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九一之小作家-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你上课,等于是在巩固知识啊。”

    “严格上讲,是在验证知识,但更多是看习题。”张瑾难得露出讽刺的笑容道,“只要成绩好,老师就会认为你开小差也理所当然。”

    杨子建听呆了,心里扑通跳着,这可是真正的科学学习方式啊,虽然迟了点,其实自己也该学张瑾,在暑假就把数理化的概念公式一口气全背熟吃透,理解掌握。等数理化最难啃的消灭掉,其它科目就是水磨工夫了。

    “谢谢,非常感谢!”杨子建一眨不眨,真诚地望着张瑾。

    张瑾与他对视了五秒,然后垂下头,心跳不禁加快,脸上火辣辣的,杨子建那秀气而清澈的眼睛,竟如桃花般美丽,她声如蚊吟地呐呐道:“我们之间,不用客气。还有,谢谢那天你的红薯和冰淇淋,有空的话,我还想再吃。”

    这时,窗边风一吹,飘来一阵花香,窗外的桂花开得正旺,香气浓郁。

    杨子建忽然明白,张瑾是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情侣”关系,所以才会倾囊相授。他有些感动,但又有点不知所措,张瑾一直这么关照自己,又是送蜂王浆,又是看生病送水果,天天指导,一起约会逛街,还传授学习秘笈,自己实在有点对不起她,堪称负心汉,有点小白脸的样子了。

    他现在对张瑾越来越有好感,这么长时间相处,融洽愉快,这个小“邓文迪”早就看得非常舒服和顺眼了,早在他心中留下一个重要的位置。

    人这种生物,最怕相处啊,即使开始带着利用的目的,但随着时间推移,那感情的烙印就渐渐烙进记忆里。现在他晚上做梦,已经不知道是叫“紫霞”多一点,还是叫“晶晶”多一点。

    “好啊,只要你不嫌弃红薯,我愿意天天带你去!”杨子建满口承诺,然后傻笑几声。

    张瑾“嗯”了一声,双眸水汪汪地凝视杨子建一眼,然后垂看习题了。

    杨子建看她满脸娇差的样子,恰似另外一个女孩,心头一凛。

    他猛然想到,今天中午,他刚刚吻了汪滟,做了一番表白,如果和张瑾太过亲密的话,那汪滟真的会狠狠揍他的。看来以后的约会要偷偷摸摸的,这种脚踩两只船的日子真的好艰难啊!

    这时,张瑾又补充道:“对了,子建,你千万别做已经会做的习题,要习惯去挑战你不懂的陌生的难题,别让自己太舒适了,只有这样,你才会不断进步。”

    杨子建恍然道:“难怪你不断看试卷看习题册子,却很少去做,原来你是在找你不懂的难题啊!”

    张瑾点头道:“对。”

    第二天周五早上,天忽然阴了起来,有些沉闷。

    九点多,课间操才上一半,天空就开始飘起了毛毛细雨,但值班老师没有停止广播,大家只好在细雨拂面中做完了整套广播。

    这次,副校长没有在广播上讲话和做通知了,直接喊道:“解散!”

    “快跑,衣服湿了可不好,会生病的!”杨子建头也不回,朝着台阶跑去,他身子较矮,站在排前位第二个置,前面是谢小钦,因此一解散他就跑在最前面,后面跟着谢小钦、林逸、林峋等人,如领头骏马一般。

    这时,汪滟像一只猎貌般追了上来,挤到杨子建身边,大家都是见怪不怪了,她与杨子建可以打着“文学社”的旗帜大大方方地相处,是光明正大的革命同志。

    “这个星期天,我搬家,你要过来搬忙。”汪滟叫道。

    “搬家?”

    “我已经办了手续,马上也是寄宿生了。”她笑咪咪道,“以后每天晨跑,我都会带上你,如果你敢睡懒觉,我就到你的楼下喊你。”

    杨子建背脊生寒,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汪滟抓住他的手臂扶了一把道:“瞧你体弱多病的样子,所以要多锻炼!”

    杨子建双目无神,大脑一片空白:汪滟要进校了,那问题就大了,放学在一起上坡,吃饭会跑过来凑热闹,晚自习也会坐一起监视她与张瑾互动,更不用说,早上五点多就要被叫起来跑步……

    在茫茫毛毛细雨中,杨子建浑浑噩噩地跑着甬道边白色的梨花、红色的芙蓉花飘落了一地,非常凄美,仿佛在唱着一忧伤的歌曲。

    才坐上桌子,门卫秦师傅喊道:“杨子建,你的信件。”

    杨子建浑然未觉。

    同桌林逸见状,以为他又生病了,忙喊余冒过来“看病”,他跑去门口拿信,然后堆放到杨子建的桌上。

    余冒摸了下杨子建的额头道:“好像有点凉。”

    杨子建拍掉余冒恶心的右手,然后用笑得比哭还难看的表情,对林逸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汪滟要搬来一中宿舍住了!”

    林逸眼睛一亮道:“那不错啊,起码见面机会多一点,我可以向她老人家多汇报一下工作和思想。我听说文学社要扩招,社刊页数增加一倍,编辑部分初中组和高中组两大块,里面又分散文组、诗歌组,以及最最重要的通讯组,我现在争取当通讯组组长!”

    杨子建不理这个“小官迷”,拿起今天的信封一看,不对劲,有两个大信封,16开,杂志才会用这么大的信封,一看地址立即明白了,《散文天地》的《放学风景线》,以及他寄给《闽省乡土》的一万字长篇游记随笔《南塘——千年闽学古镇》表了!

    他哈哈笑道:“是省级杂志,我终于在省级杂志上表作品了。”

第112章 杨氏集团的开端() 
因此,副刊文学也被称为豆腐块文学,亚文学,省级以下大部分报纸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杂志就不一样了,有较大保存和收藏价值,即使是老旧杂志,也有可能流落到二手书摊再卖一遍,至于二手报纸你看过有谁卖过的?古旧书籍收藏市场内,旧杂志照样有人淘宝。

    所以,省级作协的入会要求,从来不是看你在报纸上表了多少作品,而是看杂志作品、获奖作品,以及是否出版书籍。

    钱丽非常羡慕地站在后面叹道:“哇,真的是杂志啊,这才叫文学作品!杨子建,你真的成名了,恭喜啊!以后你成为像路遥、王朔一样的大作家,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同学!”

    杨子建笑嘻嘻道:“哪里,省级而已,《散文天地》还有点出名,算是小半个国级,但《闽省乡土》原来叫《闽南乡土》,八五年创刊,非常年轻,只能算是半个省级。”

    汪滟走过来,毫不客气地将两个大信封拆开来,取出杂志,先翻到《南塘——千年闽学古镇》的页面,看了第一页,文章内容简直就是把杨子建所有家乡散文简化凝练在一篇文章上,做导游词都可以了。

    正要认真翻看时,铃声响了,美术老师走了进来。

    汪滟立即把两本杂志带了回去道:“我看完,下课还你。”

    这还有自己表意见的份吗?杨子建深深地感到悲哀,就这是有女友的男生的无奈,特别女友和自己还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宿舍区,从此学生时代再没有了自由民煮,从此后宫的梦想始终悬挂着一把闪亮的菜刀……

    林逸同情地望着杨子建……

    钱丽则带着淡淡的失落,如果……

    张瑾冷哼一声,直接无视……

    今天的秋雨越下越大,南塘镇笼罩在大雨的水幕之中,杂草丛生的马头墙、脏污的青石路面、陈旧的滴水屋檐,这些景色仿佛一副优美清凉的水墨画,一婉转怀旧的古诗。

    进士巷,行人稀少,雨水把青砖和卵石路清洗得格外光洁,水泽反射着暗淡的天光。

    常舒雨和杨子珍放学回家,两人共撑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因为伞太小,两人紧紧挨着,舒雨手揽着子珍的肩膀,而子珍则抱着舒雨的腰部,两边屋檐的水流形成两道长长的瀑布,“哗哗”地溅起无数水花。

    两个小萝莉怕雨水把衣服弄湿了,只好尽量走在路的中间,她们走得很慢,两百米长的巷道,走了五分钟,终于进入杨家的侧门走廊,常舒雨收起了雨伞。

    子珍看着已经湿透的硬底布鞋,炫耀道:“哥哥明天下午就回来了,镇长会派车去接他。哥哥打来电话来,说会给我买一双旅游鞋。”

    舒雨纠正道:“是书记派车,书记比比镇长大。”

    这时,正厅传来一阵喧哗声。

    舒雨好奇道:“难道下雨天了,还有游客到我们家里来拍照喝茶吗?”

    子珍倒是有些开心道:“有些游客很好的,送糖果给我吃。”

    自从南塘镇和杨子建出名后,杨家也跟着出名了,经常都有镇干部、村干部和中学、小学的老师来访,还有一些镇里的高中毕业生们。

    现在镇上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都非常留意报刊杂志,一看到杨子建的作品就叫起来,互相传看交流,这不仅是镇党委政府和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的自行为,因为文章与他们生活和历史相关。

    他们杨子建写的有关南塘的文章,虽然写得天花乱坠,与实际有不小距离,但看到自己就生活在文学作品里,就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每次游客来访,他们就会根据杨子建的文章做导游,昂挺胸地讲述着“这风雨桥我天天在下面玩水洗澡”、“这天后宫我常常在里面看电影”、“这古井我经常打水”、“这大宅子就是我的家啊,陈知州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因为游客大多有点学问,兼职当导游的镇干部、学校老师自然提到“少年作家”杨子建,在某些有身份地位的游客要求下,还会被带到杨子建家观光做客,导致杨妈妈有些烦不胜烦,但又非常开心,因为游客都是城里人,而且都在夸自己的儿子。

    游客们每当看到这座古老深邃的宅院,宏伟精致的门楼,高达半米的门槛,以及悠远的书香世家,都会不禁恍然大悟:确实,只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族历史,这样的文化熏陶,才会诞生出像杨子建这样一位小天才出来!

    不过,今天下大雨,游客并没上门,上门的是副镇长、旅游区筹委会副主任、汽车游船出租旅游公司总经理王荟同志,她身边跟着中学苏校长、文化站林站长、村长李群德等一班手下。

    由于许平凡有老区长的关系,马援朝有武装部的关系,这个旅游公司很快就批了下来,反正都是挂羊头公司,许多审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真要审的话肯定是不合格的。

    然后就是搭建草台班子,王荟非常重视杨子建,随着杨子建写的文章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他本人就是南塘镇旅游公司的一个活广告,现在电视广告非常重要,电视台每天有一半时间是在播放广告,而南塘因为有杨子建而省下了一大笔广告费,加上旅游是他倡议和鼓动起来的,怎么也要给杨家回报。

    按许平凡书记的意思,是让杨父杨士杰进农技站或供销社工作。杨父是农民,种过果树,对农业知识懂点,再进修一下,到农技站也能胜任;供销社就简单了,卖卖东西总会吧!

    但马援朝镇长却不以为然,小学文化就不能干事业了?这时代,经商做个体户、做二道贩子成为万元户的人多的是,他们有几个是高学历的?还有一些私营企业家,都是小学毕业生!因此,他要王荟考察一下杨士杰,合格的话,就招聘他进旅游公司,把他当作部门经理来培养。

    马镇长还特别提醒道:“这是杨子建的意思,他认为杨父还是很有前途的。”

    王荟因此早上冒雨上门拜访,和杨父进行面谈。

第113章 以子为尊,劝阻家暴() 
小镇无秘密,关于杨父工作问题,以及书记与镇长之间的争议,全镇都传遍了。

    所有村民都羡慕杨士杰养了一个好儿子,这种不着调的父亲,居然生出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正应了“歹竹出好笋”那句老话,是杨家祖上积了大德!

    杨父一边洋洋自得,一边诚惶诚恐,担心自己一步走错,连累了儿子——主要是怕连累了祖宗,现在儿子是光宗耀祖唯一的希望,如果自己出错,给儿子抹黑,那就是给祖宗抹黑,那常伯、大哥、二哥、族叔、大舅、姑丈还饶得了他,非扒他的皮,抽他的筋不可!

    压力很大啊!

    面对王副镇长所提的问题,一个是要进镇政府还是进公司,另一个进了公司要怎么干,杨父沉吟了半响,在他看来,进政府当小干部工资稳定,社会地位高,但没有钱途,肯定当不了万元户。进公司呢,他根本不知道旅游公司干什么,因此望向旁边的二哥杨士榕、常伯常达椿、姑丈李德群,以及两位老族叔,还有站在走廊边的杨母。

    见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地盯着自己,杨父忐忑不安道:“进政府工作光荣,进旅游公司是为了四化建设,也很正确。不过,我想等子建明天回来了,问问他什么想法。”

    王荟笑道:“子建是希望你来旅游公司的。不过,你亲自问问他也好。子建量大,头脑又聪明,目光比我们这些大人还看得远,这旅游公司就是他倡议成立的。他的建议你要认真听取,虽然他是你的儿子。”

    杨父眨了眨眼,有些尴尬地点头道:“当然当然,我这当老子的面子,也是大儿子挣来的。他是知识分子,进城里读书,看的多听得多见的多,有那么老师、领导、记者教导他……我会听他意见的,请您放心,请书记和镇长放心。”

    翌日周六,中午,雨停了。

    杨子建背着背包,提着大袋小袋,在校门口附近的路边等了一会儿,然后坐上马镇长的那辆半新吉普车,于下午一点半回到了南塘镇。

    车子停在巷口附近的晒粮坪上。

    巷口这两天下大雨,路面泥泞一片,现在雨虽然停了,但巷子内的积水仍然像小溪般涌出来,说明南塘镇卫生虽然做好了,但排水道之类的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谢谢刘叔!”杨子建亲热地叫一声,提着旅行包和几个礼物袋子开门下车。

    镇长司机小刘二十七八岁,他对杨子建非常佩服,不仅是他能写这么多文章,还在于马镇长对他爱护到了极点,天天看他的文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