,评审者坐地还钱。一些专家知道其中的规矩,申请的时候往往会把费用报高一些,以便让评审者能够有砍价的余地,这种做法还有一个顺口溜,叫作“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

    可如今听这二位评审官的意思,好像是觉得自己报的费用太低了,在怂恿自己多报一些呢。难道是他们的钱太多花不完,希望我们替他们多花一些吗?好像也不对,系里的成教授比自己早一些参加答辩,出来以后说经费被砍了30%,原来报的是20万,现在只剩下14万,显然对方把钱捏得很紧,并非大手大脚。那么,为什么到自己这里的时候,对方居然会这样说话呢?

    “吴教授,您的意思是……”王宏泰看着吴仕灿,迟疑着问道。

    冯啸辰忍不住了,笑着插话道:“王老师,咱们也别兜圈子了。这么说吧,如果我们给你50万,你能做出什么成果来?”

    “50万!”

    王宏泰原本是坐在吴仕灿和冯啸辰对面的,闻言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他的脑子里嗡嗡作响,站起来之后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好一会,才尴尬地又坐了下去,说道:“冯老师,这怎么可能呢?50万,我从来也见过这么多钱啊。”

    “扑哧!”坐在一旁做记录的周梦诗笑出了声。这句后世挺出名的台词在当下还不为国人所知,但王宏泰那副傻样已经够让人觉得幽默的了。当然,这也怪不了王宏泰,冯啸辰刚才那个问题也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人家只是一个小小的讲师,你直接拿出50万往人家头上拍,人家能不被你拍傻吗?

    吴仕灿看了冯啸辰一眼,然后转回头,对王宏泰说道:“小王,冯处长并不是在跟你开玩笑。有关钌触媒工艺的问题,我前几天找几位化工界的老前辈探讨过,大家都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让人兴奋的成果。刚才我和你谈过,我感觉到你对这个问题的掌握非常深入,具备了主持这个课题的能力。

    我们国家目前还很穷,但不管多穷,都要拿出一些资金来支持前沿研究,你现在申请的这个课题,就是值得去做的一个方向。区区8万元的支持,对于这个课题来说太少了,我们讨论过,如果你有这个决心,我们可以拿出50万来支持你把这个课题做下去,做大,做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你只需要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

    “我吗?”

    王宏泰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眼睛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蒙上了一层轻雾。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要做到世界一流水平,谈何容易,但面对着这样沉甸甸的信任,自己还能畏缩吗?

    “吴教授,冯处长,如果你们信任我,我发誓,一定会拿出世界一流的成就来回报你们,不成功,便成仁!”王宏泰再次站起身来,攥紧一个拳头,发出了誓言。他想好了,如果基金会真的给了他50万的资助,他宁可拼出这条命,也一定要做出一些响当当的成果,让世人知道,基金会没有看错他,他能够对得起这份信任。

    吴仕灿微微地点点头,然后说道:“小王,你有这样的决心,我们很欣慰。不过,你应当知道,不是我们信任你,而是国家需要你。你做出来的成果,也不是回报我们,而是报效国家。”

    “我明白,吴教授,冯处长,你们就放心吧!”

    “好,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你可以退场了。”

    就这样,王宏泰忍着汹涌的激情走出了答辩会场,站在外面,对着刺眼的阳光,他有一种做梦一样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做科研了,他的肩上担起了一份责任。

    看到王宏泰那一副恍惚的神情,同来的同事们围上了他,纷纷地问道:

    “没事吧,小王,答辩顺利吗?”

    “是不是没通过,不要气馁……”

    “是经费被砍了吗,没关系,只要能够立项,就可以算是科研成果了……”

    “什么?经费追加了?50万!”

    当王宏泰向领队的科技处长报出自己获得的资助金额时,在场的众人都懵了,这是什么节奏,怎么经费还有追加的说法,而且王宏泰仅仅是区区一个讲师而已,怎么可能得到这么高额度的资助?

    难道基金会的领导脑子有问题,放着大牛教授不资助,却给这个小讲师这么多钱?

    难道这个王宏泰一贯都在扮猪吃虎,其实人家有很硬的背景,早就给他打点好了?

    难道他所申报的这个课题歪打正招,正好符合了某个评审委员的胃口?

    难道这个所谓的钌触媒真的是一个极有前景的方向,自己是不是也该向这个方向关注一下呢?

    各种人带着各种心态,开始想入非非了。

第三百三十六章 推荐一个亲戚() 
重装办的这一次招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观。一些业内大牛惨遭淘汰,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却获得到了资助。海东省一家名叫“山研化工装备技术服务公司”的民营企业居然也拿到了一个课题,而且此事还登上了报纸,惹得许多在体制内不得志的科研人员心痒难耐。好几家业内响当当的研究院因为申请的课题水平太低,连一个项目都没有拿到,被各自的上级机关好一通批评,许多大腕都闹了个灰头土脸。

    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说情和抱怨让经委和重装办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吴仕灿更是焦头烂额,扬言要和他割袍断义的老朋友不下二十人,如果这种古老风俗没有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破掉的话,吴仕灿早就衣不蔽体了。当然,积极的影响也是有的,毕竟圈里的人都不傻,知道那些被淘汰的项目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被资助的项目有多大价值。许多人都意识到,重装办做事是认真的,也是公正的,除了那些不要脸的学阀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看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机制的。

    京城工业大学的金属材料专家蔡兴泉也参加了这次招标,他申请的“30万吨氨合成塔厚壁压力容器焊接工艺研究”课题获得了基金的资助。按照项目招标要求,他要在两年内完成SA508Cl3和15CrMo异种钢的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焊接接头回火脆性、焊后热处理规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许多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难度不小,同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接到项目资助的通知之后,蔡兴泉马上开始组建自己的课题组。他邀请了好几位系里的老师加盟,又组织了十几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助手。看着整理好的课题组名单,蔡兴泉总觉得还有一些欠缺,坐在办公室里,他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这时候,一名学生在门外通报道:“蔡老师,有人找您。”

    “哦,那就请他进来吧。”蔡兴泉收起名单,随口吩咐道。

    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笑呵呵地向蔡兴泉打着招呼:“蔡教授,您好,您还记得我吗?”

    “你是……”蔡兴泉愣了一下,旋即就想起来了,不由得站起身迎上前,一边与对方握手,一边笑着说道:“哦,你不是重装办的冯处长吗,今天怎么有空到工业大学来了,是有什么指示吗?”

    来访的正是冯啸辰,蔡兴泉去重装办答辩的时候与他见过面。因为冯啸辰显得很年轻,却已经是副处长,所以蔡兴泉对他有些印象。见冯啸辰到自己办公室来,蔡兴泉有些诧异,还以为对方是来检查工作的。

    冯啸辰与蔡兴泉握过手,在蔡兴泉的招呼下坐了下来,然后笑着解释道:“我今天是到你们科技处去联系工作的,主要是落实一下工业大学承接的几个项目的条件保障问题。刚从科技处出来,路过你们材料系,就专程过来拜访一下蔡教授了,蔡教授不会怪我太唐突吧?”

    “哪里哪里,我们随时都欢迎冯处长来检查工作呢。”蔡兴泉应道,心里却依然在嘀咕着,对方的来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到蔡教授这里来,主要是来了解一下蔡教授承接我们的课题有没有什么困难,看看我们重装办能够帮蔡教授提供点什么条件。此外嘛,就是有点私事,想请蔡教授帮忙。”冯啸辰笑呵呵地说道。

    “困难嘛,肯定会有不少的,不过目前课题研究还没有开始,也不好说需要重装办提供什么帮助,以后遇到具体困难了,我们肯定会去麻烦冯处长的。至于说冯处长说的私事,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如果是在我能力范围内的,肯定义不容辞。”

    蔡兴泉不明就里,只能敷衍着回答道。在他的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快,冯啸辰这种走后门的方式,实在是有些太嚣张了。自己刚刚接了重装办的课题,他就找上门来让自己帮忙解决私事,这个年轻人就如此不计较自己的小节吗?

    他嘴里说着义不容辞,心里却有另外的盘算。如果冯啸辰说的私事无伤大雅,不是什么特别原则性的问题,他出于与重装办第一次合作的考虑,也就顺手帮他解决了。但如果冯啸辰的要求太过分,他则非但不会帮忙,还得向重装办的领导反映一下,让重装办好好打击一下这种不正之风。

    冯啸辰像是没有听出蔡兴泉话里的不悦一般,自顾自地问道:“蔡教授,我记得您负责的课题是厚壁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问题,这种课题免不了需要做焊接实验吧?不知道您的课题组里,有没有合适的电焊工呢?”

    电焊工?

    蔡兴泉心中一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想到的欠缺是什么了。没错,要做厚壁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研究,他的课题组里的确需要一名技术过硬的电焊工。他自己和他的几个学生都是会用电焊的,但技术上只能说是勉强过关而已,算不上是熟练工。他要开发一种新的焊接工艺,实验过程中电焊工的技术非常重要,如果电焊工不能准确地领会工艺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他就无法判断焊接中出现的问题到底是理论上的缺陷,还是电焊工操作上的不足。

    他刚刚组建的课题组中,做理论研究的,做实验设计的,做结果分析的,都已经有了,偏偏就缺一名能够完成实验要求的优秀焊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冯处长提醒得太及时了,我们课题组里,的确是缺一名优秀的电焊工!”蔡兴泉高兴地说道,话一出口,他马上又感觉到了不对,冯啸辰并不是专门来向他提醒这件事的,而是来求他帮忙的,那就意味着……

    “我想向蔡教授推荐一个亲戚,不知可以了。”

    果然,冯啸辰的后一句话便让蔡兴泉感到为难了。

    “冯处长的亲戚是电焊工?”

    “是的。”

    “水平怎么样?”

    “非常优秀。”

    “多大岁数了。”

    “20岁。”

    “20岁……”蔡兴泉咧了咧嘴,这也未免太年轻了吧?这么年轻能有多高的技术,不会是想到自己的课题组里来镀镀金的吧?他心里满是不快,脸上则带着冷冷的笑容,说道:“冯处长,课题组的事情,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还得听学校的。电焊工这件事,我想我们还是到校办工厂去请个师傅来帮忙,就不麻烦冯处长的亲戚了。”

    冯啸辰笑嘻嘻地道:“蔡教授,您就不问问这位电焊工的名字吗?”

    “名字?”蔡兴泉有些诧异,“怎么,我认识吗?”

    “杜晓迪。”冯啸辰抖开了一直藏着的包袱。

    “杜晓迪!”蔡兴泉眼睛蓦然亮了起来,他盯着冯啸辰,不敢相信地问道:“你说的,是通原锅炉厂的那个杜晓迪?那个小丫头?”

    冯啸辰笑道:“除了她还能是谁?她可告诉过我,说蔡教授一直都想认她做干闺女呢。”

    “什么叫一直想,她就是我干闺女好不好!”蔡兴泉满脸的皱纹都笑得舒展开了,他用回忆的口吻说道:“我认识她,应该是80年的事情了,那次松江省的跃马河特大桥抢修,我在现场负责设计焊接方案,她是跟她师傅一起去的。我给他们讲解,她理解得最快,悟性非常强。后来,她一个人钻到钢梁里面去焊的仰焊,全是一级焊缝。

    再后来,好像是前年吧,铁道部有辆钳夹车出了故障,正好让她赶上了。当时机械部的同志打电话问我,知不知道杜晓迪这个人,她的技术怎么样。我跟他们说了,别人的技术我不敢打包票,杜晓迪搞焊接是绝对没问题的。”

    “然后呢?”冯啸辰笑着问道。

    “然后?”蔡兴泉遗憾地摇摇头,道,“然后我还真的就再没听到她的消息了。我一直说找个出差的机会到通原去看看她,结果总找不着机会。这一转眼,也两年多了呢。对了,冯处长,刚才你说她是你的亲戚,你们是什么亲戚?”

    “她是我的女朋友,算亲戚吗?”冯啸辰应道。

    “女朋友?”蔡兴泉一怔之下,便哈哈笑了起来,说道:“难怪,难怪,也只有冯处长这样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才配得上晓迪。你刚才怎么不说呢,是不是耍我这个老头子玩呢!”

    冯啸辰装出老实的样子,说道:“我这不是怕蔡教授坚持原则,不同意接收吗?”

    “同意,完全同意!”蔡兴泉连声说道,好像怕冯啸辰反悔一般,“不瞒冯处长说,我刚才就在担心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电焊工呢,我哪想得到晓迪啊,她毕竟远在松江省嘛。怎么,她现在已经调到京城来工作了吗?”

    冯啸辰道:“没有,她还在松江。不过,我和她现在已经确定了关系,总是这样牛郎织女的,也不好。所以我想请蔡教授帮个忙,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