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淡淡倾洒,时间在此静谧。
翻开选集,第一册的第一篇,映入许广陵眼帘的赫然便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好大的题目!
许广陵一路看了下去。
其实才看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或者说开篇,许广陵便暂时地停顿了一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精彩!
一刀切入,直中肯綮。
这是大师的眼光,也是大师的格局,更是大师的气度。
就这一个开篇,许广陵便已是感叹,此行非虚。
一路看下去,其实文章很短,而以许广陵现在的阅读速度,可以说,仅仅是几秒钟的时间,便翻完了。不过在翻完之后,许广陵却没有继续下一篇,而是发起呆来。
发了一会儿呆,回到开篇,许广陵看着标题下的那一行小字。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这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日期。
图书管理员的出生时间许广陵是知道的,以前看过,没记得,而此时,记忆自动浮现,接下来许广陵便知道了,写作这一篇文章时,图书管理员二十八或者说二十九岁。
总之,不到而立之年。
不期然地,许广陵想到了另一个人,那位三国时的“军师”。
其实三国的军师很多,魏蜀吴,三大政权的任何一个参赞,都可以谓之是军师,其中大名鼎鼎者也比比皆是,任何熟知三国的人,都能随意列出一大串名字。
但如果没有任何特指或进一步介绍,说三国,说军师,浮现在许多人脑海里的,只有一个人。
这个人同样也是在不到而立之年,在胸中酝酿了三分天下的战略。
古往今来,对他的称赞有很多,质疑也不是没有,但如果说最根本的评价,其实只有一句,“无此君,则无三国。”
如果按历史的“正常进程”,应该是两大政权对峙。
但就因为他的存在,二,变成了三。
细细想来,这真是一个绝大的bug!这位也是棋手,但他的棋盘,不是那横九竖十,而是整个天下。至于其下棋的水平?
许广陵再次把目光放于眼前的书卷之上。
然后,由古而今,由人及己。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别更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基因层面上的相同或相似,并不能说明什么,一如人类和小白鼠。
有高富帅,有矮矬穷,有白莲花,有黑寡妇。
如是等等,这些都是简泛而谈。
稍微细致一点来说的话,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坑蒙拐骗的混混之流,有日夕操劳的各类小手工及小经营者,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有筚路蓝缕的创业者,有名动江湖的行业精英,也有叱咤风云的行业巨头。
有一生为生计而奔波,也有一生不知生计为何物。
有逐名逐利于红尘者,也有栖心某物淡然或直接无视名利者。
有草莽,有庙堂。
……
时代在变,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也有许多东西,亘古而今,永远不变。或者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
美丑、智愚、穷富、贵贱。
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行业,交织成大世界。
此时,浮现在许广陵脑海里的两个人,一位宏观天下,设二为三,一位微观天下,拟万归一。
==
感谢“无形之状”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反对个各”的月票捧场。
第218章 公园里的异事()
格局是一种什么东西?
就是在野兽还住着山洞的时候,人类用树枝茅草架起了小蓬屋;就是当你住着茅草屋的时候,有人住上了砖石瓦房;就是当你还住着砖石瓦房的时候,有人住上了高楼大厦;就是当你住上了高楼大厦的时候,有人……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制地往后叠加。
格局,其实就是超越。
时光如水,在图书馆中静静流淌着,许广陵放松、惬意而又缓缓地翻着书,当值此时,曾经创作的那首《世界扉页》仿佛也在意识中流淌,不过只是仿佛,若有若无。
真切地流淌在意识中的,还是选集中的内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矛盾论”
“论持久战”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
太多的真知灼见,太多的高屋建瓴,太多的直中肯綮。
这些,其实都是超越,也都是格局。
阅读以及领略着这些格局、这些超越,不可能让许广陵也化身圣贤,获得和写作者自身一样的超越,但却可以切实地扩展他的视野,帮助他,以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待许多东西。
选集中,有很多社会学的内容,或者说,需要相关实践的支撑,这一点是现在的许广陵所缺乏的。
其实也不止是现在。
书中的很多东西,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涉及。
不过这无所谓。
读圣贤书,并不意味着要走圣贤路。
或者说,圣贤本无路。每一位最终成圣成贤的人,其人生之路,都有着极大的独立性和唯一性,你很难把他们归入哪一类中,因为圣贤本来就是出类拔萃,能被归类的,本就不可能是圣贤。
而哪怕是圣贤与圣贤,至少,在章老给许广陵所列的那份名单上,他没发现有哪两位是“比较相似”的。
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都发散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
许广陵所要做的,所想做的,也只是沐浴这些光辉而已,沐浴着,感受着,体会着,仅此而已,却并不是要和这些光辉中的某个混同。当然,其实也不可能做到混同。
圣贤可以被仰望,可以被超越,却独不可被模仿。
因为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因为其最核心的无中生有,以及独一无二。
四册选集翻完,许广陵获益良多。这些内容,许广陵有的是深度阅读,有的是浅度阅读,有的则仅仅只是单纯的记忆下来而已。感觉时间差不多了,许广陵又拿起了剩下的最后一本书,《图书管理员诗词全集》。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然,这其中更不可能少得了那首极为知名的沁园春雪。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体,言简意赅,或者说言极简而意极赅,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真若说细细味,一首味一天,也不算长。
所以许广陵其实这一次也只是略读,把它们记忆下来而已。当然,以他现在的过目不忘之能,是不需要刻意地做“记忆”这种事的,翻阅,而待翻过,那些字句也就存留在了脑海里。
于是当离开图书馆时,许广陵的脑海里便多了五本“书”,而他的诗词储量,也达到了一千五百六十六首。
从图书馆出来,许广陵直接往章老家而去,而晚间一切例行如常。
这一晚睡觉的时候还是酣沉无梦。
这让许广陵暂时中止了原定的继续去公园“夜游”的计划,因为好几次都没有在梦中进入伏羲诀的习练了,许广陵甚至有点想念,同时他也觉得,因为在公园中的那种举动而耽误了伏羲诀的习练,是不是有点不太划得来?
以及,如果夜里不去公园,明早晨练或者晨练后睡觉的时候,伏羲诀是否会再次归来?
所以这一次深夜醒来,依然狠狠地饱餐一顿之后,许广陵没有去往公园,而就是待在房间里。坐在窗前,没开灯,也没有月光,许广陵于夜的深沉和静谧中,在脑海里,再次地翻阅着那本诗词全集。
这一次翻阅,就是慢且闲地细翻了。
诗词大体讲究才、学、识、情,这四者任何一者擅长,为诗为词都会有可观,才是先天禀赋,学是后天积累,识是才和学融合后所生发出的格局以及高度,情则是情感以及胸怀。
以图书管理员来说,这四者是哪一者都不缺的,所以其在诗词上的表现,也极为可观。
许广陵初时只是闲闲地随意翻阅着,其实一半的意图是休息及消磨时间,如果身边有毛笔的话他甚至会练起字来,但是没有,所以他就翻起了诗词。
而翻着翻着,就沉湎了进去。
待回过神来的时候,许广陵却发现天色已然大变,好,看不出天色的变化,但本来平静的空气,却是起风了,而且还是较大的风,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回过神来的。
不多久,也就十来分钟左右,天空哗啦啦地下起雨来,初时是豆大的零星雨点落下,很快地,就是瓢泼大雨形成漫天雨幕劈头盖脸地砸下。
一直晴好了一个多月,这一来,就是大雨兼暴雨。
许广陵离开窗前,也关上了玻璃窗,看看时间,凌晨两点三十四分。
今天早上的晨练,或许要取消了?
以及,或许还要买把小伞回来。以前肯定是用不着,就算偶尔下雨,不出去就行了,现在么,他晚上还负责为两位老先生做饭的任务呢。
时间来到四点。
暴雨如注,没有丝毫止息的意思。
往常这个时候晨曦其实已经到来,但是今天,天色仍然是黑沉沉的一片,这当然是漫天乌云的杰作,看这情况,别说四点五点了,上午结束之前雨能停就不错了。
不过对于这种预测判断晴雨的知识,许广陵是半点也无的,他唯一知道的,大概也就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了。
许广陵给章老打了个电话。
其实这样的天气,老人肯定也不可能去公园的,但作为弟子,又是首次碰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还是要说一声的。
章老在电话里呵呵笑着,又问他早饭有没有得吃。
许广陵回了一句:“弟子可是厨师啊!”
**点间,雨住天晴。
今早许广陵自个儿其实是在房间中练起了散手,然后吃饭,饭完睡觉,而另一边的章老及陈老两位老先生,看到天晴之后,却是念想着公园中的雨后清新,所以干脆带着棋具甚至是茶杯和热水壶,往那边而去。
到达公园,经过老松树旁的那条小道时,却看到不远处,聚集了不少人,指指点点。
==
感谢“侏罗纪恐龙”的票支持。
感谢“简单一声”的月票捧场。
第219章 突兀出现的小树苗()
看热闹简直都可以说是某种天性,这一点,哪怕是身为“宗师”的两位老人,也都不例外。? ?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多人指指点点的地方,实在是距离他们往常晨练的地方太近,也就是几十步而已,属于“卧榻之旁”啊,稍微关注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两位老人散步着走近。
而当来到近前的时候,不论是章老先生,还是陈老先生,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处变不惊,这一刻,也都呆住了。
映入眼中的,是什么?
是一棵鲜嫩鲜嫩的小树,大半人高,嫩绿新生的枝叶,招招摇摇,煞是可爱。
小树苗绝不稀奇。
哪怕是一点点的稀奇都没有。
但是!
但是今天之前,这里,这个地方,绝对没有什么小树苗!这棵大半人高的小树苗完全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重点是,这小树苗也根本不是从别的地方被人移过来的。
关于这一点,一眼可见!
因为就在这棵小树苗的根部,丝丝缕缕的新生垂丝,紧抱着地面以及地面上的许多小草,而且是横七竖八,纵横交错。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棵小树苗,就是一夜之间,从这里突然长出来的!
而且,这还是深秋时节!放眼看看周围吧,这个大公园里,所有的其它草木,其枝叶,要么黄,要么枯,要么凋,要么落,就是那些一年四季常青的树种,不黄不枯不凋不落,但在这个季节里,其叶片的颜色也绝没有这般鲜活!
总之,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棵小树苗出现得都实在是太奇怪了。
“这玩意儿哪来的,昨天这里没有吧?”有人这么说道,是并不肯定的疑问的语气,其实这也很正常,许多时候人们一般对周边的环境并不会太过在意。
如果不是这棵小树苗有大半人高,太突兀太显眼,比如说只有十来二十来厘米高这样的,就算其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多半也没几人会在意,而就算在意,估计也会自我否定,认为是自己以前没注意到。
现场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之前估计是长在草里的吧,夜里不是下雨了么,大概是被雨催的。”
有人这么解释道,然后现场不少人点头表示附议,也有人疑惑着问道:“一夜之间能长这么高?”
“会吧?”
其实这也是场中不少人的疑问。
不过立马又有人解释,表示自己的见多识广:“小树苗么,都长得挺快的,这种情况农村多了,一场雨后田野树头遍地都是这样的东西,也就是城市里都是水泥地,不多见罢了。”
这个解释很权威,至少,对于现场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
而且,确实,昨夜到今早,下了一场大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雨水滋润能让草木长得快”,这是很多人的共有印象,于是,事情就这么被定性了。
这确实就是一棵很寻常的长在草坪里的小树苗,而且估计很快就会被公园的相关工作人员清理掉。
见没有什么稀奇,围聚的人群很快也就三三两两地散了。平常在这周边活动的人本就不多,而待围聚散去,其他来公园的人更是不会现什么异常,几分钟时间内,有好几拨人从两边的小道走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