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全知全能者-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这积雪,又无时无刻地不点滴融化着,最终化为滋养山脚草木的源流。

    所谓造化,不外如是。

    而许广陵的大宗师之路,也便在这造化之中。

    随着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向前行走,许广陵领悟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些东西不是学来的,而是身体又或身心直接告诉他的。

    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猜想是,天地包藏万物,演化万物,而于生命而言,身心意识是一面镜子,镜子越“明”,能照见天地的程度,便越高。

    然后种种知识信息,不待学而自得之。

    无中生有。

    或稍一学之,一步踏出而千里倏至。

    这是一个看起来看玄虚实际上却很实在的问题,但于许广陵当下而言,却也还是属于遥远的问题,是需要记录下来却搁置不论的。

    而这种“束之高阁”的记录,许广陵脑海里已经积存了很多。

    且歌且行,且行且歌。

    大宗师之路,不须急,也无所谓缓,小则惟此身心,大则天地万物,身心为根本,万物为调济。

    立足身心,放眼万物。

    这条路,一经踏入,此生无悔。

    若有三世十世百世万世,则也必然是三世无悔、十世无悔、百世无悔、万世无悔,但此生命尚存,这条路,便是一以贯之,有始无终。

    大佬带着钱绍友等人暂时回返,也不知道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但五个精英战士开道,纵有麻烦肯定也只是小麻烦。

    章老陈老两人在这座山上逡巡,山的范围很大,够他们探察很久的,日后往在这里,以他们现在的能力来算,估计好几年也未必能把这座山探察完。

    而许广陵则又一次登在山顶,放眼四眺。

    正是,积雪满山,此意何如。

    昔日小楼识超凡,昔开四窍复茫然,昔日立道犹未久,今朝明心天地间。

    ==

    感谢“冥爷私访”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潭深滨海”的月票捧场。

第514章 家园() 
    祝书友“莩沙”生日快乐!

    ==

    许广陵的大草木园计划,就此展开。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家园,更多的,其实还是为两位老人准备的。

    假如没有两位老人,以许广陵现在的层次,任何地方都可以待,没有什么深山与闹市的区别。

    他可以在南极北极,与冰为伍,也可以在赤道附近,傍火山而居,可以在闹市,深居简出,甚至也不排除通过大佬那边的关系,走走后门,谋个教职的位置,安稳度日,聊慰父母当初的心意。

    其实还有一个可能,一个比较大的可能,那就是闲闲淡淡着,走遍天下,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见识一番整个地球的地理山水、人文世界。

    这些都是可能。

    而现在,那些所有的可能都停留于“可能”的状态,接下来,可望见的一段时间内,一两年,三五年,不排除更长,他的足迹,将只会是以这座山为中心。

    晚饭之后,许广陵比较详细地为两位老人说了一下他的想法和计划,然后问两位老人,想要有什么安排?

    比如说,他会移植很多草木,包括药草,两位老人有什么想要的?

    如此等等。

    这是认真的谈话,但又完全不需要怎么认真,三人的谈话气氛和节奏,依然是一如既往,就如以前书房课后,客厅里的闲话一样。

    只是地点由客厅转到了现在的山间帐篷而已。

    一堆篝火在帐篷门口熊熊燃烧着,已然迈入七月初的天,这山中特别是山腰位置却还是一派清寒。露水早早地便开始滋生,而篝火之上,遥远的上方,星星大而且亮,垂布天穹四野。

    三人散坐在帐篷门口,半在帐篷半在外的那种。

    “小时候,为师住在乡下,一些不是景观的景观,现在想来,却颇为勾动幽思。”

    章老先生带着回忆之色,缓缓说着,“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老先生辞去朝中职务关系,退返老家之后,所写的诗,名为回乡偶书二首,此为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许广陵配合着,为老师补上那其二。

    顺便也略作点评道:

    “春风不改旧时波,人事易变,而山水依旧,对贺老来说,辞京华烟云而返村野乡间,一方面,访旧半为鬼,儿童不相识,另一方面,纵有故旧,也因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学识见识以至身份地位之差,而无从深谈,止于寒暄,所以寄情山水,也是可以想见之事。”

    许广陵这话,也是有感于章老先生之前的日子。

    时代相隔千年的两位老人,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还是颇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

    听着许广陵这话,章老先生微微点头。

    陈老先生则笑着接过:“老贺还有一首诗也是关于镜湖的,你老师此刻想提的,也必是那一首。”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一首?”许广陵略带着询问之意地问道。

    “正是!”陈老先生笑着拍手,“我和你老师当初,老家相距一百多里,但他的老家我却是去过的,大水没有,小水却是很多,阡陌纵横,莲田遍地,此外,菱角也很多。”

    别有中流采芰荷,芰就是菱,所谓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其实还有一种圆壳的一个角都没有的菱。

    这三种,许广陵都吃过,感觉都差不多,也没分出具体有什么区别。不过这是老早以前的事了,属于他的普通人生中的经历。现在若再品尝,当然是可以清晰辨析出三者的异同。

    而就算没有品尝,根据对诸多草木性状的普遍性总结,许广陵也可以知道,那是一种较好的食疗两用性草木。

    另外,菱是这样,藕也是如此。

    接着陈老先生的话,又见老师表示出肯定,许广陵便道:“那好,我们就把菱和荷这两种东西,当先列入名单。”

    “为此,要开辟一些水田,以及池塘等。另外,再养殖些泥鳅黄鳝螃蟹鱼虾之类?”

    “泥鳅炖豆腐不错,其它的你自己作主,随意安排,我和老陈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章老先生道。

    “嗯。”许广陵点头,然后笑着道:“所以,一个磨豆腐的石磨也是需要的?”

    想起两位老人的惯常早餐,豆腐脑素包子,许广陵又道:“有个石磨,以后豆浆啊豆腐脑我们也都可以自己做了,肯定比老师你们在公园边上吃的那个要好,好很多很多。”

    “你陈师傅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石匠,他还真打过石磨。也不知道这么些年过来,他的手艺生疏了没有。”

    两位老人也笑,然后章老先生这般说道,“我们两个老家伙,也都是推磨好手。这种事你个小年轻做不来,以后早餐,我们两个负责推磨,你负责做就好了。”

    “做豆腐要有豆子。”许广陵道,“我知道的有黄豆黑豆,黑豆好像也分小黑豆大黑豆两种,不知道有没有更多。老师,陈老,你们喜欢哪一种的?”

    “就黄豆和小黑豆吧,两种都种一些。”章老先生道,“另外,豌豆苗也不错。”

    那就是三种豆子要种了。

    说起豆子,便说到了五谷,黍、稷、麦、菽、稻(麻),南稻北麻,而这五谷中,那“菽”便是豆。

    对这方面许广陵却不是很了解,最多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他以前的几年看的书固然是很杂,但也远称不上无所不包。

    两位老人此刻,便引经据典,给他好好地普及了一番,顺便也给他普及了一下古代种植及采摘方面的生态演变,从“青青园中葵”,到“长歌怀采薇”,自先秦开始,一路而下。

    许广陵若是把两位老人的所述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出篇《中国两千年来餐桌上的演变》了。

    而也就在这番述说中,很多很多的植株,被一个又一个地添加进来。

第515章 淡如春风浓如酒() 
    对还能为许广陵作知识上的普及,两位老人是相当高兴的。

    这个弟子太妖孽,妖孽到转眼就在事实上当起他们的老师来了,虽然这事并不丢人,而且教出这样的弟子更是两位老人深心里最大的骄傲,但骄傲之余,总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挫败感的。

    好在这位小大宗师毕竟鲜嫩得很,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却涉猎杂学,而这却正是两位老人擅长之处。

    再体会体会当老师的感觉不容易啊!

    些许的一点点,都值得留恋。

    所以,两位老人谈兴大发,充分发挥了他们“个人图书馆”的特长,为许广陵描绘展示着过往岁月里的生活片断。

    说个人图书馆,其实并不恰当。

    打开顶窍,为两位老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过目不忘,博览群书,更是让他们登上了各自专业的巅峰,然后以一代大宗的身份,俯瞰其它门类的知识。

    而这一点,是图书馆什么的绝不能比的。

    知识在他们那里,经过专业,经过岁月,慢慢地一点点地发酵,然后由米粮而变成了酒。

    这么说吧,今天晚上,又或以前很多次的谈话,那些谈话的内容,许广陵若是找书看,很多也能看到,但能看到的,也只是“米粮”,而和两位老人交谈,他却如同是在喝酒。

    这酒,既清淡,也醇厚,喝的时候感到的只是清淡,但喝了之后,品味出来的,却是醇厚。

    真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而这便是许广陵一直以来所接受的“熏陶”。

    若没有那些离奇的梦,若没有《青华宝篆》,这样的熏陶无疑是世间第一级,而纵然有着青光的际遇,这熏陶也只是略微下降,下降到第二级而已。

    但依然属于极品之列。

    不过,想着熏陶,想着酒,许广陵也便起意酿造一些真正的酒出来。

    不会是白酒,更不会是什么烧刀子,那是酒鬼的钟爱,却不适宜他们三人,特别是两位老人。

    许广陵的切入点是米酒和葡萄酒。

    接触米酒其实还是在认识大傻和佳公子之后,他们向他推荐了一味家乡的美食,“甜白酒”,甜白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酒,也是饭,它是喝的,同时也是吃的。

    当初,在一家据说是已经经营了两百多年的茶楼品尝了一碗甜白酒之后,许广陵只能说,这道美食,无愧于让那么多人魂牵梦绕。

    嗯,佳公子语。

    你不爱它还好说,一旦爱上它,再想割舍,就难了。

    当初,许广陵对之是一见钟情,后来,却并未长相厮守。

    因为这个东西,既考验原料,也考验手艺,上品和下品之间,完全是天壤之别。其后许广陵在别的地方和通过别的渠道品尝了不少的甜白酒、米酒,却是大失所望。

    当初太过惊艳,后来则难以接受其它的平淡。

    而现在,却是有条件,他亲手来打造那惊艳,虽然,在达到惊艳之前,或多或少的糟糕与平淡却肯定是免不了的。

    葡萄酒可以归类于果酒。

    葡萄是好的,其它好多果子也都是好的,且不说火龙果和猕猴桃这“紫青双剑”,就是其它的好多水果,至少在口感和味觉上,也都各擅胜场,尤其是,若是酿出酒来,必然是各有风味。

    好多好多的品类,都可以尝试啊,反正酿一种酒是酿,酿几十几百种,也是酿。

    反而是酿得越多,才越好积累经验呢。

    想着水果,许广陵便想到了干果,嗯,这里具体想到的,是人参。

    人参红薯山药粉条,是许广陵接触的第一种可以归类为“超凡”的食物,但药食两性中,它更多地还是偏向于食,而以许广陵现在的眼光,已经不怎么看它入眼了。

    不是它不好,而是他可以创造更好。

    就以人参来说,拿来吃,是不怎么好的,泡水喝,泡酒喝,又或者制“参膏”,也全都不怎么很适宜。

    许广陵现在就寻思着,之前在长白山地下发现的那些少则几百年、多则几千年的人参,该怎么利用呢,人参,能不能酿酒?

    不是泡酒,而直接是以人参作为原料,来酿制。

    这个,还需要一番仔细的研究,就算可以,至少,配料和菌种,也都需要大费思量的。

    当话题转到酒上之后,两位老人由“绿蚁新醅酒”开始,把许广陵拽入了古代的酒世界,而后,又由酒入茶,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讲起了茶叶,讲起了水,也讲起了茶具。

    茶叶许广陵没什么发言权,在章老小楼中喝的茶叶就是他这辈子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了,而在此之前,这一道上,他完全就是个彻底的门外汉。

    水呢,许广陵还是能和两位老人唠叨唠叨的。

    比如什么井水、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又或记载里的煮雪为水等等,这些,许广陵现在还是可以发表一些让两位老人长见识的意见的。

    而在茶具上,许广陵就更有发言权了。

    因为曾经的一个梦,而在那个梦里,他“经历着”的身份,是一位制陶师……

    三人谈兴都很浓,许广陵固然是如沐春风,如饮醇酒,而两位老人面对着已经身为大宗师的弟子,同样也是时不时地就能感受到新奇和开阔。

    也因此,这一场谈话的质量,其实已经要比过去的那些谈话,要高上不止一个档次了。

    不过,毕竟是来日方长,在关于茶的话题告一段落之后,许广陵主动结束了今晚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以后,三个人每天都是可以来上一场的。

    可以从任何话题开始,也可以在任何话题结束。

    但从情况看,两位老人的积累是绰绰有余了,而他的积累却还是非常的不够。

    总不能一直依靠大宗师的高度来弥补知识量上的不足,这样做,短期倒是可以,长久下去,定然是吃不消的。所以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也会是一段读书的时间?

    读哪些书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